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是“以人为本”,“两课”教师应以科学发展观思想为指导,转变教学理念,一是牢固树立“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二是形成“以情化人”的教学思想;三是培养“统筹育人”的教学能力。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两课”教学;“以生为本”;“以情化人”;“统筹育人”
当前高等院校“两课”教学所面对的对象、任务、内容和环境同以前相比,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市场经济功利主义价值观的冲击下,高校已很难再保持那种扩招之前世人谓之“象牙塔”的纯洁性,与此相应,当代大学生思想状况也呈现出多元化的提点,用传统的“两课”教学方法已经很难适应这种变化。因此,在新形势下,“两课”教学应努力变革教学思想,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以不断增强教学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科学发展观思想是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对我国当前和未来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总结,深刻揭示了我国社会发展的规律,即开辟了历史唯物主义的新境界,又为我们从事各项工作提供了新的理念和方法。“两课”教师应自觉以科学发展观思想为指导,把“两课”教学工作提高到新的水平。
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是“以人为本”,新时期“两课”教学工作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这一工作理念在教学实践中的指导地位。具体而言,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牢固树立“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
胡锦涛同志在《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一文中指出:“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两课”教学坚持“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是体现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当今大学生的精神文化需求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一方面,对知识的追求固然仍然是大学生在大学生活中所要完成的首要任务,他们已不满足于对传统的理论教学知识的学习和把握,倾向于结合自己的身心特点,选择些务实性较强,更容易满足他们追求物质需要的专业和技能;另一方面,当代大学生对文化的需求也更加多样化,社交的需求也更加广泛。对此,“两课”教师不能回避这些问题,应根据大学生的特点,坚持正面引导,创造良好环境,想方设法调动大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大学生对社会现象的鉴别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在课堂教学实践中,要真正做到“以生为本”并非一件易事,教师需要改变传统的“主客二分”的教学模式树立两种意识。一是课堂教学要以大学生为主体的学生主体意识;二是要有服务学生的服务意识。这两种意识缺一不可。课堂以学生为主体,就是“两课”教学的所有环节都要紧紧围绕启迪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激发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展开。这就要求教师要结合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精心钻研教学内容,认真备课,巧妙设置教学环节和教学问题。教师的服务意识,就是指教师既要教育学生、引导学生,又要关怀学生、帮助学生,要把传统“主客”模式倒置过来,由教师课堂上被动地防范和控制转向主动积极引导和真诚服务上来,有针对性地帮助学生处理好学习过程中所出现的诸多困难,还可以适当地对学生的健康、生活、择业和社交等方面的实际问题,给予力所能及的帮助和引导。这样,就有利于形成和建立一种“教学相长”、相互信任的新型的师生关系。进而扭转“两课”教学中学生不愿听、教师不愿讲的被动局面。
二、在教学内容的讲解中,努力做到“以情化人”,引导学生自觉追求崇高人生目标
“两课”教学要以理想信念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如何将这两个基本教学目标结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来贯彻呢?对当前大学生的学习状况进行调研,总体而言,学习知识的热情并不低落,大部分学生的思想状况是健康向上的,富有民族使命和历史责任感,对社会主义中国的未来充满信心。但仍有部分学生受西方思潮和市场经济等因素的影响,其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发生扭曲,在学习和生活中表现为极端的个人主义倾向并伴随着消极的情绪。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对党的基本理论、路线、纲领和经验等相关理论内容,学习态度冷漠,有时甚至有抵触和厌恶的情绪。面对类似问题,“两课”教师应当转换教学思路,特别是要克服那种将“两课”教学作为纯粹的理论知识认知的过程,这样尽量避免“满堂灌”的讲课方式,造成课堂学习过程中极其枯燥乏味的现象。
理论来源于生活实践,也应当在生活实践中得到理解、应用和发展。从认知心理学角度看,学生之所以对理论课学习不抱热情,很大程度上在于对“满堂灌”的教学模式的厌恶,认为理论课的学习只是为了应付考试的需要,对个人的发展没有什么意义和价值。而且理论课的学习好像脱离了生活,和实际的生活没有关系。这就要求“两课”教师从根本上还原理论课的本来面目,在历史过程和生活实践中提炼理论,在认知和尊重学生情感需要的基础上阐发理论,努力做到“以情化人”。
我们经常这样评价一堂完满的教学,必须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取得“情感共鸣”的效果。这是以师生双方围绕共同的内容产生一致的价值认同为前提的,学生在这一过程中,首先要对理论的产生和形成的社会历史背景有基本的认知,进而提出问题,并展开积极思考。在思考的过程中,学生从情感上对教师所授内容进行品味和咀嚼,最终达到心灵感化和理想升华的目标。对于教师来说,要注意以下问题:一是千方百计地让学生体验学习的成功感;二是运用情感教育法,善于调节情绪,扮演好情感角色;三是对教材结合学生的特点进行适当地“编排”,探索出个性化的教学模式和方案;四是对教材的理论观点发表自己的见解和看法,善于运用理论知识分析社会热点问题。
总之,教师要明确学生是一个融知、情、意于一体的活泼泼的有机体。在教学中,只有能够结合多种认知因素,从多种视角出发去关注学生的这种特点,并探寻出适当的教学方法,才能真正做到“以生为本”,体现“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思想在“两课”教学中的运用。
三、在教学方法上,培养“统筹兼顾、合力育人”的教学能力
“两课”教学要坚持“育人为本,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德育为先”的原则,树立大课堂观,把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摆在首要位置,将“育人”思想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课堂教学工作是一个完整的系统工程,需要教师和学生两方面的努力,需要兼顾学生身心发展的各个层次,需要师生之间形成合力,共同完成。因此,要树立“统筹兼顾、合力育人”的方法理念。“两课”教学是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的主渠道和主阵地,其教学效果将直接影响到学校素质教育的效果,关系着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当前,在高校要进一步强化“两课”理论课教学,要通过不断完善课程体系和革新教学方法,使“两课”的育人功能得到充分发挥。这需要新的思路:
教师需要不断扩大“两课”教学的覆盖面,消除“盲区”。其一,从理论与实践的辩证统一关系看,“两课”教学不能只讲理论,不关注社会实践,是社会实践成为教学“盲区”;其二是指在讲授方法上,不能只重视理性推演,还应尊重学生“知、情、意”相统一的特点,积极激发出学生的理论评鉴能力。不能将学生的情感因素视为教学的“盲区”。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两课”教学;“以生为本”;“以情化人”;“统筹育人”
当前高等院校“两课”教学所面对的对象、任务、内容和环境同以前相比,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市场经济功利主义价值观的冲击下,高校已很难再保持那种扩招之前世人谓之“象牙塔”的纯洁性,与此相应,当代大学生思想状况也呈现出多元化的提点,用传统的“两课”教学方法已经很难适应这种变化。因此,在新形势下,“两课”教学应努力变革教学思想,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以不断增强教学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科学发展观思想是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对我国当前和未来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总结,深刻揭示了我国社会发展的规律,即开辟了历史唯物主义的新境界,又为我们从事各项工作提供了新的理念和方法。“两课”教师应自觉以科学发展观思想为指导,把“两课”教学工作提高到新的水平。
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是“以人为本”,新时期“两课”教学工作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这一工作理念在教学实践中的指导地位。具体而言,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牢固树立“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
胡锦涛同志在《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一文中指出:“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两课”教学坚持“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是体现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当今大学生的精神文化需求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一方面,对知识的追求固然仍然是大学生在大学生活中所要完成的首要任务,他们已不满足于对传统的理论教学知识的学习和把握,倾向于结合自己的身心特点,选择些务实性较强,更容易满足他们追求物质需要的专业和技能;另一方面,当代大学生对文化的需求也更加多样化,社交的需求也更加广泛。对此,“两课”教师不能回避这些问题,应根据大学生的特点,坚持正面引导,创造良好环境,想方设法调动大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大学生对社会现象的鉴别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在课堂教学实践中,要真正做到“以生为本”并非一件易事,教师需要改变传统的“主客二分”的教学模式树立两种意识。一是课堂教学要以大学生为主体的学生主体意识;二是要有服务学生的服务意识。这两种意识缺一不可。课堂以学生为主体,就是“两课”教学的所有环节都要紧紧围绕启迪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激发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展开。这就要求教师要结合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精心钻研教学内容,认真备课,巧妙设置教学环节和教学问题。教师的服务意识,就是指教师既要教育学生、引导学生,又要关怀学生、帮助学生,要把传统“主客”模式倒置过来,由教师课堂上被动地防范和控制转向主动积极引导和真诚服务上来,有针对性地帮助学生处理好学习过程中所出现的诸多困难,还可以适当地对学生的健康、生活、择业和社交等方面的实际问题,给予力所能及的帮助和引导。这样,就有利于形成和建立一种“教学相长”、相互信任的新型的师生关系。进而扭转“两课”教学中学生不愿听、教师不愿讲的被动局面。
二、在教学内容的讲解中,努力做到“以情化人”,引导学生自觉追求崇高人生目标
“两课”教学要以理想信念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如何将这两个基本教学目标结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来贯彻呢?对当前大学生的学习状况进行调研,总体而言,学习知识的热情并不低落,大部分学生的思想状况是健康向上的,富有民族使命和历史责任感,对社会主义中国的未来充满信心。但仍有部分学生受西方思潮和市场经济等因素的影响,其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发生扭曲,在学习和生活中表现为极端的个人主义倾向并伴随着消极的情绪。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对党的基本理论、路线、纲领和经验等相关理论内容,学习态度冷漠,有时甚至有抵触和厌恶的情绪。面对类似问题,“两课”教师应当转换教学思路,特别是要克服那种将“两课”教学作为纯粹的理论知识认知的过程,这样尽量避免“满堂灌”的讲课方式,造成课堂学习过程中极其枯燥乏味的现象。
理论来源于生活实践,也应当在生活实践中得到理解、应用和发展。从认知心理学角度看,学生之所以对理论课学习不抱热情,很大程度上在于对“满堂灌”的教学模式的厌恶,认为理论课的学习只是为了应付考试的需要,对个人的发展没有什么意义和价值。而且理论课的学习好像脱离了生活,和实际的生活没有关系。这就要求“两课”教师从根本上还原理论课的本来面目,在历史过程和生活实践中提炼理论,在认知和尊重学生情感需要的基础上阐发理论,努力做到“以情化人”。
我们经常这样评价一堂完满的教学,必须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取得“情感共鸣”的效果。这是以师生双方围绕共同的内容产生一致的价值认同为前提的,学生在这一过程中,首先要对理论的产生和形成的社会历史背景有基本的认知,进而提出问题,并展开积极思考。在思考的过程中,学生从情感上对教师所授内容进行品味和咀嚼,最终达到心灵感化和理想升华的目标。对于教师来说,要注意以下问题:一是千方百计地让学生体验学习的成功感;二是运用情感教育法,善于调节情绪,扮演好情感角色;三是对教材结合学生的特点进行适当地“编排”,探索出个性化的教学模式和方案;四是对教材的理论观点发表自己的见解和看法,善于运用理论知识分析社会热点问题。
总之,教师要明确学生是一个融知、情、意于一体的活泼泼的有机体。在教学中,只有能够结合多种认知因素,从多种视角出发去关注学生的这种特点,并探寻出适当的教学方法,才能真正做到“以生为本”,体现“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思想在“两课”教学中的运用。
三、在教学方法上,培养“统筹兼顾、合力育人”的教学能力
“两课”教学要坚持“育人为本,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德育为先”的原则,树立大课堂观,把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摆在首要位置,将“育人”思想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课堂教学工作是一个完整的系统工程,需要教师和学生两方面的努力,需要兼顾学生身心发展的各个层次,需要师生之间形成合力,共同完成。因此,要树立“统筹兼顾、合力育人”的方法理念。“两课”教学是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的主渠道和主阵地,其教学效果将直接影响到学校素质教育的效果,关系着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当前,在高校要进一步强化“两课”理论课教学,要通过不断完善课程体系和革新教学方法,使“两课”的育人功能得到充分发挥。这需要新的思路:
教师需要不断扩大“两课”教学的覆盖面,消除“盲区”。其一,从理论与实践的辩证统一关系看,“两课”教学不能只讲理论,不关注社会实践,是社会实践成为教学“盲区”;其二是指在讲授方法上,不能只重视理性推演,还应尊重学生“知、情、意”相统一的特点,积极激发出学生的理论评鉴能力。不能将学生的情感因素视为教学的“盲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