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G623.6
《科学课程标准》指出:“科学学习以探究为核心”。“自主、合作、探究”的理念早已深入人心,这些新的教育理念,已成为指导教师教学行为的指南。如何提高小学科学课探究活动的效率,我认为必须树立效率意识,实施“有效”策略,要注意有以下四个方面。
一、精心备课:
实施有效探究的首要策略是进行“备课”。“备课”的基础是钻研教材,用好教材,确定合适的探究主题、教学目标,精心设计探究活动,积极准备研究材料。
(一)设计有效的探究活动。
1.确定探究主题。
就教学内容而言,并非所教学科的所有知识都应该或都适合探究性学习,哪些内容让学生探究,开展哪些探究活动,必须精心设计。教师在撰写科学探究活动预案时,不仅要研究全册教材与单元教材的编排目的、编写依据与逻辑关系,更要研究教材中每个活动内容及活动的内涵,研究教材中每个探究性活动之间的结构及前后联系。在弄清了教材中每个活动之间的探究目标结构联系,探究能力发展的设计层次关系的前提下,从而合理地确定探究的主题或方向。
2.考虑学生已有的认识基础。在设计探究活动预案时,要认真分析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认识水平,使探究活动难以正常推进。如设计“分离盐与水”的预案,如果教师没有关注到“饱和食盐溶液无法继续溶解”,课堂上学生在饱和食盐溶液中不斷加盐,将影响探究性活动的效率。
(二)精心准备研究材料。
在备课过程中,要根据探究主题,预测探究活动中学生将要用到什么活动材料和工具,并组织学生也参与到有结构材料的准备中来。充足的探究材料是探究活动顺利进行的重要保障。没有充足的材料,要在课堂内组织学生开展探究是比较困难的,即使激起了探究活动,也难于开展和深入。
有一探究案例,教师根据“呼呼轮”玩具,设计了一个重点研究“呼呼轮转动的快慢和什么因素有关”,他发动学生准备了 各种不同材料,轮就有铁的、塑料的、铝的……;绳就有麻线绳、尼龙绳、鱼线,毛线、电线等。(这是自助餐式的材料,各种材料,统一放在一个地方,学生在假设、制定探究计划时,看不到这些材料,探究时根据自己的计划去自由选择)。各组的材料不一样,制出的呼呼轮也就不一样,从而提高教学的探究性与自主性。值得我们借鉴。
二、科学指导
(一)问题整理。
在科学探究活动中,教师利用或创设一定情景,借助一定材料,学生通过观察现象,引发思考,会提出许多问题,这时,教师不能简单要学生从中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进行研究,而要指导学生对所提出的问题进行整理。
1.问题归类。如《奇妙的指纹》一课中,学生可能提出了许多问题:“左手指纹和右手指纹一样吗?指纹是由什么组成的?我们的指纹为什么不一样?……”这些问题,看似复杂,其实,只要引导学生进行整理,就可以归纳为:“指纹一样吗?指纹的形状怎样?指纹有什么用?指纹是由什么组成?指纹为什么不一样?”在很多情况下,学生所提的许多问题,是说法不同,意思一样,通过指导学生将问题进行归类,可以慢慢培养学生不提重复的问题,多从各个方面,提出新颖的问题。
2.问题转化。如《降落伞》的教学中,“怎样使降落伞下降得慢?”我们可以指导学生将问题转化为:降落伞下降的快慢和什么有关?根据降落伞的几个因素,引导学生做出如下假设:跟降落伞的伞面积大小有关、跟物体的重量有关、跟绳的数量有关等等。这样可以使学生在研究过程中目标具体,容易操作,效率自然会提高。
(二)指导学生“公平实验”。
学生由于受知识和能力所限,学生考虑问题和制定探究方案时可能缺乏周密性和科学性。教师一定要教学生先思考,制定步骤、选择方法和设想安全措施等,在学生的探究活动中,我们应该特别重视指导学生进行“公平实验”,让学生知道,在实验中,哪些量要保持不变,哪些量要发生变化,要充分利用研究计划引导学生做好对比实验。
如《怎样加快溶解》这一课,在“搅拌能否加快方糖的溶解?的对比实验中,有许多的变量需要控制,如水量、水温、溶质的大小形状、是否搅拌、搅拌的速度等因素都会影响溶解的速度。学生在不会运用这种科学的研究方法时,如果没有教师的引导,学生是很难全面把握的,而只要一个变量被学生忽视,就可能影响实验结果,得出不正确的结论。因此,教师要及时给予点拨或引导学生交流方案设计,如讨论:“为什么要用两块同样大小的方糖?”“为什么水要一样多?”“为什么水温要一样?”通过交流点拨使每个同学对问题的理解更加全面和深入,实验设计的能力也从本质上得到很大的提高。
(三)指导学生汇报交流,达成共识。
学生由于受思维水平的限制,尚停留在前概念阶段。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从获得的信息中,提取出有价值的信息,把零碎的知识进行归纳、整理,让全体学生感性和理性两方面达成共识,从而形成一定水平的科学概念,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三、增强合作
1.明确学习目标。要提高合作学习的有效性,教师要指导学习小组成员明确研究目标、任务,强调小组制定的研究计划有步骤地进行研究,既要他们知道“要做什么”,还要他们知道“该怎样做”和“为什么要这样做”,从而提高合作探究的目的性和自觉性。
2.训练合作习惯。
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探究的习惯。
(1)守时。在学生的合作探究中要强调:守时。由于学生小组探究、交流活动,很容易出现学习进度、学习水平的参差不齐。教师要培养学生时间观念,在限定时间内完成任务,时间一到就“叫停”,学生必须做到停止讨论、交流,不再去碰触实验器材。
(2)倾听:要求学生在倾听同学发言时,目光紧盯说话人,不随便插嘴打断,努力听懂别人的发言,边听边思考发言是否合理完整准确,如有疑问或补充,待其发言完毕后,请求发言。
(3)及时记录:及时记录是对探究活动成果的积累、记录的过程,又能强化学生对探究目的的认识。记录要及时,保证数据的真实性。因此,要培养学生在科学探究过程中及时记录的习惯。
四、善用评价:
有效评价是多元化的,有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和互评、集体评价和个别评价等等。有效的评价不仅强调及时,还要强调真实,不能夸大其词,要坚持有正面的肯定与表扬,尽量避免负面的否定与批评。对学生的观点或结论,尽量通过交流过程来达成明确的共识。
激励性的评价能带给学生的是成就感,能树立学生进一步探究科学的信心。工作中,我们要善于整体评价,也不忽略对个体评价。培养学生的学习与探索活动的积极性,教师要练就具有激励后进、鼓励创新、开发潜能的评价技巧。
总之,优化探究活动设计是教师小学科学探究活动的首要问题,只有将其在备课、指导、合作、评价各个环节都要有恰当的考量,设计较为周全的预案,才能使科学探究活动有序有效。
《科学课程标准》指出:“科学学习以探究为核心”。“自主、合作、探究”的理念早已深入人心,这些新的教育理念,已成为指导教师教学行为的指南。如何提高小学科学课探究活动的效率,我认为必须树立效率意识,实施“有效”策略,要注意有以下四个方面。
一、精心备课:
实施有效探究的首要策略是进行“备课”。“备课”的基础是钻研教材,用好教材,确定合适的探究主题、教学目标,精心设计探究活动,积极准备研究材料。
(一)设计有效的探究活动。
1.确定探究主题。
就教学内容而言,并非所教学科的所有知识都应该或都适合探究性学习,哪些内容让学生探究,开展哪些探究活动,必须精心设计。教师在撰写科学探究活动预案时,不仅要研究全册教材与单元教材的编排目的、编写依据与逻辑关系,更要研究教材中每个活动内容及活动的内涵,研究教材中每个探究性活动之间的结构及前后联系。在弄清了教材中每个活动之间的探究目标结构联系,探究能力发展的设计层次关系的前提下,从而合理地确定探究的主题或方向。
2.考虑学生已有的认识基础。在设计探究活动预案时,要认真分析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认识水平,使探究活动难以正常推进。如设计“分离盐与水”的预案,如果教师没有关注到“饱和食盐溶液无法继续溶解”,课堂上学生在饱和食盐溶液中不斷加盐,将影响探究性活动的效率。
(二)精心准备研究材料。
在备课过程中,要根据探究主题,预测探究活动中学生将要用到什么活动材料和工具,并组织学生也参与到有结构材料的准备中来。充足的探究材料是探究活动顺利进行的重要保障。没有充足的材料,要在课堂内组织学生开展探究是比较困难的,即使激起了探究活动,也难于开展和深入。
有一探究案例,教师根据“呼呼轮”玩具,设计了一个重点研究“呼呼轮转动的快慢和什么因素有关”,他发动学生准备了 各种不同材料,轮就有铁的、塑料的、铝的……;绳就有麻线绳、尼龙绳、鱼线,毛线、电线等。(这是自助餐式的材料,各种材料,统一放在一个地方,学生在假设、制定探究计划时,看不到这些材料,探究时根据自己的计划去自由选择)。各组的材料不一样,制出的呼呼轮也就不一样,从而提高教学的探究性与自主性。值得我们借鉴。
二、科学指导
(一)问题整理。
在科学探究活动中,教师利用或创设一定情景,借助一定材料,学生通过观察现象,引发思考,会提出许多问题,这时,教师不能简单要学生从中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进行研究,而要指导学生对所提出的问题进行整理。
1.问题归类。如《奇妙的指纹》一课中,学生可能提出了许多问题:“左手指纹和右手指纹一样吗?指纹是由什么组成的?我们的指纹为什么不一样?……”这些问题,看似复杂,其实,只要引导学生进行整理,就可以归纳为:“指纹一样吗?指纹的形状怎样?指纹有什么用?指纹是由什么组成?指纹为什么不一样?”在很多情况下,学生所提的许多问题,是说法不同,意思一样,通过指导学生将问题进行归类,可以慢慢培养学生不提重复的问题,多从各个方面,提出新颖的问题。
2.问题转化。如《降落伞》的教学中,“怎样使降落伞下降得慢?”我们可以指导学生将问题转化为:降落伞下降的快慢和什么有关?根据降落伞的几个因素,引导学生做出如下假设:跟降落伞的伞面积大小有关、跟物体的重量有关、跟绳的数量有关等等。这样可以使学生在研究过程中目标具体,容易操作,效率自然会提高。
(二)指导学生“公平实验”。
学生由于受知识和能力所限,学生考虑问题和制定探究方案时可能缺乏周密性和科学性。教师一定要教学生先思考,制定步骤、选择方法和设想安全措施等,在学生的探究活动中,我们应该特别重视指导学生进行“公平实验”,让学生知道,在实验中,哪些量要保持不变,哪些量要发生变化,要充分利用研究计划引导学生做好对比实验。
如《怎样加快溶解》这一课,在“搅拌能否加快方糖的溶解?的对比实验中,有许多的变量需要控制,如水量、水温、溶质的大小形状、是否搅拌、搅拌的速度等因素都会影响溶解的速度。学生在不会运用这种科学的研究方法时,如果没有教师的引导,学生是很难全面把握的,而只要一个变量被学生忽视,就可能影响实验结果,得出不正确的结论。因此,教师要及时给予点拨或引导学生交流方案设计,如讨论:“为什么要用两块同样大小的方糖?”“为什么水要一样多?”“为什么水温要一样?”通过交流点拨使每个同学对问题的理解更加全面和深入,实验设计的能力也从本质上得到很大的提高。
(三)指导学生汇报交流,达成共识。
学生由于受思维水平的限制,尚停留在前概念阶段。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从获得的信息中,提取出有价值的信息,把零碎的知识进行归纳、整理,让全体学生感性和理性两方面达成共识,从而形成一定水平的科学概念,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三、增强合作
1.明确学习目标。要提高合作学习的有效性,教师要指导学习小组成员明确研究目标、任务,强调小组制定的研究计划有步骤地进行研究,既要他们知道“要做什么”,还要他们知道“该怎样做”和“为什么要这样做”,从而提高合作探究的目的性和自觉性。
2.训练合作习惯。
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探究的习惯。
(1)守时。在学生的合作探究中要强调:守时。由于学生小组探究、交流活动,很容易出现学习进度、学习水平的参差不齐。教师要培养学生时间观念,在限定时间内完成任务,时间一到就“叫停”,学生必须做到停止讨论、交流,不再去碰触实验器材。
(2)倾听:要求学生在倾听同学发言时,目光紧盯说话人,不随便插嘴打断,努力听懂别人的发言,边听边思考发言是否合理完整准确,如有疑问或补充,待其发言完毕后,请求发言。
(3)及时记录:及时记录是对探究活动成果的积累、记录的过程,又能强化学生对探究目的的认识。记录要及时,保证数据的真实性。因此,要培养学生在科学探究过程中及时记录的习惯。
四、善用评价:
有效评价是多元化的,有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和互评、集体评价和个别评价等等。有效的评价不仅强调及时,还要强调真实,不能夸大其词,要坚持有正面的肯定与表扬,尽量避免负面的否定与批评。对学生的观点或结论,尽量通过交流过程来达成明确的共识。
激励性的评价能带给学生的是成就感,能树立学生进一步探究科学的信心。工作中,我们要善于整体评价,也不忽略对个体评价。培养学生的学习与探索活动的积极性,教师要练就具有激励后进、鼓励创新、开发潜能的评价技巧。
总之,优化探究活动设计是教师小学科学探究活动的首要问题,只有将其在备课、指导、合作、评价各个环节都要有恰当的考量,设计较为周全的预案,才能使科学探究活动有序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