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文向来就是语文教学中的重头戏。因为从一篇文章中我们可以了解到这个学生的语文知识、语文能力。诸如从用词是否恰当,可以了解到他对于词语的理解和对同义词的辨别能力;从语言是否优美,可以了解到他的文学素养;条理是否清析可以了解到他的逻辑思维能力……。学生学各方面的语言基础知识,到最后都是为了把它们柔和成文章用来表达自己想要表达的意思。许多学生很怕写作文,因为我们要求太多呀!既要求别出错别字,又要求用词恰当;不仅要求写出话来,还要围绕一个中心……所以教起来不易,作起来更难。作为教师,我们有必要先反思自己的教学,先思考如何教,才能好教;如何教,学生才能乐意去写。我想只有老师教得好,才能改变学生头脑中“作文难”的观念。教学中,我是这样思考的:
一、创造生活,为写奠基
叶圣陶先生说:“生活如泉源,文章如溪水,泉源丰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我们平时提倡学生写真人真事真感受,事实上就是让学生通过文字表述生活及生活留下的点滴感受。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百见不如一干”。只有当学生真正看见了,真正干了才会有真感觉、真经历、真想法,也才会情不自禁抒发真情。所以为了把作文写好,我们不仅要指导学生观察生活,还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生活,用心体验生活。为了丰富学生的生活体验和感受,我们还可以有意识地为学生创造“生活”。
二、注重积累,训练片段
写作能力是日积月累的結果,是循序渐进的过程。仅仅有素材可选还不能把作文写好,还需要孩子们学会描写的本领。因此,我们在中年级学生开始写作生活时就要扎扎实实地走稳每一步。
学中积累 可以将阅读教学与作文指导相结合,依据典型的课文渗透作文知识,如渗透审题立意、布局谋篇、优秀段落的仿写、精美修辞手法的赏析练写等。
写中积累 作好片段训练,如人物外貌、神态、动作的描写,某一场景的描写等等。在这种训练中记日记不失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这种方法可以帮学生积累生活的体验,为以后高年级的作文积累素材和感受。有人曾说过:没有生活的人是写不出来书的。所以不论是为了更丰富地感受生活,还是为了把作文写好,都有必要引导学生学会回顾、作好记录。
读中积累 鲁迅先生告诫后人“要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才能酿出蜜来。”就是提倡要尽量地有意识地扩大学生的读书量,且不能限于仅读作文选之类,应鼓励学生博览群书,可以对各种有益书籍浏览涉猎,未必深究之,但要有读书笔记,以此来获得多一点、厚一点的积淀。
背中积累 还可以督促学生多背多记优秀句段,精典古诗词,优美文章,因为它们美好的意境,珠玉般的好词均可以使学生受益匪浅。如此厚积才能薄发,如果学生“自然”地运用文中,则可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使文章华采四溢。古往今来,许多写作上有所成就的人无不是见多识广的人。多方面的书使人视野拓阔,感受丰富。在这种渗透、熏陶下,学生的写作水平自然会提高的。
三、研究出题,激发“写欲”
现在为提高写作能力,我们注重了学生常写多练,往往拿到一个题目就布置给学生去写,没有考虑学生的兴趣有没有被激发。试想,如果学生根本不愿写,不知道该写什么,又怎么能写好呢?因此,我们出题要经过研究,要尽量给学生广泛的选择空间,要利用好题目让学生写出心里话,写出真感受。这样的成就感能激发他们乐于去写,我相信欢乐的动力是无限的。当一个好题目激发起学生的写作欲望后,一篇文章就如春天的溪水自然流淌了。例如:在这一学期伊始,我们布置学生写一篇名为《同桌故事》的文章,因为我们现在的班级是由原柴小、梁小及周围农村学校的学生合在一起组成的,班集体刚刚组建,学生们的心里还在思念过去。毕竟他们与原来的师生相处五年了,很多孩子下了课,会去其它教室找老同学,重拾昔日友情。我看在眼里,心里在想,该如何给他们一个怀念和倾诉的机会呢?于是我布置了上面那个题目。收上来作文后,我“如饥似渴”地批改完了。我太想早点了解他们的故事,他们的内心深处那份友情。我很高兴的是不论是好点的学生,还是稍差一点儿的学生,他们都尽力地把他们认为印象中最深的“同桌故事”讲给我听。语句或流畅或疙疙瘩瘩,语气或平淡或激动,最终都点明了中心——深深地想念。我认为这就是一个恰到好处的题目的作用呀!
四、关注修改,保护个性语言
“改的优先权应属于作文者本人”,这是叶圣陶先生反复强调的。“要培养学生自己修改作文的能力”,这是《大纲》对作文教学的明确要求。学生作文后马上看,往往自己找不到毛病,我们可以待稍稍冷却之后再动手修改。教师应教给他们修改的态度、思路、方法。训练学生互改、自改,培养修改的能力。毕竟以后不可能总把文章交给别人去修改,我们很有必要培养自改的能力和习惯。教师也一定要用心复查,便于保护那些具有独特个性的语言,从客观上去看、去审,要立足于培养一个个作家而不是修改一个个学生,也就是说修改要切合实际地、合乎情理地、以人为本地放宽政策,学生越大越要维护属于他们自己的语言,属于个性的选材上的独特角度。
五、提倡人文,文为人用
学写作终究是为了写出自己对这个世界以及人生的感受和看法,不同的人就写出了不同的理解,我们在表扬优秀作文时,要让大家明确——别人的优秀是因为他独特地写出了属于自己的心里话,你也可以的!要鼓励学生敢于、愿意写出自己的独到见解,选择写作文这种表达自己的方法。
作为教师我们有责任教会孩子们去写作,我想只要我们掌握教法,化解难度,把基础打牢,巧于鼓励,学生们一定会拿起无声的语言来,诉说他们独特的心声。
一、创造生活,为写奠基
叶圣陶先生说:“生活如泉源,文章如溪水,泉源丰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我们平时提倡学生写真人真事真感受,事实上就是让学生通过文字表述生活及生活留下的点滴感受。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百见不如一干”。只有当学生真正看见了,真正干了才会有真感觉、真经历、真想法,也才会情不自禁抒发真情。所以为了把作文写好,我们不仅要指导学生观察生活,还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生活,用心体验生活。为了丰富学生的生活体验和感受,我们还可以有意识地为学生创造“生活”。
二、注重积累,训练片段
写作能力是日积月累的結果,是循序渐进的过程。仅仅有素材可选还不能把作文写好,还需要孩子们学会描写的本领。因此,我们在中年级学生开始写作生活时就要扎扎实实地走稳每一步。
学中积累 可以将阅读教学与作文指导相结合,依据典型的课文渗透作文知识,如渗透审题立意、布局谋篇、优秀段落的仿写、精美修辞手法的赏析练写等。
写中积累 作好片段训练,如人物外貌、神态、动作的描写,某一场景的描写等等。在这种训练中记日记不失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这种方法可以帮学生积累生活的体验,为以后高年级的作文积累素材和感受。有人曾说过:没有生活的人是写不出来书的。所以不论是为了更丰富地感受生活,还是为了把作文写好,都有必要引导学生学会回顾、作好记录。
读中积累 鲁迅先生告诫后人“要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才能酿出蜜来。”就是提倡要尽量地有意识地扩大学生的读书量,且不能限于仅读作文选之类,应鼓励学生博览群书,可以对各种有益书籍浏览涉猎,未必深究之,但要有读书笔记,以此来获得多一点、厚一点的积淀。
背中积累 还可以督促学生多背多记优秀句段,精典古诗词,优美文章,因为它们美好的意境,珠玉般的好词均可以使学生受益匪浅。如此厚积才能薄发,如果学生“自然”地运用文中,则可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使文章华采四溢。古往今来,许多写作上有所成就的人无不是见多识广的人。多方面的书使人视野拓阔,感受丰富。在这种渗透、熏陶下,学生的写作水平自然会提高的。
三、研究出题,激发“写欲”
现在为提高写作能力,我们注重了学生常写多练,往往拿到一个题目就布置给学生去写,没有考虑学生的兴趣有没有被激发。试想,如果学生根本不愿写,不知道该写什么,又怎么能写好呢?因此,我们出题要经过研究,要尽量给学生广泛的选择空间,要利用好题目让学生写出心里话,写出真感受。这样的成就感能激发他们乐于去写,我相信欢乐的动力是无限的。当一个好题目激发起学生的写作欲望后,一篇文章就如春天的溪水自然流淌了。例如:在这一学期伊始,我们布置学生写一篇名为《同桌故事》的文章,因为我们现在的班级是由原柴小、梁小及周围农村学校的学生合在一起组成的,班集体刚刚组建,学生们的心里还在思念过去。毕竟他们与原来的师生相处五年了,很多孩子下了课,会去其它教室找老同学,重拾昔日友情。我看在眼里,心里在想,该如何给他们一个怀念和倾诉的机会呢?于是我布置了上面那个题目。收上来作文后,我“如饥似渴”地批改完了。我太想早点了解他们的故事,他们的内心深处那份友情。我很高兴的是不论是好点的学生,还是稍差一点儿的学生,他们都尽力地把他们认为印象中最深的“同桌故事”讲给我听。语句或流畅或疙疙瘩瘩,语气或平淡或激动,最终都点明了中心——深深地想念。我认为这就是一个恰到好处的题目的作用呀!
四、关注修改,保护个性语言
“改的优先权应属于作文者本人”,这是叶圣陶先生反复强调的。“要培养学生自己修改作文的能力”,这是《大纲》对作文教学的明确要求。学生作文后马上看,往往自己找不到毛病,我们可以待稍稍冷却之后再动手修改。教师应教给他们修改的态度、思路、方法。训练学生互改、自改,培养修改的能力。毕竟以后不可能总把文章交给别人去修改,我们很有必要培养自改的能力和习惯。教师也一定要用心复查,便于保护那些具有独特个性的语言,从客观上去看、去审,要立足于培养一个个作家而不是修改一个个学生,也就是说修改要切合实际地、合乎情理地、以人为本地放宽政策,学生越大越要维护属于他们自己的语言,属于个性的选材上的独特角度。
五、提倡人文,文为人用
学写作终究是为了写出自己对这个世界以及人生的感受和看法,不同的人就写出了不同的理解,我们在表扬优秀作文时,要让大家明确——别人的优秀是因为他独特地写出了属于自己的心里话,你也可以的!要鼓励学生敢于、愿意写出自己的独到见解,选择写作文这种表达自己的方法。
作为教师我们有责任教会孩子们去写作,我想只要我们掌握教法,化解难度,把基础打牢,巧于鼓励,学生们一定会拿起无声的语言来,诉说他们独特的心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