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科技资源是重要的战略性资源,区域科技资源匮乏与协同度较低严重制约区域科技和经济快速发 展。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把“创新”一词列入五大发展理念的首位,并提出“必须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必须把发展的基点放在创新上”。科技创新能力是国家核心竞争力的体现,如何发挥科技智力资源优势,也是“十三五”规划研究的课题。作为重大国家战略之一,京津冀协同发展尤其需要科技协同创新的引领。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市农林科学院副院长孙宝启日前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以科技协同创新为引导,是完成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任务的关键环节,也是三地一體化发展的根本出路和现实选择。但是目前,京津冀创新要素空间分布落差很大,区域产业技术创新的协作程度较低,亟须强化和构建京津冀区域科技协同创新共同体,促进区域内部知识流动、资源共享、技术扩散。
一、京津冀区域产业技术创新协作程度较低
目前,整个京津冀城市群科技资源呈现 “大集聚、小分散”特征,创新要素空间分布落差很大,区域产业技术创新的协作程度较低,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地区间协同创新的体制机制还有待完善。目前京津冀三地科技创新的功能定位和区域分工尚不明确,政府间高层次的联合办公或合作磋商机制尚不健全,尤其是在区域科技规划、科技政策、重大项目、技术标准等的沟通协调机制不完善,致使区域科技协同创新的联系和协作程度低。二是区域内科技资源共享及创新利益共享程度还有待提高。科技资源的共享范围和合作程度有限,尤其是区域之间科学数据资源尚缺乏有效的管理,数据标准化、规范化方面也面临较多困难。三是有利于科技人员跨区域流动的政策条件及生活环境有待改善。京津冀区域各地在支持科技人才创新创业政策、激励与评价政策等方面存在较大制度落差,三地一体化的人才市场也存在诸多行政壁垒和制度障碍。四是创新资源整合的一体化要素市场存在割裂。目前,京津冀各地科技中介服务和技术交易市场自成体系,区域内技术承接能力不强,金融制度的地区壁垒与创新资源的共建、共享与开放不足等,割裂了一体化的区域要素市场建设,致使创新资源的流动受阻。五是区域内部创新资源配置落差过大,国家级科技资源对区域发展的辐射动力不足。河北、天津与北京相比,存在着“高层次人才均比较缺乏、R&D 经费投入少、专利授予量少”等问题,阻碍了区域内部的科技协作和产业协同。在北京的国家级资源占比较大,但是这些国家级资源对周边的辐射动力还不足。
二、构建区域科技协同创新共同体
在当前的新形势下,我们要立足地区实际,面向重大问题与创新需求,以京津冀科技协同创新为突破口,通过强化和构建区域科技协同创新共同体,促进区域内部知识流动、资源共享、技术扩散,增强面向全国乃至全球资源的集聚力、承载力、辐射力和竞争力。在对策和建议上,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突破:第一,建立京津冀区域科技协同创新的组织机制,设立三地政府共同主导的联合创新平台。建议在京津冀政府间建立协同创新联合办公制度,建立一个统筹协调的创新平台,下设信息交流平台、专项资金与融资平台、科技资源协商调度平台及技术市场交流平台等。第二,建立协同创新资源共享和利益共享的机制。按照当代智能制造业发展趋势和大数据时代进步的特点,在京津冀区域构建一体化的创新链、产业链与利益分配机制。第三,联合打造京津冀全区域的创新创业生态系统。我们要打破过去的对口支援、对口对接、产业转移的思路,以联合打造区域创新创业新环境的思路,促进京津冀协同创新的开展。例如,按照三地产业基础、发展阶段、功能定位的差异,从研发、实验、企业孵化、产业化和市场应用研究等多方面重新进行差异化定位,以新定位引导创新资源合理流动。除此之外,还应鼓励高校、国家级重点实验室等创新源头在新的功能定位区开设实验基地或实验室分站,与当地企业及创新链合作,加强当地的创新能力及吸纳大学生就业,而良好的、全方位的基础设施环境也是吸引人才的关键。第四,我们要在新兴产业的增量培育上,做大新能源、电子信息、新能源汽车、物联网、云计算等重点领域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推动以企业为主体的京津冀都市圈技术创新体系建设,我们要支持三地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合作,建设研发中心和中试基地,引导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真正建立起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用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第五,统筹加强区域科技人才的交流与共享。我们要统筹考虑,把三地科技人才的培养与使用纳入科技发展规划,如果在京津冀全区域建立高端人才互通互用机制,鼓励人才临时流动和自由流动,在户籍归属、医疗关系、养老关系及子女教育等方面为高端人才开绿灯,我相信,这必将促进京津冀区域科技人才的交流与共享。
三、建立资源和利益共享机制
资源共享和利益共享是京津冀科技协同创新的关键之一。在这个方面,国外“华盛顿特区”的财政管理模式值得我们借鉴。我们可建立京津冀地区财政管理创新模式,对资源转出地实行一定的转移支付补偿,以利于首都城市战略定位得到尽快实施。例如,国家在协作创新中,为欠发达地区解决生态涵养、基础设施建设及社会设施配套等问题给予一定资金支持。首先,支持开展跨区域利益共享机制试点,对三地联合共建的重大项目、共建园区、共建产业基地、产业转移等形成的GDP、地方税收等在报国家有关部门备案后,进行跨区域的GDP分计核算,并允许区域间协商划拨区域共建形成的地方性税收。其次,支持三地联合设立京津冀协同创新基金,探索以资本为纽带的“公司+基金”等市场化合作模式,支持联合共建科技新干线、创新共同体及其他重大项目。整合财税、金融等多种创新政策,合力推进区域协同创新。在金融创新方面,引导三地银行围绕科技创新,建立科技支行;共同组建科技创新投融资管理平台,吸引VC、PE等社会资本参与京津冀科技创新创业;建立三地一体的科技信用体系和科技担保公司,加快推进京津冀一体化的科技投融资体系建设。再次,联合共建一批协同创新示范基地。围绕首都建设全国科技创新中心的总体定位,以各类科技园区为载体,支持中关村示范区、滨海新区与区域内创新社区、科技园区、科研基地等联合共建一批集教育、科研、技术转移转化与孵化等功能于一体的科技协同创新示范基地,把京津冀打造成我国科技创新综合改革的试验田。
参考文献
[1] 高思芃,姜红,张絮. 区域科技资源协同度发展趋势及生态化治理机制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 凌峰,戚湧. 协同治理下江苏李佳钰. 协同发展区域创新生态系统研究[D]. 2016.
[3] 科技资源配置创新生态群落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2016,33(013):34-40.
一、京津冀区域产业技术创新协作程度较低
目前,整个京津冀城市群科技资源呈现 “大集聚、小分散”特征,创新要素空间分布落差很大,区域产业技术创新的协作程度较低,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地区间协同创新的体制机制还有待完善。目前京津冀三地科技创新的功能定位和区域分工尚不明确,政府间高层次的联合办公或合作磋商机制尚不健全,尤其是在区域科技规划、科技政策、重大项目、技术标准等的沟通协调机制不完善,致使区域科技协同创新的联系和协作程度低。二是区域内科技资源共享及创新利益共享程度还有待提高。科技资源的共享范围和合作程度有限,尤其是区域之间科学数据资源尚缺乏有效的管理,数据标准化、规范化方面也面临较多困难。三是有利于科技人员跨区域流动的政策条件及生活环境有待改善。京津冀区域各地在支持科技人才创新创业政策、激励与评价政策等方面存在较大制度落差,三地一体化的人才市场也存在诸多行政壁垒和制度障碍。四是创新资源整合的一体化要素市场存在割裂。目前,京津冀各地科技中介服务和技术交易市场自成体系,区域内技术承接能力不强,金融制度的地区壁垒与创新资源的共建、共享与开放不足等,割裂了一体化的区域要素市场建设,致使创新资源的流动受阻。五是区域内部创新资源配置落差过大,国家级科技资源对区域发展的辐射动力不足。河北、天津与北京相比,存在着“高层次人才均比较缺乏、R&D 经费投入少、专利授予量少”等问题,阻碍了区域内部的科技协作和产业协同。在北京的国家级资源占比较大,但是这些国家级资源对周边的辐射动力还不足。
二、构建区域科技协同创新共同体
在当前的新形势下,我们要立足地区实际,面向重大问题与创新需求,以京津冀科技协同创新为突破口,通过强化和构建区域科技协同创新共同体,促进区域内部知识流动、资源共享、技术扩散,增强面向全国乃至全球资源的集聚力、承载力、辐射力和竞争力。在对策和建议上,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突破:第一,建立京津冀区域科技协同创新的组织机制,设立三地政府共同主导的联合创新平台。建议在京津冀政府间建立协同创新联合办公制度,建立一个统筹协调的创新平台,下设信息交流平台、专项资金与融资平台、科技资源协商调度平台及技术市场交流平台等。第二,建立协同创新资源共享和利益共享的机制。按照当代智能制造业发展趋势和大数据时代进步的特点,在京津冀区域构建一体化的创新链、产业链与利益分配机制。第三,联合打造京津冀全区域的创新创业生态系统。我们要打破过去的对口支援、对口对接、产业转移的思路,以联合打造区域创新创业新环境的思路,促进京津冀协同创新的开展。例如,按照三地产业基础、发展阶段、功能定位的差异,从研发、实验、企业孵化、产业化和市场应用研究等多方面重新进行差异化定位,以新定位引导创新资源合理流动。除此之外,还应鼓励高校、国家级重点实验室等创新源头在新的功能定位区开设实验基地或实验室分站,与当地企业及创新链合作,加强当地的创新能力及吸纳大学生就业,而良好的、全方位的基础设施环境也是吸引人才的关键。第四,我们要在新兴产业的增量培育上,做大新能源、电子信息、新能源汽车、物联网、云计算等重点领域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推动以企业为主体的京津冀都市圈技术创新体系建设,我们要支持三地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合作,建设研发中心和中试基地,引导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真正建立起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用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第五,统筹加强区域科技人才的交流与共享。我们要统筹考虑,把三地科技人才的培养与使用纳入科技发展规划,如果在京津冀全区域建立高端人才互通互用机制,鼓励人才临时流动和自由流动,在户籍归属、医疗关系、养老关系及子女教育等方面为高端人才开绿灯,我相信,这必将促进京津冀区域科技人才的交流与共享。
三、建立资源和利益共享机制
资源共享和利益共享是京津冀科技协同创新的关键之一。在这个方面,国外“华盛顿特区”的财政管理模式值得我们借鉴。我们可建立京津冀地区财政管理创新模式,对资源转出地实行一定的转移支付补偿,以利于首都城市战略定位得到尽快实施。例如,国家在协作创新中,为欠发达地区解决生态涵养、基础设施建设及社会设施配套等问题给予一定资金支持。首先,支持开展跨区域利益共享机制试点,对三地联合共建的重大项目、共建园区、共建产业基地、产业转移等形成的GDP、地方税收等在报国家有关部门备案后,进行跨区域的GDP分计核算,并允许区域间协商划拨区域共建形成的地方性税收。其次,支持三地联合设立京津冀协同创新基金,探索以资本为纽带的“公司+基金”等市场化合作模式,支持联合共建科技新干线、创新共同体及其他重大项目。整合财税、金融等多种创新政策,合力推进区域协同创新。在金融创新方面,引导三地银行围绕科技创新,建立科技支行;共同组建科技创新投融资管理平台,吸引VC、PE等社会资本参与京津冀科技创新创业;建立三地一体的科技信用体系和科技担保公司,加快推进京津冀一体化的科技投融资体系建设。再次,联合共建一批协同创新示范基地。围绕首都建设全国科技创新中心的总体定位,以各类科技园区为载体,支持中关村示范区、滨海新区与区域内创新社区、科技园区、科研基地等联合共建一批集教育、科研、技术转移转化与孵化等功能于一体的科技协同创新示范基地,把京津冀打造成我国科技创新综合改革的试验田。
参考文献
[1] 高思芃,姜红,张絮. 区域科技资源协同度发展趋势及生态化治理机制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 凌峰,戚湧. 协同治理下江苏李佳钰. 协同发展区域创新生态系统研究[D]. 2016.
[3] 科技资源配置创新生态群落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2016,33(013):34-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