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6月28日下午,贵州瓮安县城发生一起围攻县委、县政府部门的打砸烧事件,当地一些群众因对瓮安县公安局对该县一名女学生死因鉴定结果不满,聚集到县政府和县公安局。期间,少数不法分子趁机打砸办公室,并点火焚烧多间办公室和一些车辆。事件造成百余名民警受伤,县委、县政府和县公安局被焚烧打砸,公共财产损失严重。
事件发生后,贵州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省委书记石宗源表示:“该事件反映一些社会矛盾长期积累,多种纠纷相互交织,没有得到重视,没有及时解决,干群关系紧张所致。”他的讲话受到了舆论的赞赏。政府部门真实、准确地公布事实真相以及对相关责任人的免职处理推动着事件的妥善解决。
瓮安最新发生的这一群体性事件,它的演变、激化和政府的应对处理方式,对于化解社会矛盾、确保社会稳定、推动社会和谐,积累了经验教训。
一、传统媒体对瓮安事件的评论
保护民众利益,才能化解社会矛盾(22%)
《长江日报》刊登的《反思瓮安事件:维护稳定需要解决深层次问题》:极少数借机闹事的人,应该受到制裁。排除这极少数人,应该说,一些群众对政府工作不满意,导火索可能是某项政策、某个行政行为,但深层次则是观念和体制问题。政府在向服务型政府、亲民政府、责任政府转型,但就步伐而言,与公众迅速增长的期待之间,仍存在一定落差。
《南方周末》刊登的《瓮安事件揭示稳定之道》:长期矛盾一朝引爆,这不是瓮安一地的情况,在社会转型期,在利益分配不平衡之当下,这应有一定的普遍性。只不过在瓮安表现为矿群、移民和拆迁,而在别的地方,则可能表现为别的纠纷。但无论其表现形式如何千差万别,民众权益受损,因而在利益分配格局中不对等,不能充分享受社会发展的红利,则很少能够例外。
基层政府治理混乱(22%)
《潇湘晨报》刊登的《瓮安群体事件折射基层治理混乱》:瓮安事件所暴露的一个重要方面,恰恰是一些基层政府治理功能的弱化,矛盾不是迅速地解决,而是长期地积累起来,官员与民众不是和谐的互动,而是关系紧张缺乏互信……基层政府亦须改进处置突发事件的习惯性做法。为什么少数人能够煽动利用民众从而造成群体性事件?这其中一个重要的缺憾在于,当地基层政府对信息的披露被动而且不及时。
《齐鲁晚报》刊登的《“瓮安事件”的深层原因值得警醒》:贵州省领导总结出来的五个方面深层原因,其中涉及群众的只有一条:“一些群众法律意识淡薄、对利益诉求的期望值太高”。其他都涉及到领导干部、党政司法机关的工作。笔者认为,群众“法律意识淡薄、对利益诉求的期望值太高”也绝非凭空而来,而是与一些社会现实问题不透明、不公平、没人管等密切相关的。
政府应公布起因事件的细节(14%)
《齐鲁晚报》刊登的《贵州瓮安事件:信息公开越早辟谣越有力》:一起“起因简单”的事件,“少数别有用心的人员”是怎样“煽动利用”的,“黑恶势力人员”又是如何“插手参与”的,由于从一开始对事件的起因就没有详细的报道,对于关心这一事件进程的公众来说,只能是越说疑问越多。于是网上对事件的起因出现了不同的解释,也就是情理之中的事了。
《北京青年报》刊登的《瓮安事件的每一个疑问都应该得到回答》:一是帮派势力向校园渗透,与李树芬的死亡有无内在联系?二是黑恶组织坐大、社会矛盾交织以至于社会秩序失控,与当地政府以及公安机关的失职有无联系?只有回答了这两个问题,李树芬死因的结论才能让人信服,对瓮安群体性事件的反思才算触及了实质。
应该有群众的声音(7%)
《羊城晚报》刊登的《“瓮安事件”怎么没有群众的声音》:但是更多的是常识告诉我们,这里面肯定有猫腻。不然,当地群众就不会冒着犯罪坐牢的风险焚烧当地政府和公安局,即使有黑恶势力在背后煽动闹事,这些群众甘愿充当“黄盖”,那么这也说明此次事件在处理上可能存在着不公?……到目前为止,我们只是听到了瓮安政府和贵州省政府方面等官方的声音,对于当事人方面也就是受害者家属以及群众的声音则没有。从当前瓮安事件的进展来说,这至少说明瓮安群众在发表言论上的不平等不公平。
二、 网络言论对瓮安事件的评论
⒈网友对信息公开的评论
(1)对新闻发布会的评价
7月1日晚上19点40分,贵州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举行新闻发布会,公布瓮安“6·28”事件真相。发布会上传出消息称,目前,6·28事件的真相已基本查明,瓮安县社会秩序基本恢复。但新闻发布会并没有停止网友的议论,“俯卧撑”也成了网络流行词。
俯卧撑(34%)
新闻发布会上贵州省公安厅发言人在介绍调查情况时说到,在李树芬溺水之前,与其同玩的刘某曾制止过其跳河行为,见李心情平静下来,刘“便开始在桥上做俯卧撑,当刘做到第三个俯卧撑的时候,听到李树芬大声说‘我走了’,便跳下河中”。网友对此表示强烈的质疑,首先认为半夜去桥上做俯卧撑莫名其妙、可笑,第二是很多关键的地方没有做解释说明,却来说明这无关痛痒的细节。
当事人为何没有出来说话(22%)
网友对仅仅由官方发布消息,当事人及死者家属没有出来说话而认为信息不够公开、透明。
河北唐山网友:怎么只看到官方的报道,没有去采访家属对此事的看法啊!一方的言辞不可信。
海南网友:新闻发布会提的问题太官方,很像是安排好的问题,要是有死者家属和其他当事人出来说话,我才会相信。
李树芬为何自杀?(18%)
新疆石河子网友:关键还是李树芬为什么会突然说“还是死了算了?”是谁逼的?是啥事逼的?此事为什么至今没人回答?
独立调查(13%)
新华网发展论坛的帖子《瓮安事件,能否开启“独立调查官”模式?》呼吁第三方独立调查该事件。截至7月5日,点击量4106,回复144条。
在跟帖中,绝大部分网友认为此举是最合理、公正的解决方法,但是又都认为不可能得到有关部门的采纳。
(2)其他对信息公开的网络言论
这类文章是各网站推荐的网友所发的帖子,经过网络编辑筛选过的文章,相对理性和有建设性。
华龙网文章《贵州“翁安事件”告诉我们什么?》,作者表扬了网络信息的公开,称赞了新华网、人民网等官方媒体的表现。
人民网文章《由贵州“瓮安事件”叩问信息公开》,则对地方政府信息公开工作提出批评。文章认为信息不通畅,对人民群众的疑惑和各种不实传闻没及时解答和澄清是导致6·28事件发生的一个重要原因。
新华网文章《瓮安群体性事件与信息公开》,在网上流传较广,作者张鸣为中国人民大学教授。作者认为:
政府的有意控制和封锁,只能便宜那些小道消息的传播,甚至可能使之更加畸形,向对政府更加不利的方向发展……当务之急,政府处理突发性群体事件,首先要做的,是改变长期以来处理此类事件的习惯,切实实现政务公开,学会在媒体开放之中处理事件,一则可以将政府内部的猫腻减少到最小,再则可以使流言的伤害减少到最小。
⒉网络言论对“恶势力插手瓮安事件”的评论
《贵州日报》7月1日报道了省委书记石宗源指出“6·28”事件是一起起因简单,但被少数别有用心的人员煽动利用,甚至是黑恶势力人员直接插手参与的,公然向我党委、政府挑衅的群体性事件。网友对“恶势力插手瓮安事件”纷纷发表看法。
别把群众认定成黑社会(31%)
网友普遍认为上万人围攻、冲击政府部门并非黑社会操控得了的,而是民意的体现。政府应当反思,而非简单地把人民群众和学生认定成黑社会或被黑社会煽动。
河北石家庄网友:我们大家都是弱智啊。又是“一小撮”,“不明真相的群众”这种惯用的说法已经没人信了。学过“狼来了”那篇课文吗?信任危机啊!
网友“僧多粥少”:一有事就往涉黑事件上推,瓮安政府平常能够容忍这么多的涉黑人员存在也可谓黑白和谐啊,有功啊!
复兴论坛网友7月1日转载了《贵州日报》的文章《贵州省委对瓮安事件定性了:公然向贵州党委、政府挑衅的群体性事件》。截至7月5日,点击量达23245,回复550条。
在回复中,大部分网友对石宗源书记提出的“6·28事件是一起起因简单,但被少数别有用心的人员煽动利用,甚至黑恶势力人员直接插手参与的,公然向我党委、政府挑衅的群体性事件”并不认同。
同时有少数网友对石宗源书记早先说的“一起单纯的民事案件酿成一起严重的打、砸、抢、烧群体性事件。”提出异议,认为在司法机关对此事定性之前,石书记说此事是民事案件不妥。
为什么不早点铲除黑社会(22%)
部分网友认为如果一个县城有如此众多的黑社会,是相关部门的严重失职。
浙江温州网友:一个小县城竟然有如此多的黑社会成员,有如此强大的恶势力,为什么?黑势力猖獗的地方,白道一定不清白!
广东河源网友说:“恶势力团伙成员”是这一天造就的,还是早就有了,既然早就有了,怎么现在才发现,事情真相请透明点……
此次事件的主体是学生,不是黑社会(19%)
一些网友认为此事是一起学生的死亡,游行示威最初又是一群中学生,并非黑社会组织。
广东网友说:只是一个农村的小女孩,怎么会认识这么多黑社会。
网友“匹夫有责13”表示对黑社会一说不信:我想知道 一个从来都没听说过名字的小县城有多少人口?这数万暴徒是从哪里来的?是什么原因让这数万人变成暴徒的?
黑社会不会勾结老百姓和政府对着干(15%)
一些网友认为不相信黑社会操控、参与了攻击政府部门。
山东青岛网友:团伙的黑势力都忙着漂白自己,和政商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会这么做吗?
⒊网友对相关人士被免职的评价
《贵州日报》7月4日报道,在瓮安“6·28”事件中严重失职渎职的瓮安县委常委、政法委书记、县公安局政委罗来平和县公安局局长申贵荣已被免职。新任公安局长及政委已于7月3日晚赴任。
大快人心(36%)
不少网友对县公安局长、县委书记和县长被撤职表示高兴,各地网友以“XX(地名)人民发来贺电!”的形式表达自己对此事的态度。
河北承德网友:看到国民的希望,党建的力度,法律对公民是平等的。希望严厉惩处,以示那些作威作福的官老爷们。
上海网友:免得好啊,说明政府里有好人呀。大快人心事。
为什么不是撤职?免职不是行政处分(31%)
一些网友奉劝高兴的网友别高兴得太早,因为免职并不是行政处分,不带惩治性质。
广东中山网友:果然又被当白痴!这么大的案子,还据说是“严重失职渎职”,结果只是免职,而免职根本不是处分。
(注:①本监测报告不包括被删除的网络言论;②本报告只对抽样内容负责;③监测时段6月30日—7月5日)
事件发生后,贵州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省委书记石宗源表示:“该事件反映一些社会矛盾长期积累,多种纠纷相互交织,没有得到重视,没有及时解决,干群关系紧张所致。”他的讲话受到了舆论的赞赏。政府部门真实、准确地公布事实真相以及对相关责任人的免职处理推动着事件的妥善解决。
瓮安最新发生的这一群体性事件,它的演变、激化和政府的应对处理方式,对于化解社会矛盾、确保社会稳定、推动社会和谐,积累了经验教训。
一、传统媒体对瓮安事件的评论
保护民众利益,才能化解社会矛盾(22%)
《长江日报》刊登的《反思瓮安事件:维护稳定需要解决深层次问题》:极少数借机闹事的人,应该受到制裁。排除这极少数人,应该说,一些群众对政府工作不满意,导火索可能是某项政策、某个行政行为,但深层次则是观念和体制问题。政府在向服务型政府、亲民政府、责任政府转型,但就步伐而言,与公众迅速增长的期待之间,仍存在一定落差。
《南方周末》刊登的《瓮安事件揭示稳定之道》:长期矛盾一朝引爆,这不是瓮安一地的情况,在社会转型期,在利益分配不平衡之当下,这应有一定的普遍性。只不过在瓮安表现为矿群、移民和拆迁,而在别的地方,则可能表现为别的纠纷。但无论其表现形式如何千差万别,民众权益受损,因而在利益分配格局中不对等,不能充分享受社会发展的红利,则很少能够例外。
基层政府治理混乱(22%)
《潇湘晨报》刊登的《瓮安群体事件折射基层治理混乱》:瓮安事件所暴露的一个重要方面,恰恰是一些基层政府治理功能的弱化,矛盾不是迅速地解决,而是长期地积累起来,官员与民众不是和谐的互动,而是关系紧张缺乏互信……基层政府亦须改进处置突发事件的习惯性做法。为什么少数人能够煽动利用民众从而造成群体性事件?这其中一个重要的缺憾在于,当地基层政府对信息的披露被动而且不及时。
《齐鲁晚报》刊登的《“瓮安事件”的深层原因值得警醒》:贵州省领导总结出来的五个方面深层原因,其中涉及群众的只有一条:“一些群众法律意识淡薄、对利益诉求的期望值太高”。其他都涉及到领导干部、党政司法机关的工作。笔者认为,群众“法律意识淡薄、对利益诉求的期望值太高”也绝非凭空而来,而是与一些社会现实问题不透明、不公平、没人管等密切相关的。
政府应公布起因事件的细节(14%)
《齐鲁晚报》刊登的《贵州瓮安事件:信息公开越早辟谣越有力》:一起“起因简单”的事件,“少数别有用心的人员”是怎样“煽动利用”的,“黑恶势力人员”又是如何“插手参与”的,由于从一开始对事件的起因就没有详细的报道,对于关心这一事件进程的公众来说,只能是越说疑问越多。于是网上对事件的起因出现了不同的解释,也就是情理之中的事了。
《北京青年报》刊登的《瓮安事件的每一个疑问都应该得到回答》:一是帮派势力向校园渗透,与李树芬的死亡有无内在联系?二是黑恶组织坐大、社会矛盾交织以至于社会秩序失控,与当地政府以及公安机关的失职有无联系?只有回答了这两个问题,李树芬死因的结论才能让人信服,对瓮安群体性事件的反思才算触及了实质。
应该有群众的声音(7%)
《羊城晚报》刊登的《“瓮安事件”怎么没有群众的声音》:但是更多的是常识告诉我们,这里面肯定有猫腻。不然,当地群众就不会冒着犯罪坐牢的风险焚烧当地政府和公安局,即使有黑恶势力在背后煽动闹事,这些群众甘愿充当“黄盖”,那么这也说明此次事件在处理上可能存在着不公?……到目前为止,我们只是听到了瓮安政府和贵州省政府方面等官方的声音,对于当事人方面也就是受害者家属以及群众的声音则没有。从当前瓮安事件的进展来说,这至少说明瓮安群众在发表言论上的不平等不公平。
二、 网络言论对瓮安事件的评论
⒈网友对信息公开的评论
(1)对新闻发布会的评价
7月1日晚上19点40分,贵州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举行新闻发布会,公布瓮安“6·28”事件真相。发布会上传出消息称,目前,6·28事件的真相已基本查明,瓮安县社会秩序基本恢复。但新闻发布会并没有停止网友的议论,“俯卧撑”也成了网络流行词。
俯卧撑(34%)
新闻发布会上贵州省公安厅发言人在介绍调查情况时说到,在李树芬溺水之前,与其同玩的刘某曾制止过其跳河行为,见李心情平静下来,刘“便开始在桥上做俯卧撑,当刘做到第三个俯卧撑的时候,听到李树芬大声说‘我走了’,便跳下河中”。网友对此表示强烈的质疑,首先认为半夜去桥上做俯卧撑莫名其妙、可笑,第二是很多关键的地方没有做解释说明,却来说明这无关痛痒的细节。
当事人为何没有出来说话(22%)
网友对仅仅由官方发布消息,当事人及死者家属没有出来说话而认为信息不够公开、透明。
河北唐山网友:怎么只看到官方的报道,没有去采访家属对此事的看法啊!一方的言辞不可信。
海南网友:新闻发布会提的问题太官方,很像是安排好的问题,要是有死者家属和其他当事人出来说话,我才会相信。
李树芬为何自杀?(18%)
新疆石河子网友:关键还是李树芬为什么会突然说“还是死了算了?”是谁逼的?是啥事逼的?此事为什么至今没人回答?
独立调查(13%)
新华网发展论坛的帖子《瓮安事件,能否开启“独立调查官”模式?》呼吁第三方独立调查该事件。截至7月5日,点击量4106,回复144条。
在跟帖中,绝大部分网友认为此举是最合理、公正的解决方法,但是又都认为不可能得到有关部门的采纳。
(2)其他对信息公开的网络言论
这类文章是各网站推荐的网友所发的帖子,经过网络编辑筛选过的文章,相对理性和有建设性。
华龙网文章《贵州“翁安事件”告诉我们什么?》,作者表扬了网络信息的公开,称赞了新华网、人民网等官方媒体的表现。
人民网文章《由贵州“瓮安事件”叩问信息公开》,则对地方政府信息公开工作提出批评。文章认为信息不通畅,对人民群众的疑惑和各种不实传闻没及时解答和澄清是导致6·28事件发生的一个重要原因。
新华网文章《瓮安群体性事件与信息公开》,在网上流传较广,作者张鸣为中国人民大学教授。作者认为:
政府的有意控制和封锁,只能便宜那些小道消息的传播,甚至可能使之更加畸形,向对政府更加不利的方向发展……当务之急,政府处理突发性群体事件,首先要做的,是改变长期以来处理此类事件的习惯,切实实现政务公开,学会在媒体开放之中处理事件,一则可以将政府内部的猫腻减少到最小,再则可以使流言的伤害减少到最小。
⒉网络言论对“恶势力插手瓮安事件”的评论
《贵州日报》7月1日报道了省委书记石宗源指出“6·28”事件是一起起因简单,但被少数别有用心的人员煽动利用,甚至是黑恶势力人员直接插手参与的,公然向我党委、政府挑衅的群体性事件。网友对“恶势力插手瓮安事件”纷纷发表看法。
别把群众认定成黑社会(31%)
网友普遍认为上万人围攻、冲击政府部门并非黑社会操控得了的,而是民意的体现。政府应当反思,而非简单地把人民群众和学生认定成黑社会或被黑社会煽动。
河北石家庄网友:我们大家都是弱智啊。又是“一小撮”,“不明真相的群众”这种惯用的说法已经没人信了。学过“狼来了”那篇课文吗?信任危机啊!
网友“僧多粥少”:一有事就往涉黑事件上推,瓮安政府平常能够容忍这么多的涉黑人员存在也可谓黑白和谐啊,有功啊!
复兴论坛网友7月1日转载了《贵州日报》的文章《贵州省委对瓮安事件定性了:公然向贵州党委、政府挑衅的群体性事件》。截至7月5日,点击量达23245,回复550条。
在回复中,大部分网友对石宗源书记提出的“6·28事件是一起起因简单,但被少数别有用心的人员煽动利用,甚至黑恶势力人员直接插手参与的,公然向我党委、政府挑衅的群体性事件”并不认同。
同时有少数网友对石宗源书记早先说的“一起单纯的民事案件酿成一起严重的打、砸、抢、烧群体性事件。”提出异议,认为在司法机关对此事定性之前,石书记说此事是民事案件不妥。
为什么不早点铲除黑社会(22%)
部分网友认为如果一个县城有如此众多的黑社会,是相关部门的严重失职。
浙江温州网友:一个小县城竟然有如此多的黑社会成员,有如此强大的恶势力,为什么?黑势力猖獗的地方,白道一定不清白!
广东河源网友说:“恶势力团伙成员”是这一天造就的,还是早就有了,既然早就有了,怎么现在才发现,事情真相请透明点……
此次事件的主体是学生,不是黑社会(19%)
一些网友认为此事是一起学生的死亡,游行示威最初又是一群中学生,并非黑社会组织。
广东网友说:只是一个农村的小女孩,怎么会认识这么多黑社会。
网友“匹夫有责13”表示对黑社会一说不信:我想知道 一个从来都没听说过名字的小县城有多少人口?这数万暴徒是从哪里来的?是什么原因让这数万人变成暴徒的?
黑社会不会勾结老百姓和政府对着干(15%)
一些网友认为不相信黑社会操控、参与了攻击政府部门。
山东青岛网友:团伙的黑势力都忙着漂白自己,和政商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会这么做吗?
⒊网友对相关人士被免职的评价
《贵州日报》7月4日报道,在瓮安“6·28”事件中严重失职渎职的瓮安县委常委、政法委书记、县公安局政委罗来平和县公安局局长申贵荣已被免职。新任公安局长及政委已于7月3日晚赴任。
大快人心(36%)
不少网友对县公安局长、县委书记和县长被撤职表示高兴,各地网友以“XX(地名)人民发来贺电!”的形式表达自己对此事的态度。
河北承德网友:看到国民的希望,党建的力度,法律对公民是平等的。希望严厉惩处,以示那些作威作福的官老爷们。
上海网友:免得好啊,说明政府里有好人呀。大快人心事。
为什么不是撤职?免职不是行政处分(31%)
一些网友奉劝高兴的网友别高兴得太早,因为免职并不是行政处分,不带惩治性质。
广东中山网友:果然又被当白痴!这么大的案子,还据说是“严重失职渎职”,结果只是免职,而免职根本不是处分。
(注:①本监测报告不包括被删除的网络言论;②本报告只对抽样内容负责;③监测时段6月30日—7月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