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实主义内涵的浪漫诠释

来源 :艺术殿堂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owangmosong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尕布龙同志原青海省副省长,在他几十年的革命生涯中,一贯忠于党,忠于人民,始终牢记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时刻把党和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始终保持人民公仆的本色;识大体,顾大局,胸怀坦荡,光明磊落;清正廉洁,严于律己,谦虚谨慎;密切联系群众,关心群众疾苦,坚持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生活简朴,平易近人,待人诚恳;作风民主,团结同志,勇于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把毕生的精力奉献给了青海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深受青海各族干部群众的尊敬和爱戴。
  几十年来,在我国的戏剧舞台上,通过各种艺术形式唱颂主旋律、树立榜样形象是创作主流。从雷锋到田青春,反映各行各业服务群众的先进模范人物不计其数;从焦裕禄到孔繁森,歌颂党的各级干部廉洁奉公、执政为民的也许许多多。但像我们剧中主人翁尕布龙那样身为国家的省部级高级领导干部,却在最底层的农牧民面前保持着“俯首甘为孺子牛”精神,不端丝毫身架、不谋丝毫私利、把自己的一切,都毫无保留地奉献给农牧民群众的先进人物,还是很少有的。创做这样一部现实主义题材的秦腔现代戏,不仅要有少数民族之特色,还要诠释中国共产党培养的好干部的光辉形象,因此,剧组在成立之初面临的最大困难,就是担心失去了真实人物的真实感,害怕“假、大、空”,或是说形式大于内容。开排前总导演曾指出:“二度创作的全部努力,就是在于如何运用戏曲舞台艺术的一切手段,把剧本所反映的真实的尕布龙所经历的真人真事,做“真”、做“实”,使观众相信其真,感受其实。”
  为了实现导演的创作意图,剧组全体主创多次到青海湖和金银滩的实地采风,体验生活,最终大家在大自然找到了与尕布龙“不忘初衷、始终为民”的精神境界的同质同构的素材,并据此确立了全剧的体裁风格。这是一部具有浓郁民族特色、地域特征、轻喜色彩的现实主义题材和强烈真实感的散文诗似的浪漫主义相结合的抒情剧。犹如一篇大写意的,纯净、浓郁、优美的,散文诗词。其中,朴素是基础,真实是根本,流畅是关键,浪漫是主体,在舞美制作上更是要凸显这些特点。现代戏曲舞美有它特定的含义,与传统戏曲舞美既一脉相承,又因其具有更多的能动性而拥有时代的特点。第一届舞美协会会长孙浩然先生在80年代初曾提出:“舞台美术的功能应该是能动的,他会给舞台生命力。除了‘状物’、‘叙事’之外,还应能表达自己的感情,能‘说话’,来表达思想感情。”先生的“叙事、状物、抒情”三点论,简单明确的概括了现代舞台美术功能的主动性表现特点。尕布龙在舞美创作时就紧紧围绕这一观点,进行对戏曲舞台深层次的探究。
  简洁
  经过几十年的摸索,戏曲现代戏的舞台上,已经开始逐步脱离最初向话剧学习的写实风气,开始了向传统写意精神的回归。这是一个十分可喜的现象。纯写意的手段,虽然表现了以现实主义为灵魂的叙述真人真事的剧情,但还是会有较大的审美障碍的。而局部的写实,恰恰可以最大限度地弥补了这一不足。
  因此在《尕布龙》舞美设计之初,按照导演要求,创作团队确定了设计主线:用简洁的设计凸显剧目的主题。简洁非简单,为了强化本剧的真实感人的现实主义属性,《尕布龙》的舞美设计采用的是总体写意局部写实的手法。
  如何在简洁的要求下,突出及其纯净的雪山、青海湖为代表的高原特质,草原风韵,达到浪漫的意境,成为了舞美设计首要考虑的问题,这也成为整台戏审美的一个重要基础。
  为此舞美主創人员设定了以下九处具体环境:病房、羊圈、街边、牧民店、雪灾现场、救灾前指、山村、灵堂、山坡。导演要求的体现原则是:简单而准确,形象而易迁换。其中病房、牧民店、山村、救灾、山坡为主戏环境所在,尤需要求精心构思。
  于是,舞台上出现了白色的雪山、蓝色的湖水、翠绿的草地,局部还能看见草原上悠闲吃草的羊……几朵(两组)立体的白云飘在空中,烘托出了大写意的浪漫意境。
  表现牧区草场,只在翠绿的草地上出现一截栅栏,远处是点点白羊……
  表现西宁的街景,是在画幕前推出一个不大的,连着一盏街灯的小平台,既点缀了西宁“大十字”街景的具体环境,又赋予了舞台支点。
  表现重要场面的“牧民店”也是寥寥数笔:空中吊着一个窗框,一个排烟管道,再有就是一组用以吃饭的桌凳和一个烧煤的炉子……
  表现尕布龙妻子去世后的灵堂,只有一张供着妻子遗像的供桌,旁边放着一个她身前用过的轮椅……
  表现抗雪灾前线指挥部,是一个悬空而下的帐篷顶,以及帐篷里的一张小桌,一部电话……
  串联全剧的“病房”就更简单,只有一张单人沙发和边上的小柜……
  这样简洁的舞台设计,恰到好处地把风格中追求的“纯净”之意很好地表现了出来,也给戏曲的舞台表演,提供了十分广阔和赏心悦目的空间。
  灵动
  简洁的布景,重在意蕴而不是大制作的视觉冲击。为了避免此类布景已出现的观众视觉审美不饱和和易发生视觉疲劳的缺陷,导演在提出舞台调度“流畅”的要求同时,又提出了布景道具的迁换必须保持“灵动”。因此,在导演的安排下,舞台上所有除角色外的群众演员在换场时,按照古希腊戏剧唱诗班的形式进行演出,在观众的观赏之下,舞美人员有序、灵动地完成了一个个单元的舞台迁换。例如:戏开始不久,就有一个“金银滩青年牧民巴特尔陪送妻子到西宁大医院看病”的情节。戏的环境从舞台上场门前区的巴特尔牧区羊圈、巴特尔的妻子吉云头疼病发作开始,到决定赴省城治病,牧民们闻讯赶来送别的同时开始这单元的布景迁换;歌队合唱中巴特尔带着吉云完成一个简单的圆场调度,来到了下场门的西宁大十字街口,打听牧民店的时候遇到利用午休赶回家中为住在家里(牧民店)的各族患病牧民抓药送药的尕布龙省长;紧接着又是一个圆场调度,尕布龙领着巴特尔夫妻回家的同时,场景已经迁换到了尕布龙家(牧民店)的室内……三个场景,一气呵成,完全是群众演员有条不紊地带着景走。
  与明场迁换的布景相比,暗场迁换的要求就更加高些。   剧中有一场作为抗雪救灾副总指挥的尕布龙一线指挥的单元戏,舞台上场门后区推出两座“雪山”,难民可以从山上下来……在此背景下,下场门前区放下一个简易的“帐篷顶”,结合一张铺着地图、搁着电话的办公桌,构成了“临时指挥部”这场布景的全部。
  当戏剧情节进行到受难牧民全部抢救了出来,军官上场报告部队首长为救难民而不幸牺牲的消息时,在特写光中军官完成了报告噩耗的过程,全场瞬间中撤掉后区雪山和前区的“临时指挥部”,整个场景大雪纷飞,显得无比纯净,高亢悲怆的“下四川”民歌唱起,歌声中尕布龙挥泪扶送抬着首长遗体的担架过场。背景里,第一排是解放军战士,第二排是获救的难民,第三排高擎哈达的少女,一个接一个、一组接一组过场……场面极其悲壮感人……
  显然,在上述的场面设计和调度处理中,“灵动”已经不仅仅表现在一种节奏的需要上,而是被赋予了内涵,成为了一种舞台语言。在举重若轻间,以“灵动”表现“流畅”,从而把浪漫主义的舞台氛围,表现得淋漓尽致……
  质朴
  《尕布龙》的舞台设计,为我们基层戏曲院团今后的原创剧目,提供了一个可以借鉴的成功经验,其重要的一点,就是保持传统戏曲的质朴本质。
  毫无疑问,对比许多投入巨资的大制作剧目,这种以保持剧目美感、发挥戏曲审美优势为前提的创作思路,是难得的,既减少了剧目生产的资金投入,又方便了剧目的演出运作。
  如果我们在剧目中用到所谓的大制作,那么显然跟整个剧目的主题立意是偏离开的,尕布龙省长一生艰苦朴素,勤俭节约,浮夸的舞台美术势必会造成形式大于内容的问题。现代戏题材取自现实生活,回归本真,回归地方,回归质朴,才会跟剧目要表达的情感吻合。
  戏曲艺术本来就是以表演为中心的艺術,要想让演员进入规定情境,在舞美中就必须要靠舞美创作启发演员、渲染气氛。《尕布龙》舞美制作正是考虑到这一点,精心制作还原了青海本土的环境在现,演员在这些被创造的“真实”环境中捕捉人物,塑造典型环境下的质朴人性。这样的布景不会出现与表演风格不一致的弊端,相反,这种环境的真实感更使得情节发展建立在一个可信的基础上,对角色帮助非常大。做到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真实效果。
  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我们当然不能跟西方写实主义舞台相比,经济上也没有那么大的投入,因此选择“质朴”的投入及“质朴”的呈现,也应该是当今戏曲界值得思考的问题。
  在《尕布龙》一剧的创作及呈现中,可以确定的是舞台美术从来都是隶属于整个表演系统的一个子系统,舞台美术的发展和前途,一方面依赖于戏剧艺术的兴旺与繁荣,一方面又和社会生活息息相关。中国戏曲是一个生动的客观存在,在开放的形势下,面临着一个多彩的迅速发展的世界大潮的冲击,这反过来也对戏曲舞美产生影响。但是即便有诸多问题的存在,我们更应该不忘本身,知道应该姓什么,一方面不墨守陈规,闭门造车,另一方面要勇于与时代接轨,不抵触舶来品,这样中国的戏曲方可前进步。秦腔现代戏《尕布龙》的舞美的创作就是遵循了这一规律,并进行了大胆创新,“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给观众的是一种写意的美、是写实的真。
其他文献
【摘要】乐与诗时常难以分开,它们共同向我们展示了一个不可用语言描述的世界,需要长期积淀才能用心细细体会。有许多音乐人的歌曲文学造诣很深,他们就好比一个诗人,将美好的、富有哲理的歌词与质朴的旋律结合在一起,比如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鲍勃迪伦,比如冷峻不羁的音乐人窦唯,让我们一起来听听他们的音乐。  【关键词】诗与乐;鲍勃迪伦;窦唯  把灯点亮,续上茶一杯,翻开这一页;暖色调,声音的味道,进入一个故事。诗
期刊
【摘要】川东民间龙舞文化艺术形态以往其经济基础是以祖群、宗族的供给为基础,且形式较为单一,农业生产成为经济收入的主要部分。川东民间龙舞文化艺术形态的开展所需的经费开支是在这些收入中进行统一调配使用,同时祖群内部也会缴纳部分份子钱作为本宗族活动开展的经费。传统的经济结构下的川东民间龙舞文化艺术形态的开展所需的经费支出较为稳定,不受外部其他经济因素的影响。但是现代经济的转型,使传统经济结构断裂,分田到
期刊
【摘要】我国雕塑的发展历史源远流长,可以追溯到石器时代,雕塑的兴盛和发展在古代就与人类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由于不同时代信奉的宗教、社会意识、文化信仰不同,受到不同方面的各种影响,在当今社会已经是文化艺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本文通过对中国古代与现代雕塑的艺术特点进行分析,发扬我国非物质遗产的价值。  【关键词】古代雕塑;现代雕塑;艺术特点;非物质遗产  早在时期时代,我们的祖先就开始用石器创造简
期刊
【摘要】剪纸力求单纯但不单调,追求简练但不简单。以少愈多、以简表繁、以小见大为剪纸的最高境界。由此可见,我们的民间剪纸艺术,从其特点上来讲已经不再是去复制和素描。相应的,作者已经有了对其艺术作品的强烈认识和具体感受。作者从实际情感出发,将自己的内心融入到艺术作品当中,在这其中画面与结构式现阶段作者所着重要理解和表达的。我们可以这么理解,现代民间剪纸艺术,已经脱离了当初装饰的必要商品特点而是掀开了艺
期刊
【摘要】十九世纪末期奥地利建筑家-阿道夫·鲁斯提出“装饰即罪恶”的观点,接著德国建筑师密斯凡德罗提出“少即是多”的设计准则,奠定了现代主义的基础并将之奉为圭臬,二十世纪德国设计学院-包浩斯的成立将现代主义带到高峰,纯粹、理性及去除装饰的现代主义持续发展至今,本文对现代主义发展与风格演变来进行探讨以分析其未来发展的可能性。  【关键词】现代主义;少即是多;現代设计  一、现代主义的发展历程  十九世
期刊
【摘要】民族民间舞蹈的文化传承已经成为推动民族民间舞蹈发展的關键,本文重点研究了民族民间舞蹈文化传承的相关问题,先介绍了民族民间舞蹈文化的传承规律,再对民族民间舞蹈的发展趋势做详细分析,希望能对相关学者工作有所帮助。  【关键词】民族民间舞蹈;文化传承;传承规律;文化发展  民族民间舞蹈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展示民族风采的重要媒介。从民族民间舞蹈的发展历程来看,这种舞蹈源于人民大众对
期刊
【摘要】民间文化的产生是以传统民间社会生活为基石的。传统民间社会生活的大环境练就了民间文化的造物理念、生活方式、生产形式、信仰、价值观以及人们对自然的认识。  【关键词】生态民间;文化艺术;冲击与失衡  一、民间文化及其艺术形式受到的冲击与失衡  在农耕时代下,人们的思想上有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多子多福的期盼、对风调雨顺的期待、对“天人合一”的追求、对“佛”“神”的尊崇等,并通过手工制作的方式将
期刊
【摘要】中原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是华夏文明的一部分。而河南省是中原文化发源的地方,其文化分为:“农耕的文化、武术的文化、宗教的文化”。  【关键词】河南省;文化艺术;产业竞争  一、河南省文化艺术产业竞争力现状  (一)文化资源开发利用不足  最近几年,河南省陆续開发了一些具有中原本色的文化平台,如“黄帝故里拜祖大典、国际华商文化节”等,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对河南省的对外形象的传播产生了积极的作用,
期刊
【摘要】现阶段壮族敬酒歌大多数都是在喜庆节日上的活动或者重大节日以表演的形式出现。敬酒歌的表演形式是壮族祖先那里继承下来的,主要表演形式的也得到较完整的保留。礼遇客人的时候,通常举杯围绕客人,一大群人所表演的壮族敬酒歌让人流连忘返,可以深刻感受到人们宽阔的胸襟,自信豪放的性格  【关键词】壮族;敬酒歌;文化艺术;特征分析  一、壮族敬酒歌概述  在节庆日围聚在客人周围载歌载舞,说话说得激昂时手势就
期刊
【摘要】声乐作为一种艺术,属于一种审美意识形态领域,它的发展特征反映了当时的社会主流价值观念、思想道德体系和大众精神文化内涵,并映射了特定时期社会整体审美文化的趋向,本文从声乐艺术的语言审美、情感审美、声腔美和表演审美几个方面入手,结合声乐艺术的发展进展及规律,立足声乐的审美价值,折射音乐的审判意识,培养声乐艺术的审美能力。  【关键词】审美;声乐;艺术;培养  声乐艺术的审美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