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革命文物资源及烈士纪念设施是中国共产党非凡奋斗历程和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历史见证,是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学习党的历史、发扬红色传统、传承红色基因的生动教材。
在贵州省博物馆三楼展厅“黔山红迹”图片展中,主要展出的是土地革命时期及长征时期中国工农红军在贵州的活动情况和相关史实。从1931年至1936年,前后有五支红军进入贵州境内,他们分别是红七、红八军,红三军,红六军团,中央红军,红二六军团。在中国革命最艰难的年代,贵州成为红军休整、发展、壮大之地,成为中国革命由挫折走向胜利的转折之所,贵州各族人民为红军创建根据地,实施战略转移,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展览按五支红军进入贵州的先后顺序带大家一起重温这段历史。以史为魂,通过将党史内容和红色经典的巧妙结合,为观众讲述展览背后感人肺腑的党史故事,生动再现了中国共产党的光辉历程。
红七、红八军——进入贵州的第一支红军
1930年末至1931年初,邓小平策划百色起义和龙州起义,创建左、右江苏维埃政权和红七、红八军。同年,苏维埃政权受到敌人进攻,红七、红八军被迫转移。红七军一、二纵与红八军一纵进入贵州,成为入黔的第一支红军。他们在贵州境内转战四月有余,经过荔波、榕江、从江、黎平、望谟、贞丰等六县,在贵州撒下革命火种。红八军一纵离开贵州后与红七军会师,并入红七军,成为红七军二十师五十九团。
红三军――进入贵州的第二支工农红军
红三军是原来的红二军团,在第四次反“围剿”失败后,被迫放弃湘鄂西革命根据地,千里转战,于1934年5月到达贵州铜仁地区,并在此开辟黔东革命根据地。黔东革命根据地,是在贵州建立的第一块根据地,它包括贵州的沿河、印江、德江、松桃及重庆的酉阳、秀山等县毗邻地域,纵横200多里,人口10多万。黔东革命根据地建立了黔东特区革命委员会,20个区革命委员会和约百个乡苏维埃政府,成立了中共黔东工委、黔东特委及各级革命群众组织。黔东革命根据地是红三军从挫折走向胜利的转折地,更是后来与红六军团并肩携手共同革命的新起点。
红六军团――进入贵州的第三支工农红军
1934年7月,红六军团作为抗日西征先遣队进入贵州黔东,与在此活动的红三军会师。在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史上,先后有过六次会师。其中的第一次会师,就是红六军团与红三军在黔东木黄的会师。“木黄会师”为后来红二方面军的组成和最终胜利到达陕北奠定了基础。红六军团历时79天,行程5000余里的西征也至此结束。红六军团出发前有9000余人,两军会师时已不足 4000人,可见损失之惨重。会师后,红三军恢复红二军团番号,两军共同行动,由红二军团指挥部统一指挥。
中央红军――进入贵州的第四支工农红军
中央革命根据地的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被迫实行战略转移,开始长征。危急关头,中共中央决定转兵贵州,并在遵义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会议结束“左”倾教条主义错误在党中央的统治,重新确立毛泽东的领导地位。遵义会议在危急关头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从此,中国革命走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践相结合的正确道路。自此,红军逐渐扭转不利局面,并在川滇黔边境创下了“四渡赤水出奇兵”的战斗奇迹。美国作家哈里森·索尔兹伯里写到:长征是无与伦比的。而四渡赤水又是“长征史上最光彩神奇的篇章”。
红二、红六军团――进入贵州的第五支工农红军
1935年11月,红二、红六军团放弃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踏上转移征途,进军贵州。次年2月,以黔西北为中心创建川滇黔革命根据地。在这里广泛宣传党的北上抗日方针,深入发动群众,得到当地各族人民的支持,部队也因此获得不断的补充和发展,以至到达陕北时,部队基本保持原有编制。因此,毛主席称赞红二、红六军团说:“你们1万人,走过来还是1万人,没有蚀本,是个了不起的奇迹,是个大经验,要总结,要大家学。”
红军长征在贵州,是长征这部壮丽史诗中的光辉一章。为充分用好革命文物资源,从见证革命历史、记录伟大历程,从弘扬革命精神、传承红色基因,从鼓舞革命斗志、奋进崭新征程,进一步促进党史的学习和教育,让每一个观众都能真切感受到“红军不怕远征难”的初心和使命。贵州省博物馆不断丰富“黔山红迹”图片展的展览讲解词,不断挖掘红色史实文化,不遺余力的宣传红色文化,只为了让展览成为党史学习的活课堂,让广大党员干部群众更深入的了解贵州红军历史,积极学习党史、传承红色基因,将党的初心和使命镌刻于心。
“黔山红迹”图片展凝结着中国共产党的光荣历史,展现了革命战争时期中国人民英勇奋斗的壮丽篇章。广大党员干部群众来参观展览,能够让大家牢记党和国家的光荣历史,弘扬民族精神,助力百年党史学习!”(图/文 陈若玲)
在贵州省博物馆三楼展厅“黔山红迹”图片展中,主要展出的是土地革命时期及长征时期中国工农红军在贵州的活动情况和相关史实。从1931年至1936年,前后有五支红军进入贵州境内,他们分别是红七、红八军,红三军,红六军团,中央红军,红二六军团。在中国革命最艰难的年代,贵州成为红军休整、发展、壮大之地,成为中国革命由挫折走向胜利的转折之所,贵州各族人民为红军创建根据地,实施战略转移,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展览按五支红军进入贵州的先后顺序带大家一起重温这段历史。以史为魂,通过将党史内容和红色经典的巧妙结合,为观众讲述展览背后感人肺腑的党史故事,生动再现了中国共产党的光辉历程。
红七、红八军——进入贵州的第一支红军
1930年末至1931年初,邓小平策划百色起义和龙州起义,创建左、右江苏维埃政权和红七、红八军。同年,苏维埃政权受到敌人进攻,红七、红八军被迫转移。红七军一、二纵与红八军一纵进入贵州,成为入黔的第一支红军。他们在贵州境内转战四月有余,经过荔波、榕江、从江、黎平、望谟、贞丰等六县,在贵州撒下革命火种。红八军一纵离开贵州后与红七军会师,并入红七军,成为红七军二十师五十九团。
红三军――进入贵州的第二支工农红军
红三军是原来的红二军团,在第四次反“围剿”失败后,被迫放弃湘鄂西革命根据地,千里转战,于1934年5月到达贵州铜仁地区,并在此开辟黔东革命根据地。黔东革命根据地,是在贵州建立的第一块根据地,它包括贵州的沿河、印江、德江、松桃及重庆的酉阳、秀山等县毗邻地域,纵横200多里,人口10多万。黔东革命根据地建立了黔东特区革命委员会,20个区革命委员会和约百个乡苏维埃政府,成立了中共黔东工委、黔东特委及各级革命群众组织。黔东革命根据地是红三军从挫折走向胜利的转折地,更是后来与红六军团并肩携手共同革命的新起点。
红六军团――进入贵州的第三支工农红军
1934年7月,红六军团作为抗日西征先遣队进入贵州黔东,与在此活动的红三军会师。在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史上,先后有过六次会师。其中的第一次会师,就是红六军团与红三军在黔东木黄的会师。“木黄会师”为后来红二方面军的组成和最终胜利到达陕北奠定了基础。红六军团历时79天,行程5000余里的西征也至此结束。红六军团出发前有9000余人,两军会师时已不足 4000人,可见损失之惨重。会师后,红三军恢复红二军团番号,两军共同行动,由红二军团指挥部统一指挥。
中央红军――进入贵州的第四支工农红军
中央革命根据地的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被迫实行战略转移,开始长征。危急关头,中共中央决定转兵贵州,并在遵义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会议结束“左”倾教条主义错误在党中央的统治,重新确立毛泽东的领导地位。遵义会议在危急关头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从此,中国革命走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践相结合的正确道路。自此,红军逐渐扭转不利局面,并在川滇黔边境创下了“四渡赤水出奇兵”的战斗奇迹。美国作家哈里森·索尔兹伯里写到:长征是无与伦比的。而四渡赤水又是“长征史上最光彩神奇的篇章”。
红二、红六军团――进入贵州的第五支工农红军
1935年11月,红二、红六军团放弃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踏上转移征途,进军贵州。次年2月,以黔西北为中心创建川滇黔革命根据地。在这里广泛宣传党的北上抗日方针,深入发动群众,得到当地各族人民的支持,部队也因此获得不断的补充和发展,以至到达陕北时,部队基本保持原有编制。因此,毛主席称赞红二、红六军团说:“你们1万人,走过来还是1万人,没有蚀本,是个了不起的奇迹,是个大经验,要总结,要大家学。”
红军长征在贵州,是长征这部壮丽史诗中的光辉一章。为充分用好革命文物资源,从见证革命历史、记录伟大历程,从弘扬革命精神、传承红色基因,从鼓舞革命斗志、奋进崭新征程,进一步促进党史的学习和教育,让每一个观众都能真切感受到“红军不怕远征难”的初心和使命。贵州省博物馆不断丰富“黔山红迹”图片展的展览讲解词,不断挖掘红色史实文化,不遺余力的宣传红色文化,只为了让展览成为党史学习的活课堂,让广大党员干部群众更深入的了解贵州红军历史,积极学习党史、传承红色基因,将党的初心和使命镌刻于心。
“黔山红迹”图片展凝结着中国共产党的光荣历史,展现了革命战争时期中国人民英勇奋斗的壮丽篇章。广大党员干部群众来参观展览,能够让大家牢记党和国家的光荣历史,弘扬民族精神,助力百年党史学习!”(图/文 陈若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