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国庆献礼大片《建国大业》自从上映以来,票房一路飘红。许多业内人士表示其票房突破5亿并非难事。论及《建国大业》的成功,与其超强的营销策略和成熟的商业运作息息相关。而年初推出贺岁动画《喜羊羊与灰太狼之牛气冲天》票房近亿元,令中国动画电影开始出现颠覆性改变,漫画书的发行量突破200万册。销售额超过2000万元,其目前研究开发的相关玩具、文具、服装等已达数千种。以上其实就是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分内之事,具备策划、运作、创意、推介等能力,用创意实现文化产业化、利润最大化。
定位:既宽且专
在发达国家,文化产业早已在国民经济这台“大戏”中担任“主角”多年。文化产业占其GDP的四分之一甚至更多。从本质上说,文化产业是以“文化创意”为核心,通过技术的介入和产业化的方式制造、营销不同形态的文化产品的行业。2004年1月,在各界“破解文化产业人才荒”的呼声下,中国传媒大学、山东大学、中国海洋大学和云南大学获得教育部的“绣球”,成为首批开设“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高校。到目前为止,全国已经有50余所高校开设此专业。
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培养的是既懂艺术又懂市场的人才。学生在学习中,自然要学习带有“文化烙印”的课程,像中国文化史、世界文化史、语言文学、文化产业概论、世界文化产业概要、文化学等,还得学习必要的管理学、经济学、计算机知识,培养对文化产品和产业的敏感和把握。高校还开设了不同的专业方向,如文化经纪、创意与产品开发、制片管理、文化经济等。当你学习像文物鉴定与拍卖、消费心理学、公共关系学、音乐鉴赏这样听上去有趣的课程,会发现这确实是个内涵很丰富的专业。
当然,这个专业尤其突出文化经济和文化管理,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强化案例教学和具体实践。如果高校只是搬弄理论教育,根本没有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措施,那么学出来的学生必然是眼高手低,离既懂文化有懂市场的“复合型”人才的目标甚远。
就业:忧喜参半
随着“文化产业热”的到来,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开设在全国遍地开花,而各个学校的教学能力和水平参差不齐。能培养出什么样的人才来是个问题。该专业的学生除去考研的部分人外,很多都面临着就业的压力。而一些调查显示,文化产业领域是缺乏人才的,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局面呢?
原因很多。这里列举一二。有专家这样感叹,现在我们搞文化的人往往不懂经济,搞经济的人也看不上文化,两者之间脱节,很难形成文化产业。文化产业发展需要懂文化和懂经济结合起来的文化经济人,高素质经营管理人才。而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培养的就是复合型的人才,综合素质要很高,实践操作能力要强。“我们以前招了不少应届毕业生进公司,但效果很不好,他们的动手能力也有问题,学校给他们的就业培训也不足,现在留下的很少。”北京派格太合环球文化传媒公司的人力资源总监徐先生的话一语中的,揭示了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冷就业的一部分原因。
我国文化产业的规模并不大。行业整体就没有做好接纳大量应届毕业生的准备,留给新人学习的机会和时间并不多,而且它需要从业者具有大量的行业资源,包括信息、人脉等。所以,更多的毕业生碰到“从业经验”的门槛而尴尬。再加上目前我国文化产业的企业大多以中小企业为主,且多以民营为主,变动性也很大,在很多学生的观念里。去这样的公司工作“不算工作”,也不会把这个看作是一个稳定的职业。
当然,文化产业作为一个年轻的产业,其潜力是不可忽视的,只是这个潜力的发掘需要一个相当长的过程。要想让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在以后真的热起来,人才培养的模式改革也势在必行。而对于学习该专业的学生而言,最重要的莫过于自身综合素质的提高,实践操作能力的加强。这样,才拥有纵横职场的“金刚不坏之身”。
报考小贴士
开设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院校有中国传媒大学、山东大学、中国海洋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央财经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北京电影学院等。
绝大部分高校的文化产业管理专业是按照普通类专业进行招生的,也有少数学校是按照艺术类专业招生的,如中央戏剧学院、北京电影学院等,如报考则需要参加学校组织的艺术类专业考试。
定位:既宽且专
在发达国家,文化产业早已在国民经济这台“大戏”中担任“主角”多年。文化产业占其GDP的四分之一甚至更多。从本质上说,文化产业是以“文化创意”为核心,通过技术的介入和产业化的方式制造、营销不同形态的文化产品的行业。2004年1月,在各界“破解文化产业人才荒”的呼声下,中国传媒大学、山东大学、中国海洋大学和云南大学获得教育部的“绣球”,成为首批开设“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高校。到目前为止,全国已经有50余所高校开设此专业。
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培养的是既懂艺术又懂市场的人才。学生在学习中,自然要学习带有“文化烙印”的课程,像中国文化史、世界文化史、语言文学、文化产业概论、世界文化产业概要、文化学等,还得学习必要的管理学、经济学、计算机知识,培养对文化产品和产业的敏感和把握。高校还开设了不同的专业方向,如文化经纪、创意与产品开发、制片管理、文化经济等。当你学习像文物鉴定与拍卖、消费心理学、公共关系学、音乐鉴赏这样听上去有趣的课程,会发现这确实是个内涵很丰富的专业。
当然,这个专业尤其突出文化经济和文化管理,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强化案例教学和具体实践。如果高校只是搬弄理论教育,根本没有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措施,那么学出来的学生必然是眼高手低,离既懂文化有懂市场的“复合型”人才的目标甚远。
就业:忧喜参半
随着“文化产业热”的到来,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开设在全国遍地开花,而各个学校的教学能力和水平参差不齐。能培养出什么样的人才来是个问题。该专业的学生除去考研的部分人外,很多都面临着就业的压力。而一些调查显示,文化产业领域是缺乏人才的,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局面呢?
原因很多。这里列举一二。有专家这样感叹,现在我们搞文化的人往往不懂经济,搞经济的人也看不上文化,两者之间脱节,很难形成文化产业。文化产业发展需要懂文化和懂经济结合起来的文化经济人,高素质经营管理人才。而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培养的就是复合型的人才,综合素质要很高,实践操作能力要强。“我们以前招了不少应届毕业生进公司,但效果很不好,他们的动手能力也有问题,学校给他们的就业培训也不足,现在留下的很少。”北京派格太合环球文化传媒公司的人力资源总监徐先生的话一语中的,揭示了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冷就业的一部分原因。
我国文化产业的规模并不大。行业整体就没有做好接纳大量应届毕业生的准备,留给新人学习的机会和时间并不多,而且它需要从业者具有大量的行业资源,包括信息、人脉等。所以,更多的毕业生碰到“从业经验”的门槛而尴尬。再加上目前我国文化产业的企业大多以中小企业为主,且多以民营为主,变动性也很大,在很多学生的观念里。去这样的公司工作“不算工作”,也不会把这个看作是一个稳定的职业。
当然,文化产业作为一个年轻的产业,其潜力是不可忽视的,只是这个潜力的发掘需要一个相当长的过程。要想让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在以后真的热起来,人才培养的模式改革也势在必行。而对于学习该专业的学生而言,最重要的莫过于自身综合素质的提高,实践操作能力的加强。这样,才拥有纵横职场的“金刚不坏之身”。
报考小贴士
开设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院校有中国传媒大学、山东大学、中国海洋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央财经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北京电影学院等。
绝大部分高校的文化产业管理专业是按照普通类专业进行招生的,也有少数学校是按照艺术类专业招生的,如中央戏剧学院、北京电影学院等,如报考则需要参加学校组织的艺术类专业考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