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欧洲的北部有一个童话般的王国——芬兰,那里湖水涟涟,山峰秀丽。2008年8月18、19日,国家大剧院迎来芬兰赫尔辛基爱乐乐团首次访华音乐会,为奥运期间的美丽北京增添一道来自北欧的独特风景。
时间:2008年8月18日
地点:国家大剧院音乐厅
作品:《芬兰颂》
作曲:西贝柳斯
演奏:芬兰赫尔辛基爱乐乐团
指挥:约翰·斯托加德
芬兰是一个音乐的国度,赫尔辛基爱乐乐团是北欧第一支专业交响乐团,讫今已126岁。说到芬兰音乐,就不能不提到西贝柳斯。很难想象,世界上能有哪个乐团在演奏作曲家大师的所有作品的同时,还都能得到大师本人亲自指挥的殊荣,赫尔辛基爱乐乐团就是这样一个幸运儿。该团创始人罗贝尔托·卡扬努斯是西贝柳斯一生的挚友,乐团不仅有幸首演西贝柳斯的几乎所有交响乐作品,而且皆由西贝柳斯本人亲自指挥。因此赫尔辛基爱乐乐团对西贝柳斯作品的诠释有着绝对的权威性。此次该团首次访华演出,演奏曲目均以西贝柳斯的作品为主,除作曲家的第一交响曲、小提琴协奏曲外,最引人瞩目的便是交响诗《芬兰颂》。在芬兰人的眼中,西贝柳斯犹如民族英雄,《芬兰颂》如嘹亮的号角吹响在追求自由、坚持独立的国度里。很少有人知道当年在国际舞台上奏响《芬兰颂》第一个音符的乐队就是这支赫尔辛基爱乐乐团。因此,在北京聆听到来自芬兰最原汁原味的《芬兰颂》现场版,当是一次非常难得的音乐体验。
交响诗《芬兰颂》创作于1899年,当时正处于沙俄统治下的芬兰人民,因不满统治者的压迫和独裁政治,掀起了一场捍卫芬兰自由和维护宪法权利的运动,为了声援被迫相继停刊的报界,他们组织了为新闻记者募集资金的系列义演活动。在系列演出中,有一场音乐会以芬兰的神话和历史传说作为主题,引起极大的社会反响。在这个被称为是“历史场景”的演出中,选用的都是当代诗人所写的诗歌,作曲家西贝柳斯则为这些诗歌的朗诵创作配乐,《芬兰颂》便是这组配乐中的最后一首,西贝柳斯的音乐奏响了民族的心声,鼓舞了人民反抗外族侵略的斗志,因此《芬兰颂》又被誉为是芬兰的第二国歌。
该作结构大致可分为前后两大部分。
第一部分篇幅较短,含有两个极富戏剧性的因素:第一个即在乐曲开始时,在乐队低音区由铜管乐器浑浊、咆哮的音响奏出的极不稳定的和弦乐句,表达出一种受禁锢的原始力量和对自由的强烈渴望。随后出现的第二个因素同前形成强烈的对比,进一步表达人民群众的苦难心情。这个主题先由木管乐器奏出,弦乐器随即紧跟。继而音乐的行进突然加快,在低音弦乐器阴森的背景衬托下,铜管乐器和定音鼓带出的一个极其刺激的节奏型,将听者带入紧张的战斗场面。
第二部分描述人们通过斗争取得胜利。音乐一开始便在低音乐器简单反复的音型中,传出一曲胜利的颂歌,这支旋律是从铜管乐器的战斗呐喊中发展出来的,它纯朴而明朗,就像是一支具有舞蹈性节奏的欢快民歌。在音乐的力度不断高涨、戏剧性冲突处于高潮的时刻,突然出现了情绪转折,定音鼓的喧嚣声渐次停息,木管乐器以其温柔、亲切、优美的音响,在寂静中宽广而自由地唱出了一支如歌的新旋律,这是诚挚热情的表述,是一曲赞美祖国的颂歌。
当这美妙的旋律刚一结束,简单反复的音型又接踵而至,最后,全曲以放宽的颂歌主题形成辉煌壮丽的效果作为尾声结束。
西贝柳斯和赫尔辛基爱乐乐团的杰出演奏奠定了这位芬兰作曲家的国际声望,尽管岁月过去了一个多世纪,赫尔辛基爱乐乐团依然将《芬兰颂》作为他们每场演出最重要的保留曲目,因为这首代表芬兰民族骄傲的作品始终是伴随着乐团的成长前行,也代表着乐团经典诠释的最大荣耀。
■
链接
《芬兰颂》作为世界名曲,它的录音几乎见诸于所有古典音乐名曲集中。传统意义上著名的版本有卡拉扬指挥柏林爱乐乐团的录音(DG 413 755)。卡拉扬的诠释理性、冷峻,以夸张的音乐对比度和深沉富有张力的音乐线条,力图表现被压迫下的芬兰人民内心的痛苦与挣扎。然而,作为芬兰人自己对这部作品的诠释却大不一样,由芬兰指挥家塞格尔·施塔姆指挥赫尔辛基爱乐乐团的演奏(ODE 654-2),并不像卡拉扬那样充满了紧张度与压迫感,而是力度对比适中,旋律线条延绵,音乐展现更加柔美。如果说卡拉扬在这部作品中强调的是芬兰民族的危亡,那么塞格尔施塔姆则更注重表现的是对芬兰祖国山河的赞美。虽然是同一部作品,但由于两位指挥家的不同生活背景,对作品的理解便产生出截然不同的风貌,这就是音乐二度创作所带来的绝妙。
时间:2008年8月18日
地点:国家大剧院音乐厅
作品:《芬兰颂》
作曲:西贝柳斯
演奏:芬兰赫尔辛基爱乐乐团
指挥:约翰·斯托加德
芬兰是一个音乐的国度,赫尔辛基爱乐乐团是北欧第一支专业交响乐团,讫今已126岁。说到芬兰音乐,就不能不提到西贝柳斯。很难想象,世界上能有哪个乐团在演奏作曲家大师的所有作品的同时,还都能得到大师本人亲自指挥的殊荣,赫尔辛基爱乐乐团就是这样一个幸运儿。该团创始人罗贝尔托·卡扬努斯是西贝柳斯一生的挚友,乐团不仅有幸首演西贝柳斯的几乎所有交响乐作品,而且皆由西贝柳斯本人亲自指挥。因此赫尔辛基爱乐乐团对西贝柳斯作品的诠释有着绝对的权威性。此次该团首次访华演出,演奏曲目均以西贝柳斯的作品为主,除作曲家的第一交响曲、小提琴协奏曲外,最引人瞩目的便是交响诗《芬兰颂》。在芬兰人的眼中,西贝柳斯犹如民族英雄,《芬兰颂》如嘹亮的号角吹响在追求自由、坚持独立的国度里。很少有人知道当年在国际舞台上奏响《芬兰颂》第一个音符的乐队就是这支赫尔辛基爱乐乐团。因此,在北京聆听到来自芬兰最原汁原味的《芬兰颂》现场版,当是一次非常难得的音乐体验。
交响诗《芬兰颂》创作于1899年,当时正处于沙俄统治下的芬兰人民,因不满统治者的压迫和独裁政治,掀起了一场捍卫芬兰自由和维护宪法权利的运动,为了声援被迫相继停刊的报界,他们组织了为新闻记者募集资金的系列义演活动。在系列演出中,有一场音乐会以芬兰的神话和历史传说作为主题,引起极大的社会反响。在这个被称为是“历史场景”的演出中,选用的都是当代诗人所写的诗歌,作曲家西贝柳斯则为这些诗歌的朗诵创作配乐,《芬兰颂》便是这组配乐中的最后一首,西贝柳斯的音乐奏响了民族的心声,鼓舞了人民反抗外族侵略的斗志,因此《芬兰颂》又被誉为是芬兰的第二国歌。
该作结构大致可分为前后两大部分。
第一部分篇幅较短,含有两个极富戏剧性的因素:第一个即在乐曲开始时,在乐队低音区由铜管乐器浑浊、咆哮的音响奏出的极不稳定的和弦乐句,表达出一种受禁锢的原始力量和对自由的强烈渴望。随后出现的第二个因素同前形成强烈的对比,进一步表达人民群众的苦难心情。这个主题先由木管乐器奏出,弦乐器随即紧跟。继而音乐的行进突然加快,在低音弦乐器阴森的背景衬托下,铜管乐器和定音鼓带出的一个极其刺激的节奏型,将听者带入紧张的战斗场面。
第二部分描述人们通过斗争取得胜利。音乐一开始便在低音乐器简单反复的音型中,传出一曲胜利的颂歌,这支旋律是从铜管乐器的战斗呐喊中发展出来的,它纯朴而明朗,就像是一支具有舞蹈性节奏的欢快民歌。在音乐的力度不断高涨、戏剧性冲突处于高潮的时刻,突然出现了情绪转折,定音鼓的喧嚣声渐次停息,木管乐器以其温柔、亲切、优美的音响,在寂静中宽广而自由地唱出了一支如歌的新旋律,这是诚挚热情的表述,是一曲赞美祖国的颂歌。
当这美妙的旋律刚一结束,简单反复的音型又接踵而至,最后,全曲以放宽的颂歌主题形成辉煌壮丽的效果作为尾声结束。
西贝柳斯和赫尔辛基爱乐乐团的杰出演奏奠定了这位芬兰作曲家的国际声望,尽管岁月过去了一个多世纪,赫尔辛基爱乐乐团依然将《芬兰颂》作为他们每场演出最重要的保留曲目,因为这首代表芬兰民族骄傲的作品始终是伴随着乐团的成长前行,也代表着乐团经典诠释的最大荣耀。
■
链接
《芬兰颂》作为世界名曲,它的录音几乎见诸于所有古典音乐名曲集中。传统意义上著名的版本有卡拉扬指挥柏林爱乐乐团的录音(DG 413 755)。卡拉扬的诠释理性、冷峻,以夸张的音乐对比度和深沉富有张力的音乐线条,力图表现被压迫下的芬兰人民内心的痛苦与挣扎。然而,作为芬兰人自己对这部作品的诠释却大不一样,由芬兰指挥家塞格尔·施塔姆指挥赫尔辛基爱乐乐团的演奏(ODE 654-2),并不像卡拉扬那样充满了紧张度与压迫感,而是力度对比适中,旋律线条延绵,音乐展现更加柔美。如果说卡拉扬在这部作品中强调的是芬兰民族的危亡,那么塞格尔施塔姆则更注重表现的是对芬兰祖国山河的赞美。虽然是同一部作品,但由于两位指挥家的不同生活背景,对作品的理解便产生出截然不同的风貌,这就是音乐二度创作所带来的绝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