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长期以来,我国纺织行业依托庞大的国内外市场需求,奠定了纺织品生产消费大国地位。“十二五”期间,国内消费力与成熟度逐步提升,纺织品的日益丰富和丰沛,让国人进入了全新的穿着体验时代。
“近年来,轻工和纺织等消费品工业保持稳定增长,在满足国内消费需求、挖掘消费潜力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近日,工信部副部长冯飞接受《纺织服装周刊》记者采访时这样评价轻纺工业在国民经济结构中的地位和作用,并指出在近年来国内外经济形势并不明朗的背景下,轻纺工业相关成果的取得有着别样的意义。
2014年,我国消费品工业增加值和利润占整个工业增加值和利润的比例分别为31%和33%。2015年经济下行压力比较大,消费品工业1~11月对于工业增长的贡献达到了33%,对外贸顺差的贡献达到126%,在较为严峻的国内外市场形势下,消费品工业对于稳增长起到了非常重要的支撑作用。
从国家统计局公布数据来看,2015年纺织工业增加值全年同比增长7.0%,高于全国增速。作为消费品行业中的重要子门类,类比全国各大工业门类,纺织业表现不俗。
“十二五”期间创新对纺织业拉动力相当强劲
纺织业作为我国传统优势支柱产业,在“十二五”期间对整个国民经济的贡献不仅在量,更在于质,内涵式增长部分对纺织产业转型升级的拉动作用非常显著。
冯飞在采访中列举了这样一组数字,纺织工业2014年规模以上企业获得的专利数是2010年的3.4倍。这一表征背后,是行业蓬勃的创新能力为产业升级及市场扩展带来的强劲动力。
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副会长兼秘书长高勇则表示,在整个“十二五”期间,纺织工业科技创新能力大幅提升,多项高技术纤维成套技术和装备取得突破并打破国外技术垄断,化纤、纺织、印染、产业用纺织品关键技术获得进步,连续化、自动化、高速化新型纺织装备得到广泛应用。
在线监控技术应用深化,管理系统及综合应用在大中型企业得到推广,电子商务快速发展成为行业亮点,服装个性化定制技术开始应用,数字化、智能化技术已形成若干试点。
2014年,规模以上企业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为0.51%,较2011年提高0.06个百分点,大中型企业中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为0.66%。规模以上企业有效发明专利7716件,是“十一五”末的3 4倍。2014年,棉纺行业无结头纱比例是81%,无梭布比例是83%,分别较2010年提高11.6、9.2个百分点。
“十二五”以来,纺织行业有14项成果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其中“筒子纱数字化自动染色成套技术与装备”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557项成果获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科学技术奖。
出口减弱、消费外流向产业结构调整问根源
尽管在国民经济中发挥重要作用,但在“十二五”末期,纺织工业出口仍不可避免地迎来了拐点,由一直以来的高速增长向负增长转变。在这一改变的背后,则出现了消费外流、跨境电商大热等现象。
数据显示,2014年,我国出国旅游人数为1.1亿人次,境外消费额达1万亿元,其中,购物消费约占5000多亿元。
对此,高勇表示,对这一数据应客观解读,如果对照2014年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约26万亿元的总规模,其实境外消费总额仍属于正常范畴。
但是,为什么国人当前会如此热衷到境外去购物呢?冯飞分析,出现这样的现象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原因。第一,品质、品牌尚存在一定差距。欧美、日本产品在品质、品牌上有一定的优势,但实际上,我们与之相比,最大的差距还是在品牌认知度和影响力上。比如国内相关机构对中国和日本电饭锅进行盲测,结论是做出来的米饭在口感、品质上几乎没有差距。日本有一位记者做了相同的试验,也得到了相同的结果。
第二,国外部分消费品价格较低,原因比较复杂,最大的原因是交易成本问题,国内的营销方式以及营销环境交易成本比较高,也就是说,成本主要还是发生在流通领域。
第三,国外部分产品执行高标准并有良好的消费环境。在国人的心目中,欧美日消费品的产品标准要高于国内,但实际上,我国部分产品的标准高于欧美,很多都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其次是发达国家消费环境较好,对假冒伪劣产品打击力度较大,监管更加严格。
冯飞表示,总体来说,首先,目前我国消费品供应还不能很好地适应居民消费结构向中高端升级的需要,特别在品种、品质和品牌方面还有差异。其次,比较优势有所减弱,轻纺工业过去的国际竞争优势主要体现在低成本方面,但是现在比较优势正在减弱,特别是在国际市场上。轻纺工业是我们传统的竞争优势产业,中国有220个产品产量全球第一,其中轻纺工业就有100多个产品产量全球第一。轻纺行业如何创造新的竞争优势?这是传统优势产业当前面临的比较大的挑战。
依托三品战略轻纺业在内需市场重塑话语权
对纺织企业来说,更应去关注“消费外流”这一现象背后的若干“不正常”因素。高勇表示,鞋类、服装、箱包等消费品既然是我国制造业的优势领域,那为什么没能挽留住国内消费者的心,国人宁愿漂洋过海前去购买?除却税制、流通体系等交易成本过高这一主要问题,我国轻工产品目前在品种、品质、品牌方面尚存在的差距,才是企业应该看清的。
“轻纺等消费品行业必须打响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的‘三品’战略,加快‘供给侧’改革,改善供给结构,发力中高端消费品,下功夫进一步扩大消费,促进境外消费回流。”在谈到引导境外消费回流问题时,冯飞这样说。
而更需指出的一个现象是,2014年国人5000多亿元的境外购物金额,已从过去在境外购买奢侈品,明显转到了日用消费品上。这说明,消费者开始越发关注自身需求。
在消费品领域,既有供给满足需求的问题,同时还有供给创造需求的问题。目前国家提出并实施推进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的“三品”战略,增品种就是更好地适应消费者需求,增加多样化的消费品种;提品质就是提升产品品质可靠性等重要指标;创品牌就是提高品牌影响力,提高品牌在消费者心中的认知度。
当然实现“三品”战略最核心的是技术创新。冯飞表示,全方位的创新,既要强调根本性、革命性的创新,同时还要注重微创新,通过一些微小的创新、设计使得产品的品质和品种发生大的变化,以此激发消费者的购买欲望,实现供给创造需求。实际上国外市场上的消费品,大量的产品创新是微创新的结果,当然在消费品领域重大的突破性技术创新依然让人期待。
打造新的竞争优势,还要通过智能制造增加供给,在生产环节加快技术改造。在消费品工业,智能制造潜力非常大,因为消费品工业现在面对的是多样化、个性化的市场需求,智能制造恰恰提供了满足多样化和个性化的生产模式,应支持消费品工业开展智能制造为主要内容的改造和技术升级。如海尔的智能工厂、青岛红领的规模化服装定制等。
另外,还要注重商业模式创新。产业发展创新主要包括技术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仅有技术创新而没有商业模式创新,很难把技术成果转换成产品在市场上的竞争优势。当前的“互联网+”为商业模式创新提供了众多有效技术手段。在商业模式创新中,中国企业有非常强的优势。
我国轻纺行业低成本的比较优势正在减弱。“轻纺行业必须创造新的竞争优势。”冯飞认为,在消费品领域,供给不仅要满足需求,更要会创造需求。
“近年来,轻工和纺织等消费品工业保持稳定增长,在满足国内消费需求、挖掘消费潜力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近日,工信部副部长冯飞接受《纺织服装周刊》记者采访时这样评价轻纺工业在国民经济结构中的地位和作用,并指出在近年来国内外经济形势并不明朗的背景下,轻纺工业相关成果的取得有着别样的意义。
2014年,我国消费品工业增加值和利润占整个工业增加值和利润的比例分别为31%和33%。2015年经济下行压力比较大,消费品工业1~11月对于工业增长的贡献达到了33%,对外贸顺差的贡献达到126%,在较为严峻的国内外市场形势下,消费品工业对于稳增长起到了非常重要的支撑作用。
从国家统计局公布数据来看,2015年纺织工业增加值全年同比增长7.0%,高于全国增速。作为消费品行业中的重要子门类,类比全国各大工业门类,纺织业表现不俗。
“十二五”期间创新对纺织业拉动力相当强劲
纺织业作为我国传统优势支柱产业,在“十二五”期间对整个国民经济的贡献不仅在量,更在于质,内涵式增长部分对纺织产业转型升级的拉动作用非常显著。
冯飞在采访中列举了这样一组数字,纺织工业2014年规模以上企业获得的专利数是2010年的3.4倍。这一表征背后,是行业蓬勃的创新能力为产业升级及市场扩展带来的强劲动力。
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副会长兼秘书长高勇则表示,在整个“十二五”期间,纺织工业科技创新能力大幅提升,多项高技术纤维成套技术和装备取得突破并打破国外技术垄断,化纤、纺织、印染、产业用纺织品关键技术获得进步,连续化、自动化、高速化新型纺织装备得到广泛应用。
在线监控技术应用深化,管理系统及综合应用在大中型企业得到推广,电子商务快速发展成为行业亮点,服装个性化定制技术开始应用,数字化、智能化技术已形成若干试点。
2014年,规模以上企业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为0.51%,较2011年提高0.06个百分点,大中型企业中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为0.66%。规模以上企业有效发明专利7716件,是“十一五”末的3 4倍。2014年,棉纺行业无结头纱比例是81%,无梭布比例是83%,分别较2010年提高11.6、9.2个百分点。
“十二五”以来,纺织行业有14项成果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其中“筒子纱数字化自动染色成套技术与装备”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557项成果获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科学技术奖。
出口减弱、消费外流向产业结构调整问根源
尽管在国民经济中发挥重要作用,但在“十二五”末期,纺织工业出口仍不可避免地迎来了拐点,由一直以来的高速增长向负增长转变。在这一改变的背后,则出现了消费外流、跨境电商大热等现象。
数据显示,2014年,我国出国旅游人数为1.1亿人次,境外消费额达1万亿元,其中,购物消费约占5000多亿元。
对此,高勇表示,对这一数据应客观解读,如果对照2014年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约26万亿元的总规模,其实境外消费总额仍属于正常范畴。
但是,为什么国人当前会如此热衷到境外去购物呢?冯飞分析,出现这样的现象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原因。第一,品质、品牌尚存在一定差距。欧美、日本产品在品质、品牌上有一定的优势,但实际上,我们与之相比,最大的差距还是在品牌认知度和影响力上。比如国内相关机构对中国和日本电饭锅进行盲测,结论是做出来的米饭在口感、品质上几乎没有差距。日本有一位记者做了相同的试验,也得到了相同的结果。
第二,国外部分消费品价格较低,原因比较复杂,最大的原因是交易成本问题,国内的营销方式以及营销环境交易成本比较高,也就是说,成本主要还是发生在流通领域。
第三,国外部分产品执行高标准并有良好的消费环境。在国人的心目中,欧美日消费品的产品标准要高于国内,但实际上,我国部分产品的标准高于欧美,很多都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其次是发达国家消费环境较好,对假冒伪劣产品打击力度较大,监管更加严格。
冯飞表示,总体来说,首先,目前我国消费品供应还不能很好地适应居民消费结构向中高端升级的需要,特别在品种、品质和品牌方面还有差异。其次,比较优势有所减弱,轻纺工业过去的国际竞争优势主要体现在低成本方面,但是现在比较优势正在减弱,特别是在国际市场上。轻纺工业是我们传统的竞争优势产业,中国有220个产品产量全球第一,其中轻纺工业就有100多个产品产量全球第一。轻纺行业如何创造新的竞争优势?这是传统优势产业当前面临的比较大的挑战。
依托三品战略轻纺业在内需市场重塑话语权
对纺织企业来说,更应去关注“消费外流”这一现象背后的若干“不正常”因素。高勇表示,鞋类、服装、箱包等消费品既然是我国制造业的优势领域,那为什么没能挽留住国内消费者的心,国人宁愿漂洋过海前去购买?除却税制、流通体系等交易成本过高这一主要问题,我国轻工产品目前在品种、品质、品牌方面尚存在的差距,才是企业应该看清的。
“轻纺等消费品行业必须打响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的‘三品’战略,加快‘供给侧’改革,改善供给结构,发力中高端消费品,下功夫进一步扩大消费,促进境外消费回流。”在谈到引导境外消费回流问题时,冯飞这样说。
而更需指出的一个现象是,2014年国人5000多亿元的境外购物金额,已从过去在境外购买奢侈品,明显转到了日用消费品上。这说明,消费者开始越发关注自身需求。
在消费品领域,既有供给满足需求的问题,同时还有供给创造需求的问题。目前国家提出并实施推进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的“三品”战略,增品种就是更好地适应消费者需求,增加多样化的消费品种;提品质就是提升产品品质可靠性等重要指标;创品牌就是提高品牌影响力,提高品牌在消费者心中的认知度。
当然实现“三品”战略最核心的是技术创新。冯飞表示,全方位的创新,既要强调根本性、革命性的创新,同时还要注重微创新,通过一些微小的创新、设计使得产品的品质和品种发生大的变化,以此激发消费者的购买欲望,实现供给创造需求。实际上国外市场上的消费品,大量的产品创新是微创新的结果,当然在消费品领域重大的突破性技术创新依然让人期待。
打造新的竞争优势,还要通过智能制造增加供给,在生产环节加快技术改造。在消费品工业,智能制造潜力非常大,因为消费品工业现在面对的是多样化、个性化的市场需求,智能制造恰恰提供了满足多样化和个性化的生产模式,应支持消费品工业开展智能制造为主要内容的改造和技术升级。如海尔的智能工厂、青岛红领的规模化服装定制等。
另外,还要注重商业模式创新。产业发展创新主要包括技术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仅有技术创新而没有商业模式创新,很难把技术成果转换成产品在市场上的竞争优势。当前的“互联网+”为商业模式创新提供了众多有效技术手段。在商业模式创新中,中国企业有非常强的优势。
我国轻纺行业低成本的比较优势正在减弱。“轻纺行业必须创造新的竞争优势。”冯飞认为,在消费品领域,供给不仅要满足需求,更要会创造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