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82年,担任中国驻美国大使馆商务处秘书时,他就开始跟洋人打反倾销官司;1997年1月至2003年8月,担任中国五矿化工进出口商会副会长期间,他专职跟欧美打官司。
跟洋人打了30多年交道,他在欧美大名鼎鼎,洋人称其为中国“反倾销第一人”。
他就是中国世贸组织研究会常务理事、清华大学中美关系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周世俭。
“我是把他们看透了。”6月10日,周世俭接受《中国经济周刊》专访,畅谈中国如何应对欧盟光伏产品双反。
对欧盟不能仅限于“谈”
《中国经济周刊》:在欧盟宣布对华光伏产品双反的同时,我国也宣布对欧盟葡萄酒进行双反调查。但商务部否认这是中方的强硬回击。对此,您怎么看?
周世俭:商务部对进口葡萄酒进行双反调查的这个举措,在我看来就是报复性措施;但是官方不这么说,就是想给欧洲留个台阶下。
《中国经济周刊》:我国对欧盟的葡萄酒进行双反调查,这个做法有效吗?
周世俭:有效,但还不够。我一贯主张,我们应该采取“以打促谈”的政策,不能只把希望寄托在“谈”上。我们要立足于“打”,以“打”求和。
葡萄酒打的正好是法国、意大利等4个力挺制裁我们的国家,主要是法国,而葡萄酒是法国的支柱产业,为法国人提供了75000份工作,中国从欧洲进口的葡萄酒60%来自法国。这次我国针对葡萄酒的双反调查绝对是正确的,恰恰集中打到了法国身上。
《中国经济周刊》:据您了解,目前官方持什么样的态度?
周世俭:现在官方的意见是用“打”来配合“谈”,还没有下决心坚决去“打”。以我个人几十年的谈判经验来看,必须以“打”促谈。现在商务部相关人士还在跟欧盟进行谈判,希望在8月6日之前能达成协议。我认为光寄希望于“谈”,凶多吉少。
年底终裁,投票出现平局就是我们输
《中国经济周刊》:临时反倾销税在国际上普遍存在吗?我们该如何理解欧盟这一举措?
周世俭:临时反倾销税的确切名称叫保证金。这个保证金其实不是让中国企业交,而是要征欧洲当地进口商的税。之所以叫保证金,因为按照法律规定,年底的最终裁决才算数,初裁就是交保证金。到最后终裁,如果不是反倾销,之前所交的保证金就要退还给进口商;如果终裁结果是反倾销,而终裁比例比保证金幅度低,多退少补。比如终裁比例是9%,那多交的两个点要退还给进口商。如果终裁比例是15%,差额的这部分就得补交。虽然不是中国企业交税,但是所起的作用是一样的。欧洲人一看征税了,要是能买别的国家的光伏产品就不买中国的了,这样我们的光伏产品就出不去了,工厂就要关门,工人就要下岗、失业。其实,从6月6日初裁那天起,就已经起到了阻挡我国的光伏产品进入欧洲的作用了。
《中国经济周刊》:为什么还有这两个月的期限?
周世俭:之所以要延长两个月,就是欧盟要拿这个作为一个讨价还价的底牌,逼着中国机电商会让步。同时,这两个月也是在我国强大的压力下做出的让步,税率从47.6%压到了11.8%,尤其是李克强总理亲自出面施加压力的结果。
《中国经济周刊》:根据欧盟反倾销调查程序,欧盟委员会年底的投票至关重要,这里面有什么需要注意的事项?
周世俭:反倾销最后的关键是年底的终裁,终裁之前27个国家代表要投票,投票是一针见血的。目前看,27个国家中14个国家反对就能起到作用。据我所知,现在商务部也让各个驻欧洲使馆的人员在做工作,但工作一定要做扎实,一定得要他们有明确表态。需要注意的是,在7月1日之后,克罗地亚加入了欧盟成员国,这样就变成28个国家了,到时就得有15个国家明确表示反对才管用,14:14都不行。欧盟实行的是一国一票制、简单多数通过的方式,即弃权视为同意采取反倾销措施。这一点包括美国的反倾销法跟欧盟都是一样,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有6个委员,当出现3:3平局的时候,我们认为是达成平局,但是美国法律规定外国企业败诉。这里面没有道理可讲。这也提醒我们要多长个心眼。
欧洲没能力、没资格和我们打贸易战
《中国经济周刊》:这一次由欧盟对华光伏产品双反引发的贸易摩擦,您能否预测一下最终的结果?
周世俭:只要中国政府肯立足于“打”就能赢。就怕有些人一直抱着“谈”的想法,即便是跟他们谈,也一定要在“打”的基础上去谈。我认为葡萄酒这一招还不够狠。我们手里的牌有的是,比如汽车、手机,再加上空客,这几个哪一项都是几百亿的金额。真要动这个,我认为我们就胜了。
其实,以“打”取胜的案例有不少,比如1983年,美国单边限制了我国的纺织服装进口,当时的领导人是邓小平,他当时就拍了桌子,说停止购买美国的粮食,结果芝加哥谷物交易所的粮食价格暴跌。我当时在美国大使馆,负责东美农产品的贸易,当时的美国小麦协会会长威尔逊、大豆协会会长理查德都来找我,我说你们要是解决了对我们纺织服装的限制,我们才有钱购买你们过剩的粮食。当时我国对美国纺织品的出口占1/3,我要求他们回去做工作,结果他们回去后就给农场主写信,让农场主给各州的议员写信,最后是各州的议员一起都进行反对。在内外压力下,美国向中国让步,允许中国的纺织品每年进口增长4个点。几十年前中国跟美国打的纺织服装贸易战,就是这么打赢的。
还有1995、1996年的知识产权谈判,当时的美国代表扬言要制裁中国。我国代表说你制裁我就报复你,然后召集我们开会。怎么报复?首先就拿美国的农产品开刀。这一招立竿见影。美国是最务实的民族,马上跟我们达成了协议。
光伏这件事我们也要搞对等报复,欧盟制裁我国的光伏产业超过200亿美元,这是全世界有史以来最大的反倾销案。我们打他的葡萄酒才10多亿美元,根本不对等,所以必须加码打痛他们,他们才能老实。
《中国经济周刊》:在您看来,这次的贸易摩擦会否引起贸易战?
周世俭:应该不会,即便有贸易战,我们也不怕。现在欧洲经济这么差,没有能力、也没有资格跟我们打贸易战。
《中国经济周刊》:基于目前光伏产业的现状,您是否看好中国光伏企业的未来?
周世俭:我看好。国家改变政策了。而且国家现在之所以这么重视光伏产业,主要是这个案子的金额确实太大了。光伏产业,国家一定要扶植,而且要充分利用欧洲多数企业。据说欧洲有450多家企业都站出来反对,因为我国生产的太阳能电池板的多晶硅是从欧洲进口的,现在竟然不允许我国出口太阳能电池板了,那我们也不买欧洲的多晶硅了,这样欧洲生产多晶硅的工厂就要关门。就是要告诉欧盟,如果制裁中国的光伏产业,结果是双输,中国得不到便宜,欧洲也得不到便宜。
跟洋人打了30多年交道,他在欧美大名鼎鼎,洋人称其为中国“反倾销第一人”。
他就是中国世贸组织研究会常务理事、清华大学中美关系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周世俭。
“我是把他们看透了。”6月10日,周世俭接受《中国经济周刊》专访,畅谈中国如何应对欧盟光伏产品双反。
对欧盟不能仅限于“谈”
《中国经济周刊》:在欧盟宣布对华光伏产品双反的同时,我国也宣布对欧盟葡萄酒进行双反调查。但商务部否认这是中方的强硬回击。对此,您怎么看?
周世俭:商务部对进口葡萄酒进行双反调查的这个举措,在我看来就是报复性措施;但是官方不这么说,就是想给欧洲留个台阶下。
《中国经济周刊》:我国对欧盟的葡萄酒进行双反调查,这个做法有效吗?
周世俭:有效,但还不够。我一贯主张,我们应该采取“以打促谈”的政策,不能只把希望寄托在“谈”上。我们要立足于“打”,以“打”求和。
葡萄酒打的正好是法国、意大利等4个力挺制裁我们的国家,主要是法国,而葡萄酒是法国的支柱产业,为法国人提供了75000份工作,中国从欧洲进口的葡萄酒60%来自法国。这次我国针对葡萄酒的双反调查绝对是正确的,恰恰集中打到了法国身上。
《中国经济周刊》:据您了解,目前官方持什么样的态度?
周世俭:现在官方的意见是用“打”来配合“谈”,还没有下决心坚决去“打”。以我个人几十年的谈判经验来看,必须以“打”促谈。现在商务部相关人士还在跟欧盟进行谈判,希望在8月6日之前能达成协议。我认为光寄希望于“谈”,凶多吉少。
年底终裁,投票出现平局就是我们输
《中国经济周刊》:临时反倾销税在国际上普遍存在吗?我们该如何理解欧盟这一举措?
周世俭:临时反倾销税的确切名称叫保证金。这个保证金其实不是让中国企业交,而是要征欧洲当地进口商的税。之所以叫保证金,因为按照法律规定,年底的最终裁决才算数,初裁就是交保证金。到最后终裁,如果不是反倾销,之前所交的保证金就要退还给进口商;如果终裁结果是反倾销,而终裁比例比保证金幅度低,多退少补。比如终裁比例是9%,那多交的两个点要退还给进口商。如果终裁比例是15%,差额的这部分就得补交。虽然不是中国企业交税,但是所起的作用是一样的。欧洲人一看征税了,要是能买别的国家的光伏产品就不买中国的了,这样我们的光伏产品就出不去了,工厂就要关门,工人就要下岗、失业。其实,从6月6日初裁那天起,就已经起到了阻挡我国的光伏产品进入欧洲的作用了。
《中国经济周刊》:为什么还有这两个月的期限?
周世俭:之所以要延长两个月,就是欧盟要拿这个作为一个讨价还价的底牌,逼着中国机电商会让步。同时,这两个月也是在我国强大的压力下做出的让步,税率从47.6%压到了11.8%,尤其是李克强总理亲自出面施加压力的结果。
《中国经济周刊》:根据欧盟反倾销调查程序,欧盟委员会年底的投票至关重要,这里面有什么需要注意的事项?
周世俭:反倾销最后的关键是年底的终裁,终裁之前27个国家代表要投票,投票是一针见血的。目前看,27个国家中14个国家反对就能起到作用。据我所知,现在商务部也让各个驻欧洲使馆的人员在做工作,但工作一定要做扎实,一定得要他们有明确表态。需要注意的是,在7月1日之后,克罗地亚加入了欧盟成员国,这样就变成28个国家了,到时就得有15个国家明确表示反对才管用,14:14都不行。欧盟实行的是一国一票制、简单多数通过的方式,即弃权视为同意采取反倾销措施。这一点包括美国的反倾销法跟欧盟都是一样,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有6个委员,当出现3:3平局的时候,我们认为是达成平局,但是美国法律规定外国企业败诉。这里面没有道理可讲。这也提醒我们要多长个心眼。
欧洲没能力、没资格和我们打贸易战
《中国经济周刊》:这一次由欧盟对华光伏产品双反引发的贸易摩擦,您能否预测一下最终的结果?
周世俭:只要中国政府肯立足于“打”就能赢。就怕有些人一直抱着“谈”的想法,即便是跟他们谈,也一定要在“打”的基础上去谈。我认为葡萄酒这一招还不够狠。我们手里的牌有的是,比如汽车、手机,再加上空客,这几个哪一项都是几百亿的金额。真要动这个,我认为我们就胜了。
其实,以“打”取胜的案例有不少,比如1983年,美国单边限制了我国的纺织服装进口,当时的领导人是邓小平,他当时就拍了桌子,说停止购买美国的粮食,结果芝加哥谷物交易所的粮食价格暴跌。我当时在美国大使馆,负责东美农产品的贸易,当时的美国小麦协会会长威尔逊、大豆协会会长理查德都来找我,我说你们要是解决了对我们纺织服装的限制,我们才有钱购买你们过剩的粮食。当时我国对美国纺织品的出口占1/3,我要求他们回去做工作,结果他们回去后就给农场主写信,让农场主给各州的议员写信,最后是各州的议员一起都进行反对。在内外压力下,美国向中国让步,允许中国的纺织品每年进口增长4个点。几十年前中国跟美国打的纺织服装贸易战,就是这么打赢的。
还有1995、1996年的知识产权谈判,当时的美国代表扬言要制裁中国。我国代表说你制裁我就报复你,然后召集我们开会。怎么报复?首先就拿美国的农产品开刀。这一招立竿见影。美国是最务实的民族,马上跟我们达成了协议。
光伏这件事我们也要搞对等报复,欧盟制裁我国的光伏产业超过200亿美元,这是全世界有史以来最大的反倾销案。我们打他的葡萄酒才10多亿美元,根本不对等,所以必须加码打痛他们,他们才能老实。
《中国经济周刊》:在您看来,这次的贸易摩擦会否引起贸易战?
周世俭:应该不会,即便有贸易战,我们也不怕。现在欧洲经济这么差,没有能力、也没有资格跟我们打贸易战。
《中国经济周刊》:基于目前光伏产业的现状,您是否看好中国光伏企业的未来?
周世俭:我看好。国家改变政策了。而且国家现在之所以这么重视光伏产业,主要是这个案子的金额确实太大了。光伏产业,国家一定要扶植,而且要充分利用欧洲多数企业。据说欧洲有450多家企业都站出来反对,因为我国生产的太阳能电池板的多晶硅是从欧洲进口的,现在竟然不允许我国出口太阳能电池板了,那我们也不买欧洲的多晶硅了,这样欧洲生产多晶硅的工厂就要关门。就是要告诉欧盟,如果制裁中国的光伏产业,结果是双输,中国得不到便宜,欧洲也得不到便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