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新课程改革的推动下,初中思想品德课要以学生主动参与为前提,学生为主体,通过合作、探究、讨论等形式,培养创新型人才。这一过程中,教师要改变原有的教学观念,注重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思想品德;创新才能;培养
新课程教育理念下,要帮助学生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培养他们合作探究的精神,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课堂效率,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思想品德在中学学科体系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他承担着教育和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合格人才的重任。温家宝同志曾指出:发展科技事业,建设创新型国家,必须造就大批杰出人才,培养人才要从娃娃抓起,重视对中学生科学素质的培养,让他们既会动脑,又会动手,培养他们的创造精神,使他们从小树立热爱科学、献身科学的伟大志向。这段话明确指出,建设创新型国家,必须要提高青少年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他们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是祖国的明天,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要靠他们。因此,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教师必须注重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帮助学生明确社会责任,树立远大的理想,让他们学好科学文化知识,提升综合素质,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打好坚实的人才基础。在初中思想品德课的教学中,应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呢?
(1)注重学生个性的发展和培养。培养学生想疑敢疑,想思敢思的思想。在课堂教学中,我们不能把学生看作是消极的受教育者和灌输知识的载体,而是要认识到每一位学生都是具有独特个性的人,是具有创造性的主体。针对学生提出的有独到见解的问题,要及时给予肯定和重视,使其感受到成功的喜悦。要重视学生的个性差异,关注他们的个性发展。否则,课堂教学中学生就会完全处于被动,个性得不到尊重和发展,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也就成了一句空。
(2)改变陈旧的教学方法。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课堂上,学生如果对所学知识产生了浓厚兴趣,就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会如饥似渴地去学习和思考,教师的教学也会取的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想方设法地激发和调动学生对学习的兴趣,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首先要解决的问题,这就需要教师改变陈旧的教学方法,创新教育教学环境,采用新颖别致,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方法进行课堂教学。
(3)评价方法的转变。传统的课堂教学重视的是对已有知识的传授,学生只能依靠死记硬背进行学习、考试。很明显,这样的评价方式不仅已无法适应时代的发展和要求,还更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我们应改革传统的单一的考试模式,建立一种新的评价方式。新的评价方式应该包括这样几个方面:对学生知识的考查,对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的评价,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评价。以此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生疑善问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主要途径
我国传统教育的目的,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因此形成了重书本知识,轻社会实践,轻创新能力培养的现象,使得学生只注重书本知识的学习,忽视了动手能力的培养。出现了教师上课讲条条框框,学生下课背条条框框的怪事。在这种情况下培养出来的学生自然是高分低能,缺乏动手实践的能力,很难适应当今社会发展的需要。新课改后,思想品德教材的内容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与学生和社会联系非常密切,这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了很好的平台。如八年级“严也是一种爱”这堂课中, 我启发学生提出以下问题:①你的父母爱不爱你?②用什么样的方式?③谈谈你对“严”的方式的认识等。又如我在讲应该如何看待生活中的挫折和失败时,鼓励学生多角度思考,发挥他们的想象力、使每个学生都插上想象的翅膀,帮助他们认识到:生活中遇到挫折和失败时,应以平和的心态,积极地态度去面对,意识到他们的这种经历也是自己人生中一笔宝贵的财富。再如我要求学生,就“路遇老人跌倒我们应不应该去帮助” 之类的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引导学生进行思考、讨论,以促其思维的多极发展,为社会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过这样一段话:“解放学生的头脑,使他们思想;解放学生的双手,使他们能干;解放学生的嘴巴,使他们能问;解放学生的空间,使他们能到大自然、大社会里扩大知识和眼界,获得丰富的学问;解放学生的时间,使他们有时间学一点渴望要学的东西,干一些高兴干的事情。”而要想解放学生,首先应解放教师。如果教师不改变原有的教育观念,仍然是“一言堂”,“满堂灌”,一个人在台上唱“独角戏”,告诉学生什么是什么,什么是正确的,什么是不对的,学生也就变成了知识的容器,而不是学习的主人。思想品德课又有什么吸引力可言呢?又何谈培养具有创新能力人才呢?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要引导学生想疑敢疑,教会学生生疑善问的方法,教师一定改变原有的教育观念,树立学生为主体的意识,在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即使学生的回答有失偏颇,也不能立即否定,而是给予学生辩证的激励性的点评。这样既保证了学生的思维主动性,又纠正了其错误的观点。也就是说,只有发扬教学的民主,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让学生无拘无束大胆思考,只有这样,思想品德课才能成为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优秀平台。
总之,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课堂教学中尊重和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让他们养成主动思考问题,提出问题,挖掘问题和延伸问题的习惯,让每个学生都知道有权利和有能力发现新问题,提出新见解。这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非常重要,它有利于帮助学生克服盲从,树立科学的思想观和方法论,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有很大的益处。当然,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长久的过程,需要每一位教育者在实践中持久地坚持,不断地更新观念,为学生提供创新环境,培养学生成为具有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的一代新人。
参考文献:
[1]陶学忠.创新能力的培养[M].北京:海潮出版社,2002.
[2]朱慕菊.走进新课程[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关键词:思想品德;创新才能;培养
新课程教育理念下,要帮助学生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培养他们合作探究的精神,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课堂效率,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思想品德在中学学科体系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他承担着教育和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合格人才的重任。温家宝同志曾指出:发展科技事业,建设创新型国家,必须造就大批杰出人才,培养人才要从娃娃抓起,重视对中学生科学素质的培养,让他们既会动脑,又会动手,培养他们的创造精神,使他们从小树立热爱科学、献身科学的伟大志向。这段话明确指出,建设创新型国家,必须要提高青少年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他们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是祖国的明天,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要靠他们。因此,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教师必须注重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帮助学生明确社会责任,树立远大的理想,让他们学好科学文化知识,提升综合素质,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打好坚实的人才基础。在初中思想品德课的教学中,应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呢?
(1)注重学生个性的发展和培养。培养学生想疑敢疑,想思敢思的思想。在课堂教学中,我们不能把学生看作是消极的受教育者和灌输知识的载体,而是要认识到每一位学生都是具有独特个性的人,是具有创造性的主体。针对学生提出的有独到见解的问题,要及时给予肯定和重视,使其感受到成功的喜悦。要重视学生的个性差异,关注他们的个性发展。否则,课堂教学中学生就会完全处于被动,个性得不到尊重和发展,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也就成了一句空。
(2)改变陈旧的教学方法。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课堂上,学生如果对所学知识产生了浓厚兴趣,就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会如饥似渴地去学习和思考,教师的教学也会取的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想方设法地激发和调动学生对学习的兴趣,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首先要解决的问题,这就需要教师改变陈旧的教学方法,创新教育教学环境,采用新颖别致,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方法进行课堂教学。
(3)评价方法的转变。传统的课堂教学重视的是对已有知识的传授,学生只能依靠死记硬背进行学习、考试。很明显,这样的评价方式不仅已无法适应时代的发展和要求,还更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我们应改革传统的单一的考试模式,建立一种新的评价方式。新的评价方式应该包括这样几个方面:对学生知识的考查,对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的评价,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评价。以此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生疑善问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主要途径
我国传统教育的目的,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因此形成了重书本知识,轻社会实践,轻创新能力培养的现象,使得学生只注重书本知识的学习,忽视了动手能力的培养。出现了教师上课讲条条框框,学生下课背条条框框的怪事。在这种情况下培养出来的学生自然是高分低能,缺乏动手实践的能力,很难适应当今社会发展的需要。新课改后,思想品德教材的内容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与学生和社会联系非常密切,这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了很好的平台。如八年级“严也是一种爱”这堂课中, 我启发学生提出以下问题:①你的父母爱不爱你?②用什么样的方式?③谈谈你对“严”的方式的认识等。又如我在讲应该如何看待生活中的挫折和失败时,鼓励学生多角度思考,发挥他们的想象力、使每个学生都插上想象的翅膀,帮助他们认识到:生活中遇到挫折和失败时,应以平和的心态,积极地态度去面对,意识到他们的这种经历也是自己人生中一笔宝贵的财富。再如我要求学生,就“路遇老人跌倒我们应不应该去帮助” 之类的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引导学生进行思考、讨论,以促其思维的多极发展,为社会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过这样一段话:“解放学生的头脑,使他们思想;解放学生的双手,使他们能干;解放学生的嘴巴,使他们能问;解放学生的空间,使他们能到大自然、大社会里扩大知识和眼界,获得丰富的学问;解放学生的时间,使他们有时间学一点渴望要学的东西,干一些高兴干的事情。”而要想解放学生,首先应解放教师。如果教师不改变原有的教育观念,仍然是“一言堂”,“满堂灌”,一个人在台上唱“独角戏”,告诉学生什么是什么,什么是正确的,什么是不对的,学生也就变成了知识的容器,而不是学习的主人。思想品德课又有什么吸引力可言呢?又何谈培养具有创新能力人才呢?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要引导学生想疑敢疑,教会学生生疑善问的方法,教师一定改变原有的教育观念,树立学生为主体的意识,在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即使学生的回答有失偏颇,也不能立即否定,而是给予学生辩证的激励性的点评。这样既保证了学生的思维主动性,又纠正了其错误的观点。也就是说,只有发扬教学的民主,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让学生无拘无束大胆思考,只有这样,思想品德课才能成为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优秀平台。
总之,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课堂教学中尊重和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让他们养成主动思考问题,提出问题,挖掘问题和延伸问题的习惯,让每个学生都知道有权利和有能力发现新问题,提出新见解。这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非常重要,它有利于帮助学生克服盲从,树立科学的思想观和方法论,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有很大的益处。当然,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长久的过程,需要每一位教育者在实践中持久地坚持,不断地更新观念,为学生提供创新环境,培养学生成为具有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的一代新人。
参考文献:
[1]陶学忠.创新能力的培养[M].北京:海潮出版社,2002.
[2]朱慕菊.走进新课程[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