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对于我们初中一线的历史老师来说,所讲授的内容远远没有影视剧或者网络上面的那些“戏说”“外传”“野史”那么“精彩”,那么引人入胜,因而我们的课堂就显得有点枯燥无味,学生既无法与我们所讲授的内容亲近,也无法与老师保持亲近,对于我们反反复复强调的与他们的课外阅读或者视频资料上大相径庭的历史也就不愿接受、不想相信了。如何改变这种普遍存在于初中历史课堂中尴尬的现状呢?从学生的生活环境开始、从他们的身边开始,大力发掘校本教材,为历史课的内容拓展寻找空间,为历史课增加一些真实与趣味,让学生们带着兴趣走进初中历史课堂。
一、认识校本教材的意义
什么是历史校本教材?就是之那些以校长和教师为开发主体,以有效地实现校本课程目标,达到教育学生的目的,对教学内容进行研究,并共同开发和制定一些基本的历史教与学素材。就历史校本教材而言,有着下面所说的重要意义:(1)它能帮助我们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陶冶学生的人文素养。同时,也能促进课堂教学改革,根治传统教学中缺乏民主气氛和弊端,激活教学主体,使教与学更加和谐、融洽,从而建立双向沟通式的反馈机制。(2)她能促进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和学以致用习惯的养成。既能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拓宽知识面,同时也有利于促进历史学科和其他学科知识间的相互渗透,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3)它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民族自豪感和民族使命感。开展乡土历史资源的调查、研究等实践活动,使金湖县8个乡镇内的名胜古迹、人文景观对学生产生了较大的吸引力。
二、将本地的历史融入课堂
笔者所在的江苏省淮安市金湖县是一个鱼米之乡,也是一个农耕文化发达的地区。在讲授我国古代史的时候,我就结合本地先民开天辟地的历史,让同学们在本地的发展史中走进人类的发展史。为此,我建议学校和县文化馆协调,带领孩子们走出校园,参观在金湖县图书馆举行的“金湖农耕文化展”。同学们通过一个个实物和图片的展出,充分了解了金湖这个“鱼米之乡”农耕文化的源远流长。在金湖这块古老而又年轻的土地上,我们的祖先一直就在从事农耕工作,在劳动中也创造了灿烂的农耕文化。
面对眼前一个个生活在这片土地上人们的发明创造和改造自然、战胜自然的生动故事,同学们对养活我们的这片土地以及浸淫于其中的浓厚农耕文化充满了感恩之情。
参观结束,同学们满怀热情的写下了一篇篇参观金湖农耕文化展观后感。这些参观感言中,我们看到看到了同学们立足金湖农耕文化、胸怀世界的豪情壮志。同时也对祖国的古老历史和灿烂文化充满了自豪感,面对历史课堂,他们讨论起来有内容,学习起来有兴趣,探究起来有动力。
三、将身边的故事带进课堂
笔者所在的学校每年的国庆长假期间都要举办一系列的活动。比如学校有一个赞美家乡发展变化的主题活动——“我爱美丽的家乡——金湖”数码摄影大赛,大赛倡导同学们“美不美家乡水,亲不亲家乡人。同学们,拿起我们手中的DV,录下身边的美景和新事吧!”
在这个主题的引导下,同学们利用国庆长假的好时机,回到家乡,拿起DV,走访身边的美丽风景,了解身边的新人新事,拍摄成视频,长假后拿回学校展示。笔者在讲解我国三十年来改革开放的成果时,就会充分结合自己搜集的三十年来家乡的旧图片,与同学们的新图片和新视频进行比较,让同学们在自己熟悉的画面中真真切切地感受到改革开放给家乡、给国家所带来的日新月异的变化,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的翻天覆地的变化。于是,书本上那些远离我们的发展与变化立刻变得真实可信了。
四、将学校的活动搬进课堂
在讲解中国共产党带领革命队伍抛头颅洒热血建立新中国的光辉历史时,我将学校每年清明节走进县烈士陵园,祭奠本县为国捐躯的革命志士与烈士的画面进行剪辑,编辑成短片通过多媒体播放,同学们看到自己熟悉的老师和同学们排着整齐的队伍,神情凝重的缓缓步入烈士陵园;看到师生代表向革命烈士纪念碑敬献了花圈鲜花之后,学生代表在革命烈士纪念碑前发表了纪念革命先烈的演讲;看到纪念活动中,师生们还和陵园工作人员一起深情地回顾了革命烈士们为了国家的强盛、民族的解放和人民的安宁而不惜牺牲的英雄事迹;看到陵园陈列室里先烈们用过的遗物;看到同学们纷纷表决心:今天的幸福来之不易,作为新一代的青年学子,一定要继承革命先烈为国为民不懈奋斗的遗志,发扬他们不畏艰难困苦的光荣同传统,努力学习,拼搏进取,为将来建设家乡、报效祖国打下坚实的基础……都沉浸在共产党人不怕牺牲、解放同胞的伟大精神之中。
这样,不但强化了一年一度的清明节扫墓纪念革命英烈活动的德育意义,更加让书本上的革命史变得触手可及,鲜活感人。真正起到了事半功倍的积极作用。
总之,充分发掘历史校本教材,有利于学生全面参与课外活动的策划、设计、组织开展和总结反思整个活动过程,对于提高学生的创新才能具有重大意义;有利于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用所学到的乡土历史知识,为家乡发展建设献计献策。可围绕家乡的“环境治理”、“文物保护”、“旅游资源开发”等社会问题各抒己见,为家乡建设尽一份力,树立主人翁意识;更有利于我们历史课堂教学效益的不断提高。
(作者单位:江苏省淮安市金湖县实验初中)
一、认识校本教材的意义
什么是历史校本教材?就是之那些以校长和教师为开发主体,以有效地实现校本课程目标,达到教育学生的目的,对教学内容进行研究,并共同开发和制定一些基本的历史教与学素材。就历史校本教材而言,有着下面所说的重要意义:(1)它能帮助我们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陶冶学生的人文素养。同时,也能促进课堂教学改革,根治传统教学中缺乏民主气氛和弊端,激活教学主体,使教与学更加和谐、融洽,从而建立双向沟通式的反馈机制。(2)她能促进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和学以致用习惯的养成。既能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拓宽知识面,同时也有利于促进历史学科和其他学科知识间的相互渗透,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3)它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民族自豪感和民族使命感。开展乡土历史资源的调查、研究等实践活动,使金湖县8个乡镇内的名胜古迹、人文景观对学生产生了较大的吸引力。
二、将本地的历史融入课堂
笔者所在的江苏省淮安市金湖县是一个鱼米之乡,也是一个农耕文化发达的地区。在讲授我国古代史的时候,我就结合本地先民开天辟地的历史,让同学们在本地的发展史中走进人类的发展史。为此,我建议学校和县文化馆协调,带领孩子们走出校园,参观在金湖县图书馆举行的“金湖农耕文化展”。同学们通过一个个实物和图片的展出,充分了解了金湖这个“鱼米之乡”农耕文化的源远流长。在金湖这块古老而又年轻的土地上,我们的祖先一直就在从事农耕工作,在劳动中也创造了灿烂的农耕文化。
面对眼前一个个生活在这片土地上人们的发明创造和改造自然、战胜自然的生动故事,同学们对养活我们的这片土地以及浸淫于其中的浓厚农耕文化充满了感恩之情。
参观结束,同学们满怀热情的写下了一篇篇参观金湖农耕文化展观后感。这些参观感言中,我们看到看到了同学们立足金湖农耕文化、胸怀世界的豪情壮志。同时也对祖国的古老历史和灿烂文化充满了自豪感,面对历史课堂,他们讨论起来有内容,学习起来有兴趣,探究起来有动力。
三、将身边的故事带进课堂
笔者所在的学校每年的国庆长假期间都要举办一系列的活动。比如学校有一个赞美家乡发展变化的主题活动——“我爱美丽的家乡——金湖”数码摄影大赛,大赛倡导同学们“美不美家乡水,亲不亲家乡人。同学们,拿起我们手中的DV,录下身边的美景和新事吧!”
在这个主题的引导下,同学们利用国庆长假的好时机,回到家乡,拿起DV,走访身边的美丽风景,了解身边的新人新事,拍摄成视频,长假后拿回学校展示。笔者在讲解我国三十年来改革开放的成果时,就会充分结合自己搜集的三十年来家乡的旧图片,与同学们的新图片和新视频进行比较,让同学们在自己熟悉的画面中真真切切地感受到改革开放给家乡、给国家所带来的日新月异的变化,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的翻天覆地的变化。于是,书本上那些远离我们的发展与变化立刻变得真实可信了。
四、将学校的活动搬进课堂
在讲解中国共产党带领革命队伍抛头颅洒热血建立新中国的光辉历史时,我将学校每年清明节走进县烈士陵园,祭奠本县为国捐躯的革命志士与烈士的画面进行剪辑,编辑成短片通过多媒体播放,同学们看到自己熟悉的老师和同学们排着整齐的队伍,神情凝重的缓缓步入烈士陵园;看到师生代表向革命烈士纪念碑敬献了花圈鲜花之后,学生代表在革命烈士纪念碑前发表了纪念革命先烈的演讲;看到纪念活动中,师生们还和陵园工作人员一起深情地回顾了革命烈士们为了国家的强盛、民族的解放和人民的安宁而不惜牺牲的英雄事迹;看到陵园陈列室里先烈们用过的遗物;看到同学们纷纷表决心:今天的幸福来之不易,作为新一代的青年学子,一定要继承革命先烈为国为民不懈奋斗的遗志,发扬他们不畏艰难困苦的光荣同传统,努力学习,拼搏进取,为将来建设家乡、报效祖国打下坚实的基础……都沉浸在共产党人不怕牺牲、解放同胞的伟大精神之中。
这样,不但强化了一年一度的清明节扫墓纪念革命英烈活动的德育意义,更加让书本上的革命史变得触手可及,鲜活感人。真正起到了事半功倍的积极作用。
总之,充分发掘历史校本教材,有利于学生全面参与课外活动的策划、设计、组织开展和总结反思整个活动过程,对于提高学生的创新才能具有重大意义;有利于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用所学到的乡土历史知识,为家乡发展建设献计献策。可围绕家乡的“环境治理”、“文物保护”、“旅游资源开发”等社会问题各抒己见,为家乡建设尽一份力,树立主人翁意识;更有利于我们历史课堂教学效益的不断提高。
(作者单位:江苏省淮安市金湖县实验初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