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赞科夫曾表示,对于教学效果而言,影响它的很重要的一个因素就是师生关系。尽管师生关系如此重要,但教师作为师生关系的主导者,却难以寻找建立和评判师生关系的依据,大家主要凭借个人的主观认识处理和判断师生关系,这给教育教学过程增加了很多不确定因素。在英国学习期间的几件小事激发了笔者对师生关系的重新认识,通过古今中外影响师生关系的政策法规比较,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契约精神对建立和维系良好师生关系的重要作用。
一、契约对西方国家师生关系的影响
英国很多学校制定自己的教师行为守则,其中不乏这样的规定:“不得当众发火”“不得在大庭广众之下让学生丢脸”“少提批评性意见”“不得无故否定学生的独到见解,不得故意压制或歪曲学生进步的事实”“记住学生姓名” “不得以任何形式歧视学生”等等。美国的学校也有很多类似的规定,比如“不得有意为难或贬低学生” “处理学生问题如有偏差应勇于承认错误,不得采用强制或暴力”等等。这些朴素、具体的规定让我感到教师在这些国家被视为普通的职业人,而学校致力于用含有法规效力的规章让教师成为符合职业规范的公职人员。教师正是接受了这些工作契约,才自然比较一致的民主地对待学生的行为。这些行为不仅被认同,更在契约的作用下广泛地普及,为形成稳定、良好的师生关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我国师生关系中契约精神的缺失
我国自古以来就有“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教师曾被奉为“圣人”,其地位一度与“天地君亲”齐平。教师在非常高的社会期望之下,将“传道、授业、解惑”奉为职业的契约,恪守这一职责向学生传授知识。在孔子、孟子等巨人的思想影响和行为示范之下,中国古代的师生关系保持着良好的态势。学生是老师的“弟子”“爱徒”,教师是学生的“恩师”“益友”。“师徒如父子”的情怀扎根于人们心中,师生之间发生了很多千古流传的感人故事。在那样的社会意识下,教师地位神圣坚固,师生情谊浓厚,关系稳定,人们不需要针对教师建立行为规范。
古人师生间的深厚情谊缘于很多因素,其中最重要的一点是老师们对师德的坚守。社会推崇的思想和孔孟圣人的榜样成为老师们心中无形的契约,引导老师们自律和走向崇高。老师“呕心沥血”“蜡炬成灰”“誨人不倦”,学生则敬仰学识,尊敬师长,唯师命是从,这是中国几千年来师生关系稳定、和谐的重要基础。
然而社会的发展变化对传统的师生关系提出了严峻的挑战。社会法制的逐步完善、学生维权意识的增强、知识的多渠道传输、师生关系研究视角的变化等等因素,打破了传统的师生关系形态,居高临下的教师形象与学生日渐觉醒的民主意识产生了强烈的冲突。虽然经历许多改革,但教师自身的职业素养和性格特性仍旧主宰着师生关系。所以,社会在师德模范不断涌现的同时,师生矛盾和冲突也越演越烈。
在一个民主、法制的时代,沿袭古人的道德宣传和模范引领的做法不足以成为教师正确行为的保障。我们必须接受一个客观现实:教师作为公职人员,在其人性上与常人并没有不同,绝非“圣人”,所以同样应该接受和遵守职业规定。从另一个角度说,教师行为直接影响到学生的身心发展,所以应该有比其他行业更严格、更具体的行为守则,以保证教师在职业契约的作用下,判断和决策自己的职业行为。总之,根植于法律的工作契约是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的重要保障,而这些正是我们所缺的。
三、对加强契约精神的思考和建议
如上文所述,正确认识师生关系、研究制定具有法律效力的师生行为守则,对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应该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
(一)从生态学角度研究和建立新型师生关系
师生双方都是主客体的统一,这种认识对改变师生关系起到很深刻的影响,但是也没能超出“主体—客体”非此即彼的认识范畴,终究还是在用二元对立的思维看待师生关系。
在二元对立的认识下,教育就容易失去它对于学生的陶冶性与教育性,逐渐走向机械和冰冷,这是与我们的教育初衷背道而驰的。
随着生态学与教育学的逐渐融合,从生态学角度重新审视师生关系,便构建出一种新的师生关系。
这是一种“我”和“你”的师生关系,也就是说,师生双方都不作为一个主体或客体出现,而是正在彼此言谈的人,师生双方谁也不能控制谁,不能强行把意志施加于另一方。
(二)从学生需要的角度制定和实施教师行为守则
国外对教师行为的很多规定值得我们借鉴,但是要建立适合我们自己的教师行为规范,还需要我们基于学生的需求进行本土化的研究。对此,国外的一些调查研究方法和结论也值得我们借鉴。比如国外很多学者做过大量的调查研究,以获知学生心目中理想的教师的特点,其中美国的保罗博士所做的研究很具代表性。他曾花费40余年的时间,收集9万名学生的来信,从这些学生的描述中归纳出一个学生心目中理想的教师所应具备的12点素质,分别是:友善的态度;尊重课堂内每一个人;耐性;兴趣广泛;良好的仪表;公正;幽默感;良好的品行良好的品行;对个人的关注;1伸缩性;宽容;有方法。
我们不妨将这些学生的需求作为教师行为守则的重要参考,或者将学生认同的行为规定成教师应该做的事,同时把学生不愿接纳的情况规定为教师不能做的事。
当然,建立具体化的教师行为守则不是朝夕之事,但无论这个过程多么艰难,都应当作为保证师生权利义务的必要措施。自然,在建立具体的教师行为守则的同时,也应当建立和完善学生行为守则。因为在社会系统中,师生既要保持相互之间的自然关系,又要各自履行自己的社会职责,需要一定的社会 “游戏规则”。这样,师生间必然会形成一定的“契约关系”,才能保证学生与教师之间的自然关系与社会关系的统一。这种关系不是空谈道德人格,而是根植于法律。这样的契约让教师走下道德神坛,成为正常的遵守职业规范的人,这是形成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的关键。
一、契约对西方国家师生关系的影响
英国很多学校制定自己的教师行为守则,其中不乏这样的规定:“不得当众发火”“不得在大庭广众之下让学生丢脸”“少提批评性意见”“不得无故否定学生的独到见解,不得故意压制或歪曲学生进步的事实”“记住学生姓名” “不得以任何形式歧视学生”等等。美国的学校也有很多类似的规定,比如“不得有意为难或贬低学生” “处理学生问题如有偏差应勇于承认错误,不得采用强制或暴力”等等。这些朴素、具体的规定让我感到教师在这些国家被视为普通的职业人,而学校致力于用含有法规效力的规章让教师成为符合职业规范的公职人员。教师正是接受了这些工作契约,才自然比较一致的民主地对待学生的行为。这些行为不仅被认同,更在契约的作用下广泛地普及,为形成稳定、良好的师生关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我国师生关系中契约精神的缺失
我国自古以来就有“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教师曾被奉为“圣人”,其地位一度与“天地君亲”齐平。教师在非常高的社会期望之下,将“传道、授业、解惑”奉为职业的契约,恪守这一职责向学生传授知识。在孔子、孟子等巨人的思想影响和行为示范之下,中国古代的师生关系保持着良好的态势。学生是老师的“弟子”“爱徒”,教师是学生的“恩师”“益友”。“师徒如父子”的情怀扎根于人们心中,师生之间发生了很多千古流传的感人故事。在那样的社会意识下,教师地位神圣坚固,师生情谊浓厚,关系稳定,人们不需要针对教师建立行为规范。
古人师生间的深厚情谊缘于很多因素,其中最重要的一点是老师们对师德的坚守。社会推崇的思想和孔孟圣人的榜样成为老师们心中无形的契约,引导老师们自律和走向崇高。老师“呕心沥血”“蜡炬成灰”“誨人不倦”,学生则敬仰学识,尊敬师长,唯师命是从,这是中国几千年来师生关系稳定、和谐的重要基础。
然而社会的发展变化对传统的师生关系提出了严峻的挑战。社会法制的逐步完善、学生维权意识的增强、知识的多渠道传输、师生关系研究视角的变化等等因素,打破了传统的师生关系形态,居高临下的教师形象与学生日渐觉醒的民主意识产生了强烈的冲突。虽然经历许多改革,但教师自身的职业素养和性格特性仍旧主宰着师生关系。所以,社会在师德模范不断涌现的同时,师生矛盾和冲突也越演越烈。
在一个民主、法制的时代,沿袭古人的道德宣传和模范引领的做法不足以成为教师正确行为的保障。我们必须接受一个客观现实:教师作为公职人员,在其人性上与常人并没有不同,绝非“圣人”,所以同样应该接受和遵守职业规定。从另一个角度说,教师行为直接影响到学生的身心发展,所以应该有比其他行业更严格、更具体的行为守则,以保证教师在职业契约的作用下,判断和决策自己的职业行为。总之,根植于法律的工作契约是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的重要保障,而这些正是我们所缺的。
三、对加强契约精神的思考和建议
如上文所述,正确认识师生关系、研究制定具有法律效力的师生行为守则,对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应该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
(一)从生态学角度研究和建立新型师生关系
师生双方都是主客体的统一,这种认识对改变师生关系起到很深刻的影响,但是也没能超出“主体—客体”非此即彼的认识范畴,终究还是在用二元对立的思维看待师生关系。
在二元对立的认识下,教育就容易失去它对于学生的陶冶性与教育性,逐渐走向机械和冰冷,这是与我们的教育初衷背道而驰的。
随着生态学与教育学的逐渐融合,从生态学角度重新审视师生关系,便构建出一种新的师生关系。
这是一种“我”和“你”的师生关系,也就是说,师生双方都不作为一个主体或客体出现,而是正在彼此言谈的人,师生双方谁也不能控制谁,不能强行把意志施加于另一方。
(二)从学生需要的角度制定和实施教师行为守则
国外对教师行为的很多规定值得我们借鉴,但是要建立适合我们自己的教师行为规范,还需要我们基于学生的需求进行本土化的研究。对此,国外的一些调查研究方法和结论也值得我们借鉴。比如国外很多学者做过大量的调查研究,以获知学生心目中理想的教师的特点,其中美国的保罗博士所做的研究很具代表性。他曾花费40余年的时间,收集9万名学生的来信,从这些学生的描述中归纳出一个学生心目中理想的教师所应具备的12点素质,分别是:友善的态度;尊重课堂内每一个人;耐性;兴趣广泛;良好的仪表;公正;幽默感;良好的品行良好的品行;对个人的关注;1伸缩性;宽容;有方法。
我们不妨将这些学生的需求作为教师行为守则的重要参考,或者将学生认同的行为规定成教师应该做的事,同时把学生不愿接纳的情况规定为教师不能做的事。
当然,建立具体化的教师行为守则不是朝夕之事,但无论这个过程多么艰难,都应当作为保证师生权利义务的必要措施。自然,在建立具体的教师行为守则的同时,也应当建立和完善学生行为守则。因为在社会系统中,师生既要保持相互之间的自然关系,又要各自履行自己的社会职责,需要一定的社会 “游戏规则”。这样,师生间必然会形成一定的“契约关系”,才能保证学生与教师之间的自然关系与社会关系的统一。这种关系不是空谈道德人格,而是根植于法律。这样的契约让教师走下道德神坛,成为正常的遵守职业规范的人,这是形成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