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夜邂西沙:外国飞机向我军舰逼来
近来,一家电视台连续报道一位湖南籍青年艰苦守岛16年,为保卫海防作出突出贡献。我作为一个老兵,看了报道十分感动,又多有联想,50多年前深夜巡逻西沙的情景,历历在目。
上舰几天后,该舰接受了赴西沙巡逻的任务
那时我在《人民海军报》当编辑,响应毛泽东主席军官下连当兵的号召,于1959年夏季的一天,登上停泊在榆林港的一艘猎潜舰。政委把我接到会议室,介绍了情况。他说:“想把你分到操舵班,可以吧?”我立即回答:“坚决服从。”航海长领找进士兵舱,指着一个下铺说,这是你的床位。士兵睡铺分三层,层和层之间,只能容下人的身体,没法坐在床上脱衣服,只能先脱了衣服滚进去。那时年轻,对这样的条件,一点也不感到有什么苦。只是觉得,当兵就要完全像个兵,戴着军官牌牌实在不便。这瞍营级舰,政委是中尉,副长是少尉,而我,一个上尉士兵,显得很“刺眼”。我要求政委给我换一套水兵服。他笑着说:“在舰上平时多是穿工作服,都是兵。”果真这样,当兵一个月,几乎天天穿着工作服。
那时,南海军事斗争形势很紧张,我舰艇部队担负着巡逻西沙的重要任务。我上舰几天后,该舰接受了赴西沙巡逻的任务。记得那次巡逻的编队,旗舰是一艘护卫舰,舷号为“172”,我舰随行跟进。我们是晚饭后出航的。
出了军港,海风迎面扑来,消除了多日难忍的炎热。一会儿,在西南天际,新月显现,大海在银色月光下有一种醉人的美,真正享受到“海上生明月”的情境。
军舰航行在貌似平静的海面上,但舰员都感到舰体激烈摇动。这是“涌”在发威。“涌”能把军舰折腾得“发疯”,晕船的人最怕它。这时,军舰中速航行,班长专心操舵,但在“涌”的折磨下,他大口呕吐,食物吐净,吐酸水,直到吐血丝,操舵兵强把他换下,一会儿,自己也开始大口呕吐。放在舵机旁的水桶吐满了,我赶忙倒掉。说来也奇,大多数同志呕吐,而我却不感到晕船。看操舵兵强打精神硬撑着,我突然意识到,本人不也是一个操舵兵嘛!况且在海军政治学校毕业实习时也操过舵。当时军舰是“把定”航行,操舵兵并无复杂动作。我对操舵兵说:“你休息,我来!”操舵兵也许是太难受了,就把舵交给我,顺势躺在甲板
这时,新月早已隐去,大海好像被一幅无边的大黑布紧包着,浪,有节奏地撞击着舰舷。我稳把舵轮,思绪万千。这些年虽多次上舰,但那是采访,而今天,我是实实在在的水兵,是手握舵轮的操舵兵;无数次报道过别人进行战斗巡逻,而今天是自己驾着战舰在巡逻。水兵的自豪感是无穷的力量,我站在舵轮前几小时,没有呕吐也不感到劳累。
“各战位注意,哑射,防止走火”
军舰在徐进,突然,透过夜色,我好像看见舰的前进方有一座小山,睁大眼睛细看,原来几十米外有一艘机帆船,要从舰的前进方向横切过来。我很紧张,对急促传来的舵令也听不清。两船相距越来越近。在这千钧一发之际,不知副长从什么地方突然冲上来,急抓舵轮,来了个左满舵,军舰在海里打了圈,躲过了机帆船。这时睡在舵机旁的班长,好像遭了火烧,一下子跳起抓住舵轮,睡意、晕船都不
我木然站着,内心充满自责。军舰照常巡逻。天快亮了,一阵阵备战铃声划破海上黎明的寂静。几架外军飞机向我舰逼来。大家迅速奔向自己的战斗岗位。副长利用扩音器命令:“各战位注意,哑射,防止走火。”至今我也不知有关条令是否有“哑射”这个词,但当时大家都清楚,就是火炮跟定目标,但不开火。
解除战斗警报后,军舰围绕一些岛屿用经济速度航行。岛上渔民和气象站的工作人员,挥动着手帕或衣服向军舰致意,我们也向他们招手,表示慰问。
军舰返航靠上码头后,我找到政委,还没有开口,他就笑着安慰我:“这次巡逻,我们圆满完成任务,特殊情况下,你主动操舵,尽了一个战士的责任。没出事,平平安安,别再说了。”
半个世纪过去了,今天回忆往事,我仍有点后怕,但能亲自驾舰巡逻西沙,深感荣幸。现在看到关于西沙的报道,总有一种发自内心的亲近感。
彭立昭据《解放军报》魏艾民,文整理
昔与乐:一茶缸水能洗澡,一夜掀翻百十只海龟
日前,记者赴中山、广州,采访这一段段峥嵘岁月的见证者、中水湛江渔业公司老领导成江,重现那一段段峥嵘岁月。
“不穿军装的解放军”驾渔船开往西沙群岛
西南沙水产资源调查队,一支也许从未被录入史册的队伍,它诞生于建国之初,在完成了历史使命后,就地转产,成为中央驻湛企业。如今,在中山市一个种满果树的小院,成江向记者追忆了那段历史……
上世纪50年代,来湛江工作之前,成江任职于广东省委办公厅机要局,在领导身边工作,是个大家都看好的、意气风发、前途无量的好青年。史料记载,西沙自汉代起就属于中国的领土。新中国成立之日,西沙尚未开发,能登上海岛的中国人寥寥无几。
那时,湛江是大陆前往西沙南沙群岛最重要的通道,以那时的装备,从湛江出发,到最近的西沙海岛,需要至少两天时间。而那时的共和国,百废待兴,西南沙水产资源调查队,就在国务院、外交部的直接部署、广东省的直接运作下应运而生,它肩负着的使命,其中有一项是:调查南海丰富的海洋渔业资源。
22岁的成江作为骨干,被省委抽调到了调查队,担任第一副队长,成为这支队伍四名正副队长中最年轻的一位。
调查队先是设在广州,之后迁到了湛江。成江也从此与湛江结下了不解之缘,一直在湛江工作到退休。
那时候,四艘省水产公司提供的机帆船——珠号、南澳号,南渔301、302号,就是调查队全部的“家当”。
调查队的成员,除了一少部分去过西沙的老渔民,都是复员转业军人。船上也是“全副武装”,步枪、重机枪、手榴弹、电台等,一应俱全,跟当时的部队装备毫无二致,调查队员们因此被称作“不穿军装的解放军”。
1956年的一个春天,调查队第一艘渔船南渔301号,载着成江和他的队友们,载着一个月的补给,在南海舰队军舰的护卫下,开往远方的西沙群岛。五星红旗在西沙群岛上空飘扬 经历了两天的风浪颠簸,船只终于抵达了西沙群岛中的武德岛。这是一个14平方公里的海岛。成江回忆说,当时,上了岛后,只见一个十字架,下面有地洞,一检查,两名法国人猫在洞里,里面还有电台、枪支。调查队队员们不懂法语,对方也不懂中国话,队员们当即控制了现场,双方一通比画之后,队伍把情况通过电台直接忙报给了国务院。在请示了国家领导人后,调查队很快接到命令:放人,电台、枪支收缴。调查队按指令行事。
随即,队员们推倒了十字架,捣毁了地洞,把一面五星红旗插上了岛的最高处!
回忆那天的情景,成江老人至今心潮澎湃:大家围着红旗虎跃雀跃,每个人都怀着无比的激动和喜悦。碧海蓝天处,鲜艳的国旗猎猎飘扬,它向世界宣告:这里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神圣领土!仅仅四个小时后,有船驶来,被释放的两名法国人登船,迅速离开了武德岛。之后,调查队的其他船只也都相继登上了武德岛。其间,法、英、美列强的飞机、越南的军舰都分别前来侦察、骚扰,双方曾有过交火,但是,中国的国旗始终在岛上飘扬。1957年,岛上设立了气象站,海南成立了海南工委。50年代后期,南越侵占珊瑚等岛礁。1974年,南海奉命派出舰艇编队,对入侵西沙的越南舰艇实施自卫反击战,恢复了西沙珊瑚、甘泉金银岛,自此中国牢牢控制了西沙群岛。四季光膀子,热火朝天抓生产
伴随着红旗在西沙群岛上高高飘扬,调查队开始投入了另一项工作:对南海海洋水产资源的调查。成江和他的队友们,在岛上一面搞资源调查,一面投入渔业生产。
那是一段既艰苦又充满革命豪情的岁月,它有着传奇般的色彩。
成江回忆,登岛以后,岛上的“岛民”队伍逐渐壮大,从资源调查队队员,扩大到渔民,到队员家属,最多的时候有一百五六十人。
那时候的武德岛人迹罕见,无数海鸟在岛上繁衍栖息,每逢傍晚,万千鸟儿归巢,遮天蔽日,岛上的鸟粪就有一米多厚。这是天然的好肥料,便理所当然地成了当时在西沙首先发掘的资源。1957年,海南专门成立了鸟肥公司,在岛上积肥,定期运回陆地使用。
在成江的记忆中,当时的西沙海域,海产极其丰富,各种稀奇古怪的鱼类不说,近海的各种海参、贝类就非常之多,海参大的足有半米多长。队员们充分开掘资源,男人出海捕鱼、捞海参,家属、妇女们就负责加工海参,生产劳动开展得热火朝天。
天气酷热,男人中连那些戴眼镜的知识分子们也都四季光着膀子,个个都晒得像非洲人。
在岛上,队员们搞资源调查,除了用渔网,就是靠潜水。“水性好的同志,在腰上系一条绳,同事在船上拉着,潜下去的人有情况就拽拽绳子,船上的就赶紧把人拉上来。”成江回忆道。调查队中有一位工程师,整天琢磨把鱼做成标本,单单鱼类标本就成功制作了120多种。这些标本后来都被送到了农业部,被国家农海产品展览馆收藏。
岛上的生活也时时有新鲜和乐趣
岛上的生活十分艰苦。那时候的物资十分匮乏,补给船一个月才来一次,淡水十分紧缺,每人每天除了饮用之外,只能分一茶缸水来用。就是这一茶缸水,大家想尽办法省着用,刷牙、洗脸、冲凉,有时还能洗一把衣服。补给船送来改善生活的甘蔗,大家不舍得吃,榨了甘蔗汁来和面,为的就是能省下一口和面的淡水。
苦归苦,岛上的生活也时时有新鲜和乐趣。令成江至今记忆犹新的是捉海龟。那时,海龟还未纳入国家保护动物,渔民可以任意捕捉。有月光的晚上,队员们潜伏在沙滩上,用沙埋住身体,只露出眼睛,等到半夜,海龟开始上岸了。月光下,它们先是很警惕地四周观察,感觉没有危险了,就成群结队地爬上岸来。队员们就伏在沙里,屏住呼吸,待海龟们都上了岸,一声哨响,一个个黑色身影从沙滩上一跃而起,呐喊着冲出来,瞬时海滩上一片忙乱。海龟很大,都有一二百市斤重,队员们两个一组,喊着号子,“一、二、三”就把海龟掀翻,力气大的,嘿哟一声,一个人能连续掀翻几只龟,一会儿工夫,“战斗”结束,海滩上,只剩下一只只四脚朝天的海龟在无力地挣扎着。通常,这样的一个晚上,队员们能捕获百十只大海龟。这些龟,一部分改善了大家的伙食,其余的都运回了内陆。
1956年到1959年,成江和他的队员们,就这样在西沙群岛上工作了整整4年。西南沙水产资源调查队,不仅为共和国提供了丰富的海洋渔业资源情报,还开展生产经营,为国家赚取了财富。
1959年,调查队完成了使命,奉命解散,转入拖网渔船生产,成江也回到了湛江工作,在渔轮修造厂担任厂长,1960年,湛江渔业公司成立,归属中国水产集团总公司,成江在公司任职,又参与筹建我国第一支远洋船队,开始了又一段艰苦创业的历程。1994年,成江从中水湛江渔业公司总经理的岗位上退休,偕老伴回到广州定居。
近来,一家电视台连续报道一位湖南籍青年艰苦守岛16年,为保卫海防作出突出贡献。我作为一个老兵,看了报道十分感动,又多有联想,50多年前深夜巡逻西沙的情景,历历在目。
上舰几天后,该舰接受了赴西沙巡逻的任务
那时我在《人民海军报》当编辑,响应毛泽东主席军官下连当兵的号召,于1959年夏季的一天,登上停泊在榆林港的一艘猎潜舰。政委把我接到会议室,介绍了情况。他说:“想把你分到操舵班,可以吧?”我立即回答:“坚决服从。”航海长领找进士兵舱,指着一个下铺说,这是你的床位。士兵睡铺分三层,层和层之间,只能容下人的身体,没法坐在床上脱衣服,只能先脱了衣服滚进去。那时年轻,对这样的条件,一点也不感到有什么苦。只是觉得,当兵就要完全像个兵,戴着军官牌牌实在不便。这瞍营级舰,政委是中尉,副长是少尉,而我,一个上尉士兵,显得很“刺眼”。我要求政委给我换一套水兵服。他笑着说:“在舰上平时多是穿工作服,都是兵。”果真这样,当兵一个月,几乎天天穿着工作服。
那时,南海军事斗争形势很紧张,我舰艇部队担负着巡逻西沙的重要任务。我上舰几天后,该舰接受了赴西沙巡逻的任务。记得那次巡逻的编队,旗舰是一艘护卫舰,舷号为“172”,我舰随行跟进。我们是晚饭后出航的。
出了军港,海风迎面扑来,消除了多日难忍的炎热。一会儿,在西南天际,新月显现,大海在银色月光下有一种醉人的美,真正享受到“海上生明月”的情境。
军舰航行在貌似平静的海面上,但舰员都感到舰体激烈摇动。这是“涌”在发威。“涌”能把军舰折腾得“发疯”,晕船的人最怕它。这时,军舰中速航行,班长专心操舵,但在“涌”的折磨下,他大口呕吐,食物吐净,吐酸水,直到吐血丝,操舵兵强把他换下,一会儿,自己也开始大口呕吐。放在舵机旁的水桶吐满了,我赶忙倒掉。说来也奇,大多数同志呕吐,而我却不感到晕船。看操舵兵强打精神硬撑着,我突然意识到,本人不也是一个操舵兵嘛!况且在海军政治学校毕业实习时也操过舵。当时军舰是“把定”航行,操舵兵并无复杂动作。我对操舵兵说:“你休息,我来!”操舵兵也许是太难受了,就把舵交给我,顺势躺在甲板
这时,新月早已隐去,大海好像被一幅无边的大黑布紧包着,浪,有节奏地撞击着舰舷。我稳把舵轮,思绪万千。这些年虽多次上舰,但那是采访,而今天,我是实实在在的水兵,是手握舵轮的操舵兵;无数次报道过别人进行战斗巡逻,而今天是自己驾着战舰在巡逻。水兵的自豪感是无穷的力量,我站在舵轮前几小时,没有呕吐也不感到劳累。
“各战位注意,哑射,防止走火”
军舰在徐进,突然,透过夜色,我好像看见舰的前进方有一座小山,睁大眼睛细看,原来几十米外有一艘机帆船,要从舰的前进方向横切过来。我很紧张,对急促传来的舵令也听不清。两船相距越来越近。在这千钧一发之际,不知副长从什么地方突然冲上来,急抓舵轮,来了个左满舵,军舰在海里打了圈,躲过了机帆船。这时睡在舵机旁的班长,好像遭了火烧,一下子跳起抓住舵轮,睡意、晕船都不
我木然站着,内心充满自责。军舰照常巡逻。天快亮了,一阵阵备战铃声划破海上黎明的寂静。几架外军飞机向我舰逼来。大家迅速奔向自己的战斗岗位。副长利用扩音器命令:“各战位注意,哑射,防止走火。”至今我也不知有关条令是否有“哑射”这个词,但当时大家都清楚,就是火炮跟定目标,但不开火。
解除战斗警报后,军舰围绕一些岛屿用经济速度航行。岛上渔民和气象站的工作人员,挥动着手帕或衣服向军舰致意,我们也向他们招手,表示慰问。
军舰返航靠上码头后,我找到政委,还没有开口,他就笑着安慰我:“这次巡逻,我们圆满完成任务,特殊情况下,你主动操舵,尽了一个战士的责任。没出事,平平安安,别再说了。”
半个世纪过去了,今天回忆往事,我仍有点后怕,但能亲自驾舰巡逻西沙,深感荣幸。现在看到关于西沙的报道,总有一种发自内心的亲近感。
彭立昭据《解放军报》魏艾民,文整理
昔与乐:一茶缸水能洗澡,一夜掀翻百十只海龟
日前,记者赴中山、广州,采访这一段段峥嵘岁月的见证者、中水湛江渔业公司老领导成江,重现那一段段峥嵘岁月。
“不穿军装的解放军”驾渔船开往西沙群岛
西南沙水产资源调查队,一支也许从未被录入史册的队伍,它诞生于建国之初,在完成了历史使命后,就地转产,成为中央驻湛企业。如今,在中山市一个种满果树的小院,成江向记者追忆了那段历史……
上世纪50年代,来湛江工作之前,成江任职于广东省委办公厅机要局,在领导身边工作,是个大家都看好的、意气风发、前途无量的好青年。史料记载,西沙自汉代起就属于中国的领土。新中国成立之日,西沙尚未开发,能登上海岛的中国人寥寥无几。
那时,湛江是大陆前往西沙南沙群岛最重要的通道,以那时的装备,从湛江出发,到最近的西沙海岛,需要至少两天时间。而那时的共和国,百废待兴,西南沙水产资源调查队,就在国务院、外交部的直接部署、广东省的直接运作下应运而生,它肩负着的使命,其中有一项是:调查南海丰富的海洋渔业资源。
22岁的成江作为骨干,被省委抽调到了调查队,担任第一副队长,成为这支队伍四名正副队长中最年轻的一位。
调查队先是设在广州,之后迁到了湛江。成江也从此与湛江结下了不解之缘,一直在湛江工作到退休。
那时候,四艘省水产公司提供的机帆船——珠号、南澳号,南渔301、302号,就是调查队全部的“家当”。
调查队的成员,除了一少部分去过西沙的老渔民,都是复员转业军人。船上也是“全副武装”,步枪、重机枪、手榴弹、电台等,一应俱全,跟当时的部队装备毫无二致,调查队员们因此被称作“不穿军装的解放军”。
1956年的一个春天,调查队第一艘渔船南渔301号,载着成江和他的队友们,载着一个月的补给,在南海舰队军舰的护卫下,开往远方的西沙群岛。五星红旗在西沙群岛上空飘扬 经历了两天的风浪颠簸,船只终于抵达了西沙群岛中的武德岛。这是一个14平方公里的海岛。成江回忆说,当时,上了岛后,只见一个十字架,下面有地洞,一检查,两名法国人猫在洞里,里面还有电台、枪支。调查队队员们不懂法语,对方也不懂中国话,队员们当即控制了现场,双方一通比画之后,队伍把情况通过电台直接忙报给了国务院。在请示了国家领导人后,调查队很快接到命令:放人,电台、枪支收缴。调查队按指令行事。
随即,队员们推倒了十字架,捣毁了地洞,把一面五星红旗插上了岛的最高处!
回忆那天的情景,成江老人至今心潮澎湃:大家围着红旗虎跃雀跃,每个人都怀着无比的激动和喜悦。碧海蓝天处,鲜艳的国旗猎猎飘扬,它向世界宣告:这里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神圣领土!仅仅四个小时后,有船驶来,被释放的两名法国人登船,迅速离开了武德岛。之后,调查队的其他船只也都相继登上了武德岛。其间,法、英、美列强的飞机、越南的军舰都分别前来侦察、骚扰,双方曾有过交火,但是,中国的国旗始终在岛上飘扬。1957年,岛上设立了气象站,海南成立了海南工委。50年代后期,南越侵占珊瑚等岛礁。1974年,南海奉命派出舰艇编队,对入侵西沙的越南舰艇实施自卫反击战,恢复了西沙珊瑚、甘泉金银岛,自此中国牢牢控制了西沙群岛。四季光膀子,热火朝天抓生产
伴随着红旗在西沙群岛上高高飘扬,调查队开始投入了另一项工作:对南海海洋水产资源的调查。成江和他的队友们,在岛上一面搞资源调查,一面投入渔业生产。
那是一段既艰苦又充满革命豪情的岁月,它有着传奇般的色彩。
成江回忆,登岛以后,岛上的“岛民”队伍逐渐壮大,从资源调查队队员,扩大到渔民,到队员家属,最多的时候有一百五六十人。
那时候的武德岛人迹罕见,无数海鸟在岛上繁衍栖息,每逢傍晚,万千鸟儿归巢,遮天蔽日,岛上的鸟粪就有一米多厚。这是天然的好肥料,便理所当然地成了当时在西沙首先发掘的资源。1957年,海南专门成立了鸟肥公司,在岛上积肥,定期运回陆地使用。
在成江的记忆中,当时的西沙海域,海产极其丰富,各种稀奇古怪的鱼类不说,近海的各种海参、贝类就非常之多,海参大的足有半米多长。队员们充分开掘资源,男人出海捕鱼、捞海参,家属、妇女们就负责加工海参,生产劳动开展得热火朝天。
天气酷热,男人中连那些戴眼镜的知识分子们也都四季光着膀子,个个都晒得像非洲人。
在岛上,队员们搞资源调查,除了用渔网,就是靠潜水。“水性好的同志,在腰上系一条绳,同事在船上拉着,潜下去的人有情况就拽拽绳子,船上的就赶紧把人拉上来。”成江回忆道。调查队中有一位工程师,整天琢磨把鱼做成标本,单单鱼类标本就成功制作了120多种。这些标本后来都被送到了农业部,被国家农海产品展览馆收藏。
岛上的生活也时时有新鲜和乐趣
岛上的生活十分艰苦。那时候的物资十分匮乏,补给船一个月才来一次,淡水十分紧缺,每人每天除了饮用之外,只能分一茶缸水来用。就是这一茶缸水,大家想尽办法省着用,刷牙、洗脸、冲凉,有时还能洗一把衣服。补给船送来改善生活的甘蔗,大家不舍得吃,榨了甘蔗汁来和面,为的就是能省下一口和面的淡水。
苦归苦,岛上的生活也时时有新鲜和乐趣。令成江至今记忆犹新的是捉海龟。那时,海龟还未纳入国家保护动物,渔民可以任意捕捉。有月光的晚上,队员们潜伏在沙滩上,用沙埋住身体,只露出眼睛,等到半夜,海龟开始上岸了。月光下,它们先是很警惕地四周观察,感觉没有危险了,就成群结队地爬上岸来。队员们就伏在沙里,屏住呼吸,待海龟们都上了岸,一声哨响,一个个黑色身影从沙滩上一跃而起,呐喊着冲出来,瞬时海滩上一片忙乱。海龟很大,都有一二百市斤重,队员们两个一组,喊着号子,“一、二、三”就把海龟掀翻,力气大的,嘿哟一声,一个人能连续掀翻几只龟,一会儿工夫,“战斗”结束,海滩上,只剩下一只只四脚朝天的海龟在无力地挣扎着。通常,这样的一个晚上,队员们能捕获百十只大海龟。这些龟,一部分改善了大家的伙食,其余的都运回了内陆。
1956年到1959年,成江和他的队员们,就这样在西沙群岛上工作了整整4年。西南沙水产资源调查队,不仅为共和国提供了丰富的海洋渔业资源情报,还开展生产经营,为国家赚取了财富。
1959年,调查队完成了使命,奉命解散,转入拖网渔船生产,成江也回到了湛江工作,在渔轮修造厂担任厂长,1960年,湛江渔业公司成立,归属中国水产集团总公司,成江在公司任职,又参与筹建我国第一支远洋船队,开始了又一段艰苦创业的历程。1994年,成江从中水湛江渔业公司总经理的岗位上退休,偕老伴回到广州定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