刍议建筑结构的抗震性设计

来源 :中国建筑金属结构·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p_dolph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我国最近几年地震灾害的发生,政府和社会大众对建筑结构的抗震性能要求越来越高。面对这种情况,建筑工程企业要想寻求持续发展就必须适应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提高建筑结构的抗震性能,因此,抗震性设计成为了它们关注的重点内容之一。那么,在我国对建筑物抗性设计有哪些要求,常用的抗震性设计方式和措施都有哪些呢?文章就这些问题进行了探究。
  关键词: 建筑结构;抗震性设计;基本要求
  中图分类号:TU9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3362(2013)01-0138-02
  无论是对于建筑物而言还是对于工程施工而言,建筑结构都有着重要作用,对于建筑物而言,建筑结构承载着建筑物的成败,同时人们生活水平和观念的转变对建筑结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但要求建筑物的安全性还要求结构的美观性,在我国,对建筑物安全性影响最大的就是地震。因此,为了满足社会大众对建筑物的要求,提高自身的建筑质量和经济效益,建筑企业都纷纷开展建筑结构抗震性设计。
  1 我国对抗震性设计的要求
  为了保证建筑物结构的基本抗震性能,我国从法律上对建筑结构的抗震性设计进行了详细的规定。这些具体的规定都在我国“《建筑抗震设防分类标准》GB50223”中,而具体内容大致如下。
  “建筑根据其使用功能的重要性分为甲类、乙类、丙类、丁类四个抗震设防类别。”在这四类抗震类别当中,甲类建筑物的使用功能应该是比较重要的,因此,对其要求的抗震性能也比较高,“地震作用应高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要求,其值应按照批准的地震安全性评价结果确定。”具体的抗震措施应该比当地地质状况要求的抗震烈度要高,如果当地要求的抗震烈度要在6~8之间,那么,实际设计的抗震烈度就应该要比要求高出1度,而如果当地的抗震要求在9度时,实际设计的抗震烈度至少要比9度高出一点。乙类建筑物的抗震烈度与当地的地震作用相符合即可,在采取抗震措施时,如果抗震烈度要求在6~8之间,那么设计的抗震烈度与其相符合即可,如果是在9度以上,实际设计值则需要比9度要高。对于丙类来说,无论是什么情况,设计的抗震烈度值同当地的抗震要求相符合即可,而丁类建筑结构的抗震烈度可以在实际的抗震烈度要求之上适当减低。
  2 目前建筑结构抗震性设计的关键问题
  虽然建筑结构的抗震新设计已经引起了建筑商的普遍重视,但是,就我国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的实际情况来看,在建筑结构设计中仍有些问题没有得到足够重视,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2.1 场地选择
  在建筑结构设计中,场地的选择是其中重要的一部分,所以,在建筑结构抗震性设计中,建筑场地的选择对建筑结构抗震性能的影响也是比较大的。在选择建筑场地时,一定要对当地的地理环境有所了解,避开不利的地段。如果场地不利会造成地表发生错动或者断裂、地基沉降、滑坡等状况,对工程质量会产生一定的影响。正因如此,在选择建筑场地过程中,要尽量避免在“软弱场地、易液化土、状态不均匀”等场地进行建筑物的建筑。如果建筑地点的土壤普遍不合格,那么就需要采取一定的抗震防裂措施来提高建筑结构的抗震等级,比如可以强化地基,加强结构的整体性等,对于地基来说可以采用桩基、强化基础等处理措施,这样即使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不利场地,也能通过措施的应用而得以改善。
  2.2 结构体系选择
  建筑结构体系的选择关系到了建筑结构的稳定性,自然也会成为抗震设计中的重要部分。首先,结构体系要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对于建筑结构体系的整体功能发挥来说,其应该具有一定的整体性和联系性,但是,对于抗震性来说,建筑结构体系就应该具有相对的独立性。主要是指结构体系应避免因部分结构或构件破坏而导致整个结构丧失抗震能力或对重力荷载的承载能力。因此,在设计建筑结构时,应该要确保建筑结构具有一定的内力分配功能,这样如果一个构件受到了震力的破坏,其他的构件仍能够正常承载,一定程度上避免了整体结构失效可能性的出现。其次,合理分布震力传递途径。在结构设计过程中应该重视竖向的建筑结构要具有垂直重力传递的作用,“楼屋盖梁系的布置”要尽量保证从上部结构中传递过来的重力荷载能够通过转换层进行转换,同时,抗侧力结构要明确,尽量保证其连续性,如果结构出现了竖向变化则要尽量确保变化的均匀发生。最后,要具有适当刚度和以及强度。对于建筑结构体系来说,适当的刚度和强度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因为结构的部分薄弱给整体结构造成影响,在框架设计过程中要保证节点在受到较大的重力荷载或者是应力过于集中时,不会出现破坏的状况。
  2.3 规则布置建筑平面
  建筑平、立面布置应符合抗震概念的设计原则,宜采用规则的建筑设计方案,而不应采用严重不规则的设计方案。因此,在进行建筑结构抗震性设计过程中,要尽量规则布置建筑平面,通常我们都比较重视建筑结构的对称性和规则性,结构的对称性主要是指抗侧力主体结构之间的对称,而规则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抗侧力结构主轴方向刚度和变形特性相近。第二,在抗侧力结构竖向断面均匀、构成的变化均匀。第三,平面布置的统一轴向上的抗侧力结构具有的刚度要均匀。第四,平面的中心和周边结构要相互协调,确保主体结构有较好的“抗扭刚度”,从而提高建筑结构抗变形的能力。
  3 提高建筑结构抗震性设计的有效措施
  建筑结构的抗震性设计在整个建筑结构设计中都是非常重要的,应该引起设计者的重视,所以,为了保证建筑结构整体抗震性能的提高,我们还需要根据抗震设计的关键点以及抗震设计中存在的相关问题进行抗震设计措施的改善。
  3.1 合理布置外力传递途径
  对于建筑结构抗震性设计来说,最重要的目的就在于把建筑结构在地震中所受到的外力传递到结构之外,避免或者减轻外力对建筑结构所造成的损害,因此,提高建筑结构抗震性能的重要方式之一就是要合理地布置建筑结构外力传递途径,尽量确保支柱、梁的轴线和墙处于同一个平面之上,进而形成一种完整的双向抗侧力系统。这样设计能使建筑结构在遭受到震力时出现的是弯剪破坏,墙的底部成为塑性屈服专门的位置。同时,还要遵循强墙弱梁的原则,加强建筑墙体的承载力,避免墙体出现剪切破坏,从而提高整个建筑结构的抗震能力。
  3.2 确保结构的承载力
  建筑结构的承载力是抗震能力的重要部分,该部分内容主要是指在进行建筑结构抗震设计时,要按照抗震等级对梁、柱以及墙的节点采取相应的抗震构造措施,确保建筑结构在地震作用下达到三个水准的设防标准。因此,为了保证建筑整体结构在强地震作用下具有足够的承载力,要根据抗震设计的相关原则进行柱截面的选择、轴压比的控制、配筋率的控制等,而所遵循的原则主要有强柱弱梁原则、强减弱弯原则、强节点弱构件原则等。
  3.3 多防线抗震
  多防线抗震主要是指在建筑结构中要从多个方面进行抗震设计,也就是说,在一个完整的抗震体系中,首先要有一个具有强延展性的构件来承担地震作用给建筑结构带来的破坏,而在其达到屈服状态之后,还有其他构件来承担起抗震的作用,以此类推,多个防线下来之后,建筑结构就完美地实现了抗震的作用,避免了地震给建筑物带来的损害。
  4 结束语
  就目前情况来看,建筑结构抗震性设计已不仅是业主关心的问题,也成为了国家政府和建筑商所重视的问题,因此,本文通过对建筑结构设计的实例进行分析,得出了建筑结构抗震性设计中的几个关键环节,即场地选择、结构体系选择、规则布置建筑平面,而要想提高建筑结构的抗震性能,还需要采取合理布置外力传递途径、确保结构的承载力、多防线抗震等措施。
  参考文献
  [1]闫晓爱.浅谈建筑抗震设计的特点[J].山西建筑,2010,(22).
  [2]董芸.浅析怎样提高建筑结构的抗震性[J].山西建筑,2009,(31).
  [3]覃绍文.论述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相关问题[J].广东科技,2009,(22).
  [4]侯伟雄.提高建筑物抗震性能措施探讨[J].科技风,2010,(11).
  [5]陈振纳,周威,阎玉敏.钢-混凝土组合结构抗震性能研究综述[J].森林工程, 2008,(01).
  作者简介:仲伟静(1979-),女,结构设计师,研究方向:建筑结构。
其他文献
先进设备只有配套先进的管理方法,才能发挥其高效、节能等优势。本文介绍某钢厂以设备点检定修技术为基础,结合设备状况与人员特点,逐步摸索出的一套适合其特点的行之有效的
本文探讨了"法轮功"现象产生的心理基础及社会成因,并提出了肃清法轮功及其影响的对策.
试验检测能将工程质量中出现的漏洞和缺陷及时和合理的检验出来,并且对于加快工期进度、减少成本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施工过程中,应借助试验检测手段,严格做好路用材料质量的
文化消费不仅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拉动经济增长的新生力量.总结近年来大连市文化消费的发展状况及特点,研究存在的问题,做好宏观预测,不仅是保证文化经营决
大连市在城市建设中,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今后继续坚持这一思想,必须处理好城市建设与经济建设的关系,"硬"环境建设与"软"环境建设的关系,政府行为与市
中国加入WTO,IT行业对我国银行业经营的影响是非常深刻的。留住优秀IT人才,加快银行电子化建设都是银行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同时银行业的发展必须跟上信息技术发展。网上银行
加入WTO给中国高等教育带来难得的发展机遇,也面临严峻挑战,我们必须加强思想政治工作,更新办学理念,调整人才培养结构,提高办学质量,进一步拓宽国际教育市场,以应对入世的挑战。
本文作者从优在"一把手"身上,优在协调团结上,优在理论修养上三条途径论述了如何优化领导班子整理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