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过,“知识源于问题”。有外国学者也提出:科学知识的增长永远始于问题,终于问题;并且提出问题是有效教学的核心,是促进思考和学习的有效手段之一。实践证明,教学问题的预设是课堂教学的关键。
一、历史课堂教学问题预设的重要性
从教育策略方面说,问题是加工信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能够使思考朝着资料所指定的方向深入,促使学生理出答案并为进一步调查寻找新的途径。每一堂课的前前后后,教师总要想:哪些内容是有效而不可忽略的?哪些内容是无效而应该舍弃的?哪些环节是非要不可应该设置的?哪些环节是可要可不要的?……追问到最后,便落到课堂教学问题的预设上。历史课堂教学问题的预设是教师实施课程目标、进行课堂教学的基石。一个好的问题能唤起学生的好奇心,激起他们的发散思维,使之积极运用新方法重新构建知识。此外,教师提问的方法和顺序也会影响课堂教学的效果。
二、历史课堂教学问题应该如何预设
教学是一项复杂的活动,它需要教师课前做出周密的策划。一堂成功的历史课对课堂教学问题应该怎么预设?笔者以人教版必修三专题一第二节《儒学的兴起》为例,进行课堂教学问题预设的尝试。
第一步:预设问题情境,在投影屏幕上展示孔庙画面。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曲阜三孔”是指哪“三孔”吗?
生:孔庙、孔林、孔府合称“曲阜三孔”。
师:对,春秋晚期的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提出“仁”的学说,主张爱人,为政以德,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孔子又是个大教育家,他创办私学,因材施教。他的言论由他的弟子整理成《论语》一书,对后世影响极大。战国时期的孟子继续发扬儒学思想,反对战争,要求统治者用“仁政”治国,轻徭薄赋。随着专制主义政治体制的建立,儒家思想作为一种文化在秦汉时期又会遭受何种命运呢?
由此引入新课。
第二步:预设需要掌握的中心问题。
1.秦始皇为什么要“焚书坑儒”?你如何评价?
2.汉武帝为什么会接受董仲舒的主张?
3.汉代太学规模不断扩大,反映了文化教育怎样的趋势?
4.中国早期选官制度如何演变?科举制度对后世有何影响?
第三步:预设讨论的中心问题。
1.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思想产生了哪些影响?
2.你对今天的应试教育和公务员考试制度有何看法?
以上预设,第一步是复习旧课、导入新课;第二步是突出重点、理清难点;第三步是激活主干,力求拓展。这一预设试图以“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为主线,突出儒学在汉代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引导学生正确评价汉代儒学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对一些材料的补充,旨在帮助学生理解“课标”内容,提高学生对历史材料有效信息的提取和分析的能力。
三、历史课堂教学问题的预设应注意的原则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要预设成功,还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目的性原则
课堂教学问题设计的目的是为了評价学生、检查学生、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有效的课堂问题的提出能够引起学生的思考。教师所提问的问题越明确,学生的思考就越深入,越有助于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与把握,从而促进思维的发展,提高课堂效率。好的预设,不仅可以起到复习旧课、导入新课的作用,还能使学生加深对新课的理解,增加对教学内容的悬念感,由此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和主动探究历史问题的欲望。
2.整体性原则
在教学设问中要尽量避免无效与低效的“满堂问”,应注重提问效益的最大化。它要求教师在准确把握课程标准和教材的基础上,善于从课堂教学内容的整体出发,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紧紧围绕教学内容的核心和关键,设计具有较高思维水平的问题,以吸引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的思维。预设问题的内容过于简单或者太难,都不会收到好的教学效果。 预设的问题既要激发学生求知欲,调动学生注意力,照顾到大多数学生的知识水平;又要刺激学生思维,深入探讨重点、疑点和难点;要为学生搭建一个合适的台阶,使学生拾级而上,不断提高其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使所有学生获得发展的机会。
3.节奏性原则
教师在课堂上对问题的有效调控,对学生的思维发展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要做到有效调控,就必须在课前对相关的教学问题进行精心预设。这里特别要强调的是,时间节奏要掌握好。一堂课只有短短的四十五分钟,如果预设问题太多,往往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教师提问学生之前,一定要考虑到有没有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如果教师仅仅满足于某一位或某几位学生能够说出课前预设的问题答案,那么更多的学生则失去了思考问题、锻炼思维的机会。教学“顺利”“快捷”的背后是许多学生丧失了思考的时机,丧失了参与的热情。
课堂上有效的提问,不仅能帮助学生理解历史、感悟历史,还能将历史知识内化和积淀为学生良好的人文素养。作为历史教师,只有课前对课堂教学问题进行精心预设,历史课堂教学才会演绎得更加精彩。
一、历史课堂教学问题预设的重要性
从教育策略方面说,问题是加工信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能够使思考朝着资料所指定的方向深入,促使学生理出答案并为进一步调查寻找新的途径。每一堂课的前前后后,教师总要想:哪些内容是有效而不可忽略的?哪些内容是无效而应该舍弃的?哪些环节是非要不可应该设置的?哪些环节是可要可不要的?……追问到最后,便落到课堂教学问题的预设上。历史课堂教学问题的预设是教师实施课程目标、进行课堂教学的基石。一个好的问题能唤起学生的好奇心,激起他们的发散思维,使之积极运用新方法重新构建知识。此外,教师提问的方法和顺序也会影响课堂教学的效果。
二、历史课堂教学问题应该如何预设
教学是一项复杂的活动,它需要教师课前做出周密的策划。一堂成功的历史课对课堂教学问题应该怎么预设?笔者以人教版必修三专题一第二节《儒学的兴起》为例,进行课堂教学问题预设的尝试。
第一步:预设问题情境,在投影屏幕上展示孔庙画面。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曲阜三孔”是指哪“三孔”吗?
生:孔庙、孔林、孔府合称“曲阜三孔”。
师:对,春秋晚期的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提出“仁”的学说,主张爱人,为政以德,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孔子又是个大教育家,他创办私学,因材施教。他的言论由他的弟子整理成《论语》一书,对后世影响极大。战国时期的孟子继续发扬儒学思想,反对战争,要求统治者用“仁政”治国,轻徭薄赋。随着专制主义政治体制的建立,儒家思想作为一种文化在秦汉时期又会遭受何种命运呢?
由此引入新课。
第二步:预设需要掌握的中心问题。
1.秦始皇为什么要“焚书坑儒”?你如何评价?
2.汉武帝为什么会接受董仲舒的主张?
3.汉代太学规模不断扩大,反映了文化教育怎样的趋势?
4.中国早期选官制度如何演变?科举制度对后世有何影响?
第三步:预设讨论的中心问题。
1.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思想产生了哪些影响?
2.你对今天的应试教育和公务员考试制度有何看法?
以上预设,第一步是复习旧课、导入新课;第二步是突出重点、理清难点;第三步是激活主干,力求拓展。这一预设试图以“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为主线,突出儒学在汉代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引导学生正确评价汉代儒学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对一些材料的补充,旨在帮助学生理解“课标”内容,提高学生对历史材料有效信息的提取和分析的能力。
三、历史课堂教学问题的预设应注意的原则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要预设成功,还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目的性原则
课堂教学问题设计的目的是为了評价学生、检查学生、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有效的课堂问题的提出能够引起学生的思考。教师所提问的问题越明确,学生的思考就越深入,越有助于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与把握,从而促进思维的发展,提高课堂效率。好的预设,不仅可以起到复习旧课、导入新课的作用,还能使学生加深对新课的理解,增加对教学内容的悬念感,由此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和主动探究历史问题的欲望。
2.整体性原则
在教学设问中要尽量避免无效与低效的“满堂问”,应注重提问效益的最大化。它要求教师在准确把握课程标准和教材的基础上,善于从课堂教学内容的整体出发,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紧紧围绕教学内容的核心和关键,设计具有较高思维水平的问题,以吸引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的思维。预设问题的内容过于简单或者太难,都不会收到好的教学效果。 预设的问题既要激发学生求知欲,调动学生注意力,照顾到大多数学生的知识水平;又要刺激学生思维,深入探讨重点、疑点和难点;要为学生搭建一个合适的台阶,使学生拾级而上,不断提高其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使所有学生获得发展的机会。
3.节奏性原则
教师在课堂上对问题的有效调控,对学生的思维发展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要做到有效调控,就必须在课前对相关的教学问题进行精心预设。这里特别要强调的是,时间节奏要掌握好。一堂课只有短短的四十五分钟,如果预设问题太多,往往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教师提问学生之前,一定要考虑到有没有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如果教师仅仅满足于某一位或某几位学生能够说出课前预设的问题答案,那么更多的学生则失去了思考问题、锻炼思维的机会。教学“顺利”“快捷”的背后是许多学生丧失了思考的时机,丧失了参与的热情。
课堂上有效的提问,不仅能帮助学生理解历史、感悟历史,还能将历史知识内化和积淀为学生良好的人文素养。作为历史教师,只有课前对课堂教学问题进行精心预设,历史课堂教学才会演绎得更加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