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小学生自理能力是指个体在日常生活和学习过程中自主解决自己的问题、学习问题、交往问题及心理问题的意识水平和行为能力。也是“品德与社会”课程对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重要体现。
【关键词】小学生;自理能力 ;培养
教育改革到今天,学生自理能力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目前,许多学生都是独生子女,是家中的“小皇帝”“小太阳”,从小娇生惯养。每天上学放学时,学校门口都挤满了接送孩子的家长,见到孩子的第一件事就是接过他们身上的书包,而孩子则大摇大摆地走在前面,或者在小摊边买些零食吃。轮到孩子值日时,年逾花甲的老人或家长会不辞辛苦地代替孩子扫地、拖地,可谓“府首甘为孺子牛”。在日常生活中,父母们宁可自己省吃俭用,也要让孩子吃得好一点,穿得好一点,力所能及的家务活也不让孩子干,只要孩子把学习成绩搞上去。孩子们衣来伸手,饭来张口,这种情况大大助推孩子们的依赖性和依附性。长此以往,“高分低能”的情况会越来越普遍。因此,培养学生的自理能力便成为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
一、抓住学生好胜心理,培养自理能力
自立自强,积极进取是社会主义道德规范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少年儿童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内容。随着物质文明的不断发展,独生子女的家庭越来越多,然而这些孩子在家人的溺爱下普遍存在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不良习惯:一二年级学生打扫校园卫生,基本上是家人到校帮忙;有些学生到了五六年级仍不会做一些简单的家务活,父母出差在外,他们只能吃快餐叫外卖;学习上存在惰性,不能主动地、自觉地学习,甚至把学习当作负担,遇到困难不是绕道而行,就是埋怨。更有甚者,个别毕业班同学因无法完成月考和总复习而离家出走。这些在“温室”中长大的孩子,没有经历过风霜的洗礼,意志薄弱,难以接受生活的挑战,如何培养其自强能力呢?我们应在“品德与社会”教学中抓住小学生好胜心强的心理去着手培养,效果良好。
如,教学《要有毅力》一课时,可向学生讲述:小迪,一个高位截瘫、连学校门槛都没踏过的人,靠着顽强的毅力,战胜了无数困难和挫折,自觉成才,取得了许多健康人都难以取得的成绩。她还学习医术,为群众治病解除痛苦。她的意志是多么坚强呀!然而,我们个别同学患了轻感冒就请假,刮风下雨就旷课,考试成绩不理想就闹情绪,学习上遇到难题就退缩,和小迪相比,这些同学做得对不对?以后应该怎样做?通过讨论、交流,深化了学生的认识,增强了学生的抗压能力。
二、巧妙运用“伙伴合作教育”促进学生自理能力的形成
从班里找出能力较强的学生或某方面自理能力比较好的学生,对他们的行为给予表扬、宣传,让他们给同学们树立榜样,感染自理能力差的学生,并把这些孩子选为班干部,让其他学生向他们学习,然后在班里实行干部岗位责任制和轮流值周的制度,做到分工明确,责任清楚。组长每天收发作业本,管好自己组的纪律,抓好每天的卫生工作。班长每天负责收发全班的作业本,管好全班纪律、卫生等。然后老师让他们每天汇报一次,做得好的予以肯定,做得不够好或不大胆做的给予指导,并授予具体的工作方法,鼓励其再大胆工作。班干部在自己学习、生活、自理的基础上初步学会了管理班级。管理需要有坚强的班委会和集体核心,班干部起到了很好的表率作用,大家分工协作,互相配合,班级事务一定会做得井井有条。
三、师生互动,培养学生的自理能力
学生自理能力的培养对于学生养成好的性格,克服生活与学习中的困难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小学生的自理能力因为受家庭教育因素的影响存在很大的差距,有的学生的自理能力就比较强,可以将自己的学习生活料理的井井有条,如为新书包书皮,独立整理好文具用品、学习中遇到的困难能够独立解决而不过度依赖家长和老师等;有的学生的自理能力相对较弱,学习生活中的事情都需要父母帮忙打理,甚至削铅笔这样的小事情也要去麻烦家长。面对学生之间存在的个体差异,如何培养他们的自理能力呢?可以通过师生互动去引导学生去独立完成自己的事情,如何以专门开展经验分享的主题班会,鼓励学生之间相互学习经验,让自理能力强的学生带领自理能力较弱的学生;还可以通过整理好你的课桌、书包、书籍、簿本、文具等专题任务,引导学生学习独立完成任务。在任务过程中,教师要求全体同学自己动手整理书桌以及书包、课桌上的书籍、薄本、文具等,然后通过检查评比对表现突出的学生进行表扬。为了保证学生能够养成长期有效的自理能力,老师可以每天抽出时间检查一下,或者发动同学之间互查,慢慢地学生就会养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良好习惯,克服依赖心理。
四、加强实践活动,培养自理能力
自理能力是人赖以生存的基本能力,既包括独立生活的能力,又包括集体生活的能力。这些年来,小学生劳动的机会越来越少,一些独生子女几乎没有体力劳动。孩子们的体质体能下降了,爱劳动的光荣传统似乎也丢掉了。而劳动教育是“五爱”教育的重要内容,我们国家历来重视学生的劳动教育。教育部等多部委发文要求“中小学校创建劳动实践基地,提高学生劳动能力。”因此,要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挑战,完善自我;在动手动脑的协作中,自理能力得到充分的磨炼和提高,从而逐步培养自理能力。
如,在教学《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一课时,本人在课前让学生准备好了针、线、扣子,课堂上学习了小军的事迹后,让学生自己试着钉扣子,在相互对比中,找到自己的不足。教师对普遍存在的问题加以指引,并示以规范,让学生在实践中体会到“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快乐和重要性,从而坚定决心,以小军为榜样,在日常生活中严格要求自己。同时结合班队活动,把实践活动深入持续,如重阳节,要求每位学生给爷爷、奶奶、姥姥捶背、梳头、洗一次脚、讲一件学校里有趣的事,举行系红领巾比赛、整理书包比赛等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锻炼自己,提高自理能力,养成生活自理的良好习惯。
五、拓宽培养渠道,开展丰富多彩的竞赛活动
一是开展小学生生活技能竞赛,开阔小学生眼界,让所有学生在活动中丰富自己;二是开展文明班级评比活动,教师制定文明班级的评比方案,组织各班认真学习,严格按照评比方案定期评出文明班级;三是开展文明学生评比活动,让每位学生在评比中完善自己、提高自己;四是引导小学生开展社会实践竞赛活动,让学生把自己在学校学习中得到的生活知识应用于实践,让他们在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中培养生活自理能力。
六、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相结合
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基礎,也是学校教育的必要补充。因此,培养学生的生活自理能力要靠家长的支持与督促。有些家长过分宠爱子女,什么事都为孩子包办,于是,老师经常写一些“小纸条”,让学生带给自己的家长,鼓励家长多给孩子一些动手操作的机会,自己能做的事尽量让孩子自己做,让孩子自己能穿衣、洗脸、洗脚,不会的要慢慢学着做,家长的任务是在旁边进行指导、督促,让孩子在实践中培养自理能力,并从中体会劳动的乐趣。老师还要告诉家长爱孩子有许多的表现方法,但不让孩子干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并不是爱孩子,而是害孩子。转变家长的观念十分重要。因此,这种教育,不是学校教育取代家庭教育,而是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的延伸。
学生的教育一是既要有学校的教育内容,也要有家庭教育的内容;二是学校教育的内容部分,弥补了家庭教育的不足,学生在学校学习、生活,与同学相处,老师的关心和爱护,帮助学生建立信心,树立全新的集体观、荣辱观;三是学校教育增加的部分,是家庭教育无法替代的,学校的学生生活经过教师精心设计的,具有很强的前瞻性,这是家庭教育无法达到的水平。
总之,小学阶段是培养学生自理能力的重要时期,对小学生自理能力的培养需要老师和家长共同的努力,从而使小学生更加积极主动的面对生活,健康茁壮的成长。
参考文献:
[1]万丽.小学生自理能力的培养.现代教育学刊,2016(1).
[2]王燕.培养小学生生活自理能力的实践研究.教育教学研究,2016(40).
[3]魏中余.浅谈如何加强小学生德育素质教育.好家长/小学教育研究.
【关键词】小学生;自理能力 ;培养
教育改革到今天,学生自理能力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目前,许多学生都是独生子女,是家中的“小皇帝”“小太阳”,从小娇生惯养。每天上学放学时,学校门口都挤满了接送孩子的家长,见到孩子的第一件事就是接过他们身上的书包,而孩子则大摇大摆地走在前面,或者在小摊边买些零食吃。轮到孩子值日时,年逾花甲的老人或家长会不辞辛苦地代替孩子扫地、拖地,可谓“府首甘为孺子牛”。在日常生活中,父母们宁可自己省吃俭用,也要让孩子吃得好一点,穿得好一点,力所能及的家务活也不让孩子干,只要孩子把学习成绩搞上去。孩子们衣来伸手,饭来张口,这种情况大大助推孩子们的依赖性和依附性。长此以往,“高分低能”的情况会越来越普遍。因此,培养学生的自理能力便成为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
一、抓住学生好胜心理,培养自理能力
自立自强,积极进取是社会主义道德规范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少年儿童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内容。随着物质文明的不断发展,独生子女的家庭越来越多,然而这些孩子在家人的溺爱下普遍存在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不良习惯:一二年级学生打扫校园卫生,基本上是家人到校帮忙;有些学生到了五六年级仍不会做一些简单的家务活,父母出差在外,他们只能吃快餐叫外卖;学习上存在惰性,不能主动地、自觉地学习,甚至把学习当作负担,遇到困难不是绕道而行,就是埋怨。更有甚者,个别毕业班同学因无法完成月考和总复习而离家出走。这些在“温室”中长大的孩子,没有经历过风霜的洗礼,意志薄弱,难以接受生活的挑战,如何培养其自强能力呢?我们应在“品德与社会”教学中抓住小学生好胜心强的心理去着手培养,效果良好。
如,教学《要有毅力》一课时,可向学生讲述:小迪,一个高位截瘫、连学校门槛都没踏过的人,靠着顽强的毅力,战胜了无数困难和挫折,自觉成才,取得了许多健康人都难以取得的成绩。她还学习医术,为群众治病解除痛苦。她的意志是多么坚强呀!然而,我们个别同学患了轻感冒就请假,刮风下雨就旷课,考试成绩不理想就闹情绪,学习上遇到难题就退缩,和小迪相比,这些同学做得对不对?以后应该怎样做?通过讨论、交流,深化了学生的认识,增强了学生的抗压能力。
二、巧妙运用“伙伴合作教育”促进学生自理能力的形成
从班里找出能力较强的学生或某方面自理能力比较好的学生,对他们的行为给予表扬、宣传,让他们给同学们树立榜样,感染自理能力差的学生,并把这些孩子选为班干部,让其他学生向他们学习,然后在班里实行干部岗位责任制和轮流值周的制度,做到分工明确,责任清楚。组长每天收发作业本,管好自己组的纪律,抓好每天的卫生工作。班长每天负责收发全班的作业本,管好全班纪律、卫生等。然后老师让他们每天汇报一次,做得好的予以肯定,做得不够好或不大胆做的给予指导,并授予具体的工作方法,鼓励其再大胆工作。班干部在自己学习、生活、自理的基础上初步学会了管理班级。管理需要有坚强的班委会和集体核心,班干部起到了很好的表率作用,大家分工协作,互相配合,班级事务一定会做得井井有条。
三、师生互动,培养学生的自理能力
学生自理能力的培养对于学生养成好的性格,克服生活与学习中的困难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小学生的自理能力因为受家庭教育因素的影响存在很大的差距,有的学生的自理能力就比较强,可以将自己的学习生活料理的井井有条,如为新书包书皮,独立整理好文具用品、学习中遇到的困难能够独立解决而不过度依赖家长和老师等;有的学生的自理能力相对较弱,学习生活中的事情都需要父母帮忙打理,甚至削铅笔这样的小事情也要去麻烦家长。面对学生之间存在的个体差异,如何培养他们的自理能力呢?可以通过师生互动去引导学生去独立完成自己的事情,如何以专门开展经验分享的主题班会,鼓励学生之间相互学习经验,让自理能力强的学生带领自理能力较弱的学生;还可以通过整理好你的课桌、书包、书籍、簿本、文具等专题任务,引导学生学习独立完成任务。在任务过程中,教师要求全体同学自己动手整理书桌以及书包、课桌上的书籍、薄本、文具等,然后通过检查评比对表现突出的学生进行表扬。为了保证学生能够养成长期有效的自理能力,老师可以每天抽出时间检查一下,或者发动同学之间互查,慢慢地学生就会养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良好习惯,克服依赖心理。
四、加强实践活动,培养自理能力
自理能力是人赖以生存的基本能力,既包括独立生活的能力,又包括集体生活的能力。这些年来,小学生劳动的机会越来越少,一些独生子女几乎没有体力劳动。孩子们的体质体能下降了,爱劳动的光荣传统似乎也丢掉了。而劳动教育是“五爱”教育的重要内容,我们国家历来重视学生的劳动教育。教育部等多部委发文要求“中小学校创建劳动实践基地,提高学生劳动能力。”因此,要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挑战,完善自我;在动手动脑的协作中,自理能力得到充分的磨炼和提高,从而逐步培养自理能力。
如,在教学《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一课时,本人在课前让学生准备好了针、线、扣子,课堂上学习了小军的事迹后,让学生自己试着钉扣子,在相互对比中,找到自己的不足。教师对普遍存在的问题加以指引,并示以规范,让学生在实践中体会到“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快乐和重要性,从而坚定决心,以小军为榜样,在日常生活中严格要求自己。同时结合班队活动,把实践活动深入持续,如重阳节,要求每位学生给爷爷、奶奶、姥姥捶背、梳头、洗一次脚、讲一件学校里有趣的事,举行系红领巾比赛、整理书包比赛等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锻炼自己,提高自理能力,养成生活自理的良好习惯。
五、拓宽培养渠道,开展丰富多彩的竞赛活动
一是开展小学生生活技能竞赛,开阔小学生眼界,让所有学生在活动中丰富自己;二是开展文明班级评比活动,教师制定文明班级的评比方案,组织各班认真学习,严格按照评比方案定期评出文明班级;三是开展文明学生评比活动,让每位学生在评比中完善自己、提高自己;四是引导小学生开展社会实践竞赛活动,让学生把自己在学校学习中得到的生活知识应用于实践,让他们在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中培养生活自理能力。
六、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相结合
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基礎,也是学校教育的必要补充。因此,培养学生的生活自理能力要靠家长的支持与督促。有些家长过分宠爱子女,什么事都为孩子包办,于是,老师经常写一些“小纸条”,让学生带给自己的家长,鼓励家长多给孩子一些动手操作的机会,自己能做的事尽量让孩子自己做,让孩子自己能穿衣、洗脸、洗脚,不会的要慢慢学着做,家长的任务是在旁边进行指导、督促,让孩子在实践中培养自理能力,并从中体会劳动的乐趣。老师还要告诉家长爱孩子有许多的表现方法,但不让孩子干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并不是爱孩子,而是害孩子。转变家长的观念十分重要。因此,这种教育,不是学校教育取代家庭教育,而是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的延伸。
学生的教育一是既要有学校的教育内容,也要有家庭教育的内容;二是学校教育的内容部分,弥补了家庭教育的不足,学生在学校学习、生活,与同学相处,老师的关心和爱护,帮助学生建立信心,树立全新的集体观、荣辱观;三是学校教育增加的部分,是家庭教育无法替代的,学校的学生生活经过教师精心设计的,具有很强的前瞻性,这是家庭教育无法达到的水平。
总之,小学阶段是培养学生自理能力的重要时期,对小学生自理能力的培养需要老师和家长共同的努力,从而使小学生更加积极主动的面对生活,健康茁壮的成长。
参考文献:
[1]万丽.小学生自理能力的培养.现代教育学刊,2016(1).
[2]王燕.培养小学生生活自理能力的实践研究.教育教学研究,2016(40).
[3]魏中余.浅谈如何加强小学生德育素质教育.好家长/小学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