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根据第25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报告统计,学生占到网民总数的28.83%,其中本专科以上学历学生占到24.3%,也就是说中国大学生网民达到了2500多万人。可见,大学生是一个庞大而特殊的网络交往群体。但是,网络交往是一把双刃剑,它既可以作为推动大学生全面发展的积极力量,又可能成为阻碍大学生人格完善的消极因素。透彻解析大学生网络交往的利弊,对其进行积极的引导,构建大学生身心发育的绿色网络环境,是教育研究者亟待破解的课题。
● 调查情况简介
1.调查对象
运用分层随机抽样法,对吉林省两所高校——吉林工商学院和东北电力学院两所院校的420名大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420份,回收有效问卷406份,有效回收率达到96.4%。被调查人信息如表1。
由表2可见,大学生网络交往的内容繁多,形式多样。娱乐方面,最受大学生青睐的是视频,接下来依次是游戏和音乐,网络文学涉猎较少。交流沟通方面,主要使用的是QQ聊天、电子邮件及社交网站。信息获取方面,网络新闻、搜索引擎和校园网站三个渠道并行运用,不过校园网站还是更能吸引大学生的目光。
2.大学生网络交往认知度调查(如下页表3)
表3显示,96.2%的大学生都能对网络交往持有理性的态度。37%的大学生还是对网络交往心存芥蒂。61%的大学生认为可以把虚拟的网络作为人际交往的主要渠道。大多数大学生都把网络交往当成了解世界、开阔视野的重要途径。但是,仍有54%的大学生赞同网络能够生成上网成瘾的病态心理。
● 网络交往利弊分析
1.网络交往的益处
(1)网络交往提供给大学生更多的人际交流机会。网络打破了交往中地域、家庭条件、年龄、学历层次等外在条件的限制,学生可以跨越时空,单纯、平等地与自己渴望结识的人进行联系和交流。
(2)网络交往增加了大学生的社会阅历和知识。绝大部分的大学生都把网络交往当成了解世界、开阔视野的重要途径。这表明,大学生从网络交往中可以获取日益丰富的人生经验和社会阅历,从而更清楚、更理智地认识社会生活,为今后正式踏入社会做好充分的准备。
(3)网络交往成为大学生心理调适的理想场所。处在18~25岁之间的大学生,在心理上独立性与依赖性并存,开放性与闭锁性同在。这种心理特点让大学生非常容易出现心理的两极化,他们既渴望与人坦诚沟通,又存在一定的心理距离。网络虚拟、平等、自由的特点,可以让大学生特别是内向的大学生表露现实交往中不敢表达的想法,宣泄现实中的忧虑与不满,从而能够调适心态、缓解抑郁、焦虑。
(4)网络交往成为师生沟通的全新平台。在校内网上,师生可以平等相对,互诉所想。既能交换意见、思想与观点,还能传递作业、问候与祝福。
2.网络交往的弊端
(1)网络交往过度会扰乱大学生的学习生活。32%的大学生每天上网在5小时以上,8%的学生甚至超过10小时。这表明,已经有相当一部分学生热衷于网络交往,且许多学生上网频度过高,如此可能会降低学习的效率,影响大学生的正常学习生活,甚至荒废学业。
(2)网络交往过度会使大学生脱离现实生活。大学生过度痴迷网络交往,每日沉溺在网络的虚拟世界,忽视真实的、正常的现实生活,脱离应有的日常社会交往活动,疏远亲人、朋友、同学与师长,导致现实的人际关系变得脆弱。
(3)网络交往过度会污染大学生的精神世界。大学生精力充沛,思维活跃,却缺乏识别能力,对网络世界中的是非荣辱、犯罪与违法等价值判断非常模糊。有些时候不能够正确判断违背伦理道德和社会公德等恶性行为的活动,误入迷途。诸如,下载淫秽视频、在BBS上散布反动信息、窃取他人密码和账号,等等。
(4)网络交往过度极易导致生理疾病和心理机能混乱。医学研究显示,长时间上网会引起眼部疾病、颈椎病肩周炎等;在精神方面,导致青少年出现情绪障碍和社会适应困难;在心理方面,会出现注意力不能集中和持久,记忆力减退,为人冷漠,情绪低落等;在躯体方面,则会出现不能维持正常的睡眠周期,停止上网时出现失眠、头痛、注意力不集中等;在行为方面,会出现品行障碍,产生攻击性行为,即上网成瘾症。
● 教育对策
1.加强大学生的网络安全教育
大学生的网络安全教育包括安全教育与普法教育两种形式。安全教育要引导大学生认识到网络交往是一个虚拟的过程,每个人在网上都是隐秘的,他可能表露真性情,也可能展现假情意,更有可能为非作歹、骗财骗色。只有增强防范意识,警惕自身安全,才能不给犯罪分子可乘之机。普法教育,应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中,增加网络道德和网络法律等内容。此外,有计划、有步骤地对学生进行网络法制教育。例如,组织学生观看法制教育节目,邀请法官、律师到学校举办网络法律素养的讲座,帮助学生成立网络法律互助会等社团组织。
2.建立高素质的思想政治教育队伍
学校政工人员应密切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网络交往情况。并有针对性地加强网络法律解答和网络心理咨询,对学生在网络交往中遇到的问题及时有效地疏导。同时,还要运用法规与行政手段净化高校的网络世界,屏蔽垃圾信息,防止信息污染,打造健康的网络空间。
● 调查情况简介
1.调查对象
运用分层随机抽样法,对吉林省两所高校——吉林工商学院和东北电力学院两所院校的420名大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420份,回收有效问卷406份,有效回收率达到96.4%。被调查人信息如表1。
由表2可见,大学生网络交往的内容繁多,形式多样。娱乐方面,最受大学生青睐的是视频,接下来依次是游戏和音乐,网络文学涉猎较少。交流沟通方面,主要使用的是QQ聊天、电子邮件及社交网站。信息获取方面,网络新闻、搜索引擎和校园网站三个渠道并行运用,不过校园网站还是更能吸引大学生的目光。
2.大学生网络交往认知度调查(如下页表3)
表3显示,96.2%的大学生都能对网络交往持有理性的态度。37%的大学生还是对网络交往心存芥蒂。61%的大学生认为可以把虚拟的网络作为人际交往的主要渠道。大多数大学生都把网络交往当成了解世界、开阔视野的重要途径。但是,仍有54%的大学生赞同网络能够生成上网成瘾的病态心理。
● 网络交往利弊分析
1.网络交往的益处
(1)网络交往提供给大学生更多的人际交流机会。网络打破了交往中地域、家庭条件、年龄、学历层次等外在条件的限制,学生可以跨越时空,单纯、平等地与自己渴望结识的人进行联系和交流。
(2)网络交往增加了大学生的社会阅历和知识。绝大部分的大学生都把网络交往当成了解世界、开阔视野的重要途径。这表明,大学生从网络交往中可以获取日益丰富的人生经验和社会阅历,从而更清楚、更理智地认识社会生活,为今后正式踏入社会做好充分的准备。
(3)网络交往成为大学生心理调适的理想场所。处在18~25岁之间的大学生,在心理上独立性与依赖性并存,开放性与闭锁性同在。这种心理特点让大学生非常容易出现心理的两极化,他们既渴望与人坦诚沟通,又存在一定的心理距离。网络虚拟、平等、自由的特点,可以让大学生特别是内向的大学生表露现实交往中不敢表达的想法,宣泄现实中的忧虑与不满,从而能够调适心态、缓解抑郁、焦虑。
(4)网络交往成为师生沟通的全新平台。在校内网上,师生可以平等相对,互诉所想。既能交换意见、思想与观点,还能传递作业、问候与祝福。
2.网络交往的弊端
(1)网络交往过度会扰乱大学生的学习生活。32%的大学生每天上网在5小时以上,8%的学生甚至超过10小时。这表明,已经有相当一部分学生热衷于网络交往,且许多学生上网频度过高,如此可能会降低学习的效率,影响大学生的正常学习生活,甚至荒废学业。
(2)网络交往过度会使大学生脱离现实生活。大学生过度痴迷网络交往,每日沉溺在网络的虚拟世界,忽视真实的、正常的现实生活,脱离应有的日常社会交往活动,疏远亲人、朋友、同学与师长,导致现实的人际关系变得脆弱。
(3)网络交往过度会污染大学生的精神世界。大学生精力充沛,思维活跃,却缺乏识别能力,对网络世界中的是非荣辱、犯罪与违法等价值判断非常模糊。有些时候不能够正确判断违背伦理道德和社会公德等恶性行为的活动,误入迷途。诸如,下载淫秽视频、在BBS上散布反动信息、窃取他人密码和账号,等等。
(4)网络交往过度极易导致生理疾病和心理机能混乱。医学研究显示,长时间上网会引起眼部疾病、颈椎病肩周炎等;在精神方面,导致青少年出现情绪障碍和社会适应困难;在心理方面,会出现注意力不能集中和持久,记忆力减退,为人冷漠,情绪低落等;在躯体方面,则会出现不能维持正常的睡眠周期,停止上网时出现失眠、头痛、注意力不集中等;在行为方面,会出现品行障碍,产生攻击性行为,即上网成瘾症。
● 教育对策
1.加强大学生的网络安全教育
大学生的网络安全教育包括安全教育与普法教育两种形式。安全教育要引导大学生认识到网络交往是一个虚拟的过程,每个人在网上都是隐秘的,他可能表露真性情,也可能展现假情意,更有可能为非作歹、骗财骗色。只有增强防范意识,警惕自身安全,才能不给犯罪分子可乘之机。普法教育,应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中,增加网络道德和网络法律等内容。此外,有计划、有步骤地对学生进行网络法制教育。例如,组织学生观看法制教育节目,邀请法官、律师到学校举办网络法律素养的讲座,帮助学生成立网络法律互助会等社团组织。
2.建立高素质的思想政治教育队伍
学校政工人员应密切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网络交往情况。并有针对性地加强网络法律解答和网络心理咨询,对学生在网络交往中遇到的问题及时有效地疏导。同时,还要运用法规与行政手段净化高校的网络世界,屏蔽垃圾信息,防止信息污染,打造健康的网络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