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那一队队南来北往的马帮身影不见了;清脆的马铃铛声从茶马古道上消失了,从茶马古道的源头带来的茶叶清香味,也随着岁月的流逝而渐渐散去……只留下了那遗留在青石板上的马蹄印,古老的街道、戏台、马店和沙溪寺登街这个茶马古道上惟一保存完好的古老集市,在对人们诉说着这里曾经有过的辉煌历史……
随马帮铃声消逝而沉默的千年古集市
沙溪镇在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剑川县的西南部,这里地处金沙江、澜沧江、怒江三江并流自然保护区域东南部。在这里居住着白、彝、傈僳族等能歌善舞的少数民族。由于这里盛产花鱼、地参子、松茸,加上澜沧江之水系黑惠江由北至南纵贯全坝子,所以,被人们誉为“山美、水美、坝子美、姑娘更美的鱼米之乡和歌舞之乡”。
站在古镇边的山包上远远遥望,沙溪镇是一个青山环抱的小坝子。镇长高胜军曾经分管过多年的旅游工作,对沙溪的情况可谓是了如指掌。他告诉我,沙溪镇,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千年古镇。早在2400多年前春秋战国时期,这里就有大量的居民居住,那鳌峰山上的古墓葬群、沙溪东面华丛山的铜矿遗址为证,在公元前400多年,沙溪就形成了以黑惠江为中心的青铜冶炼制作基地,那时,这里就拥有了较高的青铜冶炼技术,成为云南青铜文化的发源地之一。后来到了唐宋时期,沙溪镇作为南诏、大理国当时古道上的一个古镇,更是发挥着重要的商贸作用,使这里成了茶马古道交汇地,沙溪,也就成了古道上的闻名集市。
沿着弯曲的巷道来到了寺登街的中心地带——四方街。四方街似曲尺型,正街南北长约300米,东西宽约100米,北部街东西长约100米,南北宽约50米,一块块条石铺成的街面已经是历经千百年的沧桑,街中心有两棵五、六个大人才能合抱的千年古槐树,树上的枝叶如巨伞般地撑开着,几乎遮蔽了集市的大半个天空。街场四周的裁缝铺、剃头铺、杂货铺依然古旧,就连店铺里的老人穿着都还很古旧,不是长衫,就是中山装。他们拿着清末的熨斗或剪刀,一丝不苟地为顾客服务。街的东面有古戏台,西面是兴教寺,三条古巷道延伸到古镇的四面八方,依稀可见当年繁荣的景象。
在这里的古建筑物中,最吸引人的是那座古戏台。也可以说它就是寺登街上的标志性建筑。它位于四方街中央临街的位置,将四方街平分为南北两半,从而为划定各类生意的经营范围提供了实物标志。魁星阁是古戏台的主体建筑,前戏台,后高阁,建筑结构十分精巧,挑檐叠角,双层分角,十四飞角,翼然若飞。坐在戏台下清闲聊天的老人们告诉我们:每逢“二月八太子会”、“本主年”等民族节日,全镇的人们便会身着节日盛装,弹着三弦,唱着山歌从四面八方汇集到这里,在戏台上载歌载舞,共同欢度节日……老人们说:在沙溪一直流传着一个这样的规矩:没有到四方街古戏台上演出过,不能称是沙溪人。每一个沙溪人都以能够登上古戏台表演为荣,视登台表演为沙溪人的重要标志。由此可见四方街古戏台在人们心中的位置。这样的传统造就了一代代艺人、歌手。使沙溪音乐人才辈出,成为闻名遐迩的“歌舞之乡”。
古戏台的对面便是建于明永乐十三年(公元1415年),古代大理国的佛教圣地——兴教寺。此寺为我国仅存的明代“阿吒力”佛教寺院。其建筑风格极有特色。史书云“其殿宇巍峨,佛像佛龛,工作尤精”。主体结构维持原貌,建筑材料还全部是590多年前的木料,虽然历经近六百年的风雨,却仍然不倒,在建筑史上实属奇迹!从其那有着汉、藏文化建筑风格的雄伟外观上来看,不愧是一个闻名遐迩的古老建筑。
兴教寺与古戏台作为寺登街上的两大古建筑在这里遥相呼应,构成了古集市的灵魂与核心。据有关历史书记载:历史上寺登四方街被称为“南塘”,明朝后期,因兴教寺,才叫寺登四方街。寺,指兴教寺;登是白族语,意思是地方。位于兴教寺旁边又呈四方形的街子,这就是寺登四方街的名称由来。
古老的白族民居和五星级马店
在剑川县城等候客车时,同行的本地人就告诉我们:要看白族古老的传统民居,就要到沙溪。这是因为沙溪的民宅建筑完整地保持了典型的白族民居特色。现在走在街道上,才知他们所说不虚。三坊一照壁和四合五天井的白族民居随处可见,数不胜数。
我沿着那条被马蹄踩得锃亮的石板路,进入到四方街西面的一条古巷中,只见一座豪华气派的古宅呈现在眼前。这便是寺登街上保存最完整的白族古民居——欧阳大院。如今,这所大院里居住着这座大院的后人——欧阳盛先一家三口。
在交谈中欧阳盛先告诉我们,这所大院是他的老祖宗——欧阳跃光建盖的。这是一所典型的“三坊一照壁”建筑,有大门、正房、耳房、小花园、小戏台、厨房和马店一应俱全,并附带三个花园,占地约1300平方米,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当年,他的祖上靠赶马帮挣了大钱便建盖了这所大院。到了他爷爷时代,便不再赶马帮了,用这所大院来经营马店,专门接待南来北往的最高级的马帮和最显赫的马锅头。说到这些,老人家哈哈大笑着说:由于当年最高级的马帮和最显赫的马锅头都选择住宿在他家,现在,一些来此游玩、考古的人们便称这里是当年滇藏茶马古道上最高级的“五星级酒店”。
如今,随着马帮从古道上的消失,他家也不再经营马店多年了。欧阳盛先所能做的,就是守护好祖上的这一片老宅,还有每一样母亲留给他的落满尘埃的物件。随着沙溪寺登街被世界纪念性建筑基金会(WMF)于2001年10月11日宣布入选2002年101个世界濒危建筑保护名录,作为其中一个最有白族特色的古建筑的欧阳大院,每天前来观赏的游人络绎不绝,欧阳盛先老人也就成了这所大院的讲解员,每当有人询问这所大院的建筑特色,他都不厌其烦地向人们讲述白族的建筑手艺和这所大院的历史……
走过滇藏茶马古道的老人
在沙溪镇东南的西门村,还有当年的最后一个马锅头,名叫李德铭,对于赶马帮进西藏的事他全都知道。
路上经过那座横跨黑惠江的古石桥——玉津桥。这座古石桥是一座单孔石拱桥。它用石板铺面,桥两边镶嵌的石护栏如马鬃一样排列着,桥栏四角上雕刻着神态威严的大石狮子,桥正中雕着一条石龙,龙头向北朝黑惠江源头剑湖方向雄视。经过的村民们告诉我:这是通往大理古城的第一桥,在旧时这里每天马帮川流不息,是一座很重要的桥梁。如今,只有到集市上办事的村民过往外,古石桥就显得格外冷清。是呵,岁月如流,但古桥永存。我感叹着站在玉津桥上回头往寺登街上看去,只见古老的寺登街在黑惠江的江水环绕下,呈现出一幅碧水映楼,玉水环绕的古香古色的天然山水画卷……
在西门村一座很有特色的白族民居里,我见到了那位沙溪地区的最后一位马锅头——李德铭老人,他热情地招呼我坐下后,又为我斟了一杯香气四溢的香茶,随后搬出了他早年赶马帮时的马鞍、马蹬、马铃等物品,向我介绍起他当年赶马帮的情况。
今年已有78岁的李德铭在民国27年 (公元1938年)时,就跟随大哥、二哥在茶马古道上开始赶马帮了,那年他年仅13岁。俗话说:“穷走一方,富赶马。”到20岁时李德铭独立出来,自当马锅头拉起一支近30条人马的马帮队,往返于各大盐井之间,驮运货物到滇北的永胜期纳镇。解放前他的马队跑的行程相当远,往返一次需要16天,每担盐可获运费20块大洋。那时,他们第一天从沙溪出发,往西经马坪关封弥沙盐井装盐后在那里住宿,第二天从弥沙返回沙溪;第三天便往东行经大折坡哨到洱源的牛街进行露宿,第四天便南下行至洱源的江尾,第五天东行至鹤庆的黄坪;第六天从黄坪继续东行跨金沙江至丽江地区的永胜金江镇;第七天开始沿着金沙江东行,然后北上至永胜的躬纳镇,在该镇交货并领取运费。他们在这里购买了红糖、花生等货物后,第八天又西行返回永胜金江镇;第九天西行横跨金沙江行至鹤庆的朵美;第十天西行至鹤庆的松桂;第十一天北上至鹤庆的甸南;第十二天北上至鹤庆的甸北;第十三天北上到丽江大研镇,将在永胜期纳镇购进的货卖给这里的店家后,再采购一些西藏出产的药材、皮货等货物,第十四天从大研镇南下至丽江的白汉场,第十五天到剑川古城;第十六天便南下经明涧哨回到沙溪,将货物出售给寺登四方街上的店家后,回家和亲人团聚。他们的马帮在家休整两天后,再继续下一个行程……
李德铭老人感叹着说:赶马帮的生活是很艰辛与危险的,不但旅途艰辛,吃尽很多无法形容的辛苦,而且在路途中还经常有土匪出来劫财害命。好些马锅头没有死在路途的艰险中,却要快到终点站时死在土匪的枪弹下……自己能活下来,也可以说是不幸中的万幸啊!
说到这里,老人的眼睛有些红了。他边翻动着那些赶马帮时的用品,边低声唱起了他们白族人男女对唱的赶马情歌:
阿哥赶马妹牵马,我俩就像太阳和月亮,早日把钱挣回家盖大房。阿哥哟,你把妹美死了。哥挣钱来妹掌钱,早日抱一个大娃娃。
……
旅游资讯
昆明——剑川县城每天有很多次班车,在昆明火车站旁边的客运站坐车。从剑川县城到沙溪古镇有20公里,在客运站旁边每天有很多微型面包车往返沙溪和剑川县城之间,车票为 7元钱。沙溪的住宿很方便,有很多家客栈,每间房(两人间)为30——50元不等。
随马帮铃声消逝而沉默的千年古集市
沙溪镇在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剑川县的西南部,这里地处金沙江、澜沧江、怒江三江并流自然保护区域东南部。在这里居住着白、彝、傈僳族等能歌善舞的少数民族。由于这里盛产花鱼、地参子、松茸,加上澜沧江之水系黑惠江由北至南纵贯全坝子,所以,被人们誉为“山美、水美、坝子美、姑娘更美的鱼米之乡和歌舞之乡”。
站在古镇边的山包上远远遥望,沙溪镇是一个青山环抱的小坝子。镇长高胜军曾经分管过多年的旅游工作,对沙溪的情况可谓是了如指掌。他告诉我,沙溪镇,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千年古镇。早在2400多年前春秋战国时期,这里就有大量的居民居住,那鳌峰山上的古墓葬群、沙溪东面华丛山的铜矿遗址为证,在公元前400多年,沙溪就形成了以黑惠江为中心的青铜冶炼制作基地,那时,这里就拥有了较高的青铜冶炼技术,成为云南青铜文化的发源地之一。后来到了唐宋时期,沙溪镇作为南诏、大理国当时古道上的一个古镇,更是发挥着重要的商贸作用,使这里成了茶马古道交汇地,沙溪,也就成了古道上的闻名集市。
沿着弯曲的巷道来到了寺登街的中心地带——四方街。四方街似曲尺型,正街南北长约300米,东西宽约100米,北部街东西长约100米,南北宽约50米,一块块条石铺成的街面已经是历经千百年的沧桑,街中心有两棵五、六个大人才能合抱的千年古槐树,树上的枝叶如巨伞般地撑开着,几乎遮蔽了集市的大半个天空。街场四周的裁缝铺、剃头铺、杂货铺依然古旧,就连店铺里的老人穿着都还很古旧,不是长衫,就是中山装。他们拿着清末的熨斗或剪刀,一丝不苟地为顾客服务。街的东面有古戏台,西面是兴教寺,三条古巷道延伸到古镇的四面八方,依稀可见当年繁荣的景象。
在这里的古建筑物中,最吸引人的是那座古戏台。也可以说它就是寺登街上的标志性建筑。它位于四方街中央临街的位置,将四方街平分为南北两半,从而为划定各类生意的经营范围提供了实物标志。魁星阁是古戏台的主体建筑,前戏台,后高阁,建筑结构十分精巧,挑檐叠角,双层分角,十四飞角,翼然若飞。坐在戏台下清闲聊天的老人们告诉我们:每逢“二月八太子会”、“本主年”等民族节日,全镇的人们便会身着节日盛装,弹着三弦,唱着山歌从四面八方汇集到这里,在戏台上载歌载舞,共同欢度节日……老人们说:在沙溪一直流传着一个这样的规矩:没有到四方街古戏台上演出过,不能称是沙溪人。每一个沙溪人都以能够登上古戏台表演为荣,视登台表演为沙溪人的重要标志。由此可见四方街古戏台在人们心中的位置。这样的传统造就了一代代艺人、歌手。使沙溪音乐人才辈出,成为闻名遐迩的“歌舞之乡”。
古戏台的对面便是建于明永乐十三年(公元1415年),古代大理国的佛教圣地——兴教寺。此寺为我国仅存的明代“阿吒力”佛教寺院。其建筑风格极有特色。史书云“其殿宇巍峨,佛像佛龛,工作尤精”。主体结构维持原貌,建筑材料还全部是590多年前的木料,虽然历经近六百年的风雨,却仍然不倒,在建筑史上实属奇迹!从其那有着汉、藏文化建筑风格的雄伟外观上来看,不愧是一个闻名遐迩的古老建筑。
兴教寺与古戏台作为寺登街上的两大古建筑在这里遥相呼应,构成了古集市的灵魂与核心。据有关历史书记载:历史上寺登四方街被称为“南塘”,明朝后期,因兴教寺,才叫寺登四方街。寺,指兴教寺;登是白族语,意思是地方。位于兴教寺旁边又呈四方形的街子,这就是寺登四方街的名称由来。
古老的白族民居和五星级马店
在剑川县城等候客车时,同行的本地人就告诉我们:要看白族古老的传统民居,就要到沙溪。这是因为沙溪的民宅建筑完整地保持了典型的白族民居特色。现在走在街道上,才知他们所说不虚。三坊一照壁和四合五天井的白族民居随处可见,数不胜数。
我沿着那条被马蹄踩得锃亮的石板路,进入到四方街西面的一条古巷中,只见一座豪华气派的古宅呈现在眼前。这便是寺登街上保存最完整的白族古民居——欧阳大院。如今,这所大院里居住着这座大院的后人——欧阳盛先一家三口。
在交谈中欧阳盛先告诉我们,这所大院是他的老祖宗——欧阳跃光建盖的。这是一所典型的“三坊一照壁”建筑,有大门、正房、耳房、小花园、小戏台、厨房和马店一应俱全,并附带三个花园,占地约1300平方米,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当年,他的祖上靠赶马帮挣了大钱便建盖了这所大院。到了他爷爷时代,便不再赶马帮了,用这所大院来经营马店,专门接待南来北往的最高级的马帮和最显赫的马锅头。说到这些,老人家哈哈大笑着说:由于当年最高级的马帮和最显赫的马锅头都选择住宿在他家,现在,一些来此游玩、考古的人们便称这里是当年滇藏茶马古道上最高级的“五星级酒店”。
如今,随着马帮从古道上的消失,他家也不再经营马店多年了。欧阳盛先所能做的,就是守护好祖上的这一片老宅,还有每一样母亲留给他的落满尘埃的物件。随着沙溪寺登街被世界纪念性建筑基金会(WMF)于2001年10月11日宣布入选2002年101个世界濒危建筑保护名录,作为其中一个最有白族特色的古建筑的欧阳大院,每天前来观赏的游人络绎不绝,欧阳盛先老人也就成了这所大院的讲解员,每当有人询问这所大院的建筑特色,他都不厌其烦地向人们讲述白族的建筑手艺和这所大院的历史……
走过滇藏茶马古道的老人
在沙溪镇东南的西门村,还有当年的最后一个马锅头,名叫李德铭,对于赶马帮进西藏的事他全都知道。
路上经过那座横跨黑惠江的古石桥——玉津桥。这座古石桥是一座单孔石拱桥。它用石板铺面,桥两边镶嵌的石护栏如马鬃一样排列着,桥栏四角上雕刻着神态威严的大石狮子,桥正中雕着一条石龙,龙头向北朝黑惠江源头剑湖方向雄视。经过的村民们告诉我:这是通往大理古城的第一桥,在旧时这里每天马帮川流不息,是一座很重要的桥梁。如今,只有到集市上办事的村民过往外,古石桥就显得格外冷清。是呵,岁月如流,但古桥永存。我感叹着站在玉津桥上回头往寺登街上看去,只见古老的寺登街在黑惠江的江水环绕下,呈现出一幅碧水映楼,玉水环绕的古香古色的天然山水画卷……
在西门村一座很有特色的白族民居里,我见到了那位沙溪地区的最后一位马锅头——李德铭老人,他热情地招呼我坐下后,又为我斟了一杯香气四溢的香茶,随后搬出了他早年赶马帮时的马鞍、马蹬、马铃等物品,向我介绍起他当年赶马帮的情况。
今年已有78岁的李德铭在民国27年 (公元1938年)时,就跟随大哥、二哥在茶马古道上开始赶马帮了,那年他年仅13岁。俗话说:“穷走一方,富赶马。”到20岁时李德铭独立出来,自当马锅头拉起一支近30条人马的马帮队,往返于各大盐井之间,驮运货物到滇北的永胜期纳镇。解放前他的马队跑的行程相当远,往返一次需要16天,每担盐可获运费20块大洋。那时,他们第一天从沙溪出发,往西经马坪关封弥沙盐井装盐后在那里住宿,第二天从弥沙返回沙溪;第三天便往东行经大折坡哨到洱源的牛街进行露宿,第四天便南下行至洱源的江尾,第五天东行至鹤庆的黄坪;第六天从黄坪继续东行跨金沙江至丽江地区的永胜金江镇;第七天开始沿着金沙江东行,然后北上至永胜的躬纳镇,在该镇交货并领取运费。他们在这里购买了红糖、花生等货物后,第八天又西行返回永胜金江镇;第九天西行横跨金沙江行至鹤庆的朵美;第十天西行至鹤庆的松桂;第十一天北上至鹤庆的甸南;第十二天北上至鹤庆的甸北;第十三天北上到丽江大研镇,将在永胜期纳镇购进的货卖给这里的店家后,再采购一些西藏出产的药材、皮货等货物,第十四天从大研镇南下至丽江的白汉场,第十五天到剑川古城;第十六天便南下经明涧哨回到沙溪,将货物出售给寺登四方街上的店家后,回家和亲人团聚。他们的马帮在家休整两天后,再继续下一个行程……
李德铭老人感叹着说:赶马帮的生活是很艰辛与危险的,不但旅途艰辛,吃尽很多无法形容的辛苦,而且在路途中还经常有土匪出来劫财害命。好些马锅头没有死在路途的艰险中,却要快到终点站时死在土匪的枪弹下……自己能活下来,也可以说是不幸中的万幸啊!
说到这里,老人的眼睛有些红了。他边翻动着那些赶马帮时的用品,边低声唱起了他们白族人男女对唱的赶马情歌:
阿哥赶马妹牵马,我俩就像太阳和月亮,早日把钱挣回家盖大房。阿哥哟,你把妹美死了。哥挣钱来妹掌钱,早日抱一个大娃娃。
……
旅游资讯
昆明——剑川县城每天有很多次班车,在昆明火车站旁边的客运站坐车。从剑川县城到沙溪古镇有20公里,在客运站旁边每天有很多微型面包车往返沙溪和剑川县城之间,车票为 7元钱。沙溪的住宿很方便,有很多家客栈,每间房(两人间)为30——50元不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