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李大钊是一位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在他的一生中,有四次关系个人发展的重大选择。这四次选择反映了他崇高的人生价值,对今天的人们有着深刻的启示。
第一次是学业的选择。李大钊从小孤苦伶仃。在他出生前,父亲就已病逝。母亲也国感伤过度,在生下他后不到一年半去世。李大钊由年已古稀的老祖父抚养成人。李大钊的祖父一心想把孙儿培养成能光宗耀祖的读书人,从3岁起就教他学字,5岁时就让他开始读《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等。但李大钊的少年时代。正是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时代,面临着被帝国主义瓜分的危机,他渐渐产生了发奋读书,救国救民的思想。1907年夏天,18岁的李大钊去天津求学。当时,天津有三个学校正在招考:北洋军医学校、长芦银行专修所和北洋法政专门学校。李大钊不喜欢学军医,没有报考军医学校。由于成绩突出,他被长芦银行专修所录取。但面对人生第一次重大选择,李大钊经过慎重考虑,认为,在“银专”毕业后“理财”虽然可以“致个人之富”,但这又违背自己救国救民的“素志”,他深“感于国势之危迫,急思深研政理,求得挽救民族、振奋国群之良策”①。于是,他又决然放弃了银行专修所,重新报考了北洋法政专门学校。李大钊在北洋法政专门学校6年的学习生活中,积累了广泛、渊博的专业知识,为追求真理,确立爱国救国思想奠定了坚实的根基。1913年夏,李大钊从北洋法政专门学校毕业后,在友人的资助下,又去日本留学,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
第二次是就业的选择。1916年初,全国上下掀起了反对袁世凯称帝的斗争,中国局势急剧变化。李大钊“为了拯救国家,毅然决然丢下学业,甚至拿不到大学毕业文凭也毫不顾惜,不等学期终了,就在一九一六年上半年返回祖国,做社会革命运动”②。从日本回国不久,他被邀到北京创办《晨钟报》,担任了总编辑。《晨钟报》的经费是由当时的宪法研究会提供的。当时的众议院议长汤化龙是研究会的主要成员,直接控制《晨钟报》。他也是李大钊留学日本的出资人之一。李大钊借《晨钟报》这个阵地,努力宣传爱国主义和民主主义思想,揭露当时军阀、官僚、政客们勾心斗角、争权夺利的罪恶行径,号召青年们“长驱迈往”,不惜“断头流血”,末“索我理想之中华,青春之中华”。《晨钟报》就像是再造中华之晨钟,惊醒了昏然氏睡的古都,受到广大民众的欢迎,也刺痛了北洋政府当权者的心,遭到汤化龙等人的指责和干涉。李大钊为《晨钟报》撰写的文章一再被汤化龙左右的人擅加删改,很难完整发表。汤化龙还专门派人劝说李大钊,要为资助他留学的“恩人”着想,为自己的前途着想,多为众议院写文章,不要得罪北洋政府。面对“恩人”的情面,面对升官发财的个人前途,李大钊宁愿失业,也小愿与旧势力妥协,毅然决然辞去了总编辑的职务,选择了追求真理,投身到救国救民的革命斗争中。他在《晨钟报》上发表了小说《别泪》以表明自己的志向。并在土编的最后一期《晨钟报》上发表辞职声明,阐明以后的《晨钟报》不再代表自己的观点,显示了自己的决心。
第三次是职业的选择。1918年1月,李大钊受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之聘而担任北京大学图书馆主任,月工资120元(相当于馆内普通助理员工资的15倍),特别是1920年7月以后,李大钊改任北大教授兼任图书馆主任,月工资已达280元。大学教授的社会地位很高,待遇也相当可观,生活非常稳定,对所有人来说,都是非常理想的职业。但李大钊考虑的不是怎样安逸于个人的地位和利益,而是继续探求“再造中华的新途径”。在大学教授与职业革命家的选择上,李大钊毅然走上探求,中国革命的道路,选择了动荡不安、时时都有生命危险的革命生涯。并认定十月革命的道路是挽救中华的唯一道路,因而不顾北洋军阀的查禁和迫害,积极宣传苏俄十月革命,成为我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者,成为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
第四次是事业的选择。1927年4月6日,李大钊被捕入狱,敌人用种种残酷的刑罚拷打他,最后竟剥去了他双手的指甲。但是,李大钊始终立场坚定,坚贞不屈,他没有一句有损党的荣誉、有损革命利益的“供词”,没有向敌人泄露党的任何机密。威逼不成,敌人又继以利诱。张作霖的参谋长杨宇霆亲自前来劝降,拉同乡关系,并用高官厚禄收买。李大钊一概严词拒绝,从容答道:“大丈夫生于世间,宁可粗布以御寒,晚食以当肉,安步以当车,就是断头流血,也要保持民族的气节,绝不能为了锦衣玉食,就去向卖国贼讨残羹剩饭,做无耻的帮凶和奴才!”③在生死存亡的关头,李大钊所念念不忘的,仍然是亲爱的党,仍然是他为之鞠躬尽瘁的革命事业。他的夫人及两个女儿与他一同被捕,但他“在狱二十余日,绝不提家事”。为了营救李大钊同志,党组织动员社会各种力量,采取了许多办法;北方铁路工人提出了劫狱的口号,并组织了劫狱队。李大钊知道后,极力反对这种冒险行动,他说:“我个人为革命为党而牺牲,是光荣而应当,但已经址党的损失……我不能再要同志们来作冒险事业,而耗费革命力量,现在你们应当保存我们的力量……不要使革命力量再遭损失。”④在生命和事业的选择中,李大钊选择了为共产主义事业而献身。1927年4月28日,李大钊与其他20位革命者一齐英勇就义。李大钊带着坚定的笑容,从容走上刑台,发表了最后一次慷慨激昂的演说:“不能因为你们今天绞死了我,就绞死了伟大的共产主义!我们已培养了很多同志,如同红花的种子,撒遍各地!我们深信,共产主义在世界、在中同,必然要得到光荣的胜利!”⑤他的生命如同红花的种子,在全国各地生根、发芽、开花、结果。正如他在1919年发表的短文《牺牲》中所指:“人生的目的,在发展自己的生命,可是也有为发展生命必须牺牲生命的时候。因为平凡的发展,有时不如壮烈的牺牲足以延长生命的音响和光华。绝美的风景,多在奇险的山川。绝壮的音乐,多是悲凉的韵调。高尚的生活,常在壮烈的牺牲中。”⑥他正是用最壮烈的牺牲延长了生命的光华,用实际行动践行了共产主义信仰。
在李大钊的四次选择中,每次都有所失,然而每次又都有所得。正是这四次重要的选择,使李大钊由一个普通青年成长为一个杰出的马克思主义者。从李大钊这四次选择中,我们可以领悟到,任何一个有志青年,要对社会有所贡献,必须把个人的命运前途同祖国的命运与前途联系起来,必须使个人的发展服从于社会进步的需要,做到像李大钊那样,“矢志努力于民族解放事业”,“再造青春之中国”。如果只看到个人的得失,不认识社会进步对自己的要求,失去明确的前进方向,或将碌碌无为,有负于社会期望;或将走向反面,被社会所唾弃。后两种结局,在李大钊的时代大有人在;在当今时代,也不乏其人。对此,我们应有明确的认识,并引为鉴戒。
注释:
①⑥《李大钊文集(下)》,人民出版社1984年12月第一版,第888、118页。
②《李大钊生平史料编年》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年8月第一版,第16页。
③张次溪著:《李大钊先生传》1951年8月出版,第76页。
④⑤《李大钊传》人民出版社,1979年4月,第217-218、220-221页。
(责编 曲星)
第一次是学业的选择。李大钊从小孤苦伶仃。在他出生前,父亲就已病逝。母亲也国感伤过度,在生下他后不到一年半去世。李大钊由年已古稀的老祖父抚养成人。李大钊的祖父一心想把孙儿培养成能光宗耀祖的读书人,从3岁起就教他学字,5岁时就让他开始读《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等。但李大钊的少年时代。正是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时代,面临着被帝国主义瓜分的危机,他渐渐产生了发奋读书,救国救民的思想。1907年夏天,18岁的李大钊去天津求学。当时,天津有三个学校正在招考:北洋军医学校、长芦银行专修所和北洋法政专门学校。李大钊不喜欢学军医,没有报考军医学校。由于成绩突出,他被长芦银行专修所录取。但面对人生第一次重大选择,李大钊经过慎重考虑,认为,在“银专”毕业后“理财”虽然可以“致个人之富”,但这又违背自己救国救民的“素志”,他深“感于国势之危迫,急思深研政理,求得挽救民族、振奋国群之良策”①。于是,他又决然放弃了银行专修所,重新报考了北洋法政专门学校。李大钊在北洋法政专门学校6年的学习生活中,积累了广泛、渊博的专业知识,为追求真理,确立爱国救国思想奠定了坚实的根基。1913年夏,李大钊从北洋法政专门学校毕业后,在友人的资助下,又去日本留学,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
第二次是就业的选择。1916年初,全国上下掀起了反对袁世凯称帝的斗争,中国局势急剧变化。李大钊“为了拯救国家,毅然决然丢下学业,甚至拿不到大学毕业文凭也毫不顾惜,不等学期终了,就在一九一六年上半年返回祖国,做社会革命运动”②。从日本回国不久,他被邀到北京创办《晨钟报》,担任了总编辑。《晨钟报》的经费是由当时的宪法研究会提供的。当时的众议院议长汤化龙是研究会的主要成员,直接控制《晨钟报》。他也是李大钊留学日本的出资人之一。李大钊借《晨钟报》这个阵地,努力宣传爱国主义和民主主义思想,揭露当时军阀、官僚、政客们勾心斗角、争权夺利的罪恶行径,号召青年们“长驱迈往”,不惜“断头流血”,末“索我理想之中华,青春之中华”。《晨钟报》就像是再造中华之晨钟,惊醒了昏然氏睡的古都,受到广大民众的欢迎,也刺痛了北洋政府当权者的心,遭到汤化龙等人的指责和干涉。李大钊为《晨钟报》撰写的文章一再被汤化龙左右的人擅加删改,很难完整发表。汤化龙还专门派人劝说李大钊,要为资助他留学的“恩人”着想,为自己的前途着想,多为众议院写文章,不要得罪北洋政府。面对“恩人”的情面,面对升官发财的个人前途,李大钊宁愿失业,也小愿与旧势力妥协,毅然决然辞去了总编辑的职务,选择了追求真理,投身到救国救民的革命斗争中。他在《晨钟报》上发表了小说《别泪》以表明自己的志向。并在土编的最后一期《晨钟报》上发表辞职声明,阐明以后的《晨钟报》不再代表自己的观点,显示了自己的决心。
第三次是职业的选择。1918年1月,李大钊受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之聘而担任北京大学图书馆主任,月工资120元(相当于馆内普通助理员工资的15倍),特别是1920年7月以后,李大钊改任北大教授兼任图书馆主任,月工资已达280元。大学教授的社会地位很高,待遇也相当可观,生活非常稳定,对所有人来说,都是非常理想的职业。但李大钊考虑的不是怎样安逸于个人的地位和利益,而是继续探求“再造中华的新途径”。在大学教授与职业革命家的选择上,李大钊毅然走上探求,中国革命的道路,选择了动荡不安、时时都有生命危险的革命生涯。并认定十月革命的道路是挽救中华的唯一道路,因而不顾北洋军阀的查禁和迫害,积极宣传苏俄十月革命,成为我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者,成为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
第四次是事业的选择。1927年4月6日,李大钊被捕入狱,敌人用种种残酷的刑罚拷打他,最后竟剥去了他双手的指甲。但是,李大钊始终立场坚定,坚贞不屈,他没有一句有损党的荣誉、有损革命利益的“供词”,没有向敌人泄露党的任何机密。威逼不成,敌人又继以利诱。张作霖的参谋长杨宇霆亲自前来劝降,拉同乡关系,并用高官厚禄收买。李大钊一概严词拒绝,从容答道:“大丈夫生于世间,宁可粗布以御寒,晚食以当肉,安步以当车,就是断头流血,也要保持民族的气节,绝不能为了锦衣玉食,就去向卖国贼讨残羹剩饭,做无耻的帮凶和奴才!”③在生死存亡的关头,李大钊所念念不忘的,仍然是亲爱的党,仍然是他为之鞠躬尽瘁的革命事业。他的夫人及两个女儿与他一同被捕,但他“在狱二十余日,绝不提家事”。为了营救李大钊同志,党组织动员社会各种力量,采取了许多办法;北方铁路工人提出了劫狱的口号,并组织了劫狱队。李大钊知道后,极力反对这种冒险行动,他说:“我个人为革命为党而牺牲,是光荣而应当,但已经址党的损失……我不能再要同志们来作冒险事业,而耗费革命力量,现在你们应当保存我们的力量……不要使革命力量再遭损失。”④在生命和事业的选择中,李大钊选择了为共产主义事业而献身。1927年4月28日,李大钊与其他20位革命者一齐英勇就义。李大钊带着坚定的笑容,从容走上刑台,发表了最后一次慷慨激昂的演说:“不能因为你们今天绞死了我,就绞死了伟大的共产主义!我们已培养了很多同志,如同红花的种子,撒遍各地!我们深信,共产主义在世界、在中同,必然要得到光荣的胜利!”⑤他的生命如同红花的种子,在全国各地生根、发芽、开花、结果。正如他在1919年发表的短文《牺牲》中所指:“人生的目的,在发展自己的生命,可是也有为发展生命必须牺牲生命的时候。因为平凡的发展,有时不如壮烈的牺牲足以延长生命的音响和光华。绝美的风景,多在奇险的山川。绝壮的音乐,多是悲凉的韵调。高尚的生活,常在壮烈的牺牲中。”⑥他正是用最壮烈的牺牲延长了生命的光华,用实际行动践行了共产主义信仰。
在李大钊的四次选择中,每次都有所失,然而每次又都有所得。正是这四次重要的选择,使李大钊由一个普通青年成长为一个杰出的马克思主义者。从李大钊这四次选择中,我们可以领悟到,任何一个有志青年,要对社会有所贡献,必须把个人的命运前途同祖国的命运与前途联系起来,必须使个人的发展服从于社会进步的需要,做到像李大钊那样,“矢志努力于民族解放事业”,“再造青春之中国”。如果只看到个人的得失,不认识社会进步对自己的要求,失去明确的前进方向,或将碌碌无为,有负于社会期望;或将走向反面,被社会所唾弃。后两种结局,在李大钊的时代大有人在;在当今时代,也不乏其人。对此,我们应有明确的认识,并引为鉴戒。
注释:
①⑥《李大钊文集(下)》,人民出版社1984年12月第一版,第888、118页。
②《李大钊生平史料编年》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年8月第一版,第16页。
③张次溪著:《李大钊先生传》1951年8月出版,第76页。
④⑤《李大钊传》人民出版社,1979年4月,第217-218、220-221页。
(责编 曲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