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民族性的缺失一直到世纪末的近几年,埋头于古籍文献的古文论研究者们才惊讶地发现,自己辛辛苦苦所从事的学院式研究在中国当代文艺学学科的建设中并没有立足之地,也就是说他们丰硕的研究成果并没有在当代文艺学学科的建设中得到应有的回应,而是被与它们貌合神离的新名词、新术语、新构思占领了阵地。说是貌合神离,意指当代西方的这些新东西在它们的研究领域中充当过得力的助手,并为它们的研究领域跨入新的境界立过汗马功劳。但方法毕竟是工具,助手且只是过河之桥,西方的新名词、新术语固然提供了新的思维视角,但最终的研究还是要回到由中国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