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和素质教育的更高要求,“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成为新基础教育的理论精髓,它充分肯定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强调学生自主学习、直接体验和个性的养成,使学生在主动参与主体性教学中达到辨析明理、自我提高的过程。
一、转变观念,树立主体意识
在传统教学中,常常出现重教师“主导”轻学生“主体”,重“知识”轻“能力”,重“结论”轻“过程”,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的容器,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的意识,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差。因此,作为思品课教师,首先要转变教育观念,在教学过程中要把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具有主体性参与意识作为教学目标之一,在制定学期(学年)教学计划,备课时都要把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思想意识贯穿进去,使思品课的教学过程,成为一个开放的、活泼的、富有创新的教学过程。
二、创设情境,激发主体兴趣
教师要激发学生主体学习的兴趣,就必须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来启发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在情境中诱发学生探究性的思维活动,以增强教学的感染力。在《不妒忌别人》教学导入时,我设计了这样的情境:有一对形影不离的好朋友王芳和李红,在一次数学单元测验中王芳得了满分,过去成绩一贯领先的李红非常不高兴,夜里想着想着竟默默地流泪了。一天,王芳和李红两人在商量一道数学难题,李红明明会做,却故意装作不懂……李红犯了什么毛病?有什么缺点?你如果作为她的同学,会怎样开导她呢?学生只说了几句话后,感到语无伦次,想说却不知道从何说起了。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及时引导学生从文中话或理由开导李红。这使学生为解决难题而主动学习,并让学生进入情境畅所欲言,激发他们主动参与学习的兴趣。
三、引发讨论,提高主体意识
讨论是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要求,组织学生讨论、发表各种见解,来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使全员参与合作,在学生的讨论中统一认识,提高认识。
1、引导学生对文本中正确观点进行讨论、分析,深化认识,使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点。如教学《节约水电》时,在学生已明白应该节约用水后,引导学生分析:“自来水是怎么来的?我国水资源状况如何?如果没有水,我们的生活将会怎样?”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讨论、交流,通过引导分析,使学生知道节约用水该怎么做,而且知道为什么这么做。
2、引导学生对模糊观点进行讨论分析,消除模糊的认识。在学习《要勇敢不胆小》时,学生往往认为勇敢就是胆子大,什么都敢做。为了澄清学生的模糊认识,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讨论:“有人认为从高高的墙上往下跳就是勇敢。你认为这种观点正确吗?怎样的行为才是勇敢的行为呢?”通过引导学生分析、讨论、合作,使他们分清鲁莽行为与真正勇敢行为的区别。
四、发挥想象,培养主体思维
在课堂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的主体,让他们展开丰富的想象,由感性认识转化为理性认识,实现由量变到质变的跨越,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如《爱护有益动物》的教学,在指导学生明理这一环节中,引导小明和小猫头鹰分别时,并不是简单停留在课文中三言两语和一幅插图上,而是鼓励学生用形象生动的语言来描述分手的动人画面。此时,同学们积极思考,充分发挥想象力,他们的想象既生动又感人,甚至出现了“桃红潭水深千尺,不及小明送我情”的句子。通过这样,更好地帮助学生明理,在学生心目中树立了一个爱护有益动物的好榜样。同时锻炼了学生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创新意识是指一种发现问题、积极探求的心理取向。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关键在于教师要善于将科学发现、勇于探求的过程,简洁地重演于课堂。好的教学过程,取决于教师的创新设计。
如,在学《讲谦让》一课时,按照一般方法,一气把故事讲完,导入新课并揭示课题,这样,老师讲、学生听,学生的主体作用不能体现,对故事中部队小学的学生为什么要这样做,什么是谦让,学生道理不明、理解不深。为使学生感情投入,师生共鸣,教师把整个故事分成几部分,让学生参与到故事中。当讲到部队小学转移,走得又渴又累时,让学生体会一下渴累是什么感觉,当时想什么;学生通过设身处地地感觉和思考,对部队小学的学生们盼水想水的心情有了更深的体会。当讲到炊事员从很远的山崖下的水泉里等了半天,才接了约一杯水时,再次停下来,让学生充当部队小学的一名学生,在如此干渴缺水的情况下,如何来喝这杯水,发表自己的想法或做法,然后再让学生带着部队小学的同学又是怎样想与怎样做的问题,让学生读课文,并与自己的想法與做法相对照,学生的求知欲激发起来,书读得认真,认识得到升华。这时,教师针对部队小学的同学“遇事先为别人着想,把方便让给别人”的观点及时点明,并说明这就是“谦让”。这样,学生对“谦让”的含义自然而然地理解了。教师这样大胆创新设计,敢于取舍,教学方法新颖,又增加了双边教与学的活动,学生明确了深刻的道理,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五、优化课堂气氛,强化“三论”,为诱发学生的创新欲望“创境”
创新欲望是一种发现和探求新知识的心理需求。人的创新能力不仅要以其知识和智慧作基础,而且与其积极的情绪,强烈的创新欲望密切相关。因此,我们必须优化课堂教学气氛,为学生创造民主、宽松、自主的学习氛围,使学生敢于质疑,敢于坚持自己的观点,敢于发表不同意见或做法,用这种情境,诱发学生的创新欲望。教学中,教师应根据教材的重、难点,视具体情况,引导学生灵活地采用讨论、争论和辩论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通过“三论”活动,明辨是非、深化认识,指导行动。如《讲谦让》一课,针对为什么要讲“谦让”和今后还要在哪些方面讲“谦让”,开展讨论,使学生明确讲“谦让”的重要意义,从而规范了自己的行为,使言行得以升华,认识更加深化。
总之,教学有法,但无定法。在教学中,教师要把新的教育观念有机地溶入课堂,准确地把握教学要求,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积极创造自主、轻松、民主的良好氛围,紧紧抓住当前大力提倡创新教育这个机遇,任学生的思维自由地驰骋,使他们的主动性、创造性得到充分的展示,才会收到良好的效果。
一、转变观念,树立主体意识
在传统教学中,常常出现重教师“主导”轻学生“主体”,重“知识”轻“能力”,重“结论”轻“过程”,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的容器,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的意识,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差。因此,作为思品课教师,首先要转变教育观念,在教学过程中要把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具有主体性参与意识作为教学目标之一,在制定学期(学年)教学计划,备课时都要把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思想意识贯穿进去,使思品课的教学过程,成为一个开放的、活泼的、富有创新的教学过程。
二、创设情境,激发主体兴趣
教师要激发学生主体学习的兴趣,就必须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来启发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在情境中诱发学生探究性的思维活动,以增强教学的感染力。在《不妒忌别人》教学导入时,我设计了这样的情境:有一对形影不离的好朋友王芳和李红,在一次数学单元测验中王芳得了满分,过去成绩一贯领先的李红非常不高兴,夜里想着想着竟默默地流泪了。一天,王芳和李红两人在商量一道数学难题,李红明明会做,却故意装作不懂……李红犯了什么毛病?有什么缺点?你如果作为她的同学,会怎样开导她呢?学生只说了几句话后,感到语无伦次,想说却不知道从何说起了。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及时引导学生从文中话或理由开导李红。这使学生为解决难题而主动学习,并让学生进入情境畅所欲言,激发他们主动参与学习的兴趣。
三、引发讨论,提高主体意识
讨论是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要求,组织学生讨论、发表各种见解,来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使全员参与合作,在学生的讨论中统一认识,提高认识。
1、引导学生对文本中正确观点进行讨论、分析,深化认识,使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点。如教学《节约水电》时,在学生已明白应该节约用水后,引导学生分析:“自来水是怎么来的?我国水资源状况如何?如果没有水,我们的生活将会怎样?”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讨论、交流,通过引导分析,使学生知道节约用水该怎么做,而且知道为什么这么做。
2、引导学生对模糊观点进行讨论分析,消除模糊的认识。在学习《要勇敢不胆小》时,学生往往认为勇敢就是胆子大,什么都敢做。为了澄清学生的模糊认识,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讨论:“有人认为从高高的墙上往下跳就是勇敢。你认为这种观点正确吗?怎样的行为才是勇敢的行为呢?”通过引导学生分析、讨论、合作,使他们分清鲁莽行为与真正勇敢行为的区别。
四、发挥想象,培养主体思维
在课堂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的主体,让他们展开丰富的想象,由感性认识转化为理性认识,实现由量变到质变的跨越,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如《爱护有益动物》的教学,在指导学生明理这一环节中,引导小明和小猫头鹰分别时,并不是简单停留在课文中三言两语和一幅插图上,而是鼓励学生用形象生动的语言来描述分手的动人画面。此时,同学们积极思考,充分发挥想象力,他们的想象既生动又感人,甚至出现了“桃红潭水深千尺,不及小明送我情”的句子。通过这样,更好地帮助学生明理,在学生心目中树立了一个爱护有益动物的好榜样。同时锻炼了学生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创新意识是指一种发现问题、积极探求的心理取向。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关键在于教师要善于将科学发现、勇于探求的过程,简洁地重演于课堂。好的教学过程,取决于教师的创新设计。
如,在学《讲谦让》一课时,按照一般方法,一气把故事讲完,导入新课并揭示课题,这样,老师讲、学生听,学生的主体作用不能体现,对故事中部队小学的学生为什么要这样做,什么是谦让,学生道理不明、理解不深。为使学生感情投入,师生共鸣,教师把整个故事分成几部分,让学生参与到故事中。当讲到部队小学转移,走得又渴又累时,让学生体会一下渴累是什么感觉,当时想什么;学生通过设身处地地感觉和思考,对部队小学的学生们盼水想水的心情有了更深的体会。当讲到炊事员从很远的山崖下的水泉里等了半天,才接了约一杯水时,再次停下来,让学生充当部队小学的一名学生,在如此干渴缺水的情况下,如何来喝这杯水,发表自己的想法或做法,然后再让学生带着部队小学的同学又是怎样想与怎样做的问题,让学生读课文,并与自己的想法與做法相对照,学生的求知欲激发起来,书读得认真,认识得到升华。这时,教师针对部队小学的同学“遇事先为别人着想,把方便让给别人”的观点及时点明,并说明这就是“谦让”。这样,学生对“谦让”的含义自然而然地理解了。教师这样大胆创新设计,敢于取舍,教学方法新颖,又增加了双边教与学的活动,学生明确了深刻的道理,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五、优化课堂气氛,强化“三论”,为诱发学生的创新欲望“创境”
创新欲望是一种发现和探求新知识的心理需求。人的创新能力不仅要以其知识和智慧作基础,而且与其积极的情绪,强烈的创新欲望密切相关。因此,我们必须优化课堂教学气氛,为学生创造民主、宽松、自主的学习氛围,使学生敢于质疑,敢于坚持自己的观点,敢于发表不同意见或做法,用这种情境,诱发学生的创新欲望。教学中,教师应根据教材的重、难点,视具体情况,引导学生灵活地采用讨论、争论和辩论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通过“三论”活动,明辨是非、深化认识,指导行动。如《讲谦让》一课,针对为什么要讲“谦让”和今后还要在哪些方面讲“谦让”,开展讨论,使学生明确讲“谦让”的重要意义,从而规范了自己的行为,使言行得以升华,认识更加深化。
总之,教学有法,但无定法。在教学中,教师要把新的教育观念有机地溶入课堂,准确地把握教学要求,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积极创造自主、轻松、民主的良好氛围,紧紧抓住当前大力提倡创新教育这个机遇,任学生的思维自由地驰骋,使他们的主动性、创造性得到充分的展示,才会收到良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