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十一五”期间,是武都发展史上极不寻常的时期。五年来,面对地震、暴洪等多种自然灾害的侵袭和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全区各族人民在区委、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抢抓加快发展的难得机遇,积极应对各种严峻挑战,紧紧围绕发展与和谐两大主题,深入实施“五区”总体发展战略和“四区一带一中心”区域开发战略,扎实推进灾后恢复重建和经济社会发展,超额完成了“十一五”既定目标,地区生产总值、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大口径财政收入、固定资产投资等主要经济指标,均提前两至三年实现预期目标,武都步入了加速发展的快车道。
灾后重建全面完成
2008年,武都遭遇了百年不遇的“5•12”大地震,给全区人民生命财产造成了巨大损失。面对前所未有的特殊困难,在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的关怀下,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社会各界的无私援助下,武都区委、区政府沉着应对,果断决策,带领全区广大干部群众,发扬抗震救灾精神,奋力夺取抗震救灾的重大胜利,开展了史无前例、量大面宽的灾后重建工作。按照“三年重建任务两年基本完成”的目标,全区广大干部群众夜以继日,奋力拼搏,扎实苦干,通过三年的艰苦努力,灾后恢复重建任务全面完成,城乡居民居住条件得到历史性改善,基础设施得到前所未有的提升,经济快速增长、总量翻番提高,城乡面貌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显著提高。
特色产业提质增效
五年来,武都区委、区政府坚持遵循自然规律和市场经济规律,发挥资源比较优势,坚持不懈推进花椒、油橄榄、蔬菜、中药材、核桃等特色产业的产业化经营,把规模扩张作为提升产业竞争力的基础工程,目前,全区种植花椒面积100万亩、油橄榄面积18万亩、中药材18.9万亩、蔬菜14.6万亩、核桃面积46万亩。2010年是武都花椒产业发展的一个分水岭,这一年,武都区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快发展特色农业的决定》,充分发挥政府、市场两只手的作用,及早谋划,强势介入花椒价格博弈,积极搭建交流交易、信息发布、市场监管、价格监控“四大平台”,对产业链条上三大主体利益进行合理分配,使花椒产业迅速步入良性发展轨道。2010年,产地销售价格从往年平均不足30元/公斤达到了60元/公斤以上,当年农民人均花椒纯收入在2009年700多元的基础上达到1300元,总销售收入在2009年5亿元的基础上实现翻番增长,达到10亿元以上,创造了有史以来价格最高、受益人群最广、增收幅度最大等九个“历史之最”。2011年,武都花椒再一次获得丰收,产量达到2250万公斤,实现产值13.5亿元。油橄榄加工能力明显提高,由于引进了一批德国、意大利等国家的先进生产线,油橄榄鲜榨出油率、初榨油质量明显提升,带动果农交售鲜果价格由2008年的4元/公斤提高到10元/公斤左右,激发了白龙江沿岸老百姓加大投入,依靠科技加快标准化油橄榄基地建设的积极性。2011年,武都区油橄榄产量达到4500吨,比去年净增3100吨,加工产值将达到8400万元。截至目前,累计新增国家认证的有机食品2个、绿色食品5个,“武都油橄榄”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武都花椒”获得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武都红芪”获得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
工业发展总量迅速扩张
“工业短腿”是武都区经济低水平的重要因素。“十一五”以来,武都区大力实施“工业富区”战略,围绕扩张总量、提高质量、延长链条、增加效益的目标,努力依托资源优势,重点培育绿色食品加工、现代制药、建筑建材、水电能源四大工业体系,促进工业经济实现了快速增长。润基水泥有限公司年产100万吨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80万方混凝土生产线、宏达面粉厂10万吨面粉加工生产线、海地页岩砖厂等规模较大的项目相继建成投产,石门、椒园坝等水电站先后建成发电,祥宇油橄榄公司、世博林油橄榄公司、田园油橄榄公司、佛仁制药公司新上生产线如期建成,汉王、橙子沟、拱坝河口、包家坝水电站正在加紧建设,全区工业总量不断扩张。
城市建设加速推进
“十一五”期间,武都区坚持旧城改造与新区开发齐头并进,城市建设与管理同步推进,城市功能不断完善,城市形象明显改善。在旧城改造上,长江大道、东江水公园、北峪河东西堤以及北出口和西出口拓宽改造、西城门楼修缮、主街道铺油改造、人行道铺设改造、路灯改造、城区电网改造等工程全面竣工投入使用,东江水沟口、盘旋路口白龙江大桥即将建成通车,莲湖广场开发、城区次街道改造、集中供热和供水扩建、污水收集管网、弱电管网埋设等工程正在抓紧建设。在新区开发上,北峪河口大桥和钟楼滩新区路网、易地扶贫搬迁小区、北出口安置小区、深圳中学、农产品交易市场、花椒中心交易市场等工程相继建成,江南大道、江南新区路网和廉租住房建设等工程稳步推进,配合市上实施的东出口拓宽改造、东江水削梁垫地、东江水新农村建设和建民大桥、东江水沟大桥、长江大道东西延伸等工程取得良好成效,城市建成区面积由2006年的6.13平方公里扩展到8.2平方公里,城区总人口由2006年的7万人增加到12万人,城镇化率由2006年的13%提升到27%。
民生质量大为改善
“十一五”期间,武都区投资7.7亿元,新建学校129所、维修92所,基本消除了中小学校舍危房,实现了乡镇最具规模的建筑是学校、最漂亮的房子是教室的历史性转变。师资队伍整体素质进一步提高,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49.7%。初步建立了公共卫生、医疗服务和药品供应保障体系,基层卫生院面貌焕然一新,社区和农村卫生服务工作迈上新的台阶,全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平均参合率达到96%。建成了乡镇文化站、农家书屋等一批公共文化设施,基本实现了广播电视“村村通”目标,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日益丰富。坚持为民办实事,集中解决了一批群众关心的实际问题,城乡居民衣、食、住、行条件大为改善。通过实施整村推进、以工代赈易地搬迁等扶贫工程,有2.09万困难群众实现脱贫。大力开展就业技能培训,实施全民创业工程,就业再就业渠道进一步拓宽,共新增就业9887人,实现再就业2590人,全区城镇登记失业率平均控制在4%以内。社会保障体系日益完善,各类保险覆盖面不断扩大,城乡低保水平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条件得到极大改善。
新的起点必将铸就新的辉煌。今天的武都已站在全新的历史起点上,兰渝铁路、武罐高速、成武高速通车指日可待,武都将成为连接西北、西南的交通枢纽,融入成渝经济区的桥头堡,资源优势将转化为商品优势、经济优势。区委、区政府带领全区广大人民进一步解放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破解发展难题,更加勇敢地迎接机遇、直面挑战,武都将会以崭新的姿态迈入科学发展的新征途。
灾后重建全面完成
2008年,武都遭遇了百年不遇的“5•12”大地震,给全区人民生命财产造成了巨大损失。面对前所未有的特殊困难,在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的关怀下,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社会各界的无私援助下,武都区委、区政府沉着应对,果断决策,带领全区广大干部群众,发扬抗震救灾精神,奋力夺取抗震救灾的重大胜利,开展了史无前例、量大面宽的灾后重建工作。按照“三年重建任务两年基本完成”的目标,全区广大干部群众夜以继日,奋力拼搏,扎实苦干,通过三年的艰苦努力,灾后恢复重建任务全面完成,城乡居民居住条件得到历史性改善,基础设施得到前所未有的提升,经济快速增长、总量翻番提高,城乡面貌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显著提高。
特色产业提质增效
五年来,武都区委、区政府坚持遵循自然规律和市场经济规律,发挥资源比较优势,坚持不懈推进花椒、油橄榄、蔬菜、中药材、核桃等特色产业的产业化经营,把规模扩张作为提升产业竞争力的基础工程,目前,全区种植花椒面积100万亩、油橄榄面积18万亩、中药材18.9万亩、蔬菜14.6万亩、核桃面积46万亩。2010年是武都花椒产业发展的一个分水岭,这一年,武都区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快发展特色农业的决定》,充分发挥政府、市场两只手的作用,及早谋划,强势介入花椒价格博弈,积极搭建交流交易、信息发布、市场监管、价格监控“四大平台”,对产业链条上三大主体利益进行合理分配,使花椒产业迅速步入良性发展轨道。2010年,产地销售价格从往年平均不足30元/公斤达到了60元/公斤以上,当年农民人均花椒纯收入在2009年700多元的基础上达到1300元,总销售收入在2009年5亿元的基础上实现翻番增长,达到10亿元以上,创造了有史以来价格最高、受益人群最广、增收幅度最大等九个“历史之最”。2011年,武都花椒再一次获得丰收,产量达到2250万公斤,实现产值13.5亿元。油橄榄加工能力明显提高,由于引进了一批德国、意大利等国家的先进生产线,油橄榄鲜榨出油率、初榨油质量明显提升,带动果农交售鲜果价格由2008年的4元/公斤提高到10元/公斤左右,激发了白龙江沿岸老百姓加大投入,依靠科技加快标准化油橄榄基地建设的积极性。2011年,武都区油橄榄产量达到4500吨,比去年净增3100吨,加工产值将达到8400万元。截至目前,累计新增国家认证的有机食品2个、绿色食品5个,“武都油橄榄”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武都花椒”获得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武都红芪”获得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
工业发展总量迅速扩张
“工业短腿”是武都区经济低水平的重要因素。“十一五”以来,武都区大力实施“工业富区”战略,围绕扩张总量、提高质量、延长链条、增加效益的目标,努力依托资源优势,重点培育绿色食品加工、现代制药、建筑建材、水电能源四大工业体系,促进工业经济实现了快速增长。润基水泥有限公司年产100万吨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80万方混凝土生产线、宏达面粉厂10万吨面粉加工生产线、海地页岩砖厂等规模较大的项目相继建成投产,石门、椒园坝等水电站先后建成发电,祥宇油橄榄公司、世博林油橄榄公司、田园油橄榄公司、佛仁制药公司新上生产线如期建成,汉王、橙子沟、拱坝河口、包家坝水电站正在加紧建设,全区工业总量不断扩张。
城市建设加速推进
“十一五”期间,武都区坚持旧城改造与新区开发齐头并进,城市建设与管理同步推进,城市功能不断完善,城市形象明显改善。在旧城改造上,长江大道、东江水公园、北峪河东西堤以及北出口和西出口拓宽改造、西城门楼修缮、主街道铺油改造、人行道铺设改造、路灯改造、城区电网改造等工程全面竣工投入使用,东江水沟口、盘旋路口白龙江大桥即将建成通车,莲湖广场开发、城区次街道改造、集中供热和供水扩建、污水收集管网、弱电管网埋设等工程正在抓紧建设。在新区开发上,北峪河口大桥和钟楼滩新区路网、易地扶贫搬迁小区、北出口安置小区、深圳中学、农产品交易市场、花椒中心交易市场等工程相继建成,江南大道、江南新区路网和廉租住房建设等工程稳步推进,配合市上实施的东出口拓宽改造、东江水削梁垫地、东江水新农村建设和建民大桥、东江水沟大桥、长江大道东西延伸等工程取得良好成效,城市建成区面积由2006年的6.13平方公里扩展到8.2平方公里,城区总人口由2006年的7万人增加到12万人,城镇化率由2006年的13%提升到27%。
民生质量大为改善
“十一五”期间,武都区投资7.7亿元,新建学校129所、维修92所,基本消除了中小学校舍危房,实现了乡镇最具规模的建筑是学校、最漂亮的房子是教室的历史性转变。师资队伍整体素质进一步提高,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49.7%。初步建立了公共卫生、医疗服务和药品供应保障体系,基层卫生院面貌焕然一新,社区和农村卫生服务工作迈上新的台阶,全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平均参合率达到96%。建成了乡镇文化站、农家书屋等一批公共文化设施,基本实现了广播电视“村村通”目标,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日益丰富。坚持为民办实事,集中解决了一批群众关心的实际问题,城乡居民衣、食、住、行条件大为改善。通过实施整村推进、以工代赈易地搬迁等扶贫工程,有2.09万困难群众实现脱贫。大力开展就业技能培训,实施全民创业工程,就业再就业渠道进一步拓宽,共新增就业9887人,实现再就业2590人,全区城镇登记失业率平均控制在4%以内。社会保障体系日益完善,各类保险覆盖面不断扩大,城乡低保水平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条件得到极大改善。
新的起点必将铸就新的辉煌。今天的武都已站在全新的历史起点上,兰渝铁路、武罐高速、成武高速通车指日可待,武都将成为连接西北、西南的交通枢纽,融入成渝经济区的桥头堡,资源优势将转化为商品优势、经济优势。区委、区政府带领全区广大人民进一步解放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破解发展难题,更加勇敢地迎接机遇、直面挑战,武都将会以崭新的姿态迈入科学发展的新征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