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方会谈:猎鹿博弈的困境

来源 :世界知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w1025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9年4月29日,朝鲜外务省发言人称,“除非联合国安理会立刻作出道歉,否则我们将被迫采取额外的自卫措施以保卫共和国的最高利益”。该发言人还称,这些自卫措施将包括核试验和弹道导弹试射。此前的4月5日,朝中社宣布,朝鲜利用“银河二号”运载火箭于当天成功发射一枚卫星(美日等国认为发射的是导弹)。4月13日,联合国安理会就朝鲜发射问题通过一份主席声明,对朝鲜的发射行为表示“谴责”。为抗议联合国的主席声明,朝鲜外务省14日在平壤发表声明,宣布退出朝核问题六方会谈,并将按原状恢复已去功能化的核设施。朝核问题再次陷入僵局。
  
  半岛无核化:美朝表述各不同
  
  朝核问题由来已久,自1993年3月朝鲜宣布退出《不扩散核武器条约》引发第一次朝核危机以来,国际社会就一直谋求通过对话和平解决朝核问题,维护朝鲜半岛无核化,但是达成的协议却难以恪守,朝核问题一直难以走出“谈判-购买-协议-危机-谈判”的怪圈。根源何在?
  首先,朝鲜核试验源于朝鲜内政外交的需要。朝方认为,拥有核武可以提高朝鲜民族的凝聚力,维持现政权。拥核外交可以一通百通:胁迫美国改变敌视态度,威慑韩国放弃轻举妄动,为难中国不能弃之不顾,亲近俄国寻求战略支撑,压制日本难以为虎作伥。
  其次,美国的敌视态度是朝鲜寻求核武自保的外部根源。主要体现在美国对朝鲜的军事威胁、话语丑化和国际孤立。虽然朝鲜也想尽力向美国靠拢,并试图与中国保持距离,在中美之间播种竞争的种子,但美国的敌意和对朝的丑化加深了朝美之间的不信任,使朝不敢轻易弃核,以免失去与美叫板的筹码。在大国和敌国包围的丛林政治生态下,国际安全机制的不健全和敌视国家间力量的严重不均衡致使朝鲜寻求核武自保。
  第三,朝鲜半岛的分裂状态使朝鲜有着统一的宿愿和被统一的威胁。自二战美苏争霸致使朝鲜半岛分裂以来,朝鲜半岛南北双方一直处于敌对状态,统一对方而避免被统一一直是南北双方政权的最大夙愿。尽管金大中的“和平和解政策(阳光政策)”和卢武铉的“和平繁荣政策(包容政策)”曾一度使半岛气氛缓和,但是朝方被统一的威胁依然存在。特别是李明博一改前任的和解政策,以恩赐者和救世主的姿态提出“无核、开放、3000构想”,将对朝援助与去核化进程和朝鲜人权相挂钩,声称如果朝鲜弃核,就实行经济援助,否则,不惜以极端方式解决问题。对此,朝方进行了强烈的抨击和报复,使南北关系走到了中断的边缘。虽然李明博之后将对朝政策修正为“共存共荣”,但南北关系的伤痕却难以在短期内愈合,朝鲜在继各种报复之后宣称,将对韩进入“全面对抗”状态,消灭叫嚣“先发制人”和“惩罚朝鲜”的韩国战争鹰派,将采取军事报复措施,包括“不受限制、毫不留情的打击”以及“用世界任何尖端手段都无法估量的果断行动”。
  笔者认为,朝核问题复杂多变还在于存在以下一些困境:
  第一,如何解读以及执行朝鲜半岛无核化?美国认为朝鲜半岛无核化是指:在朝鲜半岛既没有核武器计划,也没有能转变成核武器计划的核计划。朝鲜认为朝鲜半岛无核化是指:韩国也不能有核武器及核计划;驻韩美军不能有核武器;美国军舰和军用飞机不能携带核武器进入。其“无核化”范围不仅包括整个朝鲜半岛陆地,还包括有关的领海和领空。
  如果仅仅不让朝鲜研制核武器,而对另外两点不闻不问,难以令朝信服。2009年1月13日朝鲜再次声称,只有在美国消除对朝鲜的核威胁以及美国不再对韩国提供核保护伞的时候,朝鲜才会放弃核武,而且,核验证也需“行动对行动”,必须对整个朝鲜半岛同时进行验证,即对美国在韩国部署核武器以及撤走的经过必须进行能够接近现场的验证;对美国是否重新在韩国部署核武器等问题,也必须制定能够加以正常核查的程序。而美国的回应则是必须朝鲜先弃核。
  第二,解决朝核问题的均衡点在哪里?朝核问题其实是核资源重新配置的问题,现在的问题是:朝鲜拥核会损害其他国家的利益,朝鲜弃核会损害自身的利益。这就存在一个利益悖论,即捍卫国家生存的正当性与维护国际法的合理性不能兼顾。而且,国际法庇护拥核国的纵向核扩散而限制无核国的横向核需求的双重标准令无核国难以信服。
  笔者认为朝鲜核试验实际上有四种可能结果,即朝鲜拥核,以援助换朝弃核,以核保护伞换朝弃核,以武力迫使朝弃核。对以援助换弃核和以核保护伞换弃核这两种方式来说,朝鲜都是受益者,而且具有可逆性,即在条件许可的范围,朝鲜有可能再次拥核。因此,准确地说,朝鲜彻底弃核的可能,是以朝鲜现政权垮台为前提的,也就是说,如果朝鲜现政权不垮台,朝鲜不会弃核。
  而就目前来看,美国对朝核问题所能采取的措施有三种:经济制裁、军事打击和外交谈判。
  
  六方会谈:“购买”朝鲜弃核
  
  不管朝核问题多么根深蒂固,国际社会依然希望找出化解的途径,六方会谈旨在于此。
  迄今为止的历次朝核问题会谈,包括朝美双方会谈、朝美中三方会谈,以及2003年8月27日开启的北京六方会谈。至2008年12月11日,六方会谈已举行七轮。
  为什么六方会谈举步维艰,一次次陷入僵局?一方面跟六方会谈的宗旨有关,另一方面也跟各国的利益寻求有关。
  六方会谈的宗旨是促使朝鲜弃核,通行的方法就是“购买”。用中央党校教授张琏瑰的话说,六方会谈是美朝吃饭,其他四方买单。笔者认为,六方会谈是朝鲜吃饭,其他五方买单,也即六方会谈的实质是“购买”朝鲜弃核。如果六方会谈旨在督促朝鲜弃核,始终存在不了了之的危险。因为,不管六方会谈成功与否,朝鲜的收益远远大于美国。六方会谈为朝鲜换来宝贵的时间,朝以拖延战术和边谈边试(核试验)以及时而强硬时而示弱的策略,游走于大国之间,获得了所要的东西。
  另外,六方会谈的相关方也各有小算盘,对朝核问题的认知存在误区。朝鲜有着明晰的决策底线,即绝对不能威胁到其自身的核安全,拥核是其坚定不变的目标,区别就是怎么拥核对自己更有利。核武是保障朝鲜国家安全的最有力的武器,对朝鲜来说,拥有核武不仅可以发挥核武公认的作用,即威慑对手的“政治武器”,而且很难断言其不会将它转化为“军事武器”和“经济武器”,因此,朝鲜不会轻易放弃研制成功的核武器。
  而试图解决朝核问题的各国却没有明确的不可挑战的底线和行之有效的措施。虽然各方都希望朝鲜弃核,但它们也将朝核问题作为制衡他国的武器。就拿韩国来说,在朝核问题上也存在矛盾心理:一些人担心朝鲜拥有核武器后,会招致民族灭亡,强烈反对朝鲜拥核;一些人认为,即使朝鲜拥有核武,也不会对同胞使用,如果将来朝鲜半岛统一了,核武将成为韩民族的共同财 产,无须担忧。除此之外,朝核问题还与相关各国的敏感问题打包在一起,如日本提出的“绑架问题”、韩朝统一问题、驻韩美军问题等,这些问题如果不能妥善解决,朝核问题也很难根治,相应地,六方会谈也难取得理想成果。
  可见,六方会谈就像一场猎鹿博弈,朝核问题就如一只鹿,中美韩俄日朝是六个出口,只有六方合作,朝核问题才能解决,而只要有一方放弃合作转而去寻求其他利益,猎鹿就会失败。在这个博弈中有几个困境:一、如何避免一方不合作的危险,也即惩罚和信任机制如何建立;二、如何合作以及合作后的利益如何分配。如果解决不了猎鹿博弈的困境,六方会谈对朝鲜问题的方案也不会见效,事情的进展也日益显露这一迹象。尽管中美在六方会谈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美国意识到无法让中国完全站在自己一边,对朝核问题的看法也呈务实化,不再过于倚重中国。而中国更多的是对美朝的各项协议进行多边的政治认可和承担必要的经济成本,由六方会谈的主导退为替美朝双方牵线搭桥、提供会谈平台的“媒介”,从这个意义上讲,六方会谈已经有名无实,成为美朝接触的遮羞布。另外,朝日矛盾激化,朝鲜想把日本“踢”出六方会谈。若此,六方会谈的续存面临着危机。
  笔者认为,朝鲜以弃核换取国际援助不是最终结果,只是暂时性的,具有可逆性。第一次朝核危机就是以朝鲜承诺弃核换取援助的方式解决的,事实证明,这一决策是否有效完全取决于朝鲜。美国前国防部长威廉·佩里曾说,“我们曾给克林顿总统一个选择机会:一是灾难性的选择——允许朝鲜拥核,一是差强人意的选择——冒着非核战争的危险阻止朝鲜拥核。”但克林顿既不愿朝鲜拥核又不愿诉诸武力,他选择了谈判,表面上解决了朝核危机,但事实证明1994年达成的《框架协议》是失败的。因为,朝鲜没有将核问题封存进历史。而是导演了第二次朝核危机。如果六方会谈还是仅仅以援助让朝鲜承诺弃核的话,第三次朝核危机就在不远的未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就算达成弃核协议,六方会谈也不能算是成功的。
  事实再次证明,援助没有换来朝鲜对取样核查的妥协,至2008年12月11日六方会谈破裂止,六方会谈与会各国已向朝鲜提供了大量的经济、能源和人道主义援助,但朝鲜依然拒绝取样核查,致使六方会谈破裂。近日朝鲜又宣称,只要美国不放弃敌视朝鲜政策,不从根源上清算核威胁,朝鲜“即使再过100年也不会放弃核武器”,销毁核武器的惟一方法是“拥有核武器的当事者同时实行核裁军”。由此可以说,六方会谈只是取得纸面上的成果,朝鲜却用一纸空文赢得了时间、援助与核武。
  因此,笔者认为,朝鲜不会和平弃核,六方会谈不是解决朝核问题的有效机制,若将之转化为构建东北亚和平机制的框架与平台则会更具有生命力与活力。
  
  朝核问题的出路
  
  笔者认为解决朝核问题的均衡点是:在朝鲜承诺核不扩散的条件下承认朝鲜拥核。
  从历史来看,核武器从无到有,从一国到八国,正在扩散。尽管从历史规律来看核武会走向终结,但就可以预见的未来,核武仍是维护国家生存的最有效的利器。如果因为核武将会走向终结而放弃对核武的寻求,那么,也许尚未等核武走向终结,该国已成为历史,而且“核武的继续发展与维护,比起不断发展先进常规武器更为经济”,因此,朝鲜拥核虽有悖于法理却在情理之中。而且,对一个国家来说,首先是生存问题,其次才是发展问题。如果一个国家的安全、生存没有保障,发展之后也会成为他国的美餐。
  从现实需求来说,核不仅是一种武器,也是一种可替代性能源。有人认为,朝鲜拥核有可能引起核竞赛,日韩会步其后尘,若此,东亚将成为核战争威胁最大的地区,应早日促使朝鲜弃核。其言有合理的因素,但因果逻辑倒置了。因为,这一分析将日韩拥核的责任完全推卸到朝鲜身上,认为朝鲜不拥核,日韩就不会拥核,朝鲜若拥核,日韩必然寻求核武。其实不然,日韩早有拥核之心。虽然日本现在没有核武,但已具有制造核武的能力。西方军事专家曾断言,如果需要,日本完全能够在一个月内制造出核武器,其核矿藏足够制造5000枚以上的核弹,可一跃成为世界第三核大国,是公认的准核国家。日本一些政客也鼓吹拥有核武器,开始走出禁忌和边缘化状态,影响正在扩大。只是现在日韩在美国的核保护伞下以及美国的约束下,不敢轻谈拥核。所以,日韩拥不拥核,跟朝鲜是否拥核没有必然的联系,如果日韩以此寻求拥核,也只是一个堂而皇之的借口。况且,核资源是一种高效能源,在当今高唱能源危机的时代,对核能的渴求是各国的意愿,各国拥有和平利用核能的权利,但从核能到核武的转变,只是一步之遥,如何防止这一步的跨越要比防止核的零突破更难。
  当今世界最大的威胁不是核武器,而是恐怖分子。扪心自问,朝鲜并没有威胁到人类的生存,朝核问题之所以成为一个世界性的问题,更多的是因为某些国家以意识形态作为评判国家好坏的惟一标准,“非我族类,其罪当诛”的可悲思维仍在左右着某些国家的评价体系。不管国际社会是否承认,朝鲜弃核只是一个愿景,不会成为一个事实,各国不应再在这个问题上付出更多的成本与代价,而应尽快脱离这个泥潭,将精力转移到构建严厉的、公正的、可执行的、与时俱进的核不扩散体系和构建公平公正的和平利用核能的机制以及构建东北亚和平机制上,承认朝鲜拥核,促使朝美关系正常化,让朝鲜融入国际社会,若此,朝鲜的危机感将会大大消减,朝鲜改革开放也会成为必然,国际社会中的朝核问题也就不再是一个难题。
其他文献
作为活跃而关键的地区和国际角色,伊朗需要特色和独立,更需要实质性的进步和成就。    8月5日,在反对者的抗议声中,在未收到西方国家贺信的情况下,身着灰色西装的艾哈迈迪-内贾德,在伊斯兰议会宣誓就职,开启了他的第二个总统任期。  内贾德的蝉联之路,充满戏剧性,其形式的美国化,反映了伊朗“革命后社会”的发展成就和限度,也从侧面说明了伊朗的总统选举并非毫无悬念的“独裁者的选举”。然而,伊朗总统选举过程
不是教育学说问题,而是政治问题;  着眼点不是历史,而是现实;  不是为了斯大林和复活斯大林,而是为了普京和普京的强硬政策和立场    近期,我国一些网站上流传着一条颇为引人关注的消息:普京政府最近正在开展对俄罗斯历史教科书的重新编写工作,并计划于今年新学期开始投入各中小学校使用普京政府在这部新的教科书中大力宣扬爱国主义精神,并指出要积极看待苏联许多网友还由此发挥,发表了关于斯大林关于“大清洗”和
奥巴马打苍蝇、贝卢斯科尼热衷整容,萨科奇减肥晕倒,看多了欧美领导人这些五花八门的奇闻轶事,再来看日本的领导人们,可能会让你觉得有些乏善可陈。在选战中呼之欲出的日本准首相人选、民主党党首鸠山由纪夫,一样没能让大家眼前一亮,但围绕他和民主党的一些事儿,却能反映出日本政坛的积弊和酝酿着的变化。  鸠山由纪夫,学者出身,是美国斯坦福大学的博士,个性温和。在日本政坛,很多人都没曾料想他有朝一日会成为首相。而
能源危机和经济滞涨引发了欧洲和美国的环境主义浪潮。随着气候变化问题被纳入国家安全规划,各国开始认识到必须携手共同应对气候变化。  11月,灾难大片《2012》渲染了一幅世界末日的景象。在影片带来的悲剧情绪还未散去的时候,12月,人们的注意力聚焦到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变化大会。与虚构的《2012》相比,这个会议关切的是实实在在的地球灾难,被称为“拯救地球的最后机会”。从“寂静的春天”到绿色政治  翻阅上
2月17日,美国总统奥巴马在丹佛市签署了《美国经济复兴与再投资法》,被称为奥巴马“新政”的经济刺激计划正式开始实施。根据该计划。美国联邦政府将拿出7870亿美元巨资(35%用于减税,65%用于投资),以刺激美国经济复苏并创造350万个就业机会。这项规模巨大的经济刺激计划能否成为挽救美国经济的灵丹妙药?    共和党强烈反对    奥巴马的经济刺激方案未能获得共和党人的支持。在众议院的投票中。没有一
“这件事恐怕很难再拖下去”    1990年3月14日至16日,江泽民同志访问朝鲜,这是他担任中共中央总书记之后的首次出访。  江泽民总书记同金日成重点就中韩关系问题交换看法,希望双方能够达成谅解。韩国在卢泰愚当选总统后,同苏联、东欧国家等先后建立外交关系。卢泰愚还专门致信邓小平同志,对改善韩中关系十分积极。中国和韩国的双边贸易额增长也很快,没有受到西方“制裁”的影响。随着形势的发展,中国和韩国互
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研究所(其前身是西欧研究所),位于北京建国门社科院大楼内,成立于1981年,专门从事当代欧洲政治、经济、法律、社会、文化和国际关系的综合研究及国别研究。  欧洲研究所现设经济室、法政室、文化室、国政室、欧盟东扩室。经济室从事战后欧洲经济思想、经济运行机制以及对外经济关系的研究,法政室从事欧洲联盟及其成员国法律和制度的研究,文化室从事欧洲思想文化、社会结构、社会政策等方面的研究,国
翟 崑zhaikun@yahoo.com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  东南亚及大洋洲研究室主任    周易讲的是“变”的道理。历史、社会、人事……都在变化当中。  我们所处的东亚,也是一个充满了变迁、变革、变化、变动的地区。出生于东亚大变革时代的东亚峰会虽然还不到三岁,但它自身命运变化及其给东亚和全球带来的冲击,都是新奇的,迅速的,合理的,巨大的。有关它成长的任何风吹草动,都格外引人注目。  先从
芭芭拉:老贝家的“叛逆女”    意大利总理贝卢斯科尼是个“牛人”:财富过人,嘴无遮拦,几次登临总理高位不过,最近有人“收拾”他了让他始料未及的是,收拾他的不是别人,而是自己的掌上明珠24岁的女儿芭芭拉(左图右一)!老贝生平结婚两次一想到现任妻子维罗尼卡,老贝就“运气”这个女人特立独行的个性总是让他下不了台没想到,脾气禀性也遗传——自己与她所生的芭芭拉竟步其母的后尘,处处与之作对!    早在21
欧洲各国频频在信息安全领域出招,不断提升对信息网络安全的关注程度,意欲打造一个牢固的“数字围墙”。  6月25日,英国出台首份《网络安全战略》,宣布成立“网络安全办公室”和“网络安全行动中心”,建立起集中统一的网络安全管理体制。此前,6月9日,丹麦、芬兰、爱尔兰、挪威及瑞典等北欧五国签署网络安全合作协议,共同提高应对网络战威胁的能力。6月17日,北约在爱沙尼亚首都塔林召开网络战国际会议。欧洲各国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