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析短文的写作要领(三)

来源 :中学生百科·高中语数外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xuhh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前面我们已经说过,现当代散文解读的项目主要是:研究构思,领悟意境,品评语言。本期我们来谈谈赏析短文写作的最后一个项目:品评语言。
  
  要点回顾
  
  散文是最接近生活真实的文学样式,散文语言是最接近作家本色的文字。由于作者的性格、气质、修为、审美趣味的不同,散文语言往往呈现出不同的感情色彩,所以我们在解读散文时,可以由“文”及“人”,由“人”及“文”,通过对“人”和“文”的双重切入来观照、把握作者的散文作品。
  散文语言的最大特点是自由疏放,笔法灵活,潇洒而不流于粗疏,优美而不失之雕饰。
  ◆散文语言赏析的短文写作要领
  
  散文语言赏析的短文写作要领
  
  原文输入
  春之怀古
  张晓风
  春天必然曾经是这样的。从绿意内敛的山头,一把雪再也撑不住了,噗嗤的一声,将冷脸笑成花面,一首澌澌然的歌便从云端唱到山麓,从山麓唱到低低的荒村,唱入篱落,唱入一只小鸭的黄蹼,唱入软溶溶的春泥,软如一床新翻的棉被的春泥。
  那样娇,那样敏感,却又那样浑沌无涯。一声雷,可以无端地惹哭满天的云,一阵杜鹃啼,可以斗急了一城杜鹃花。一阵风起,每一棵柳都吟出一则则白茫茫,虚飘飘,说也说不清,听也听不清的飞絮,每一丝飞絮都是一株柳的分号。反正,春天就是这样不讲理,不逻辑,而仍可以好得让人心平气和的。
  春天必然会是这样的:满塘叶黯花残的枯梗抵死苦守一截老根,北地里千宅万户的屋梁受尽风欺雪扰犹自温柔地抱着一团小小的空虚的燕巢。然后,忽然有一天,桃花把所有的山村水廓都攻陷了。柳树把皇室的御沟和民间的江头都控制住了。春天有如旌旗鲜明的王师,因长期虔诚的企盼祝祷而美丽起来。
  而关于春天的名字,必然曾经有这样的一段故事:在《诗经》之前,在《尚书》之前,在仓颉造字之前,一只小羊在吃草时猛然感到的多汁,一个孩子在放风筝时猛然感觉到的飞腾,一双患风痛的腿在猛然间感到的舒活,千千万万双素手在溪畔,在塘畔,在江畔浣纱的手所猛然感到的水的血脉……当他们惊讶地奔走互告的时候,他们决定将嘴噘成口哨的形状,用一种愉快的耳语的声量来为季节命名:“春”。
  鸟又可以开始丈量天空了。有的负责丈量天的蓝度,有的负责丈量天的透明度,有的负责用那只翼丈量天的高度和深度。而所有的鸟全不是好的数学家,它们吱吱喳喳地算了又算,核了又核,终于还是不敢宣布统计数字。
  至于所有的花,已交给蝴蝶去点数。所有的蕊,交给蜜蜂去编册。所有的树,交给风去纵宠。而风,交给檐前的老风铃去一一记忆,一一垂询。
  春天必然曾经是这样,或者,在什么地方,它仍然是这样的吧?穿越烟囱与烟囱的黑森林,我想走访那踯躅在湮远年代中的春天。
  
  文本解读
  关于“春”的诗文,我们恐怕早就“审美疲劳”了,但是,张晓风的《春之怀古》,这样新奇的描写,真是足够有吸引力和冲击力,给人一种彻彻底底的“新春”的感觉。
  开篇劈面就是一句:“春天必然曾经是这样的。”紧接着就洋洋洒洒写起“曾经”的春天来,直到最后我们才明白作者怀想“曾经的春天”的用意,只是想“穿越烟囱与烟囱的黑森林”,去“走访那踯躅在湮远年代中的春天”——回首“古”之春天的纯粹和煦,原来是感慨“今”之“烟囱与烟囱的黑森林”对环境的破坏——作者就是这样用心良苦地用曼妙的笔触来表达沉重的幽思。
  
  赏析范例
  张晓风用自己的灵感和才情创造了一个最美的春天的故事,让读者的心境情不自禁为之灿烂绚丽起来,也让读者忍不住为我们当下的环境感慨一番。
  关于“春”的诗文,我们读得不少,但张晓风的这篇《春之怀古》仍然给了我们强烈的陌生化体验,这种体验的陌生化主要来自文本的语言特色,具体表现为:
  其一,大量的铺排,让读者对春天的降临有丰沛的感受。张晓风巧妙地用“春天必然曾经是这样的”“春天必然会是这样的”“关于春天的名字,必然曾经有这样的一段故事”作为串联,多角度、多色彩、多层次地写尽了春天的柔媚和温煦乃至率性而为,同时反复提醒读者注意“曾经”所蕴涵的潜台词。
  其二,通篇人格化的描写,彻底激活了读者对春天的无限向往。请注意张晓风是怎么写春天来了的,在此我不得不摘录原文了,因为我没法找出更相衬的语句来替代:
  “从绿意内敛的山头,一把雪再也撑不住了,噗嗤的一声,将冷脸笑成花面,一首澌澌然的歌便从云端唱到山麓,从山麓唱到低低的荒村,唱入篱落,唱入一只小鸭的黄蹼,唱入软溶溶的春泥,软如一床新翻的棉被的春泥。”
  这样鲜活的语言,激发了我们美妙的联想,我们仿佛听见了一首动听的春之歌:雪融化了,一路歌唱着,从天上唱到山脚,从山脚唱到村落,小鸭子的黄蹼,踩在软溶溶的春泥上,就像是踩在新翻的棉被上一样。
  其三,作者的奇思异想,把读者引领到了湮远的年代里去领略远古的春之美好。
  关于春天的名字的由来,最典型地体现了作者的奇思异想,我们在作者的引领下,回溯到“《诗经》之前”“《尚书》之前”“仓颉造字之前”:
  “一只小羊在吃草时猛然感到的多汁,一个孩子在放风筝时猛然感觉到的飞腾,一双患风痛的腿在猛然间感到的舒活,千千万万双素手在溪畔,在塘畔,在江畔浣纱的手所猛然感到的水的血脉……”
  于是,他们奔走互告,“他们决定将嘴噘成口哨的形状,用一种愉快的耳语的声量来为季节命名”——春天的名字就这样诞生了!多奇妙的想象啊,读者脑海中的“春”一下子鲜亮起来,情不自禁想呼唤“曾经”的春天快快复活,去赶走那“黑森林”。
  
  临别赠言
  文学短评写作的专题,我们今天就下课了,我想说几句话作为给大家的期望吧。
  文学作品是高级的审美产品,文学欣赏是读者对文学艺术美的接受与鉴赏,文学作品的解读和品评,应该是一个趣味与修为并重的工程,没有一定之法规可求,不是一时之突击可成。最后,送大家一句话:
  每天开启一个觉悟,当你获得,苦难离你而去,欢愉就在心中。
  
  编辑/姚晟
其他文献
风筝  有时候纸做的架子  也能够高高在上    蝉  口号喊得不低  却从不务实    风铃  借助他人的力量  扩大自己的影响    时间  谁珍惜她,她就慷慨地给予  谁轻淡她,她就风一样走开    气球  吹得越大  越是不堪一击    河水  之所以奔流不息  是因为有向往大海的梦想    根  为了他人的光明  不惜把生命投入到黑暗与污浊之中    蚕  蜕一层稚气  长一分成熟   
“假如你不喜欢新英格兰的天气,那就等上10分钟。”住在美国东北部的人们经常说出这句俏皮话。  1848年的新英格兰就是如此。夏天清爽宜人,9月13日那天却异常闷热。即便习惯了户外工作的人,也打不起精神。  25岁的菲尼亚斯·盖奇(Phineas P.Gage)倒像往常一样精力健旺。在施工组里,他的个头儿最小,只有1.66米左右,但体格健壮,性格开朗,身手灵活。眼下,作为一家铁路公司的小工头儿,他带
我的爱情有个缺/谁能让我停歇/痴心若有罪情愿自己背/不让我挽回/是你的另一种不妥协/你的永不后悔/深深刻刻痛彻我心扉/可知心痛的感觉/总是我在体会/看我心碎你远走高飞    (一)    那年,惊和蛰都是十八岁,背负着考大学的理想在教室里挥洒汗水。惊只知道蛰是那个学校里活泼善良认真的小女孩。有天他骑车无意间经过一个破败的四合院门口,看见埋头洗衣的蛰,身边是熬着中药病重的母亲,才留意起这个不幸的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