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西部高校进一步完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为创业团队和创新创业授课教师、指导教师提供一个相互学习、相互交流、资源共享的线上线下服务平台,针对创业项目孵化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邀请相关政策部门、创业指导团队、成功创业者的“把脉问诊”、信息推广、注资融资、师资培训等一系列创新创业教育扶持资源,更好地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和项目孵化做好服务工作。
[关 键 词] 西部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
[中图分类号] G64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0)45-0198-02
西部高校深入学习领会《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关于做好2017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人社部函〔2017〕20号)、《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办公厅财政部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做好2017年就业重点工作的通知》(人社厅发〔2017〕32号)文件精神,认真贯彻落实“2020届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网络视频会议”的相关要求,响应“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国家号召,立足学校实际,不断探索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模式,积极推进西部高校创新创业工作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建设,对接社会需求,修订西部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方案,构建有区域特色、全方位的教育指導服务体系,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提供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指导与服务。现将西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中出现的典型问题分析如下。
一、创业形势分析
(一)西部高校各二级学院根据各学科专业设置已开设创新创业类课程,并形成较为稳定的课程群,如创新创业过程与方法、人力资源管理——基于创新创业视角、大学生创新创业、走进创业、创新思维训练、网络创业理论与实践、创践——大学生创新创业实务、互联网与营销创新,但绝大多数课程为采用线上教学形式,不能贴合社会需求和学生实际创业需求,未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二)在校大学生受西部大开发的强大推力,有创业想法的居多,创业积极性较高、具有吃苦耐劳的创业品质,但创新创业项目的收集、培育、孵化、落地等并没有形成完整的教育帮扶体系。缺乏有针对性的专业指导、经费投入力度不够和受场地限制等因素,导致西部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企业、创业园稀缺甚至没有。
二、创新创业存在的问题及困难
(一)创新创业教育处于起步阶段,缺乏顶层统筹管理和创新创业指导团队,需进一步完善建立健全创新创业教育模式、自主创业服务政策和企业扶持措施。
(二)传统的创新创业教育培养理念和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无法满足当今社会对创新创业人才的需求。创业团队和创业导师未能将自身专业特点与创新创业元素相融合,沿用陈旧教育培养模式,与社会需求创新创业教育理念严重脱节。
(三)创新创业教育指导服务重视程度不够,课程体系不完善,创新创业教育缺乏相关学科理论层面与创新创业教育相融合,没有形成科学教育培养体系,难以发挥合力。创新创业课程体系理论教育脱离创业实践,受实践场地局限、指导服务不到位的影响,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环节流于形式,导致多数创业想法和创业团队仅停留在纸上谈兵的层面。
(四)缺乏创新创业教育和创新实践专项基金,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管理经费使用管理过程中存在执行经费预算不严格、经费使用情况和报销、备案过程不规范、管理部门审核不严谨的问题。
(五)受客观条件的制约,大学生创新创业课程师资队伍严重缺乏,持有SYB及以上证书的授课教师数少,无法满足正常的创新创业教育授课需求。专业教师引进困难、兼职教师和“双师型”教师配备不足。
(六)未能严格按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管理办法》科学管理和有效引导,致使同类项目人员配备和资金使用无法有效整合,项目发展缺乏延续性,造成项目被迫夭折。
三、创新创业工作的改进措施和办法
(一)树立创新创业教育理念
创新是社会发展进步的灵魂,创业是国家发展的基础动力。西部高校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积极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带动就业,是深化西部高校教育教学改革、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创新创业指导服务在学科发展的基础上本着“创新、创造、创业”宗旨,以“激发创新理念,提高创新实践能力,培养创业精神”为目标,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理论教学、校外实践、竞赛检验的方式对大学生创业团队进行创新创业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观念和创业能力,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创新创业平台,努力营造创新创业的浓厚氛围。
(二)合理规范组织机构
根据西部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实际情况,设立科学规范的组织领导机构,成立大学生创新创业中心或大学生创新创业管理学院,建立健全各项管理制度及项目、团队测评体系,明确责任分工,落实主体责任,全面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大力推进二级学院人才培养机制的创新,把创新创业工作融入日常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强力推动各项创新创业竞赛活动的开展,引导大学生积极融入市场大环境,发挥自身所长,通过狠抓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与实践,鼓励学科竞赛,构建创新创业平台,切实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业实践能力。
(三)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强化创新创业教师队伍建设
积极争取校友资源、社会组织、公益团体、企事业单位和个人支持高校创新创业工作,设立大学生创新创业孵化基金,以多种形式向自主创业项目进行专项评估与指导,提高扶持资金使用效益。学校设定一定数量的特聘或流动岗位,聘请具有创新创业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的企业家、创业成功者担任学生创新创业团队导师和创新创业课程授课教师,形成以创新创业为导向的师资队伍,每年定期选派或邀请专业技能培训教师来学校,利用节假日时间对创新创业课程授课教师和创业导师进行SYB、IYB专业资格培训,努力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平。 (四)建立健全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修订人才培养方案
创新创业课程教育是实现创新创业实践的主要途径,通过创新创业类课程(选修课和必修课)的开设,使学生初步了解创新创业教育的基本知识、途径和一般规律,有效培养学生创新创业的意识。在各学科课程教育过程中有效融合创新创业理论教育,根据不同专业特点,分门别类、术业专攻地进行创新创业理念和实践训练教育。各专业应根据自身学科特点,充分发掘本专业创新创业的教学内容,重新修订人才培养方案,通过讲座、沙龙或课程讨论等形式,启发学生在专业学习过程中科学合理地将创新创业知识点结合起来,理论联系实践使学生能够深刻领会到专业课程的内涵,并在学科专业基础上开展高层次的创新创业实践。
(五)开展丰富多彩的创新创业活动
加强创新创业团队的日常管理工作,引导学生积极参加每年一度的“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和“挑战杯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鼓励汉族与藏族学生混合编队参赛。鼓励二级学院联合学生工作部、团委举办各类创意设计、策划书撰写、数学建模等专题竞赛活动和创新创业讲座、论坛。邀请创业成功毕业生、孵化基地创始人、企业家等定期举办“创业导师面对面”“企业家进校园”等专访节目,进一步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兴趣,引导创业团队正确的发展方向,努力形成以学校大力支持、创业导师丰富、学生自主性强、参与热情高为主要特点的创新创业校园氛围。
(六)教务管理部门应结合高校实际,制定大学生创新创业学籍学分管理办法,鼓励学生承担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参加各类学科竞赛获奖、开展创新实验、论文发表、获得专利等活动,均折算相應的公共选修课学分,并逐步将部分创新创业选修课结合各专业学科特点过渡为必修课。
(七)利用“走出去,请进来”的发展策略,与相关培训机构联系,建立合作机制,定期组织创新创业项目指导教师培训、实训和交流,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观念、教学研究与指导学生创新创业的实践水平。
(八)进一步推进校企合作相关事宜,联合企业建设高校创新创业园、孵化基地、创新创业产学研基地等,作为学校与市场间的桥梁,可以将校外创业资源最大限度地整合利用,大学生创业团队可参照“双创”基地的培养方案及有关制度规定从事创业实践活动。创业作为一个系统工程,可以使大学生创业团队在市场调研、企业定位、经营策略、产权关系、市场营销、团队组建、责任分工、财务构建等一系列领域积累丰富的知识,为今后的创业项目落地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随着导师团队科学合理、有针对性地创新创业教育、指导及大学生创业团队实践训练的不断深入,不断建立和完善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团队管理办法,设立规范合理的组织机构,建立健全完善的管理及测评体系,强力推动大学各项创新创业教育活动的开展,引导创业团队积极融入市场大环境,发挥自身优势。
(九)就业、创业指导部门联合后勤、保卫处根据学生创业需求,结合学校实际,提供较为集中、便于管理的创业专用场地,配备必要的公共设施,助推孵化大学生创业项目。
四、条件保障
(一)加强顶层设计,建立健全管理机制
成立学校创新创业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学校就业指导中心,由校党委书记和校长共同兼任组长,由分管学生工作的副校长担任副组长,成员由学生工作部、团委领导和各学院院长(书记)构成。同时,二级学院在学校创新创业工作领导小组的领导下,结合学院实际成立学院创新创业工作领导小组,由负责本学院创新创业工作的领导干部担任组长及成员,层层传导压力,进一步明确责任主体、压实责任任务。各级创新创业领导小组要落实创新创业教育主体责任,落实工作任务,真正把促进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纳入学校改革发展重要议事日程。
(二)建立大学生创新创业经费管理办法。引入市场机制,加大创新创业经费投入,将创新创业经费所需纳入学校年度经费预算。
(三)进一步完善创新创业教育监督机制,落实主体责任。进一步完善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管理办法,将创新创业教育作为学校办学的重要目标,将大学生创新创业管理纳入学校本、专科教学水平评估指标体系、学院学科专业评估体系和学校目标管理考核办法,落实主体责任;同时将各学院开展创新创业情况列入领导班子年度考核的重要指标,强化对创新创业工作的教育评估。
(四)进一步完善创新创业教育监督机制。将学校创新创业开展情况列入本、专科教学质量年度报告和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公开透明地向全校师生报告年度创新创业工作开展情况,主动接受师生的教育监督,掀起各学院创新创业的热潮。
(五)加强宣传引导,形成锐意进取的创新创业校园氛围
加大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相关工作的宣传力度,充分利用校园广播、官微、各微信平台等新媒体宣传加强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必要性、紧迫性和重要性,使创新创业成为管理者办学、教师教学、学生求学的理性认知与行动自觉。
五、结语
西部高校拥有独特的区位条件、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和独特的生态环境等优势。结合高校大学生的创造力和西部地区的各类资源,深化文化旅游改革创新,以融合发展为主线,着力推动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和旅游业高效发展。我们要抓住这个机遇,深入挖掘各民族美食、手工艺品的文化精髓,打造摄影文艺基地,与西部地区的各类文旅等活动对接形成合力,形成以西部高校大学生为代表的自有文创品牌及体系,策划推出特色旅游文化产品,充分聚集并融合当地各类文创产业的创新创业力量,提升西部地区文旅、文创产业创新发展的新高度。
参考文献:
[1]何桂玲,陈育文,何晓琳.地方性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探索[J].柳州师专学报,2015(6).
[2]张俊.应用型本科商贸类专业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机理及举措探讨[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中旬刊),2015(12).
[3]于春艳.本科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状况研究[J].学习月刊,2015(22).
◎编辑 郭起珍
[关 键 词] 西部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
[中图分类号] G64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0)45-0198-02
西部高校深入学习领会《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关于做好2017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人社部函〔2017〕20号)、《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办公厅财政部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做好2017年就业重点工作的通知》(人社厅发〔2017〕32号)文件精神,认真贯彻落实“2020届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网络视频会议”的相关要求,响应“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国家号召,立足学校实际,不断探索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模式,积极推进西部高校创新创业工作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建设,对接社会需求,修订西部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方案,构建有区域特色、全方位的教育指導服务体系,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提供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指导与服务。现将西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中出现的典型问题分析如下。
一、创业形势分析
(一)西部高校各二级学院根据各学科专业设置已开设创新创业类课程,并形成较为稳定的课程群,如创新创业过程与方法、人力资源管理——基于创新创业视角、大学生创新创业、走进创业、创新思维训练、网络创业理论与实践、创践——大学生创新创业实务、互联网与营销创新,但绝大多数课程为采用线上教学形式,不能贴合社会需求和学生实际创业需求,未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二)在校大学生受西部大开发的强大推力,有创业想法的居多,创业积极性较高、具有吃苦耐劳的创业品质,但创新创业项目的收集、培育、孵化、落地等并没有形成完整的教育帮扶体系。缺乏有针对性的专业指导、经费投入力度不够和受场地限制等因素,导致西部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企业、创业园稀缺甚至没有。
二、创新创业存在的问题及困难
(一)创新创业教育处于起步阶段,缺乏顶层统筹管理和创新创业指导团队,需进一步完善建立健全创新创业教育模式、自主创业服务政策和企业扶持措施。
(二)传统的创新创业教育培养理念和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无法满足当今社会对创新创业人才的需求。创业团队和创业导师未能将自身专业特点与创新创业元素相融合,沿用陈旧教育培养模式,与社会需求创新创业教育理念严重脱节。
(三)创新创业教育指导服务重视程度不够,课程体系不完善,创新创业教育缺乏相关学科理论层面与创新创业教育相融合,没有形成科学教育培养体系,难以发挥合力。创新创业课程体系理论教育脱离创业实践,受实践场地局限、指导服务不到位的影响,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环节流于形式,导致多数创业想法和创业团队仅停留在纸上谈兵的层面。
(四)缺乏创新创业教育和创新实践专项基金,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管理经费使用管理过程中存在执行经费预算不严格、经费使用情况和报销、备案过程不规范、管理部门审核不严谨的问题。
(五)受客观条件的制约,大学生创新创业课程师资队伍严重缺乏,持有SYB及以上证书的授课教师数少,无法满足正常的创新创业教育授课需求。专业教师引进困难、兼职教师和“双师型”教师配备不足。
(六)未能严格按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管理办法》科学管理和有效引导,致使同类项目人员配备和资金使用无法有效整合,项目发展缺乏延续性,造成项目被迫夭折。
三、创新创业工作的改进措施和办法
(一)树立创新创业教育理念
创新是社会发展进步的灵魂,创业是国家发展的基础动力。西部高校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积极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带动就业,是深化西部高校教育教学改革、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创新创业指导服务在学科发展的基础上本着“创新、创造、创业”宗旨,以“激发创新理念,提高创新实践能力,培养创业精神”为目标,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理论教学、校外实践、竞赛检验的方式对大学生创业团队进行创新创业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观念和创业能力,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创新创业平台,努力营造创新创业的浓厚氛围。
(二)合理规范组织机构
根据西部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实际情况,设立科学规范的组织领导机构,成立大学生创新创业中心或大学生创新创业管理学院,建立健全各项管理制度及项目、团队测评体系,明确责任分工,落实主体责任,全面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大力推进二级学院人才培养机制的创新,把创新创业工作融入日常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强力推动各项创新创业竞赛活动的开展,引导大学生积极融入市场大环境,发挥自身所长,通过狠抓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与实践,鼓励学科竞赛,构建创新创业平台,切实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业实践能力。
(三)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强化创新创业教师队伍建设
积极争取校友资源、社会组织、公益团体、企事业单位和个人支持高校创新创业工作,设立大学生创新创业孵化基金,以多种形式向自主创业项目进行专项评估与指导,提高扶持资金使用效益。学校设定一定数量的特聘或流动岗位,聘请具有创新创业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的企业家、创业成功者担任学生创新创业团队导师和创新创业课程授课教师,形成以创新创业为导向的师资队伍,每年定期选派或邀请专业技能培训教师来学校,利用节假日时间对创新创业课程授课教师和创业导师进行SYB、IYB专业资格培训,努力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平。 (四)建立健全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修订人才培养方案
创新创业课程教育是实现创新创业实践的主要途径,通过创新创业类课程(选修课和必修课)的开设,使学生初步了解创新创业教育的基本知识、途径和一般规律,有效培养学生创新创业的意识。在各学科课程教育过程中有效融合创新创业理论教育,根据不同专业特点,分门别类、术业专攻地进行创新创业理念和实践训练教育。各专业应根据自身学科特点,充分发掘本专业创新创业的教学内容,重新修订人才培养方案,通过讲座、沙龙或课程讨论等形式,启发学生在专业学习过程中科学合理地将创新创业知识点结合起来,理论联系实践使学生能够深刻领会到专业课程的内涵,并在学科专业基础上开展高层次的创新创业实践。
(五)开展丰富多彩的创新创业活动
加强创新创业团队的日常管理工作,引导学生积极参加每年一度的“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和“挑战杯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鼓励汉族与藏族学生混合编队参赛。鼓励二级学院联合学生工作部、团委举办各类创意设计、策划书撰写、数学建模等专题竞赛活动和创新创业讲座、论坛。邀请创业成功毕业生、孵化基地创始人、企业家等定期举办“创业导师面对面”“企业家进校园”等专访节目,进一步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兴趣,引导创业团队正确的发展方向,努力形成以学校大力支持、创业导师丰富、学生自主性强、参与热情高为主要特点的创新创业校园氛围。
(六)教务管理部门应结合高校实际,制定大学生创新创业学籍学分管理办法,鼓励学生承担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参加各类学科竞赛获奖、开展创新实验、论文发表、获得专利等活动,均折算相應的公共选修课学分,并逐步将部分创新创业选修课结合各专业学科特点过渡为必修课。
(七)利用“走出去,请进来”的发展策略,与相关培训机构联系,建立合作机制,定期组织创新创业项目指导教师培训、实训和交流,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观念、教学研究与指导学生创新创业的实践水平。
(八)进一步推进校企合作相关事宜,联合企业建设高校创新创业园、孵化基地、创新创业产学研基地等,作为学校与市场间的桥梁,可以将校外创业资源最大限度地整合利用,大学生创业团队可参照“双创”基地的培养方案及有关制度规定从事创业实践活动。创业作为一个系统工程,可以使大学生创业团队在市场调研、企业定位、经营策略、产权关系、市场营销、团队组建、责任分工、财务构建等一系列领域积累丰富的知识,为今后的创业项目落地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随着导师团队科学合理、有针对性地创新创业教育、指导及大学生创业团队实践训练的不断深入,不断建立和完善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团队管理办法,设立规范合理的组织机构,建立健全完善的管理及测评体系,强力推动大学各项创新创业教育活动的开展,引导创业团队积极融入市场大环境,发挥自身优势。
(九)就业、创业指导部门联合后勤、保卫处根据学生创业需求,结合学校实际,提供较为集中、便于管理的创业专用场地,配备必要的公共设施,助推孵化大学生创业项目。
四、条件保障
(一)加强顶层设计,建立健全管理机制
成立学校创新创业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学校就业指导中心,由校党委书记和校长共同兼任组长,由分管学生工作的副校长担任副组长,成员由学生工作部、团委领导和各学院院长(书记)构成。同时,二级学院在学校创新创业工作领导小组的领导下,结合学院实际成立学院创新创业工作领导小组,由负责本学院创新创业工作的领导干部担任组长及成员,层层传导压力,进一步明确责任主体、压实责任任务。各级创新创业领导小组要落实创新创业教育主体责任,落实工作任务,真正把促进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纳入学校改革发展重要议事日程。
(二)建立大学生创新创业经费管理办法。引入市场机制,加大创新创业经费投入,将创新创业经费所需纳入学校年度经费预算。
(三)进一步完善创新创业教育监督机制,落实主体责任。进一步完善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管理办法,将创新创业教育作为学校办学的重要目标,将大学生创新创业管理纳入学校本、专科教学水平评估指标体系、学院学科专业评估体系和学校目标管理考核办法,落实主体责任;同时将各学院开展创新创业情况列入领导班子年度考核的重要指标,强化对创新创业工作的教育评估。
(四)进一步完善创新创业教育监督机制。将学校创新创业开展情况列入本、专科教学质量年度报告和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公开透明地向全校师生报告年度创新创业工作开展情况,主动接受师生的教育监督,掀起各学院创新创业的热潮。
(五)加强宣传引导,形成锐意进取的创新创业校园氛围
加大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相关工作的宣传力度,充分利用校园广播、官微、各微信平台等新媒体宣传加强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必要性、紧迫性和重要性,使创新创业成为管理者办学、教师教学、学生求学的理性认知与行动自觉。
五、结语
西部高校拥有独特的区位条件、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和独特的生态环境等优势。结合高校大学生的创造力和西部地区的各类资源,深化文化旅游改革创新,以融合发展为主线,着力推动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和旅游业高效发展。我们要抓住这个机遇,深入挖掘各民族美食、手工艺品的文化精髓,打造摄影文艺基地,与西部地区的各类文旅等活动对接形成合力,形成以西部高校大学生为代表的自有文创品牌及体系,策划推出特色旅游文化产品,充分聚集并融合当地各类文创产业的创新创业力量,提升西部地区文旅、文创产业创新发展的新高度。
参考文献:
[1]何桂玲,陈育文,何晓琳.地方性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探索[J].柳州师专学报,2015(6).
[2]张俊.应用型本科商贸类专业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机理及举措探讨[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中旬刊),2015(12).
[3]于春艳.本科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状况研究[J].学习月刊,2015(22).
◎编辑 郭起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