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背景下教师培养模式的变革与创新

来源 :学理论·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ianmom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之下,教师成长问题成为新课改推进的瓶颈,其原因在于教师培养模式的滞后。为确保新课程改革正常进行,教师培养问题应作为一项战略任务来抓,通过教师培养模式的变革与创新,全面提高教师整体素质和能力,促进基础教育又好又快发展。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教师培养模式;教师成长
  中图分类号:G40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0)27-0250-02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教师队伍的进一步历练、教师的全方位重塑与培养,变得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有意义和刻不容缓。在不断推进的形势下,新课程改革却频频遇到阻力和障碍。如何克服这些阻力和障碍,就成了摆在我们面前的问题。
  一、新课程改革的瓶颈:教师成长的艰难
  纵观新课程改革整个过程和新课程要求,教师始终处在焦点位置,是新课程改革的主体。教师的思想观念、综合素质、道德水准和自身作用举足轻重,是影响和制约新课程改革进程、成效甚至成败的关键,一句话:新课程改革成败与否取决于教师素质的高低。然而,教师的成长不仅取决于未来教师自主学习、自主发展的意向和努力,也取决于教师自身能否获得更有助于其学习和发展的条件。
  必须指出的是,当前形势下,教师成长所必需的动力和条件存在较大问题:
  1.应试教育的沉重负担限制了教师成长
  尽管新课程改革在不断推行,但由于教育资源分布的不平衡以及人才选拔机制的陈旧,致使应试教育依然如火如荼,有些地方和学校我行我素,各行其是,无休无止的补课,铺天盖地的题海战术,把新课程改革这一严肃的课题简单化、庸俗化,甚至贬到了可有可无的地步。教师的教学负担过重,大部分精力放在应付各种检查、考核和竞争、评比上,无暇进行自主学习。
  2.陈旧的教师培养模式不能促进教师成长
  长期以来,各级教育行政部门通过整合各种优质教育、学术资源,以高等院校或教育科研机构为依托,组建了各类教师教育培训机构。各类教师教育培训机构在长期的工作实践中,遵循教师成长的客观规律,不断探索教师培养的新途径,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教师培养模式,在教师的培养过程中发挥了其独特的导向作用、纽带作用和辐射作用,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教师培养模式。然而,随着教育的快速发展,尤其是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整个基础教育受到了巨大的挑战,传统的教育教学观念、方式、评价模式以及价值取向等方面都受到很大冲击。
  在新课程改革这种特定的背景下,我们的教师教育培训机构准备不足,对新课程改革精神吃不透,没有认真分析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培养所面临的新问题,教师模式得不到更新,导致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教师教育培训中“穿新鞋走老路”,“以不变应万变”,以老办法应对新问题,影响了教师培养的质量。教师成长问题重重,制约了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
  二、教师成长的障碍:教师培养模式的滞后
  从一般意义上来说,教师培养相对于培训而言,它指向职前。然而,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条件下,教师培养的指向更为宽泛,已经不只是指向职前,而在教师成长的各个时期都具有现实意义,应该贯穿于教师教学生涯的始终。以前的教师培养基本没有纳入系统管理当中,教师培养处于一种自发状态。近年来,在校本培训之外,教师教育培训机构也进行了大量的教师培训工作,如:骨干教师培训、班主任培训、校长培训以及教师远程全员培训,这些多层次的培训为教师培养、教师成长提供了有利条件,但存在着与新课程改革结合不紧密的问题。事实证明:我们现行的教师培养模式已经大大滞后于新课程改革,必须坚决实行变革和创新。
  当前,在教师培养的问题上存在“铁路警察,各管一段”的局面,培养模式普遍存在单一、呆板、简单化、随意性强、缺乏合理的评价机制等弊端,突出表现是:1)形式单一,往往是搞一两个专题,请一两位专家,举行一两次讲座,把教师培养长期而又艰巨的过程简化为“听讲座、发证书”;2)在内容设置上,与教师成长、教学实践脱节,起点低,定位不合理;3)缺乏必要的监督、评价机制,在教师培养的过程管理、质量跟踪调查、经验总结和推广、问题探讨研究等方面十分欠缺,教育培训机构自身特有的辐射功能和纽带作用得不到应有地发挥。
  教育培训机构的教师培养模式存在这些弊端,原因是多方面的:
  一是缺乏主人翁意识和大局意识,认为教师培养是学校的事、是教师自己的事,与教师教育培训机构关系不大;二是缺乏主动性和创造性,对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教师培养的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缺乏主动分析,在进行教师培训教育过程中,对教师在新课程改革问题上的角色转变上的难度、观念转变上的难度、教学行为转变上的难度、技能提升上的难度缺乏足够的认识和准备;三是缺乏学习意识和责任意识,忽视对新课程改革所带来的新观念、新知识、新信息、新模式的学习与思考,忽视对教师这个终身学习的特殊群体在新课程改革形势下需求的深入了解,形成教师进修学校“进”而不“修”的局面。
  正是因为这些原因,导致了教师培养质量下降,影响了新课程改革的正常推进,同时也阻碍了教育培训机构自身的可持续发展的步伐,以致出现关系不顺、职责不明、功能不全、机制不活、后劲不足的状况。
  三、教师培养模式的变革:从封闭到开放
  变革和创新教师培养模式,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教师教育培训机构应该把新课程改革带来的挑战当作自身发展的机遇,积极谋求上级教育行政部门的大力支持和学校、教学科研部门、教师的通力配合,努力争取上级教育行政部门的政策、资金扶持,从封闭走向开放,探索适合新课程改革要求的教师培养模式,为新课程改革健康有序地推进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着重做到:
  一要寻求上级支持,建立保障机制。积极主动与上级教育行政部门和政府相关部门进行沟通联系,把外争政策资金、内强素质功能有机结合其起来,借力而行,扬优成势。在上级教育行政部门的大力支持的基础上,加大制度保障机制的建立,把教师教育培训与教师的工作绩效、工资、奖金、职称职务晋升、评奖评优等方面挂钩,形成教师培养的自激力和外在压力相结合的发展态势;建立领导责任追究制度,把学校教师教育培训的开展情况、参训情况与校长个人的工作业绩、职务升迁挂钩,并纳入年度目标管理考核指标体系进行全面考核,对没有按照培训机构要求完成教师教育培训任务、新课程改革开展不力的学校,除通报批评、限期整改之外,还要追究校长的责任,确保教师培养的各项措施得到认真落实;根据新课程改革要求,设置科学合理的培训项目,以项目拉动教师培训需求,以项目增强拓宽培训渠道,以项目赢得上级资金扶持。
  二要确立目标,认真规划。结合新课程对教师要求的标准,确认并分析那些影响教师素质养成的重要变量,从而寻求问题解决的核心所在。从教师的培养过程来看,影响教师基本素质养成的可控性核心变量主要包括:培养途径、课程设置、课程实施机制、质量保障与评价机制、政策配套措施等。因此,我们必须在所有影响教师基本素质方面设置目标,“给予那些和基础课有关的、普遍的和强有力的观念和态度以中心地位”(布鲁纳语),找准切入点,制定配套措施,逐步推进,有的放矢。
  三要强化责任,身体力行。培训机构人员尤其是担任培训工作的教师必须转变观念,转化角色,掌握新课程改革的新理论、新知识、新信息,深入基层,深入课堂,深入教育教学第一线,深入了解中小学教师的工作特点和实际需求,根据中小学教育和教师不断变化的实际情况,不断更新培训内容和培训模式,创设中小学教师自主发展、终身发展的文化环境和学习条件。
  四要形式活泼,方法多样。在培养形式上,可以采取“参与式”“以问题为中心式”“菜单式”“校本培训式”等形式,通过反思性教学和反思性实践、案例教学、观摩教学和行动研究等方法,变原来的统一、被动、机械训练式为多向、主动、探究式,培养骨干,以点带面;强化交流,分享成果;研究问题,举一反三;推广经验,借鉴启迪;研究课程,研究学生,研究自己;现场观摩,注重实际。真正把教师培养标准与新课程改革要求统一起来,把教师的专业发展水平与新课程改革成果统一起来,使教师培养模式的变革与创新立足于服务于新课程改革这个根本点。
  五要建好“平台”,巩固阵地。教师教育培训机构具有其他教育机构不能比拟的优势,它是联系教育行政部门、学校、教学科研部门和教师的“纽带”作用,我们可以通过学习、探讨、交流互动,做到上情下达,及时传递新课程改革方面的新政策、新信息,也可以给所有参训教师提供学习、交流、展示的空间和机会,最大限度地发挥参训教师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还可以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师优质课评选、说课比赛、公开课、教学骨干评定和名师工程等活动中去,参与教研、指导教研,积极介入对教师教学能力的评价以及新课程课堂教学评价的研究和指导,为优秀教师脱颖而出搭建“平台”。
  六要科学评价,保证质量。建立健全一套涵盖各层次、各种类别的教师培养活动的质量保障和评价机制。在借鉴发达国家教师教育制度的基础上逐步建立并完善教师培训合格证书制度、教师教育课程鉴定制度、教师培训质量跟踪调查制度以及教师教育机构质量评估制度等,对教师培养质量情况进行动态控制和管理,逐步建立、完善教师成长档案和名师资料库,把对教师培养的管理纳入到制度化、正规化、科学化的轨道上来,为新课程改革卓有成效地推进提供科学的必要的决策依据。
  结束语
  教师培养模式的变革和创新,实际上是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一次飞跃,这种飞跃的完成必须以教育观念、人才观念的更新、教育培训机制的创新为前提。教师教育培训机构应当切实担负起责任,从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出发,提高工作的前瞻性,逐步建立起一个有利于教师自我完善的、为新课程改革提供保障的、“上下联动、左右互动”的开放式的教师培养模式。
  
  参考文献:
  [1]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中国基础教育发展研究报告[R].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43.
  [2]钟启泉,崔允.新课改的理念与创新[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3]谢安邦,朱宇波.教师培养模式的构建与完善[J].教育发展研究,2007,(7).
其他文献
摘要:强制隔离戒毒行政执法是一种体现国家意志的执法活动,作为一种单方面权威性的活动,是以国家强制力作为根本保障,具有强制性。强制隔离戒毒行政执法是一种行政赋权行为,确保了强制隔离戒毒行政执法活动都是合法进行的,一切行政执法活动都有法的依据。强制隔离戒毒行政执法兼有法律性和行政性的统一,对吸毒成瘾人员进行强制隔离戒毒,体现了强制隔离戒毒行政执法行为是一种行政制裁行为。  关键词:强制隔离戒毒;行政执
期刊
摘要:从我国传统农业发展模式存在的突出问题,如生态性缺失、结构化缺失、生产方式单一等入手,结合新型农业发展模式的先进经验,并在我国实际国情的基础上,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以农村合作社为载体的生态农业发展模式的本土化之路。以期为我国现有农业发展提供一点有益的意见和建议。  关键词:农业;生态性困境;农村合作社;生态农业发展模式  中图分类号:F325.12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
期刊
摘要:群体性事件由于其突发性、破坏性等特点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农村群体性事件更是直接关涉我国基层政权的稳固,关系到和谐社会的建设,影响着新农村建设的成果,对其进行学理分析有必要更有价值。以L村一起群体性事件为例,探讨农村群体性事件的诱发因素和发生过程。从参与缺失、怨恨动员和熟人网络、利益纠葛等方面重点分析了农村群体性事件的发生机理。  关键词:群体性事件;农村;发生机理  中图分类号:C91
期刊
摘要:揭示了民航强国建设与小康社会目标的内在契合,以及与人民群众利益的息息相关;从经济、政治、文化、环境四个维度系统阐述了民航强国和小康社会的内在联系,构建了民航发展与全面小康社会建设适应度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结合模糊评价和灰度评价方法对我国不同年份的小康适应程度作了评估,分析现存问题并制定了有效的战略举措;采用灰度预测方法对小康社会的发展前景作了预测和展望。  关键词:民航强国;小康社会;适
期刊
摘要: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信仰面临危机,正视这一危机需要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拓宽研究视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情感熏陶,达到对马克思主义的真信、真学、真用。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信仰;危机;重建  中图分类号:D640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0)27-0036-02    学界普遍认为,我国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已经随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到了一个十分关键的阶段,这为高等学校开展以马
期刊
摘要:本文基于评价的相关理论探讨评价的社会建构功能。文章以布什的演讲为例,分析政治演说中的评价在建构道德形象、权力身份,建构意识形态与听众/读者的立场,并协调与听众/读者距离的功能,指出评价最终为建构某一社会意识形态框架下的群体服务。  关键词:布什演说;评价;社会建构  中图分类号:D08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0)27-0021-04    引言  语言是社会活动呈
期刊
摘要:通过对江苏省部分大学生的问卷调查,从政治参与态度、政治参与认知、政治参与行为三个方面实证分析了当代大学生政治参与特征。大学生政治参与态度较为积极,爱国热情高涨,具有大无畏的献身精神,但政治参与认知水平、参与解决现实问题的热情有待提高。  关键词:政治参与;态度;认知;大学生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0)27-0199-03    政治参与是指
期刊
摘要:许多语言学家已经对语言中态度意义的表达作了大量的研究。评价理论的出现使得对语篇态度意义的分析有了系统的理论根据,对小说《苔丝》高潮部分从评价理论视角进行了研究,通过分析其态度系统可以揭示小说主人公的性格特点,这说明态度系统在分析小说人物性格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对今后外国文学的学习和教学有一定的帮助。  关键词:评价理论;态度系统;人物性格  中图分类号:I24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
期刊
摘要: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育就是唤醒。”学生学习的心灵一旦被唤醒,就能和作者的心灵相互沟通,和课文的内容发生共鸣,从而寻求精神的家园。因此,在新课改背景下,身处新课改第一线的语文教学工作者,只有不断更新语文教育理念,主动融入语文新课改的潮流,充分利用课堂教学这块天地,激发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构建起崭新的语文课堂,才能为我们举步维
期刊
摘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整合为新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后,大学生法律素养的培养与提高面临着更为突出的课时少与内容多之间的尖锐矛盾。因此,必须转变过去偏重于具体法律知识的教学与考核方式,代之以强调大学生法律意识与法律思维方式培养的教学与考核方式,以期在有限的学时内通过关键法律知识点的讲授达到真正提高大学生法律素养的目的。  关键词:法治理念;法律意识;法律信仰;法律思维  中图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