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契约精神对创建良好师生关系的作用

来源 :教育管理与艺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oub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赞科夫曾表示,对于教学效果而言,影响它的很重要的一个因素就是师生关系。尽管师生关系如此重要,但教师作为师生关系的主导者,却难以寻找建立和评判师生关系的依据,大家主要凭借个人的主观认识处理和判断师生关系,这给教育教学过程增加了很多不确定因素。在英国学习期间的几件小事激发了笔者对师生关系的重新认识,通过古今中外影响师生关系的政策法规比较,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契约精神对建立和维系良好师生关系的重要作用。
  一、契约对西方国家师生关系的影响
  英国很多学校制定自己的教师行为守则,其中不乏这样的规定:“不得当众发火”“不得在大庭广众之下让学生丢脸”“少提批评性意见”“不得无故否定学生的独到见解,不得故意压制或歪曲学生进步的事实”“记住学生姓名” “不得以任何形式歧视学生”等等。美国的学校也有很多类似的规定,比如“不得有意为难或贬低学生” “处理学生问题如有偏差应勇于承认错误,不得采用强制或暴力”等等。这些朴素、具体的规定让我感到教师在这些国家被视为普通的职业人,而学校致力于用含有法规效力的规章让教师成为符合职业规范的公职人员。教师正是接受了这些工作契约,才自然比较一致的民主地对待学生的行为。这些行为不仅被认同,更在契约的作用下广泛地普及,为形成稳定、良好的师生关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我国师生关系中契约精神的缺失
  我国自古以来就有“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教师曾被奉为“圣人”,其地位一度与“天地君亲”齐平。教师在非常高的社会期望之下,将“传道、授业、解惑”奉为职业的契约,恪守这一职责向学生传授知识。在孔子、孟子等巨人的思想影响和行为示范之下,中国古代的师生关系保持着良好的态势。学生是老师的“弟子”“爱徒”,教师是学生的“恩师”“益友”。“师徒如父子”的情怀扎根于人们心中,师生之间发生了很多千古流传的感人故事。在那样的社会意识下,教师地位神圣坚固,师生情谊浓厚,关系稳定,人们不需要针对教师建立行为规范。
  古人师生间的深厚情谊缘于很多因素,其中最重要的一点是老师们对师德的坚守。社会推崇的思想和孔孟圣人的榜样成为老师们心中无形的契约,引导老师们自律和走向崇高。老师“呕心沥血”“蜡炬成灰”“誨人不倦”,学生则敬仰学识,尊敬师长,唯师命是从,这是中国几千年来师生关系稳定、和谐的重要基础。
  然而社会的发展变化对传统的师生关系提出了严峻的挑战。社会法制的逐步完善、学生维权意识的增强、知识的多渠道传输、师生关系研究视角的变化等等因素,打破了传统的师生关系形态,居高临下的教师形象与学生日渐觉醒的民主意识产生了强烈的冲突。虽然经历许多改革,但教师自身的职业素养和性格特性仍旧主宰着师生关系。所以,社会在师德模范不断涌现的同时,师生矛盾和冲突也越演越烈。
  在一个民主、法制的时代,沿袭古人的道德宣传和模范引领的做法不足以成为教师正确行为的保障。我们必须接受一个客观现实:教师作为公职人员,在其人性上与常人并没有不同,绝非“圣人”,所以同样应该接受和遵守职业规定。从另一个角度说,教师行为直接影响到学生的身心发展,所以应该有比其他行业更严格、更具体的行为守则,以保证教师在职业契约的作用下,判断和决策自己的职业行为。总之,根植于法律的工作契约是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的重要保障,而这些正是我们所缺的。
  三、对加强契约精神的思考和建议
  如上文所述,正确认识师生关系、研究制定具有法律效力的师生行为守则,对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应该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
  (一)从生态学角度研究和建立新型师生关系
  师生双方都是主客体的统一,这种认识对改变师生关系起到很深刻的影响,但是也没能超出“主体—客体”非此即彼的认识范畴,终究还是在用二元对立的思维看待师生关系。
  在二元对立的认识下,教育就容易失去它对于学生的陶冶性与教育性,逐渐走向机械和冰冷,这是与我们的教育初衷背道而驰的。
  随着生态学与教育学的逐渐融合,从生态学角度重新审视师生关系,便构建出一种新的师生关系。
  这是一种“我”和“你”的师生关系,也就是说,师生双方都不作为一个主体或客体出现,而是正在彼此言谈的人,师生双方谁也不能控制谁,不能强行把意志施加于另一方。
  (二)从学生需要的角度制定和实施教师行为守则
  国外对教师行为的很多规定值得我们借鉴,但是要建立适合我们自己的教师行为规范,还需要我们基于学生的需求进行本土化的研究。对此,国外的一些调查研究方法和结论也值得我们借鉴。比如国外很多学者做过大量的调查研究,以获知学生心目中理想的教师的特点,其中美国的保罗博士所做的研究很具代表性。他曾花费40余年的时间,收集9万名学生的来信,从这些学生的描述中归纳出一个学生心目中理想的教师所应具备的12点素质,分别是:友善的态度;尊重课堂内每一个人;耐性;兴趣广泛;良好的仪表;公正;幽默感;良好的品行良好的品行;对个人的关注;1伸缩性;宽容;有方法。
  我们不妨将这些学生的需求作为教师行为守则的重要参考,或者将学生认同的行为规定成教师应该做的事,同时把学生不愿接纳的情况规定为教师不能做的事。
  当然,建立具体化的教师行为守则不是朝夕之事,但无论这个过程多么艰难,都应当作为保证师生权利义务的必要措施。自然,在建立具体的教师行为守则的同时,也应当建立和完善学生行为守则。因为在社会系统中,师生既要保持相互之间的自然关系,又要各自履行自己的社会职责,需要一定的社会 “游戏规则”。这样,师生间必然会形成一定的“契约关系”,才能保证学生与教师之间的自然关系与社会关系的统一。这种关系不是空谈道德人格,而是根植于法律。这样的契约让教师走下道德神坛,成为正常的遵守职业规范的人,这是形成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的关键。
其他文献
近年来,语文教学方法可谓是五花八门,热闹非凡,学案导学、五步教学、目标教学,不一而足,但却忘记了语文作为最基础的工具性的本质特征。怎么样上好语文课,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根据多年来的观察实践,我认为语文教学的关键在于以文本为例,教给方法,提升学生语文能力。  一、文本引路,点拨指导  让学生在精读课文的恰当教学中,学习文中的遣词造句、景物描写,修辞运用、说明方法、谋篇布局、中心提炼……但是受课堂
期刊
首先包括谈话的艺术。”说明教师的教学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课堂教学评价语,如果课堂评价语运用得好,它对于创设学习氛围,激发学习兴趣,调动积极思维,增强克服困难的决心,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但我发现小学数学课堂中的教学评价语存在着两种不良倾向:一部分常态课的评价语平淡无味:另一部分公开课的评价语则存在“贴标签”的现象,使数学课堂评价失去了实效性。  那么,如何提高农村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评价的有效性呢?下面
期刊
历史学科是九年義务教育的一门必修科目,也是一门十分重要的人文学科。经常听到不少学生抱怨历史知识太多,记不住,难学,考试成绩总不理想等,我想,归根结底是学习态度和方法的问题。为了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转变学生被动接受、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拓展学生学习和探究历史问题的空间,我对初中历史课堂教学谈谈以下拙见。  一、历史事实要讲得有血有肉、有声有色  历史教学中要促进学生积极思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
期刊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指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的目标,最终必须落实到拥有“高素质教师队伍”上才能实现。12年的新课程改革,让我们更清晰的认识到,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办学的首要因素,是学校发展的主流。  一、构建新入职教师校本培训体系的意义  新入职教师是指从高等院校毕业后来到学校从事教育教学工作不超过三年的教师。作为一个特定的群体
期刊
最近听了几节观摩课,发现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探究活动中,注重了学法的细致指导,使学生比较顺利地完成活动。从表面上看学生经历了猜测—设计实验—动手操作—形成结论这样一个完整的探究过程。但是学生的思维究竟有没有参与,有没有被激活,却容易被教师忽视。因此,这样看似顺畅的探究活动只是一种形式上的“走过场”,学生在其中并没有真正体现主体性的作用,而失去了探究的真正意义。因此,为避免这种“伪探究”的现象发生,我
期刊
与中等职业学校(中专),职业高中(职高)一样,等同于高中层次学历。技校属于国家人力资源和劳动社会保障部门主管,招生层次包括初中毕业生、高中毕业生、社会再就业人员三部分。技工学校旨在培养各类技术技能人才。技工学校的性质决定了我们大部分的生源是学习基础较差、早恋以及沉迷于上网的不良学生。与大专、本科院校的学生相比,这一类学生需要更多的思想政治教育,以思想改变其行为,进而提高其技能。在教学过程中,本人总
期刊
作教学应贴近学生生活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出真情实感。”但是,对写作感到轻松、愉快而其乐无穷的学生太少,而对作文感到困难艰苦忧心忡忡的学生则是成千上万。那么,怎样才能消除孩子的这种畏惧心理,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呢?我认为可采用以下途径。  一、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  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曾说:“感人心者,莫先于情”。习作无非是让学生把自己心中的积蓄写出来,表达真情
期刊
梁启超先生曾在《少年中國说》中做过如下的描述:“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一生追求社会变革和中华富强梦想的梁启超先生为之奔走呼号。结果未如人意。一次次的喧嚣,一次次的淡定之后梁先生得出如下的结论,国之如此皆因民智未开,所谓民智就是素质教育。基于此,对于培养祖国未来接班人的人民教育工作者而言,任重而道远。我仅结合作为语文教师怎样真正的落实素质教育在语文教学探索中的体现,粗浅地谈谈个人的
期刊
我国历史悠久,教育文化源远流长。古代教育家的很多教育方式和方法,对于当今教育,仍具有很好的启迪和借鉴作用。例如 “知行合一”,就是明朝哲学家、教育家王守仁提出的核心理念之一。王守仁的“知行合一”思想,主要包括两层意思:其一,知中有行,行中有知。知必然要表现为行,不行不能算真知。其二,以知为行,知决定行。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青春期的孩子情绪化严重,出现心理“闭锁”行为,易冲动。为了帮助孩子走出青
期刊
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世界,要想成为每一个学生的朋友,要想得到每一个学生的信任,就要做到“四心俱到”:爱心、细心、耐心和真心。只有这样,才能成为学生欢迎的老师。  一、爱心护童心  有人说:“一切最好的教育方法,一切最好的教育艺术,都产生于教育对学生无比热爱的炽热心灵中。”  教师对学生的爱在教育中具有重要的作用。陶行知说:“小孩子的体力与心理都需要适当的营养。有了适当的营养,才能发生高度的创造力。”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