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都娟,中共党员,濮阳市第七中学生物教师,中小学高级教师。组建“都娟中原名师工作室”,引领带动省内外3万余名教师专业成长,近万人来工作室参观学习。组建“毛毛虫志愿服务队”,服务濮阳家庭教育事业,义务做家庭教育报告上百场。先后被评为河南省优秀共产党员、中原名师、河南省学术技术带头人、河南省技术标兵、河南省教师教育专家、2015年感动濮阳十大年度人物、2017年濮阳市最美教师。有200多篇论文发表和交流,6项课题得以推广,著有《毛毛虫说》等。
优质课:彻底而纯粹的磨砺
记者:教师中流传一句戏说:如果你“爱”他,就让他去上优质课吧;如果你“恨”他,也让他去上优质课吧!而您的生物课获得了全国优质课大奖,其中的滋味一定非同一般。能谈谈您对优质课的认识吗?
都娟:我始终认为,名师的舞台永远在课堂。说句实在话——课堂,就是青年教师成长的主阵地,谁站稳了讲台,谁就站稳了教师岗;谁在课堂上干得出色,谁就有在学校发展的资本。所以,不管名师成长到哪个高度,都要静下心来,俯下身来,贴地寻找课堂真实的模样。
再说优质课。有人认为,优质课是一场师生配合演练的“秀”,我觉得这是对优质课的误解。优质课应该是老师为学生精心烹调的大餐,从选材配料到烹调火候,从营养搭配到精致摆盘,无不体现了师者匠心。对学生而言,这是一场思维拉练和视听盛宴;对同行而言,这是一次思想分享与观点碰撞;对自己而言,是一种成长历练和人生修行。优质课是一个“案例”,是一种“理念”,是一个“方向”,是一种“引领”,是把最前沿的教育教学观念以“大处着眼,小处着手”的方式在课堂中落实。
优质课不能仅仅用来展示和观摩,我认为“常态”课堂的“优质化”才是我们追求的最高目标,日常教学应该朝优质课引领的方向去大胆尝试和创新迈进。
说起上优质课的感受,我想到了太上老君的“炼丹炉”。讲过优质课的老师都有同感,每参加一次优质课大赛,都有一种“蜕变”之感。从选课到备课,从打磨到试讲,从完善到展示,如同经历了“九九八十一难”。痛到深处,痛定思痛,才会有“痛而后快”的感觉。
至于有人戏说:如果你“爱”他,就让他去上优质课吧;如果你“恨”他,也让他去上优质课吧!我说:正是这种冶炼,才铸就了我精益求精、勇于创新、敢于挑战的课改精神,也正是对优质课的高品质追求,才彻底而纯粹地磨砺了我。
“教室”里装不下学生的梦想
记者:学生都很喜欢上您的生物课,而您又说要让生物学课堂真正成为生命对生命的感知、生命对生命的触动、生命与生命的对话。请问您这里有什么巧妙关联吗?
都娟:对此,我只想说:“教室”里装不下学生的梦想。我这里所说的“教室”,不仅仅是指具有空间结构的“小房子”,而是“教”与“学”在现实课堂上的窘迫状态:老师滔滔不绝地讲,学生昏昏欲睡地听;学生只能低头看课本,而不能昂首看窗外;教师把学生禁锢在“教室”这个最为安全的房间里;学生的思路要合着老师的节拍,不能天马行空;学生只能反复咀嚼教材中抽象的文字,而不能走近生活、拥抱大自然。所以,从学习空间看,“教室”在一定程度上封闭了学生的眼界和视野;从学习形式看,“教室”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学生的心灵和肢体;从学习内容看,“教室”在一定程度上定位了单一的课本和教案。所以,我们真应该调查一下,究竟有多少学生愿意进“教室”。
所以,我一直在努力打破“教室”對学生思维和行为的禁锢,扩大学生的学习空间,丰富学生的学习内容,变换学生的学习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学生的学习欲望。我要把全世界当成学生的教科书,而不是把教科书当成学生的全世界。这样的生物学课堂,焕发着生活的情趣和生命的活力,学生从中获得了最为真实的体验与感悟,激发了他们内在需求和探索欲望。
记者:您认为教室里装不下学生的梦想,那么,应该怎么做呢?能说说您具体是怎么做的吗?
都娟:我坚信,传统意义上的“教室”可以变得无限大。我把课堂搬到菜园里、田地间、花卉市场;我把菜农、园艺师、营养师请上讲台;我和学生一起组建了“春天来了”生物社团。我在办公室腾出一方空间,当作学生无土栽培的实验室。我和学生共同开辟了开心农场(包括空中花园、楼顶菜园、开心讲堂三个部分),我们一起背土、运土,一起翻土、播种,一起浇灌、除草,一起管理、记录,一起收获,一起感动,一起开心,一起幸福。
两年时间,校园里绿萝蔓延、红掌吐朱、田七现翠、番茄红润透亮、黄瓜顶花带刺……这里的每一寸土地都浸润着学生的汗水和喜悦,每一株植物都在讲述学生鲜活而生动的成长经历。
前不久,我看到班里的一个学生愁眉不展,眼里噙着泪花,询问后才知道,她精心呵护的仙人球烂掉了。我安慰了这个学生,并和她一起分析原因:浇水过勤,土壤中含氧量下降,让根无法呼吸……后来,这个学生在植物生长日记中写道:我们不仅要呵护生命,更要尊重生命;不但要爱,还要会爱。违背生命生长规律的爱,是一种伤害。
把课堂根植于学生的真实世界
记者:您的生物课堂丰富多彩,这其中一定蕴含着您的教育思想和教学主张。您能归纳一下吗?
都娟:我的教育思想:教育要走进生活。我的教学主张:把生物学课堂根植于学生的真实世界之中。
在教学中,我看到学生对知识的感知常常“游离”于真实世界之外。我们传授给学生的知识,是人类千百年来积累的经验,是经过整理,使之抽象化、普遍化、分类化、标准化的所谓人类经验的精华。我把这些知识叫作“套装知识”,这里面缺乏个人特殊经验的痕迹的表述。学生如果只是机械地记忆这些“套装知识”,而没有与现实的生活经验发生碰撞和对接,就会对真实的世界产生迷惘。
比如,向学生出示一幅人体消化系统图,学生能够很快填写出各结构的名称,可学生一旦肚子疼起来,却说不出究竟是哪个部位疼。比如,学生根据课本介绍,熟记了急救时人工呼吸、胸外心脏按压等方法要领,可一旦真遇到现实的紧急状况,则会手足无措。
究其原因,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认识仅仅停留在抽象的文字符号中,没有和真实世界、现实生活有效对接。实际上,从“记住”到“会做”,还有相当长的一段距离。而要想缩短这段距离,最理想的学习方式就是走近生活、贴近现实、亲身体验、学以致用。所以,我把生物学课堂根植于学生的真实世界之中,让学生真正体会到学习生物学的价值和意义所在。
做团队的引领人
记者:作为中原名师工作室主持人,您是如何组建团队,又是怎样引领青年教师成长的?
都娟:工作室招募成员时,我秉承着一个理念:人要追逐理想,不是非要遇到志同道合的人才能上路,往往是上了路,才能遇到志同道合的人。起步时,同行者众;前行中,经历风雨,才知谁是真的同路人。成功是一个不断积累和吸引的过程,执着前行,志同道合的有缘人就会随你而来。春风走过,大地知道;你若盛开,蝴蝶自来。
工作室成立以来,一直致力于生物学教育教学研究,先后指导300余名生物学教师获濮阳市生物学优质课大赛一等奖,指导20余名教师获河南省生物学优质课大赛一等奖;带领一大批青年教师实现专业化成长——每天撰写1000字的感悟随笔,每天记录一个教育案例,每周举行一次思维交流碰撞,每月组织一场主题教育展示和名师论坛,每学期举办一次“成长路上的风景”汇报;承办河南省、濮阳市各类教育教学研讨活动40多场;出版团队第一部书籍《毛毛虫说》;承担了两项省级课题“初中生物科技探究活动途径与方法研究”(结题)、“初中生物学课堂生活化教学策略的研究”(立项);《濮阳日报》《濮阳广播电视报》都为我们工作室开辟了专栏;先后有河南、广东、河北、黑龙江、新疆等省区的名师团队来我们工作室交流学习。
我明白自己的定位——不是领头羊,而是引路人。我的职责就是在青年教师困惑处拉一把,在他们茫然时点一下。我对工作室团队的理解——这是一群执着于教育梦想的追梦人,这是一个传递正能量且具有小小影响力的学习共同体,这里的每一个人都是彼此学习的宝贵资源。
这里的每一个人都在精彩地诠释着教育的生命,尽情地演绎着教育的梦想,就如同一些花儿,静静绽放,芬芳四溢。原本我也是想成为花的,后来发现,我还是做一方土壤,最好。
(责 编 欣 航)
优质课:彻底而纯粹的磨砺
记者:教师中流传一句戏说:如果你“爱”他,就让他去上优质课吧;如果你“恨”他,也让他去上优质课吧!而您的生物课获得了全国优质课大奖,其中的滋味一定非同一般。能谈谈您对优质课的认识吗?
都娟:我始终认为,名师的舞台永远在课堂。说句实在话——课堂,就是青年教师成长的主阵地,谁站稳了讲台,谁就站稳了教师岗;谁在课堂上干得出色,谁就有在学校发展的资本。所以,不管名师成长到哪个高度,都要静下心来,俯下身来,贴地寻找课堂真实的模样。
再说优质课。有人认为,优质课是一场师生配合演练的“秀”,我觉得这是对优质课的误解。优质课应该是老师为学生精心烹调的大餐,从选材配料到烹调火候,从营养搭配到精致摆盘,无不体现了师者匠心。对学生而言,这是一场思维拉练和视听盛宴;对同行而言,这是一次思想分享与观点碰撞;对自己而言,是一种成长历练和人生修行。优质课是一个“案例”,是一种“理念”,是一个“方向”,是一种“引领”,是把最前沿的教育教学观念以“大处着眼,小处着手”的方式在课堂中落实。
优质课不能仅仅用来展示和观摩,我认为“常态”课堂的“优质化”才是我们追求的最高目标,日常教学应该朝优质课引领的方向去大胆尝试和创新迈进。
说起上优质课的感受,我想到了太上老君的“炼丹炉”。讲过优质课的老师都有同感,每参加一次优质课大赛,都有一种“蜕变”之感。从选课到备课,从打磨到试讲,从完善到展示,如同经历了“九九八十一难”。痛到深处,痛定思痛,才会有“痛而后快”的感觉。
至于有人戏说:如果你“爱”他,就让他去上优质课吧;如果你“恨”他,也让他去上优质课吧!我说:正是这种冶炼,才铸就了我精益求精、勇于创新、敢于挑战的课改精神,也正是对优质课的高品质追求,才彻底而纯粹地磨砺了我。
“教室”里装不下学生的梦想
记者:学生都很喜欢上您的生物课,而您又说要让生物学课堂真正成为生命对生命的感知、生命对生命的触动、生命与生命的对话。请问您这里有什么巧妙关联吗?
都娟:对此,我只想说:“教室”里装不下学生的梦想。我这里所说的“教室”,不仅仅是指具有空间结构的“小房子”,而是“教”与“学”在现实课堂上的窘迫状态:老师滔滔不绝地讲,学生昏昏欲睡地听;学生只能低头看课本,而不能昂首看窗外;教师把学生禁锢在“教室”这个最为安全的房间里;学生的思路要合着老师的节拍,不能天马行空;学生只能反复咀嚼教材中抽象的文字,而不能走近生活、拥抱大自然。所以,从学习空间看,“教室”在一定程度上封闭了学生的眼界和视野;从学习形式看,“教室”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学生的心灵和肢体;从学习内容看,“教室”在一定程度上定位了单一的课本和教案。所以,我们真应该调查一下,究竟有多少学生愿意进“教室”。
所以,我一直在努力打破“教室”對学生思维和行为的禁锢,扩大学生的学习空间,丰富学生的学习内容,变换学生的学习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学生的学习欲望。我要把全世界当成学生的教科书,而不是把教科书当成学生的全世界。这样的生物学课堂,焕发着生活的情趣和生命的活力,学生从中获得了最为真实的体验与感悟,激发了他们内在需求和探索欲望。
记者:您认为教室里装不下学生的梦想,那么,应该怎么做呢?能说说您具体是怎么做的吗?
都娟:我坚信,传统意义上的“教室”可以变得无限大。我把课堂搬到菜园里、田地间、花卉市场;我把菜农、园艺师、营养师请上讲台;我和学生一起组建了“春天来了”生物社团。我在办公室腾出一方空间,当作学生无土栽培的实验室。我和学生共同开辟了开心农场(包括空中花园、楼顶菜园、开心讲堂三个部分),我们一起背土、运土,一起翻土、播种,一起浇灌、除草,一起管理、记录,一起收获,一起感动,一起开心,一起幸福。
两年时间,校园里绿萝蔓延、红掌吐朱、田七现翠、番茄红润透亮、黄瓜顶花带刺……这里的每一寸土地都浸润着学生的汗水和喜悦,每一株植物都在讲述学生鲜活而生动的成长经历。
前不久,我看到班里的一个学生愁眉不展,眼里噙着泪花,询问后才知道,她精心呵护的仙人球烂掉了。我安慰了这个学生,并和她一起分析原因:浇水过勤,土壤中含氧量下降,让根无法呼吸……后来,这个学生在植物生长日记中写道:我们不仅要呵护生命,更要尊重生命;不但要爱,还要会爱。违背生命生长规律的爱,是一种伤害。
把课堂根植于学生的真实世界
记者:您的生物课堂丰富多彩,这其中一定蕴含着您的教育思想和教学主张。您能归纳一下吗?
都娟:我的教育思想:教育要走进生活。我的教学主张:把生物学课堂根植于学生的真实世界之中。
在教学中,我看到学生对知识的感知常常“游离”于真实世界之外。我们传授给学生的知识,是人类千百年来积累的经验,是经过整理,使之抽象化、普遍化、分类化、标准化的所谓人类经验的精华。我把这些知识叫作“套装知识”,这里面缺乏个人特殊经验的痕迹的表述。学生如果只是机械地记忆这些“套装知识”,而没有与现实的生活经验发生碰撞和对接,就会对真实的世界产生迷惘。
比如,向学生出示一幅人体消化系统图,学生能够很快填写出各结构的名称,可学生一旦肚子疼起来,却说不出究竟是哪个部位疼。比如,学生根据课本介绍,熟记了急救时人工呼吸、胸外心脏按压等方法要领,可一旦真遇到现实的紧急状况,则会手足无措。
究其原因,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认识仅仅停留在抽象的文字符号中,没有和真实世界、现实生活有效对接。实际上,从“记住”到“会做”,还有相当长的一段距离。而要想缩短这段距离,最理想的学习方式就是走近生活、贴近现实、亲身体验、学以致用。所以,我把生物学课堂根植于学生的真实世界之中,让学生真正体会到学习生物学的价值和意义所在。
做团队的引领人
记者:作为中原名师工作室主持人,您是如何组建团队,又是怎样引领青年教师成长的?
都娟:工作室招募成员时,我秉承着一个理念:人要追逐理想,不是非要遇到志同道合的人才能上路,往往是上了路,才能遇到志同道合的人。起步时,同行者众;前行中,经历风雨,才知谁是真的同路人。成功是一个不断积累和吸引的过程,执着前行,志同道合的有缘人就会随你而来。春风走过,大地知道;你若盛开,蝴蝶自来。
工作室成立以来,一直致力于生物学教育教学研究,先后指导300余名生物学教师获濮阳市生物学优质课大赛一等奖,指导20余名教师获河南省生物学优质课大赛一等奖;带领一大批青年教师实现专业化成长——每天撰写1000字的感悟随笔,每天记录一个教育案例,每周举行一次思维交流碰撞,每月组织一场主题教育展示和名师论坛,每学期举办一次“成长路上的风景”汇报;承办河南省、濮阳市各类教育教学研讨活动40多场;出版团队第一部书籍《毛毛虫说》;承担了两项省级课题“初中生物科技探究活动途径与方法研究”(结题)、“初中生物学课堂生活化教学策略的研究”(立项);《濮阳日报》《濮阳广播电视报》都为我们工作室开辟了专栏;先后有河南、广东、河北、黑龙江、新疆等省区的名师团队来我们工作室交流学习。
我明白自己的定位——不是领头羊,而是引路人。我的职责就是在青年教师困惑处拉一把,在他们茫然时点一下。我对工作室团队的理解——这是一群执着于教育梦想的追梦人,这是一个传递正能量且具有小小影响力的学习共同体,这里的每一个人都是彼此学习的宝贵资源。
这里的每一个人都在精彩地诠释着教育的生命,尽情地演绎着教育的梦想,就如同一些花儿,静静绽放,芬芳四溢。原本我也是想成为花的,后来发现,我还是做一方土壤,最好。
(责 编 欣 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