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课是学生的一种生命方式,是一架生命建构和生成的阶梯,是生命火箭发射的基地。它的真正贡献是使学生在研究中学习和学习研究,是让学生拥有一种精神,一种态度,一种立场,一种不懈的追求,留给学生的精神是永恒的。语文教学是以教材为立足点和引发点,通过师生双边认知、选择并确定教学目标、内容和学习、探究方式的创造过程。
一,语文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在教学上的互动参与
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时会停留在表面,留于形式。师生之间可能提问很多、回答率也很高,并且也有同桌之间的讨论,但结果往往是“问之不切,则其听之不专,则其所取之不同。”这种形式的交流与学习并不能保证所有学生知识的构建。事实上,学习交流是基于有效的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动的。
要实现课堂的有效互动与教师创设的问题情景是密切相关的。我记得语文七年级(上)有个口语交际,是“采访任课教师”。一开始布置这个作业,我只是考虑锻炼一下学生的胆识。最初我把全班同学分成八人一组,同学们意见很大,认为人多,分工不均,不能人人参与。最终按照同学们的意见,分成四人一组,采访的时间、内容、谁提问、谁记录、谁汇报,都让他们自己商量。我只是在三天后听汇报。三天后同学们的汇报和在课堂上临时进行的采访活动令我刮目相看。学生的参与精神与口头表达能力深深感动了我,也启发了我。我认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只有创设一些具有一定思考性、探究性、趣味性和能让学生参与讨论的练习才能实现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有效互动。
二、语文教学上的参与是要求语文教师积极拓展和丰富学生的知识面
创新的教学要从课本走向课外、从封闭走向开放。开放的范围既包括开放教材,也包括开放课堂,充分拓展学生视野,实行大语文教学观念。使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沟通,务求课内打基础,课外求发展;各学科教学也要相互沟通,相互促进;同时教师还要努力使课堂教学与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相沟通。扩展学习外延,就是丰富知识内涵。
在拓展和丰富学生的知识面上,首先课堂知识应向课外延伸。课堂学习结束后,可凭借“例子”尽力拓展,把学生知识的触角引向广阔的生活天地。其次,向学科开放,如语文课可向历史课开放,了解与语文相关的历史故事和人物,了解当地的历史名人;语文课也可向地理课开放,如让学生了解当地村名、地名的由来,了解当地的风土人情,参观当地的名胜古迹,搜集民间传说等。这样就能让学生投身于五彩缤纷、五光十色的社会生活,到大自然中去学习。同时教师还要教会学生充分利用现代信息媒体,如广播、电视、录像、网络等,拓展学生的学习渠道,让学生充分利用校内、校外的教育资源,从而大大丰富和拓展自己的知识面。
三,语文教学上的参与是注重要求教师善于培养学生的探索学习
翻开《新课标》,我们不难发现新课程的重要特点之一是学生在课程学习方式上由过去的以接受为主,向“自主、探究与合作”的方式上的转变。如何才能让学生自由的去探索,主动去合作,自己获取知识和答案呢?我们知道,学贵有思,思贵有疑。“尽信书不如无书”,凡是学生能够通过自学而明白的知识,我们都应该放手先让学生自己去研究、去发现,;凡是能撞击学生智慧的火花的地方,教师都应该努力引导学生去探索、去质疑。那么,学生终身受用的知识就会自然而然的建构起来了。
比如,仅现在的初中语文教材第六册,我就引导学生多次质疑课文中的相关内容。如《诗经》中的《蒹葭》有这样两句“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文中对“溯洄”的解释为:逆流而上;对“溯游”的解释为:沿着直流的河道走向上游。而我却告诉学生:通观全诗“溯洄”与“溯游”是相对的,如果“溯洄”的解释为:逆流而上;那么”溯游"就该灵活的解释为:顺流而下。只有这样才符合诗歌反复渲染追求意中人不到的意境。再如,李煜的词《虞美人》是脍炙人口的名篇,其中有这样一句“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文下对“朱颜”的注解为:红润美好的容颜。显然文中把“朱颜”理解为女子的美好容颜,而我却引导学生质疑此解释。我认为“朱颜”是与前面的“雕栏玉砌”相对的,是指以前宫殿的颜色。“朱颜改”指以前宫殿颜色已改,其实是暗指江山已改。还有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一文中有这样一句“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在讲课时我就对学生说:此处标点有误,正确标点应该是“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当时就赢得不少学生认同,结果在一年后教材果然把此处标点改正了过来。
我想一个老师只要有一双会发现的眼睛和一颗善于启迪学生思维的心灵,那么你就会教会学生如何去质疑和如何去探索。
四,语文教学上的参与教学是要求建立在多元化的创新课堂教学模式上进行。
新课标要求语文课堂教学要建立一种多元化载体的课堂教学模式,由单纯的学科性教学变为语文的社会性、活动性、实践性、科学性的和谐统一的教学模式。操作程序为学生自读课文,查阅资料或社会调查,拓宽语文领域的范围或小组讨论提出解决部分问题,又提出新问题——又深入探索——总结评价——展示成果,延伸拓展语文教学内容或社会专访,现场采访.查阅资料,课堂讨论或课内与课外活动相结合,开展语文课外阅读活动,扩大学生的知识视野。即每周写一篇读书笔记(读后感).每周一节课外阅读交流课等多层次、多领域、多元化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语文课堂教学的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方式、评价体系等方面,都呈现多元性的特点。过程与结果相结合,学业与态度、情感相结合,动态与静态相结合,创建一种最优化的信息传递与建构的方式,确保整个学习过程处于积极、主动、活跃、探究的状态,使课堂教学成为每一个学生主体活动的展开和整合过程。
总之,语文教学要求教师树立学生是课堂教学的生命主体,以发展学生为本的教学观。要在教学过程中体现一种热爱学生、尊重学生、一切从学生实际出发去引导学生进入自己授课的海洋,主动引导学生去理解知识、分析知识、应用知识,诱发他们开发自身的知识境界,拓宽他们学习知识的素质。
一,语文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在教学上的互动参与
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时会停留在表面,留于形式。师生之间可能提问很多、回答率也很高,并且也有同桌之间的讨论,但结果往往是“问之不切,则其听之不专,则其所取之不同。”这种形式的交流与学习并不能保证所有学生知识的构建。事实上,学习交流是基于有效的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动的。
要实现课堂的有效互动与教师创设的问题情景是密切相关的。我记得语文七年级(上)有个口语交际,是“采访任课教师”。一开始布置这个作业,我只是考虑锻炼一下学生的胆识。最初我把全班同学分成八人一组,同学们意见很大,认为人多,分工不均,不能人人参与。最终按照同学们的意见,分成四人一组,采访的时间、内容、谁提问、谁记录、谁汇报,都让他们自己商量。我只是在三天后听汇报。三天后同学们的汇报和在课堂上临时进行的采访活动令我刮目相看。学生的参与精神与口头表达能力深深感动了我,也启发了我。我认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只有创设一些具有一定思考性、探究性、趣味性和能让学生参与讨论的练习才能实现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有效互动。
二、语文教学上的参与是要求语文教师积极拓展和丰富学生的知识面
创新的教学要从课本走向课外、从封闭走向开放。开放的范围既包括开放教材,也包括开放课堂,充分拓展学生视野,实行大语文教学观念。使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沟通,务求课内打基础,课外求发展;各学科教学也要相互沟通,相互促进;同时教师还要努力使课堂教学与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相沟通。扩展学习外延,就是丰富知识内涵。
在拓展和丰富学生的知识面上,首先课堂知识应向课外延伸。课堂学习结束后,可凭借“例子”尽力拓展,把学生知识的触角引向广阔的生活天地。其次,向学科开放,如语文课可向历史课开放,了解与语文相关的历史故事和人物,了解当地的历史名人;语文课也可向地理课开放,如让学生了解当地村名、地名的由来,了解当地的风土人情,参观当地的名胜古迹,搜集民间传说等。这样就能让学生投身于五彩缤纷、五光十色的社会生活,到大自然中去学习。同时教师还要教会学生充分利用现代信息媒体,如广播、电视、录像、网络等,拓展学生的学习渠道,让学生充分利用校内、校外的教育资源,从而大大丰富和拓展自己的知识面。
三,语文教学上的参与是注重要求教师善于培养学生的探索学习
翻开《新课标》,我们不难发现新课程的重要特点之一是学生在课程学习方式上由过去的以接受为主,向“自主、探究与合作”的方式上的转变。如何才能让学生自由的去探索,主动去合作,自己获取知识和答案呢?我们知道,学贵有思,思贵有疑。“尽信书不如无书”,凡是学生能够通过自学而明白的知识,我们都应该放手先让学生自己去研究、去发现,;凡是能撞击学生智慧的火花的地方,教师都应该努力引导学生去探索、去质疑。那么,学生终身受用的知识就会自然而然的建构起来了。
比如,仅现在的初中语文教材第六册,我就引导学生多次质疑课文中的相关内容。如《诗经》中的《蒹葭》有这样两句“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文中对“溯洄”的解释为:逆流而上;对“溯游”的解释为:沿着直流的河道走向上游。而我却告诉学生:通观全诗“溯洄”与“溯游”是相对的,如果“溯洄”的解释为:逆流而上;那么”溯游"就该灵活的解释为:顺流而下。只有这样才符合诗歌反复渲染追求意中人不到的意境。再如,李煜的词《虞美人》是脍炙人口的名篇,其中有这样一句“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文下对“朱颜”的注解为:红润美好的容颜。显然文中把“朱颜”理解为女子的美好容颜,而我却引导学生质疑此解释。我认为“朱颜”是与前面的“雕栏玉砌”相对的,是指以前宫殿的颜色。“朱颜改”指以前宫殿颜色已改,其实是暗指江山已改。还有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一文中有这样一句“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在讲课时我就对学生说:此处标点有误,正确标点应该是“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当时就赢得不少学生认同,结果在一年后教材果然把此处标点改正了过来。
我想一个老师只要有一双会发现的眼睛和一颗善于启迪学生思维的心灵,那么你就会教会学生如何去质疑和如何去探索。
四,语文教学上的参与教学是要求建立在多元化的创新课堂教学模式上进行。
新课标要求语文课堂教学要建立一种多元化载体的课堂教学模式,由单纯的学科性教学变为语文的社会性、活动性、实践性、科学性的和谐统一的教学模式。操作程序为学生自读课文,查阅资料或社会调查,拓宽语文领域的范围或小组讨论提出解决部分问题,又提出新问题——又深入探索——总结评价——展示成果,延伸拓展语文教学内容或社会专访,现场采访.查阅资料,课堂讨论或课内与课外活动相结合,开展语文课外阅读活动,扩大学生的知识视野。即每周写一篇读书笔记(读后感).每周一节课外阅读交流课等多层次、多领域、多元化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语文课堂教学的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方式、评价体系等方面,都呈现多元性的特点。过程与结果相结合,学业与态度、情感相结合,动态与静态相结合,创建一种最优化的信息传递与建构的方式,确保整个学习过程处于积极、主动、活跃、探究的状态,使课堂教学成为每一个学生主体活动的展开和整合过程。
总之,语文教学要求教师树立学生是课堂教学的生命主体,以发展学生为本的教学观。要在教学过程中体现一种热爱学生、尊重学生、一切从学生实际出发去引导学生进入自己授课的海洋,主动引导学生去理解知识、分析知识、应用知识,诱发他们开发自身的知识境界,拓宽他们学习知识的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