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发兴趣,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

来源 :课程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eixiete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学生在学习语文时,通常都是在教师的引导下,服从教师的教学安排,进行学习。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下,学生通常不能自主学习,并且没有积极性。而学习的积极性在于学生对所学课程是否有兴趣。目前,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各类教学目标对教师的要求越来越高,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时,要根据新课改的目标与要求,更换自己的教学概念,运用新的教学方式,与学生相适应,以期使学生的语文学习得到进步。
  【关键词】参与意识 兴趣 氛围 参与条件 悬念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47-0076-01
  一、培养参与意识
  1.情境调动
  教师要根据时代的发展,对课堂授课方式不断推陈出新,从之前给学生灌输知识的授课模式中走出来,进行开放性教学,要让学生由之前的“被迫学习”转变为“自己积极主动要求学习”。从鼓励学生多重体验的角度出发,学生一贯的学习模式被打破,从之前的服从式学习转变为自主学习,学生的身份发生转变,学生的自主能力也会得到明显的锻炼与提升。比如,教师可以根据本节课所教授的具体内容进行故事性讲解,安排学生事先熟悉课本内容,若课本内容有角色演绎,如“田忌赛马”等趣味寓言内容,可以依据具体内容使学生自主选择喜欢的角色,在有趣的情境中通过演绎故事,学习寓言哲理,加深印象。教师通过扮演旁白等,引导学生依照课堂计划进行学习,使得学生在参与课堂情境活动时多多动脑,勤加思考,将故事哲理应用于未来生活中。
  课堂情境活动的意义在于学生会自发学习知识,不再像课堂知识移动装载器,只知填塞,不懂应用,也有助于锻炼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得到提升,会形成自觉获取知识的习惯,也会从自己的参与中获得感悟,课堂教学氛围也会由以往的死气沉沉自然转变。学生作为课堂活动的主体,会慢慢与教师之间形成一种有效沟通模式,对于自己获取知识的方式也将有自己的见解,对于自己不懂的知识,从自己实际解决获得中会印象更加深刻。
  2.悬念法
  兴趣的调动不能使学生形成自主学习的习惯,通常学生一时兴起,会认真听课,参与到教师的各种教学方法中去,教师在将学生兴趣调动起来之后,也要注意维持学生的兴趣。通过“有意”地设置一些问题,引起学生对课堂下部分的疑惑,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引导学生自觉、主动地阅读文章,寻求问题的答案。
  二、营造氛围,创造参与条件
  教師在教学活动中,要为学生创设一种轻松、和谐的教学氛围,这样可以减轻学生压力,激发学生的兴趣。 比如,在课本中有《皇帝的新装》一类故事,这时教师可以从两方面引导学生。一是从想象角度出发。一般同学心中皇帝应该是什么样,有什么样的性格?或是在自己心中,皇帝一般穿什么样的衣服?当学生兴致勃勃抢答老师问题时,教师适当的进行引导,进入课文中,学习本节课的知识。二是从实际角度出发。让学生阐述自己“所见过”的皇帝穿的什么样的问题?然后引导学生带着自己的想法,学习课本内容。学生积极参与抢答也会引起其他内向同学的积极性,这样全班的教学氛围都会得到转变,学习氛围不仅民主平等,也会轻松有趣,每一位学生也都能跟随老师的教学思路、计划进行有步骤、有目的的参与。
  鼓励学生提出质疑。学生在学习时,教师最害怕学生不懂装懂,《论语》有“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学生对于自己不清楚、不明白的问题,一定要在课堂里及时提出,在解决问题之后才能为课后复习奠下基础。但是学生通常会因为胆怯将问题保留,而学生只有在解疑之后才能得到进步,这时,教师要合理利用课堂有限条件让学生将自己的问题说出,而这一步通常是教学过程里最关键的一步。学生提出问题,与老师沟通,和全班同学进行讨论之后,得到问题的答案,不但可以加深学生的印象,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同时,老师也要注意,学生在发表自己观点时,有些观点可能比较幼稚,但是老师要正确评价,不能让某一位同学的发言受到嘲笑或是攻击,不然学生的自信心以及自尊心都会受到打击,若学生再次遇到问题,也自然不会提出自己的问题,从而影响学生的学习进度以及能力的培养。
  学生在课堂里的发言都是其锻炼语文能力的一种方式,语文能力从书面上可以得到展现,在日常生活中也是重要的交流方式,若是不注重对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也只能使学生“纸上谈兵”。知识只有在不断地学习、应用中才可以得到锻炼以及成长,才能为自己以后的学习奠定基础,所以教师不仅要注重学生的课堂兴趣表现力,也要针对该种兴趣能力的维持、实际应用进行针对性锻炼。
  三、结论
  只有在教师教学模式与学生学习模式相互适应的情况下,双方才能从各自的立场上获得价值。教师若不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随意制定教学计划,只会在与学生的沟通之间设置障碍。通过上文的论述,笔者从参与意识和氛围、参与条件的角度进行分析,针对激发学生兴趣,集中学生课堂关注度,培养学生语文能力,提出了上述集中看法,以期教师在实际教学计划中得以应用并且解决实际问题。
其他文献
【摘要】移动阅读模式已经逐渐成为了当代高职高专院校图书馆读者的主流阅读方式,在这样的背景下,读者诸多的个人需求则需要被一一满足。此文从满足图书馆读者阅读的多元化需求、个性化需求、交互性需求三点入手,来分析移动阅读模式下高职高专院校图书馆读者服务模式的创新[1]。此文认为,高职高专院校图书馆要充分考虑到读者的交互性和必要需求,这必然是移动阅读模式下高职高专院校图书馆未来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移动
期刊
【摘要】本文针对当今幼儿园中礼仪教育实效性差的发展现状,从同伴交往情境入手,在培养中班幼儿交往礼仪方面,提出了具体策略方法,使孩子们在学习中受启发、明道理,在体验中促内化、见行为,最终形成稳定的礼仪习惯,为他们从小“学会做事”“学会做人”奠定坚实有力的基础。  【关键词】同伴 交往情境 礼仪  【中图分类号】G6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47-0030-02  
期刊
【摘要】高职院校作为我国专业技术型人才培养的重要教育基地,在职业教育改革不断深化下,对于新时期的高职艺术设计专业实训室建设和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高职艺术设计专业实训室建设和管理中,由于种种客观因素影响,出现一系列重复建设,资源浪费和责任模糊不明确等问题。针对此类问题,提出加强环境建设、设备维护和管理,尽可能降低资源浪费,提升艺术设计专业实训室资源管理成效。本文就高职艺术设计专业实训室资源管理现状进
期刊
【摘要】完善高职院校的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管理体系,是体现高职院校自身办学质量和管理水平的依据,建立健全教学质量管理与监控体系,以院系教学督导组为引领,形成院、系(部)、教辅等各科室的教学组织与管理机构,以学院教学专家讲师、精品专业课程任课教师、精英学生、就业用人单位等组建教学质量水平管理体系,利用国际标准化组织ISO为第一个职业教育质量管理的标准。构建具有国际化的高职院校教育教学质量管理体系的建设,
期刊
【摘要】核心素养是最近几年教育界关注的重点内容,但是从总体上来看,现阶段大多数教师对于核心素养的内涵与实施策略认识还存在着较大的缺陷。基于此种情况,在本文当中笔者首先通过查阅文献的方式对核心素养的具体内涵进行了分析,并对小学语文教学中落实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具体策略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核心素养 小学语文 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
期刊
【摘要】成语是我国文化精华的外在表现。它与文言文之间有着较为密切的联系。一般而言,成语中所采用的词类活用与特殊句式与文言文中的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式之间存在一定相似性。本文主要对利用成语学习文言文的措施进行了探究。  【关键词】成语 文言文 初中语文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獻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47-0070-01  前言:  成语是我国古人语言、思想的结晶
期刊
【摘要】在现阶段,随着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和信息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教师开始在教学中应用多媒体技术。在实际教学中应用多媒体技术,不仅在一定程度上摆脱传统语文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还极大的提高教师在教学上的质量和效果。因而在语文教学发展中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此,本文就对当前多媒体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进行探讨和分析。  【关键词】多媒体技术 小学语文 作用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
期刊
【摘要】教学理念是实践教学效率、质量的主要影响因素。作为一种新型理念,微课程制作理念的产生对教学产生了诸多影响。基于此,本文主要针对微课程制作流程进行分析,并从本质特征、学生地位、教学目标以及时间分配等方面对微课程制作理念、传统教学理念之间的差异进行细化分析,以期为微課程制作工作提供良好的参照。  【关键词】微课程 制作理念 传统教学理念  【中图分类号】G7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
期刊
【摘要】目前,我国对非物质遗产的保护力度逐渐增加,并且采取多种措施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继承。高职院校作为非遗弘扬的重要载体,也应积极将非遗项目引入到课程学习当中,使学生能够对此方面知识充分掌握和传播。本文将对非遗项目课程在高职院校中开设的必要性及措施进行分析。  【关键词】高职院校 非遗项目课程 现实性  【中图分类号】G712.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47-
期刊
【摘要】追问指教师在学生回答问题的过程中,富有启发性和动态连续性的提问。课堂中的有效追问,可以将学生的思维引向一个新的高度,從而形成对于文本的新的理解。有效的课堂追问必须要以教师对文本的追问为前提,在追问中产生独特的见解;以教师对生成的追问为主体,重视课堂的动态生成性;以教师对问题的追问为引导,培养学生的思维逻辑性。  【关键词】有效追问 文本解读 课堂生成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