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于写作,基于“我”的存在

来源 :七彩语文·教师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NGRUOFEIYU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中强调:“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试问当下,真正“乐于”写作的学生又有多少?笔者在研究中发现,学生不乐于写作往往跟我们的习作教学方式息息相关。常规习作教学趋于这样一个程式化套路:“教师命题——学生写作——教师批改。”不难看出,教师占据了学生写作的主要位置,学生处在写作的被动位置,是被“强制写作”的对象。于是,学生在写作中迷失了“我”的存在。因而,其作品素材的真实性、情感抒发的真切性、语言运用的灵动性可想而知。显然,“不乐”也是必然的了。那么,怎样促进学生感受“我”的存在,进而促进学生“乐”于写作呢?笔者在班级中进行了实践探索。
  一、 团队合作写作:在分享“我”中激活写作之乐
  常规的习作教学,只是学生和教师的对话。笔者在多年实践中深有感触:这种“一对一”的习作模式使得大部分学生的习作常常被隐藏甚至忽视,不利于学生体悟写作的快乐。团队合作写作创造了学生之间的交互式对话,让学生在写作中有了“交往”。自己的作品被同伴阅读、分享、建议、欣赏,这样的过程让学生强烈地感觉到“我”的存在,进而,写作的快乐在不知不觉中渐生渐长。
  合作写作团队的组建可放手给学生,教师可建议他们注意习作能力高、中、低的阶梯型搭配。实践中,我们班学生兴致盎然,经过一番商讨,很快就组建出了自己的合作写作团队。团队组建成功后,放手让学生给自己的团队起名字(如我们班的“墨上花开”“金秋雨墨”“文曲星辰”等),给自己起笔名,为团队制定写作章程和写作座右铭。团队合作习作本采取轮流使用的方式,每次写作完毕之后,进行下面两个层面的分享学习。
  1. 团队内阅读点评。团队合作写作,既是分享,又是学习。团队成员要阅读每个人的习作,学习他人作品。这样,一次写作下来,每个学生可以读到六七篇同学的习作,然后对每篇习作的优缺点加以点评。阅读团队成员的好作文,有时候比品评名家作品更具针对性和激励性。同时,对于阅读者来说,在点评中提出习作优点,可以逐步优化自己对优秀习作的评判标准,这种潜移默化式的内省,往往比教师的直接要求更有效。对于写作者而言,团队成员的点赞是一种肯定与欣赏,会激发作者努力写作、乐于写作的热情。而在点评中指出缺点,不仅是对别人的一种提醒与促进,还是对自己习作中出现类似问题的一种警醒。
  2. 团队外展示交流。英国教育家斯宾塞说过:“学生需要激励,就如植物需要浇水一样。”团队合作写作,让更多的学生作品被分享、被激励。每次习作后,公布各个团队的平均分是所有成员最期待的时刻。由于一开始团队成员组合得相对合理,因此各队平均分都呈现出你追我赶、不相上下之势。每次写作点评、批阅完毕,首先,由各个团队将自己的优秀作品推荐至全班欣赏。其次,请优秀团队在班级汇报交流成功经验。这样一来,不但优秀习作得到了更大范围内的分享和激励,而且团队成员间的合作默契在增强,合作意识在凝聚,合作目标在统一。同时,学生个体写作的内驱力逐渐加强,写作能力也在不知不觉中得到显著提升。
  一线教师们深有感触,日常的习作要求往往会遭到学生内心的抗拒。在这样写作心理的作用之下,大部分学生内心的自我写作暗示通常是“完成任务型”,有何“习作快乐”可言?没有“习作快乐”,又怎会“与他人分享”呢?团队合作写作为分享搭建了平台。在团队合作写作中,学生时刻都在体验“我”的存在:“我要写好”“我要展示自己”“我要为团队加油”。这样的写作暗示,启动了学生内心的“写作装置”,促进了学生“习作快乐”的萌发、生长,逐步形成“分享——习作快乐——分享”的良性循环,使得学生不断亲近写作,乐于写作。
  二、 个性创意写作:在抒发“我”中品尝写作之乐
  自由的场域下,我们常常更能做自己,更能感受到“我”的存在。写作,也是一样,常常需要一个自由的状态,包括自由的空间、自由的心境、自由的思考,只有这样,笔下流泻的文字才是自由鲜活、充满生命力的。
  通常,在每个班级中,都有这样的两类学生。一是笔走龙蛇、文采飞扬的学生。他们有敏锐的目光、敏感的内心,加上出色的语言功底,因此,他们的习作常常被老师称赞,让同学羡慕。广博的阅读使得他们的心中渐渐孕育起一个“作家梦”。作为教师,对他们单靠常规的习作教学显然是不够的。如果不加以呵护和教养,他们就可能江郎才尽,默默无闻。二是个性十足,和常规习作教学格格不入的学生。他们爱读书,但可能在心智上有别于同龄学生。因此,可能会对某一方面(如:魔幻、童话、小说等)特别感兴趣,而面对命题习作时,常常是才思枯竭、焦头烂额。对于这部分学生,如果不予以重视,他们就可能沦为行走在写作之路上的那些落寞的身影。
  个性创意写作,就是让学生在习作中尽情散发自己的气息。“个性创意写作”,即学生自己寻找感兴趣的写作内容,进行“作家式”的个性化创作。对于学校统一的习作,笔者准许他们自由选择,可写可不写。在班级中定期开展“我是小作家”系列个性创意写作展示交流活动,让他们尽情展示自己的作品,听取同学们的品评感受。
  个性创意写作,极大地调动了班级中这些同学的积极性。我们班有三个学生正在写小说,每一次交流时,全班同学都听得专心致志、掌声雷动,就好像身边真的出现了一位作家,正在朗读自己的作品一样。有一个学生已经创作了十多个短篇,有些故
  事中的特色(如:巧合的设计、人物的心理刻画)令大家惊叹。更难得的是,笔者发现好几个平时习作字数寥寥的同学,在个性创意写作中却常常难以停笔。一次,有个学生竟然写了两千六百字左右,到我面前还羞涩地说:“老师,我才写好了上篇,还有一个下篇没写好呢。”
  随着活动影响的扩大,其他同学也开始变得按捺不住了,都希望自己也能够参与到个性化创作中来。于是,笔者在班级中定期开展“我是小作家”系列写作活动,让学生自由命题、自主创作。每每此时,班级中有百分之八十的学生在篇幅上超越之前的习作,有百分之六十左右的学生习作得分超过教师命题习作的得分;家长反馈,孩子从思考到落笔时间之短超越之前的任何一次写作……   教师在学生的个性创意写作中需要做个艺术的聆听者与指导者。在给予学生鼓励与赞赏的同时,要适时给予选材的建议、主题的提炼、写作方法以及谋篇布局上的点拨指导,使其在潜移默化中逐步提升写作能力。
  个性创意写作,让学生充分发掘了“我”的能力,张扬了“我”的个性。学生的写作兴趣点得到尊重,形象思维得以展现,言语生长得到发展,他们在这样的写作中蓬蓬勃勃,自由快乐。
  三、 同伴写作竞赛:在挑战“我”中升华写作之乐
  在日常习作教学中,教师往往为激励学生写作欲望、提升学生写作能力,开展一系列的写作竞赛。所采用的形式通常是:教师命题——学生竞赛——教师批阅——公布结果。此类竞赛适用于选拔性的习作比赛,并不适用于班级习作教学。
  同伴习作竞赛的模式如下:学生命题——确定竞赛同伴(自由组合,一般是实力相当者)——自主竞赛——同伴点评——教师点评——公布结果。不难看出,从命题,到竞赛对象的选择,再到同伴点评,学生始终是写作竞赛的主角。
  同伴写作竞赛不但最大限度地尊重了学生写作的主体性,而且最大限度地尊重了学生作为儿童的天性——热衷比赛。学生写作,本来就是学生自己的事。因此,自己命题考同伴,无疑让他们觉得兴致盎然而乐此不疲,他们会挖空心思寻找习作题目,并在竞赛过程中使出浑身解数,希望自己能够战胜同伴。
  笔者曾就学生自主制定习作题目的来源,对班级中58个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制定自己怕写的或写不好的题目,占25.9%;制定自己特别擅长的,想和同伴比比水平的题目,占20.7%;自己通过阅读书籍报刊、搜索网络、请教家长等制定的,占53.4%。而这部分学生通常都会阅读类似的范文,同时在潜意识里会有一个对该篇习作的模糊腹稿。竞赛结束,第一批阅读者不是教师,而是学生自己,这是对命题的学生的一种尊重和信任。这既是一次学习,又是一次挑战。结果显示,在每一次竞赛中,每一个点评的学生都是严肃认真对待此事的,而且点评的质量也明显在提高。
  同伴写作竞赛充分调动了每个学生的写作积极性,让每一个学生都体验到了“我”的存在。因为,在常规竞赛中,我们通常进行“批量评价”,即:所有的学生参加竞赛,然后评选出最优秀的。这样一来,竞赛结果其实常常在意料之中,毫无悬念:班级中优秀的学生始终处于竞赛金字塔的顶端。显然,这样的竞赛不利于调动每个学生的写作积极性。同伴写作竞赛是一种“点式评价”,既体现出学生内心所呼吁的写作竞赛的公平性,又实现了写作竞赛的目标达成——促进每一个学生写作能力的发展。试想,写作好的绝不是稳赢,可能会输给同伴;写作不好的绝不是一定输,可能会获得胜利,这种不能预设结果的竞赛最让学生期待。这样的竞赛,让每一个学生能够自信地看待自己、期待自己、激励自己,从而形成端正写作态度的内驱力。
  同伴写作竞赛立足于学生实现“我”的价值的内心诉求,着眼于班级中每一个“我”的发展。竞赛失败,是一种鞭策;竞赛成功,是一种肯定。无论是鞭策还是肯定,都让学生在谈及写作时便会摩拳擦掌、跃跃欲试,进一步升华了学生的写作之乐!
  特级教师袁浩先生曾提出:习作教学必须着眼于人的发展。这仍然是今天习作教学中的不可忽视的重要声音。这个“人”就是儿童,就是我们的学生,就是每一个独特的“我”。笔者认为,习作教学着眼于人的发展,其路径是多元的,上述实践探索的内容仅是其中一个小小的分支。但笔者坚信,这一小小的分支是学生快乐写作的催化剂,必定会促进每一个“我”写作能力的发展和提升。
  (作者单位:南京市力学小学)
其他文献
苏教版三下第六单元“想想做做”中,要求学生调查学校树木总数,落叶树和常青树的棵数、名称,花草树木的品种、名称。学生们参加这个活动,显得很兴奋。  我们来到学校小天井,开始调查。小天井的红花绿树,让人看了心旷神怡。  “这是广玉兰,四季常绿,现在五月,正好是它的开花季节。”同学们互相交流着,倾听着。  “这是枫树!”快嘴的学生情不自禁地叫出来。但仔细看看花的标牌,上面竟然写着“鸡爪槭”。“原来它不是
期刊
在学校的安排下,我们三十多位语文教师观看了省教研室组织的名师课堂直播节目,研讨的主题是:“适合的才是最好的。”目睹了名师的风采,聆听了名师及专家们的教诲,我的收获颇多。下面我就听倪鸣老师执教的《“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一课,谈谈自己的几点感想:  一、 以兴趣为出发点,游戏中导入课堂  上课伊始,倪老师就巧妙地设计了一个游戏环节——“‘火眼金睛’找不同”。倪老师先是巧妙地把自己的名字介绍给同学们
期刊
孩子们创作的第三首诗,主题是“童年”,这首诗意义重大,它是一个新的起点,开创了我们班级儿童诗创作的一个崭新时代。  或许是这首诗的主题更加贴近孩子们自己的生活吧,每一首诗都极具个性化,所以几乎每一首诗都是我眼中的精品。信手采撷几句——  《风筝》(王若妍)  天上的风筝在空中飞翔/孩子的笑声在空气中回荡/门前的风筝在钩上摇晃/孩子的琴声在屋子里回响/箱子里风筝在盒里平躺/孩子的笔声在灯前面回漾/风
期刊
在教学《“黑板”跑了》这一课时,我进行了一些尝试,通过设计一些学生感兴趣的“活动”,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一、 设计“名人档案”活动  课文第1自然段,用一句话介绍了安培。学生读完这段后,如果让他们就此谈谈对安培的了解,学生一定是照着书读,不能对课文中的信息进行内化。于是,我让同学们为这位物理学家设计“名人档案”。  我首先出示了“名人档案”的基本模式,接着,让学生为安
期刊
文本解读应该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凭借文本与编者、作者进行的阅读对话。引导学生解读文本必须经过三个层面:一是正确的解读,二是准确的解读,三是有创意的解读。正确的解读是文本解读的基础,要求包括了读准字音、读通文本、弄清词义、理解大意等等;准确的解读建立在“正确的解读”的基础之上,是文本解读的第二层次,要做到字、词、句、段、篇贯通融合;创意的解读是对文本全面、深入、个性化的解读,渗透了语言品味、情感体验
期刊
一、 选景——给词中“景”一个独特的视角  古人词中的景是作者情感的寄托,甚至是自己情操的寄托,因此,进入词中的景都有其特别的韵致,是经过作者精心选择的。在这首短短的27字的词中,就出现了以下景物:西塞山、白鹭、桃花、流水、鳜鱼、青箬笠、绿蓑衣(渔夫)、斜风、细雨,占了21个字。这首词似乎是用景物“堆积”起来的,然而读起来却没有一丝的堆积感,琅琅上口,富有节奏的同时,感受到了景物之间的和谐,垂钓的
期刊
倍受儿童青睐的绘本读物,正是可以唤醒和激发儿童情感表达的资源。教师在引领绘本阅读的基础上,深度挖掘绘本写作素材,从画面切入,通过对画面“补白”,进行改写,丰富画面内容;从文字入手,寻找经典言语范式,进行仿写,体味言语表达的魅力;从故事着手,进行扩写、创编,再塑个性故事。教师结合图片文字,引导学生展开合理想象,与生活体验相联系,从片段仿写到整篇故事的改写、续写、创编,从而培养中年级学生的写作技能。 
期刊
学生能够自改习作,并养成良好的修改习惯,对培养学生的习作能力十分重要。“改”与“作”关系密切,“改”的优先效应属于作者本人。所以,批改习作的目的,不是代替学生修改文章,而是要指导学生掌握修改文章的方法,让他们学会自己修改习作。  一、 乐改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一旦有了兴趣,发挥了他们的自觉能动性,思维积极,便能自己去获取知识,锻炼能力。学生的兴趣引发,还需要教师下一番苦功,习作也不例外。针对
期刊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喜欢写,才能写得好;只有乐于表达,才能表达好。那么,如何才能让一年级学生对写话感兴趣呢?我在绘本阅读教学中观察到:一年级学生特别喜欢阅读绘本,还特别喜欢涂涂写写。那么,顺势引导他们读读、涂涂、写写,以充满乐趣的表达方式来培养他们的写话兴趣,在潜移默化中训练写话,学生肯定会非常喜欢。  一、 阅读绘本,在涂鸦写话中放飞想象,表达情感  绘本的内容有深有浅。我精选了一套适合一
期刊
“电子书包”搭建了新媒体“一对一”环境下的智慧课堂,集电子化课本、学习资源、教学平台于一体的“电子书包”进入语文课堂,给语文教学注入了生机和活力,下面,笔者以苏教版二下《台湾的蝴蝶谷》一文为例,谈巧用“电子书包”的用处:  一、 资源储备功能,让课堂教学更具自主性  “电子书包”的海量信息是学生语文学习、拓展的有力支撑。在大量的补充阅读和趣味性的动画学习中,不仅能满足学生的个性需求,也能促进学生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