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从培养目标、素质和能力要求、课程体系和人才培养评价指标体系等四个方面进行论述,以提升面向东盟的国际物流人才培养质量为目标,构建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关键词】国际物流 人才培养方案 广西民族大学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8)01C-0113-03
地方性高校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主阵地,人才培养与需求之间的对接成为高校急需解决的问题。广西高校如何建立物流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培养适应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发展的应用型物流管理专业人才,是当前广西高校物流管理专业教育转型发展与职能转变的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学者们对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进行了一定的研究,王鹏飞以广西民族师范学院为例,探讨了面向东盟的国际物流管理人才培养模式。徐玲玲对国际物流人才培养实践体系的建立、实施和保障过程展开研究,从六个阶段对该实践教学体系进行实施,从师资队伍建设、实验室建设以及实验教材建设三个方面提出保障措施。陈雪以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物流管理专业为例,探讨了面向滨海新区的应用型国际物流人才培养体系框架的构建。吴义生和吕庆华从教育模式、师资队伍、专业课程设置和实践教育等四个方面对其进行了比较,提出了国际比较视野下的应用型物流人才特质,构建了国际比较视野下的应用型物流人才培养机制。戢晓峰等提出从加强语言能力培养、采用校企联合培养模式等来提升国际物流人才培养质量。傅海威分析了国际物流人才校企合作存在的问题,并针对性地设计了基于CDIO理念校企联合培养的方案与机制。欧阳小迅和戴育琴从教学环节设计、校内实训基地和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三个方面提出构建国际物流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议。马志军提出通过物流师资国际化、高等教育课程设置国际化、校企合作国际化、职业培训国际化构成中原经济区国际物流人才培养的基本内容和实施路径。方巍巍提出构建面向义乌企业人才素质需求的国际物流人才培养框架。彭庆从高职国际物流人才培养规格、专业课教学的多元化设计、评价机制等方面入手,提出加强对物流管理专业学生的职业素养训练。许英和欧阳芳分析了国际物流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并对职业面向国际物流人才的培养模式改革提出了对策及建议。
学者们的研究为本文研究打下良好的基础,本文以广西民族大学为例,探究面向东盟的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目的是为了培养适合区域经济发展的物流管理中高级专业人才。
一、培养目标
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发展,以及广西保税物流体系的成功运作,广西成为中国与东盟各国合作交流的重要纽带,为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的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平台。随着中国与东盟国家合作的进一步深入,合作机制建设取得新的突破,中国与东盟各国贸易快速增长,广西成为中国与东盟各国联系的一个纽带与桥梁,对国际物流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广西高校国际物流管理人才培养与科研平台十分欠缺,目前主要侧重于国内物流业务人才培养,难以适应从事国际物流业务相关能力的需求,通晓国际业务并能够切实为企业提供有效方案的中高级国际物流管理人才较少,成为制约中国与东盟各国贸易发展的瓶颈。
笔者于2016年7月14日至22日对北部湾的15家国际物流企业进行调研,发现企业接收毕业生的主要岗位有运输、配送、订单处理、仓储、货运代理等。需要具备扎实的基础知识和良好的综合素质:一是具备多种知识并能够灵活运用,既要具备物流管理专业知识,掌握国际贸易、金融方面等知识,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对物流各环节进行综合分析、规划,实现物流系统整体最优。二是学习能力,外部环境不断改变,物流管理技术在不断更新,物流管理人才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才能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及时掌握物流行业的发展动态。三是团队协作能力,不僅要做好本职工作,同时能多从团队的角度考虑问题,使得整个团队协调一致运作。
广西民族大学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是:具有系统的经济学与管理学理论基础,应用能力强,物流知识面宽,熟悉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泰国、菲律宾、新加坡、文莱、越南、老挝、缅甸和柬埔寨等东盟国家的国际物流的运作流程,熟悉各种类型企业的物流运作,掌握现代物流及供应链的基本理论与方法,并能对物流系统进行分析、设计及管理;培养学生具备良好职业道德、创新意识及创新能力;能够在生产制造企业从事国际物流业务操作、供应链管理和物流系统优化等方面工作。
二、素质和能力要求
(一)知识结构
1.具备经济、管理及法律方面的专业知识。掌握宏观、微观经济学与管理学的基础知识,具备解决实际物流管理问题的能力,具备一定的经济法知识,熟悉我国物流业发展的方针、政策、法规,了解工商管理的运行环境与规律。
2.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掌握物流与供应链管理基础知识、国际集装箱运输与多式联运、物流信息技术、报关报检知识等,掌握物流规划与开发及物流企业管理的一般知识,了解现代物流管理与服务等岗位的工作知识及其素质和能力要求。
3.熟悉国内外物流管理发展动态及其趋势。熟悉国内外物流管理研究热点问题与前沿问题;了解与物流管理专业密切相关的高新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
(二)能力结构
1.良好的外语应用能力。掌握一门外语(英语或东南亚语言),能熟练运用一门外语与国际客户进行业务交流与沟通,获取文献资料。
2.国际货运代理和通关能力。具备国际物流流程各环节所需的各种专业技能,如进出口业务与单证、订舱、拼箱、拆箱操作,集装箱货物的报检及报关。
3.计算机技术应用能力。具备利用计算机常用软件进行文字和信息处理的能力;具备用专业物流管理软件进行简单仿真建模的能力。
4.物流企业的管理能力。具备物流设施与设备操作能力;具有一定的物流成本分析、预测、计划及控制能力;具有物流市场调研、分析、预测、开发及服务能力。 5.物流系统规划能力。物流项目计划组织与实施能力,如物流园区的规划管理能力;供应链设计与运营、物流仓储、终端配送、物流运输业务组织与实施能力;具有运输线路的规划设计及运输方式选择的能力。
(三)素质结构
1.政治素质。具有良好思想品德、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热爱祖国和人民,有高度社会责任感和工作责任心,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2.文化素质。在文化素质上,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快速适应工作环境,较强的学习能力,能够运用专业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3.团队合作及奉献精神。多从团队的角度考虑问题,使得整个团队协调一致运作。
4.身心素质。在身心素质上,掌握科学锻炼身体和自我修养的基本方法和技能,能够承受一定压力,具有健康的心理素质。
三、课程体系
根据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内国际物流企业对物流管理人才基本知识、基本素质和基本能力的要求,以广西民族大学物流管理专业为例,设置了表1所示的四个模块课程体系。
专业核心模块培养物流管理专业本科学生的物流管理基本知识,掌握中国与东盟国家国际物流的相关法律、法规、惯例等,能够具备物流系统设计能力,运用物流信息技术对采购、生产、运输、配送等物流作业进行全过程管理。
专业基础知识课程培养物流管理专业本科学生具备基本经济与管理的基础理论,掌握物流企业、生产制造企业运营管理的基本管理方法,同时能够使用基本的Word、Excel、PPT等计算机技能,能够运用数学知识进行物流规划设计。
专业实践模块培养学生掌握常用物流设备的操作方法,熟悉各项物流作业的操作流程,掌握国际物流通关的操作和单证填写。通过加强校内物流仿真实训室建设,模拟厂房布局、分拣、装卸搬运、加工包装和配送等,通过物流仿真对物流流程进行设计、评估。采用“实训室学生助理值班+专业教师指导”的方式,有效提高实训室的使用效率,增加校内开放性实训的时间;与相关物流企业、生产制造企业进行深度合作,学校教师到企业挂职,学习企业管理知识,同时为企业出谋划策;企业派出中高级管理人员到学校开展实践课教学,为学生传授企业实战经验,并指导学生参加物流大赛,参与编写实训教材。加强开放性校内物流软件实训。模拟物流企业的运作流程,通过学生的多练习代替老师的讲授,使企业需要的技能在校内得到锻炼,使学生在学校熟悉物流流程,到企业即可进行操作。
专业能力拓展课程提升物流管理学生的东盟语言沟通、社交等能力。随着中国与东盟各国交往的日益密切,中国—东盟区域性国际物流业务具有巨大的发展前景,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在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从事国际物流业务,涉及东盟国家的政策法律、人文、习俗、语言、设施等,开设体现区域性特色的东盟系列微型课程和语言课程,如东盟国家市场与经营、中国与东盟国家关系系列讲座、东南亚经济与贸易和东盟各国语言课程。
课程体系的设置避免课程之间相互割裂,在设置时需要将课程进行有机结合,根据人才培养的要求进行课程设置。实行课程负责人制,指定专门教师负责专业核心课程的整体建设,包括教学大纲、教材、试题库、案例等,并由专业负责人对课程负责人进行考核,打造精品课程,以精品课程为示范引领,带动其它课程的建设。定期进行教学改革探讨,教研室定期组织教师进行教学改革探讨,包括课程的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考试改革等,鼓励教师积极进行课程教学研究。积极参加物流设计大赛,拓展学生实践能力,促使学生个性化发展。积极与广西财经学院、钦州学院、广西民族师范学院等院校的物流管理专业教师进行交流研讨,相互取长补短,共同成长;积极派出物流管理教师到国内知名高校如北京交通大学、西南交通大学等院校学习取经,吸收优秀高校的办学经验;尽可能争取与越南、泰国、马来西亚、新加坡等东盟国家的高校进行深度合作,广西民族大学物流管理专业学生三年在国内学习文化知识,一年到国外学习,使物流管理专业最大程度地适应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经济发展的需求,体现物流管理专业的国际化培养。
四、人才培养评价指标体系
用发展的眼光看学生,科学合理地评价物流管理专业大学生培养成效,人才培养评价指标体系是否科学合理关系到能否正确评价。遵循可比性、整体性、实用性和科学性的原则,结合面向东盟的物流管理人才的需求特点,构建物流管理人才评价指标体系。根据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经济发展对国际物流管理人才的需求,不仅要有扎实的物流管理专业基础,还需要掌握东盟国家语言、东盟国家的风俗习惯和文化,熟悉东盟国际物流运作流程,具备较强的适应环境和岗位的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分为道德素质、知识素质和能力素质3个准则层,每一个准则层分为若干评价的详细指标,如表2所示。
【参考文献】
[1]王鹏飞.面向东盟的国际物流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以广西民族师范学院为例[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4(1)
[2]徐玲玲.国际物流人才培养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实施与保障[J].物流技术,2013(4)
[3]陈雪.面向天津滨海新区的应用型国际物流人才培养体系研究——以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物流管理专业为例[J].物流技术,2013(7)
[4]吴义生,吕庆华.国际比较视野下的应用型物流人才培养机制[J].物流科技,2014(11)
[5]戢曉峰,罗雅婷,伍景琼,等.面向桥头堡战略的区域国际物流人才培养模式探析[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4(4)
[6]傅海威.卓越国际物流人才校企联合培养机制研究——基于CDIO 理念[J].当代经济,2015(31)
[7]欧阳小迅,戴育琴.构建国际物流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探讨[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3(7)
[8]马志军.中原经济区国际物流专业人才培养路径探析[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3(7)
[9]方巍巍.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点下义乌国际物流人才培养策略[J].物流科技,2016(4)
[10]彭庆.高职国际物流人才职业素养培养研究[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7(2)
[11]许英,欧阳芳.国际物流人才的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J].价值工程,2016(33)
【作者简介】杨从平(1975— ),男,苗族,广西资源县人,博士,广西民族大学副教授,研究方向:物流与供应链管理;覃毅延(1970— ),男,广西恭城县人,博士,广西民族大学教授,研究方向:物流与供应链管理;秦小辉(1979— ),男,湖北利川人,博士,广西民族大学副教授,研究方向:物流与供应链管理。
(责编 丁 梦)
【关键词】国际物流 人才培养方案 广西民族大学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8)01C-0113-03
地方性高校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主阵地,人才培养与需求之间的对接成为高校急需解决的问题。广西高校如何建立物流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培养适应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发展的应用型物流管理专业人才,是当前广西高校物流管理专业教育转型发展与职能转变的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学者们对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进行了一定的研究,王鹏飞以广西民族师范学院为例,探讨了面向东盟的国际物流管理人才培养模式。徐玲玲对国际物流人才培养实践体系的建立、实施和保障过程展开研究,从六个阶段对该实践教学体系进行实施,从师资队伍建设、实验室建设以及实验教材建设三个方面提出保障措施。陈雪以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物流管理专业为例,探讨了面向滨海新区的应用型国际物流人才培养体系框架的构建。吴义生和吕庆华从教育模式、师资队伍、专业课程设置和实践教育等四个方面对其进行了比较,提出了国际比较视野下的应用型物流人才特质,构建了国际比较视野下的应用型物流人才培养机制。戢晓峰等提出从加强语言能力培养、采用校企联合培养模式等来提升国际物流人才培养质量。傅海威分析了国际物流人才校企合作存在的问题,并针对性地设计了基于CDIO理念校企联合培养的方案与机制。欧阳小迅和戴育琴从教学环节设计、校内实训基地和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三个方面提出构建国际物流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议。马志军提出通过物流师资国际化、高等教育课程设置国际化、校企合作国际化、职业培训国际化构成中原经济区国际物流人才培养的基本内容和实施路径。方巍巍提出构建面向义乌企业人才素质需求的国际物流人才培养框架。彭庆从高职国际物流人才培养规格、专业课教学的多元化设计、评价机制等方面入手,提出加强对物流管理专业学生的职业素养训练。许英和欧阳芳分析了国际物流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并对职业面向国际物流人才的培养模式改革提出了对策及建议。
学者们的研究为本文研究打下良好的基础,本文以广西民族大学为例,探究面向东盟的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目的是为了培养适合区域经济发展的物流管理中高级专业人才。
一、培养目标
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发展,以及广西保税物流体系的成功运作,广西成为中国与东盟各国合作交流的重要纽带,为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的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平台。随着中国与东盟国家合作的进一步深入,合作机制建设取得新的突破,中国与东盟各国贸易快速增长,广西成为中国与东盟各国联系的一个纽带与桥梁,对国际物流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广西高校国际物流管理人才培养与科研平台十分欠缺,目前主要侧重于国内物流业务人才培养,难以适应从事国际物流业务相关能力的需求,通晓国际业务并能够切实为企业提供有效方案的中高级国际物流管理人才较少,成为制约中国与东盟各国贸易发展的瓶颈。
笔者于2016年7月14日至22日对北部湾的15家国际物流企业进行调研,发现企业接收毕业生的主要岗位有运输、配送、订单处理、仓储、货运代理等。需要具备扎实的基础知识和良好的综合素质:一是具备多种知识并能够灵活运用,既要具备物流管理专业知识,掌握国际贸易、金融方面等知识,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对物流各环节进行综合分析、规划,实现物流系统整体最优。二是学习能力,外部环境不断改变,物流管理技术在不断更新,物流管理人才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才能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及时掌握物流行业的发展动态。三是团队协作能力,不僅要做好本职工作,同时能多从团队的角度考虑问题,使得整个团队协调一致运作。
广西民族大学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是:具有系统的经济学与管理学理论基础,应用能力强,物流知识面宽,熟悉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泰国、菲律宾、新加坡、文莱、越南、老挝、缅甸和柬埔寨等东盟国家的国际物流的运作流程,熟悉各种类型企业的物流运作,掌握现代物流及供应链的基本理论与方法,并能对物流系统进行分析、设计及管理;培养学生具备良好职业道德、创新意识及创新能力;能够在生产制造企业从事国际物流业务操作、供应链管理和物流系统优化等方面工作。
二、素质和能力要求
(一)知识结构
1.具备经济、管理及法律方面的专业知识。掌握宏观、微观经济学与管理学的基础知识,具备解决实际物流管理问题的能力,具备一定的经济法知识,熟悉我国物流业发展的方针、政策、法规,了解工商管理的运行环境与规律。
2.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掌握物流与供应链管理基础知识、国际集装箱运输与多式联运、物流信息技术、报关报检知识等,掌握物流规划与开发及物流企业管理的一般知识,了解现代物流管理与服务等岗位的工作知识及其素质和能力要求。
3.熟悉国内外物流管理发展动态及其趋势。熟悉国内外物流管理研究热点问题与前沿问题;了解与物流管理专业密切相关的高新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
(二)能力结构
1.良好的外语应用能力。掌握一门外语(英语或东南亚语言),能熟练运用一门外语与国际客户进行业务交流与沟通,获取文献资料。
2.国际货运代理和通关能力。具备国际物流流程各环节所需的各种专业技能,如进出口业务与单证、订舱、拼箱、拆箱操作,集装箱货物的报检及报关。
3.计算机技术应用能力。具备利用计算机常用软件进行文字和信息处理的能力;具备用专业物流管理软件进行简单仿真建模的能力。
4.物流企业的管理能力。具备物流设施与设备操作能力;具有一定的物流成本分析、预测、计划及控制能力;具有物流市场调研、分析、预测、开发及服务能力。 5.物流系统规划能力。物流项目计划组织与实施能力,如物流园区的规划管理能力;供应链设计与运营、物流仓储、终端配送、物流运输业务组织与实施能力;具有运输线路的规划设计及运输方式选择的能力。
(三)素质结构
1.政治素质。具有良好思想品德、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热爱祖国和人民,有高度社会责任感和工作责任心,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2.文化素质。在文化素质上,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快速适应工作环境,较强的学习能力,能够运用专业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3.团队合作及奉献精神。多从团队的角度考虑问题,使得整个团队协调一致运作。
4.身心素质。在身心素质上,掌握科学锻炼身体和自我修养的基本方法和技能,能够承受一定压力,具有健康的心理素质。
三、课程体系
根据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内国际物流企业对物流管理人才基本知识、基本素质和基本能力的要求,以广西民族大学物流管理专业为例,设置了表1所示的四个模块课程体系。
专业核心模块培养物流管理专业本科学生的物流管理基本知识,掌握中国与东盟国家国际物流的相关法律、法规、惯例等,能够具备物流系统设计能力,运用物流信息技术对采购、生产、运输、配送等物流作业进行全过程管理。
专业基础知识课程培养物流管理专业本科学生具备基本经济与管理的基础理论,掌握物流企业、生产制造企业运营管理的基本管理方法,同时能够使用基本的Word、Excel、PPT等计算机技能,能够运用数学知识进行物流规划设计。
专业实践模块培养学生掌握常用物流设备的操作方法,熟悉各项物流作业的操作流程,掌握国际物流通关的操作和单证填写。通过加强校内物流仿真实训室建设,模拟厂房布局、分拣、装卸搬运、加工包装和配送等,通过物流仿真对物流流程进行设计、评估。采用“实训室学生助理值班+专业教师指导”的方式,有效提高实训室的使用效率,增加校内开放性实训的时间;与相关物流企业、生产制造企业进行深度合作,学校教师到企业挂职,学习企业管理知识,同时为企业出谋划策;企业派出中高级管理人员到学校开展实践课教学,为学生传授企业实战经验,并指导学生参加物流大赛,参与编写实训教材。加强开放性校内物流软件实训。模拟物流企业的运作流程,通过学生的多练习代替老师的讲授,使企业需要的技能在校内得到锻炼,使学生在学校熟悉物流流程,到企业即可进行操作。
专业能力拓展课程提升物流管理学生的东盟语言沟通、社交等能力。随着中国与东盟各国交往的日益密切,中国—东盟区域性国际物流业务具有巨大的发展前景,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在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从事国际物流业务,涉及东盟国家的政策法律、人文、习俗、语言、设施等,开设体现区域性特色的东盟系列微型课程和语言课程,如东盟国家市场与经营、中国与东盟国家关系系列讲座、东南亚经济与贸易和东盟各国语言课程。
课程体系的设置避免课程之间相互割裂,在设置时需要将课程进行有机结合,根据人才培养的要求进行课程设置。实行课程负责人制,指定专门教师负责专业核心课程的整体建设,包括教学大纲、教材、试题库、案例等,并由专业负责人对课程负责人进行考核,打造精品课程,以精品课程为示范引领,带动其它课程的建设。定期进行教学改革探讨,教研室定期组织教师进行教学改革探讨,包括课程的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考试改革等,鼓励教师积极进行课程教学研究。积极参加物流设计大赛,拓展学生实践能力,促使学生个性化发展。积极与广西财经学院、钦州学院、广西民族师范学院等院校的物流管理专业教师进行交流研讨,相互取长补短,共同成长;积极派出物流管理教师到国内知名高校如北京交通大学、西南交通大学等院校学习取经,吸收优秀高校的办学经验;尽可能争取与越南、泰国、马来西亚、新加坡等东盟国家的高校进行深度合作,广西民族大学物流管理专业学生三年在国内学习文化知识,一年到国外学习,使物流管理专业最大程度地适应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经济发展的需求,体现物流管理专业的国际化培养。
四、人才培养评价指标体系
用发展的眼光看学生,科学合理地评价物流管理专业大学生培养成效,人才培养评价指标体系是否科学合理关系到能否正确评价。遵循可比性、整体性、实用性和科学性的原则,结合面向东盟的物流管理人才的需求特点,构建物流管理人才评价指标体系。根据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经济发展对国际物流管理人才的需求,不仅要有扎实的物流管理专业基础,还需要掌握东盟国家语言、东盟国家的风俗习惯和文化,熟悉东盟国际物流运作流程,具备较强的适应环境和岗位的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分为道德素质、知识素质和能力素质3个准则层,每一个准则层分为若干评价的详细指标,如表2所示。
【参考文献】
[1]王鹏飞.面向东盟的国际物流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以广西民族师范学院为例[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4(1)
[2]徐玲玲.国际物流人才培养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实施与保障[J].物流技术,2013(4)
[3]陈雪.面向天津滨海新区的应用型国际物流人才培养体系研究——以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物流管理专业为例[J].物流技术,2013(7)
[4]吴义生,吕庆华.国际比较视野下的应用型物流人才培养机制[J].物流科技,2014(11)
[5]戢曉峰,罗雅婷,伍景琼,等.面向桥头堡战略的区域国际物流人才培养模式探析[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4(4)
[6]傅海威.卓越国际物流人才校企联合培养机制研究——基于CDIO 理念[J].当代经济,2015(31)
[7]欧阳小迅,戴育琴.构建国际物流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探讨[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3(7)
[8]马志军.中原经济区国际物流专业人才培养路径探析[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3(7)
[9]方巍巍.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点下义乌国际物流人才培养策略[J].物流科技,2016(4)
[10]彭庆.高职国际物流人才职业素养培养研究[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7(2)
[11]许英,欧阳芳.国际物流人才的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J].价值工程,2016(33)
【作者简介】杨从平(1975— ),男,苗族,广西资源县人,博士,广西民族大学副教授,研究方向:物流与供应链管理;覃毅延(1970— ),男,广西恭城县人,博士,广西民族大学教授,研究方向:物流与供应链管理;秦小辉(1979— ),男,湖北利川人,博士,广西民族大学副教授,研究方向:物流与供应链管理。
(责编 丁 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