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教学:追求“器”“道”融合的境界

来源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ngyuan7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信息化教学是当前课堂教学的“新常态”。在信息化教学中只有做到依“道”定“器”、循“道”育人,积极生“器”,才能使课堂摆脱纯“器”的束缚,避免深“道”的玄空,达到“器”“道”融合的境界。
  【关键词】信息化教学;器;道;融合;教学境界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671-7384(2015)04-0041-03
  随着教育信息化的推进,信息化教学正成为当前课堂教学的“新常态”。“新常态”需要新思维、新举措,从而使课堂摆脱纯“器”的束缚,避免深“道”的玄空,达到“器”“道”融合的境界。
  从量“器”定做到依“道”定制
  在当前的信息化教学中,尤其是一些公开课教学或竞赛中,为应用某一“高尖”或流行的信息技术而量身选择教学内容的现象较为常见。这种对新技术、新媒体的推崇和追捧,企图通过技术的先进性来实现课堂的“现代化”,依然是很多教师的备赛策略和基本思维。以技术为中心来设计和组织教学,使教学量“器”定做,难免使课堂变“小器”,“技术味”难隐课堂的空虚与乏味。
  “行而上者为之道,行而下者为之器”“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离之,非道也”。对于任一教学内容,教师必须始终秉持自己的教学理念,思考如何用有力、有效之“器”来实施教学,突破教学重点、难点,有效达成教学目标,而不应离“道”寻“器”,导致“器”“道”分离,使自己的教学失去了“灵魂”,沦为技术的附庸。“器”是实现教学意图、达成教学目标的工具和手段,“器”本身并不是目的,“器”在本质上也无优劣之分,在寻觅“器”的过程中,必须坚持依“道”寻“器”、依“道”定“器”,综合考量课堂生态系统各生态因子,寻最合适之“器”,这一最合适之“器”可能是信息化的技术和手段,也可能是一些传统的技术或手段。
  在信息化教学中,信息化的教学技术与手段是必备之“器”,但要避免对“器”的依赖,避免教学陷入纯技术层面,因为“真正好的教育不能陷入技术层面,真正好的教学是个人的自身认同与自身完整”,尤其是当一项新技术被引入教育的时候,如何有效地避免“梅耶怪圈”,使技术与各课堂生态要素有机融合,找到最佳的“生态契合点”,是课堂能否取得实效的关键。例如,在信息化教学大赛中,一位教师的教学内容是“耳的结构与功能”。他通过三维动画全景呈现耳的结构,使原来抽象的、难以直接观察的耳蜗结构逼真地呈现出来。当然,这部分内容也可以通过实物模型的形式呈现,但三维仿真便于从各个不同侧面观察,还可以看到耳蜗的显微和亚显微结构。在教学“声音是怎么产生的”这一内容时,教师用三维仿真的形式呈现了声音在耳朵内的接收和传播,随着声波从耳廓进入耳道,振动鼓膜,振动波由锤骨再传给另外的两块小骨——砧骨和镫骨,然后进入耳蜗,耳蜗的液体由此产生了波动,并推动纤毛运动产生神经信号并传递给大脑。“声音的形成”也就深深地印在了学生的大脑中。这种依“道”定“器”的仿真呈现有效地突破了教学的重点与难点,让枯燥、抽象的知识生动、直观地呈现出来,较好地实现了教师的教学意图,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又如,在一堂计算机组装课上,教师先通过三维仿真的形式让学生模拟装机的过程,学生能熟练“安装”后,再让学生进行实物组装,而学生组装的都是学校已经淘汰的没有实际使用价值的电脑,这就使笔者产生一个疑问:既然是淘汰的没有实际使用价值的电脑,为什么不可以让学生多次尝试呢?三维仿真难道比真实的操作还直观吗?“经验之塔”难道还需要进一步论证吗?虽然课堂最后呈现较好的“达成度”,但学生显然没有在课堂上形成足够的生命体验。
  “器”随“道”生。不同的教学理念会形成不同的教学思维,从而带来不同的教学设计和不同的教学形态。先进的信息化教学理念指导先进的信息化教学实践,信息化教学在实现量“器”定做向依“道”定制的转变过程中,还必须实现教师“道”的有效提升。
  从秀“器”诱人到循“道”育人
  从公开展示的信息化教学来看,存在着较为突出的秀“器”现象,企图以教学技术的先进、教学媒体的新奇夺人眼球、憾人心灵、诱人着迷,课堂成了教学技术的“演示厅”、教学媒体的“展示台”。在一场场视听盛宴中,学生的心真的被“俘虏”了吗?面对着被媒体“包裹”的课堂,学生的思维真的被打开了吗?
  应该说,信息技术和数字媒体的充分使用,为课堂提供了丰富多样的信息资源,提供了促进学生加工信息的认知工具,创设了建构开放性知识的学习情境,增强了学习过程的交互性,并为个性化学习创造了条件。但信息技术和数字媒体的使用必须循“道”,此“道”即人的视感知规律、听感知规律、教育传播的基本原理、学生的学习心理规律等。信息化教学不能无视“道”,更不能逆反“道”,技术并非越先进越好,媒体并非越多越好,应用也并非越频繁越好,技术与媒体的应用只有在循“道”的基础上,充分考虑技术和媒体本身的特点,并合理匹配教学内容,才能发挥应有的功效。
  由于学生个体的丰富多样性,每位学生都有自己的学习需求和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单一的教学媒体和手段难以满足学生多样的、个性化的学习需求。从这个意义上说,教师的教学方法和媒体应用应该是多样的,教师只有采用综合媒体运用策略和教学策略,才能真正体现对每位学生的“亲切”关照,才能做到循“道”育人。例如,在信息化教学大赛中,教学内容是“人体循环系统之心脏”。教师提供了多种教学媒体,如心脏的实物模型、心脏的三维虚拟仿真交互软件、心脏的解剖结构图、人体模型等,还提供了多媒体网络环境,为学生提供了多样化的学习路径,每位学生都有自己的学习历程,形成自己的学习体验,可以通过人体模型来观察心脏的位置,可以通过做心肺复苏来体验心脏的位置,可以通过操作三维仿真软件来讲解心脏的位置;对于心脏的形态结构,教师也让学生自行操作三维仿真软件,自行观察、拆卸心脏模型,最后以学生通过交互软件进行游戏练习的方式进一步加深对心脏形态结构的体验。此外,对心腔的结构、血液循环等知识点,教师也提供了多种媒体和多种实施策略,保证了每位学生都能用最适合自己的方式学习。整个教学过程,视、听、做、演、讲交错进行,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体验着学习的乐趣。课堂是师本的,更是生本的,信息化教学手段的运用也应该是生本的,其最终目的是利学和促学。又如,在一堂计算机网络课上,教师制作了很多的微视频,以备学生不时之需,可这些微视频学生根本就不去看(因为教师在课堂上没有留下学生看微视频的时间),他们更多地是通过同伴之间的相互询问与帮助来寻求问题的解决,教学媒体并没有发挥真正的作用。   “器”之所存,“道”之必在。教学媒体和教学方法的使用必须符合相应的规则。“器”之锋利并不是“秀”出来的,而是教师在遵循教育教学和传播规律、学生的认知特点,契合不同学生的兴趣爱好的实践中不断“磨”出来的。教师不仅应以其“道”治其“器”,更应以存“道” 磨其“器”。
  从坐而论“道”到积极生“器”
  在信息化教学的推进过程中,有的教师感叹“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心中有“道”却手无重“器”。他们对教学有着各种美好的设想,渴望使自己的教学插上信息化的翅膀,甚至渴望着“未来教室”的教学样式。但现实却有些无奈,由于技术上的壁垒、应用上的瓶颈、视野上的局限、资源上的匮乏,信息化教学最多只能成为公开课和教学竞赛的“新常态”,成为日常教学的“新常态”依旧长路漫漫。
  信息化教学是以现代教学理念为指导,以信息技术为支持,应用现代教学方法的教学。随着“智慧校园”“数字化校园”等工程的推进,各校的信息化“武装”全面“升级”,网络实现“班班通”,交互式电子白板迅速取代投影仪,智能移动终端开始流行,微格教室不再鲜见,“电子书包”这一“旧时王谢堂前燕”开始“飞入寻常百姓家”,硬件瓶颈基本消除,技术、资源、手段、软件平台成为制约信息化教学深度推进的新瓶颈。近些年来,各级教育部门加大了信息化教学资源库的建设,微课资源、教学素材、各类视频逐渐丰富,平台建设也有明显进展,如凤凰创壹平台、化学虚拟实验室、物理虚拟实验室等,但这些并没有从根本上缓解一线教师的“饥渴”。
  与其坐而论“道”,不如积极生“器”,此“器”即为信息化教学资源。长期以来,我们习惯于“拿来主义”,热衷于Download和复制粘贴,这些只会滋生依赖心理,不会长“器”,也不会提“器”。众人拾柴火焰高,只有每个人都投入到信息化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建设中,才能聚沙成塔、集腋成裘,积件和微课教学资源(有人把微课教学资源也看成是积件)的开发尤为重要。如果把平台看成是一个组装车间,积件如同组成机器的零件,只有足够的零件才能组装成各种各样的机器,当积件足够多时,教师才可按照自己的设计意图进行“组装”,形成自己的信息化教学资源。每个人都应该结合自己的教学,开发并积累相关的积件,为学科积件库的形成作出贡献。积件库应是一种“资源超市”,包含多媒体资料库、微教学单元库、资料呈现方式库、教与学策略库、网上环境积件资源库等各类资源。积件应是开源的,便于除积件制作者外的其他人了解制作者的设计思想,而且有助于其他人对该积件进行改进,使其适应于千变万化的课堂。例如,笔者及其团队所开发的生物虚拟实验平台以当前中学生物教学中所列实验的虚拟仿真为主体诉求,平台中包含有众多一线教师开发的生物元件,该平台及其元件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即对提供元件的教师保持代码的开放,教师可以自行升级、改版平台及其元件,可以将自己新开发的元件“导入”到这一平台中,为这一平台作出贡献的教师都可以借助这一平台,通过对各种元件的按需“组装”开展相应的生物实验,实现资源的共建共享。
  当我们为信息化教学大赛中所展现出的技术、资源、手段、平台惊叹的时候,当我们感叹自己的精妙构想由于“无米之炊”而难以实现的时候,我们“与其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织网”,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加入到信息化教学资源库的建设中,加入到信息化教学技术的学习和应用中,加入到信息化教学装备的熟悉和掌握中,为“道”“器”的有效融合修补其“最后一公里”。
  信息化教学应追求“器”“道”融合的境界,教育哲学告诉我们:“非器则道无所寓”“非道则器无所主”。作为信息时代的教师,既要有信息化教学理念,又要懂信息化教学的规律和规则;既要有娴熟的信息化教学技术,又要深谙信息化教学媒体,始终保持“道”的开放度和“器”的广谱度,不断推动信息化教学“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其他文献
血液置换治疗急性重度有机磷农药中毒是一种疗效甚好的治疗方法 ,在临床上被广泛采用。我院自 1 995年 7月至 2 0 0 0年 6月共收治各类有机磷农药中毒病人 1 3 2例 ,其中急性
名师速写谈起李校长,身边的人都会竖起大拇指,称赞他不仅是位德高望重的好校长,更是一位学习型、研究型的专家;不仅信息技术学科教学出色,更能够指导和引领各个学科的教学改
教育部、中央电教馆、中国教育技术协会和部分高校专家于2013年12月20日莅临甘井子区实地调研当地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情况,并对其承担的国家级课题《信息化推进区域教育均衡发展
脑脊液鼻漏是由于脑脊液从破裂的硬脑膜流出,经病理的或生理的孔隙进入鼻窦或鼻腔,由前鼻孔或鼻咽溢出的疾病,其主要危险在于可引起严重的颅内感染,危及患者生命。我科自1990
目的探讨鼻中隔矫正术治疗鼻中隔偏曲伴变应性鼻炎的疗效,并与保守疗法比较。方法 40例患者中,治疗组20例,行鼻中隔矫正术治疗;对照组20例,用保守治疗。结果随访2年,治疗组症状消失
目的:探讨深栓后冠脉再闭塞患者ST段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对189例急性心肌梗塞静脉深栓患者,进行12导联的连续ST段监测,时间2~7天。结果:98分钟内有176例(93.12%)患者ST段回复,其中158例(89.77%)有短暂或持续性ST段再升高,149例
项目评估与成本控制贯穿项目法施工的全过程,本文通过对项目评估的意义和方法的论述,进而确定项目控制的目标,从而为项目控制的方法提出相应措施.
建设工程采用招标方式择优选择施工单位,是从根本上杜绝“豆腐渣”工程的有效途径。施工企业在投标活动中的报价编制从某种意义上起到能否中标的决定因素。从对部分投标书的分
各省、自治区建设厅、直辖市建委、有关计委,国务院有关部门:我部<关于贯彻<关于工程造价咨询机构与政府部门实行脱钩改制的通知>的若干意见>已经国务院清理整顿经济鉴证类社
期刊
面瘫是临床中常见病,其主要表现为一侧面颊筋肉弛缓,口眼斜,又称"周围性面神经麻痹"、"口眼歪斜"病.临床治疗面瘫方法甚多,作者采用针刺加氦氖激光穴位照射,获满意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