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结肠克罗恩病与肠结核临床及内镜特征比较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uipaer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统一克罗恩病(CD)与肠结核(ITB)内镜下病变特征的中文命名,分析二者的临床、内镜鉴别要点。方法由协作组5家医院10名专家分析讨论136例CD及ITB的临床及内镜特征,得出肯定的内镜下病变特征。对有统计学差异的特征根据诊断特异度进行评分,以ROC曲线求出两病肯定诊断的分界值。结果以统一文字描述CD、ITB的内镜标准图像,二者的内镜特征鉴别点:病变≥4个肠段、累及直肠、纵行溃疡、鹅卵石外观以及环形溃疡。临床特征鉴别点:活动性肺结核、PPD皮试强阳性、肛瘘或肛周脓肿以及CD肠外表现。136例中病理确诊(干酪样坏死)4.4%(6/136),采用本研究评分系统对无病理证据病例评分,肯定诊断39.7%(54/136),可疑诊断18.4%(25/136)。结论提高对内镜病变特征的识别和统一判别标准有助于CD和ITB的鉴别诊断。采用临床内镜评分可提高CD与ITB鉴别诊断率。半数患者不能依靠活检病理和临床内镜评分获得比较可靠的诊断,需进一步研究更完善的评分体系。

其他文献
随着内镜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胃肠道黏膜下肿瘤可在内镜下成功切除.常用的内镜下切除方法包括直接圈套电切法、尼龙绳结扎法、双钳道内镜法、黏膜下剥离法等,每种方法各有其优劣[1].笔者在临床实践中,运用钢丝圈套器联合尼龙绳结扎器成功切除胃固有肌层肿瘤10例,现总结报道如下.
目的探讨十二指肠乳头切开术(EST)联合十二指肠乳头球囊扩张术(EPBD)在肝外胆管结石内镜治疗中的安全性及其疗效。方法164例肝外胆管结石患者接受内镜取石治疗,其中78例取石前进行EST联合EPBD治疗(EST+EPBD组),其余86例取石前进行单一EST治疗(EST组),对比分析2组并发症发生率、结石取净率和碎石发生率。结果EST+EPBD组出现高淀粉酶血症3例、轻症急性胰腺炎2例,EST组出
胆管恶性狭窄及早明确诊断是关键。胆汁、血液肿瘤标志物对胆管恶性狭窄的诊断有一定的辅助价值,但敏感度和特异度有待提高;腹部超声、CT、MRCP、经皮经肝胆管穿刺(PTCD)等影像学检查技术有其局限性,单靠某一项诊断技术对胆管恶性狭窄的定性诊断有时十分困难;病理学证据仍是胆管良恶性狭窄诊断的“金标准”,但由于胆道解剖方面的原因,胆管病理组织的获得仍较为棘手,这直接影响了胆管恶性狭窄的早期定性诊断。本文
胃大部切除毕Ⅱ式吻合术后消化道解剖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行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时不仅操作困难,而且容易发生肠穿孔等严重并发症。
随着ERCP技术的发展,胰胆管支架被逐步应用于胰胆管疾病的治疗中,其中极少部分会出现胰胆管塑料支架向近端移位,但是一旦发生处理比较麻烦。近2年我院遇到胆管塑料支架、胰管塑料支架向近端移位的病例各1例,现结合文献分析报道如下。
急性重症胆源性胰腺炎(severe acute biliary pancreatitis,SABP)是一种累及全身多系统的疾病,病情常在发病后几天之内恶化,病死率约20%。
目的比较铝碳酸镁联合质子泵抑制剂(PPI)或单用PPI治疗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后人造溃疡的效果。方法81例ESD术后患者,采用随机对照研究,随机分为PPI组(40例)和联合用药组(41例)。对比2组患者的手术迟发出血率,并于1周后对比2组上腹部症状积分,于手术4周后对比2组溃疡大小及愈合率。结果2组患者术后迟发出血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7.5%比4.9%,P〉0.05)。1周后联合用药组患者的
患者男,74岁,主因间断性下腹部胀痛伴排便不成形2年入院。患者半月前因左顶颞脑内多发占位性病变,与周围组织界限不清,初步诊断脑胶质瘤,
患者男,46岁,畜牧师。因左前臂黑色素瘤术后2年,腹痛、腹胀、黑便20d就诊。2年前患者左前臂一先天性黑痣增大隆起并破溃出血,行左前臂肿块切除术,病理提示“早期痣恶变,痣细胞紧邻皮肤一侧切缘”。经上级医院病理会诊“(左前臂)符合痣恶变,恶性黑色素瘤,
患者男,61岁,主因上腹疼痛、腹胀、恶心1d就诊。患者于2d前进食多个糯米玉米穗后,次日出现上腹阵发性疼痛,伴恶心、腹胀不能进食,遂前来诊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