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这一对施青釉圆形器,腹部上侧置一孔,腹中可容水,孔上部及背伏一螭,螭嘴正近孔作饮水状,螭身及四足凌空高耸,玲珑剔透,螭身犹如提梁,一些收藏界朋友不知何物,示我细看之下,该物成对,高约9厘米,径6厘米,我称之东汉青釉瓷伏螭钮提梁式水盂。其施青釉至水盂的腹部,腹部以下露胎,釉呈浅浅的淡绿色,略带一些微黄薄而透明,尤其是龙足与盂身结合的青釉的堆积处呈玻璃状的绿色釉,胎釉粘着甚固无剥落。胎质坚微,扣之声清越,显然是其烧制时所用的温度较低。
我们知道瓷是陶发展而来的,他们的主要区别在于胚胎的土质和烧制的温度程度的不同。陶器胚胎的原料是粘土,瓷器胚胎的质料是高岭土,陶器烧制时的温度较低约500度至800度,胚体没有烧结,瓷器烧制的温度较高约1200度至1500度左右,胚体基本烧结。因此瓷器的气孔率吸水率都比陶器小,而硬度、重量都比陶器高和重扣击发出的声音比陶器脆越清亮。
在陶器的胚胎上施釉的称之为釉陶,出现在商和西周时期,釉陶的胚胎中含有相当的高岭土的成分,尤其是釉陶随着烧制温度的不断提高,烧制后材质渐渐变硬,吸水率大大降低,我们称其为硬质釉陶,可以说硬度釉陶已具备了发展成瓷器的基本条件。
在西周时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胎质釉和施釉技术进一步提高,胎土淘煅成灰白色,所施的青釉也趋向纯净透明,硬质釉便发展进化成早期的青釉瓷。青釉瓷的产生在我国的陶瓷的发展史上开创了光辉灿烂的新纪元。
称其为东汉施青釉瓷伏螭钮提梁式水盂的原因有二:1.青釉瓷是一种烧成火候相当高的,全身淡淡黄绿色的,透明的,带半透明性釉的半瓷质器物。青釉瓷进化和发展的关键,在于青釉器的烧成。为了要使氧化铁还原成功,必须掌握火候,同时胎质的淘炼上的使用,燃料的选择,窑室的结构等等,均须随之发展。
从文献资料和许多出土的该器形青釉瓷对比来看,它应是东汉末至西晋时期的产品,它的胎质,扣之的声音决定了它是高火候烧制的半瓷质的青釉器。同时“瓷”之一字,也在这个时候产生了,晋潘岳笙赋中所谓的“倾缥瓷以斟酃”酃是一种美酒,缥瓷就是指这一类淡青色的瓷器,而当时的此类青釉瓷在日常生活中多为用器,从该圆形的青釉伏螭水盂的胎、釉等方面考证应把它定位于这一时期。
2.从该青釉伏螭水盂的造型来看,螭身隆起,尤如提梁,螭身的塑造线条流畅,柔和,它的形象与汉代石砚之砚盖上的螭造型如出一辙,唯螭身的高低,雕刻与塑造的粗细稍有差异而已。同时我们观察到汉代的砚都有足,有4足,2足,比之明清时期的砚来得高。这是与当时人们的生活习惯有关。汉代人席地而坐,没有椅凳,书写伏于几上。砚置于几旁地下。于是砚皆有足,砚足缩短了砚与几的距离,便于人的书写。同样该水盂有高耸的伏螭提梁,于砚之侧,倒水砚池提携随手,于砚之有足是一个道理。故螭的造型,提梁式的结构也证实了它是东汉至西晋时期。
我国青釉从开始烧制到完全成功其间经过了许多的时间,它由淡淡薄薄的一层带青黄的色泽发展如碧玉海水样的青釉,我们可以想象出这里集中了多少劳动人民的智慧和经验。就它的操作来说:必须发挥氧化铁还原的性能,必须发明长石釉并把一种植物草烧成灰掺加进去,掌握一定的火候才能完成。……
所以该东汉青釉瓷伏螭提梁式水盂,尽管器形小,貌不惊人,但其中包涵了诸多的文化(陶瓷文化,砚文化,雕塑文化,青铜文化等等)因而文化价值,历史价值,艺术价值,经济价值应该都是相当高的。
我们知道瓷是陶发展而来的,他们的主要区别在于胚胎的土质和烧制的温度程度的不同。陶器胚胎的原料是粘土,瓷器胚胎的质料是高岭土,陶器烧制时的温度较低约500度至800度,胚体没有烧结,瓷器烧制的温度较高约1200度至1500度左右,胚体基本烧结。因此瓷器的气孔率吸水率都比陶器小,而硬度、重量都比陶器高和重扣击发出的声音比陶器脆越清亮。
在陶器的胚胎上施釉的称之为釉陶,出现在商和西周时期,釉陶的胚胎中含有相当的高岭土的成分,尤其是釉陶随着烧制温度的不断提高,烧制后材质渐渐变硬,吸水率大大降低,我们称其为硬质釉陶,可以说硬度釉陶已具备了发展成瓷器的基本条件。
在西周时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胎质釉和施釉技术进一步提高,胎土淘煅成灰白色,所施的青釉也趋向纯净透明,硬质釉便发展进化成早期的青釉瓷。青釉瓷的产生在我国的陶瓷的发展史上开创了光辉灿烂的新纪元。
称其为东汉施青釉瓷伏螭钮提梁式水盂的原因有二:1.青釉瓷是一种烧成火候相当高的,全身淡淡黄绿色的,透明的,带半透明性釉的半瓷质器物。青釉瓷进化和发展的关键,在于青釉器的烧成。为了要使氧化铁还原成功,必须掌握火候,同时胎质的淘炼上的使用,燃料的选择,窑室的结构等等,均须随之发展。
从文献资料和许多出土的该器形青釉瓷对比来看,它应是东汉末至西晋时期的产品,它的胎质,扣之的声音决定了它是高火候烧制的半瓷质的青釉器。同时“瓷”之一字,也在这个时候产生了,晋潘岳笙赋中所谓的“倾缥瓷以斟酃”酃是一种美酒,缥瓷就是指这一类淡青色的瓷器,而当时的此类青釉瓷在日常生活中多为用器,从该圆形的青釉伏螭水盂的胎、釉等方面考证应把它定位于这一时期。
2.从该青釉伏螭水盂的造型来看,螭身隆起,尤如提梁,螭身的塑造线条流畅,柔和,它的形象与汉代石砚之砚盖上的螭造型如出一辙,唯螭身的高低,雕刻与塑造的粗细稍有差异而已。同时我们观察到汉代的砚都有足,有4足,2足,比之明清时期的砚来得高。这是与当时人们的生活习惯有关。汉代人席地而坐,没有椅凳,书写伏于几上。砚置于几旁地下。于是砚皆有足,砚足缩短了砚与几的距离,便于人的书写。同样该水盂有高耸的伏螭提梁,于砚之侧,倒水砚池提携随手,于砚之有足是一个道理。故螭的造型,提梁式的结构也证实了它是东汉至西晋时期。
我国青釉从开始烧制到完全成功其间经过了许多的时间,它由淡淡薄薄的一层带青黄的色泽发展如碧玉海水样的青釉,我们可以想象出这里集中了多少劳动人民的智慧和经验。就它的操作来说:必须发挥氧化铁还原的性能,必须发明长石釉并把一种植物草烧成灰掺加进去,掌握一定的火候才能完成。……
所以该东汉青釉瓷伏螭提梁式水盂,尽管器形小,貌不惊人,但其中包涵了诸多的文化(陶瓷文化,砚文化,雕塑文化,青铜文化等等)因而文化价值,历史价值,艺术价值,经济价值应该都是相当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