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日常教学中,多媒体的使用对于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增加课堂容量、提高学习效率等诸多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这是大家有目共睹、毋庸置疑的。不过,如果大家毫无节制地滥用,势必影响教学内容的正常传授,影响教学目标的有效达成,影响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也会引发人们对多媒体技术的错误认识乃至影响多媒体技术的深入发展。
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合理运用多媒体技术,让它与语文教学真正融合,最大限度地发挥多媒体优势,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呢?
把握学科特点,避免过度依赖
文章是以“言”传“情”的,学生在反复诵读文章的过程中,通过理解词语意义,感受语气语调,深入到文章所描绘的情境中,或认识一些新鲜的事物,或明白一个深刻的道理,或从中受到感染熏陶。课堂教学是师生情感交流的过程,需要教师注意学生在课堂上的任何细微变化,及时调整课堂教学的节奏、气氛、过程,然后通过师生间的互动,推进教学高效、有序地进行。
而如果忽略语文的特点和语文教学的规律,生硬地借用多媒体去解决语文教学过程的所有问题,其效果一定不理想。例如,朱自清的名篇《背影》,写出了父慈子爱的深沉而真挚的情感,而这种情感是通过对故事所处的凄凉惨淡的人际遭遇和家庭环境的交代反映出来的。试想,如果不去用心地反复诵读品味,单凭一首歌曲,几张图片,是很难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文章的思想情感的。
语文教学还有一个重要功能是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如果想把抽象的、概括的、引领学生自由想象的文字都变成确定的图像、单一的声音,用多媒体一览无余地展现出来,那么学生思想自由驰骋的空间就被挤占了,培养形象思维的机会也被抹杀了。譬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这句诗所表现的壮美画面,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它需要学生凭借自己独特的感知和丰富的想象力去描绘。但如果我们硬要用一幅幻灯片展示出茫茫沙漠中,一柱黑烟扶摇直上;远处横卧的黄河,其上悬着一个苍黄的太阳。如此一幅画面,不但不能表现诗句的意境,而且还会束缚所有学生的无限丰富的想象,影响学生想象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
找准最佳作用点,力求事半功倍
多媒体综合了文字、图片、声音、动画、视频等各类丰富的信息资料,学习过程中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使教学活动变得生动有趣,也使得普通教学手段难以讲清楚,甚至无法讲清楚的知识点更直观更形象,这是大家公认的。但在教学过程中,要将哪些内容制作成多媒体,多媒体课件在什么情况下展示,我们一定要讲究分寸。
叙事、抒情类文章,关键在语句的揣摩、意境的领悟上,过多地使用多媒体反而会限制学生联想和想象能力的培养。而有些文章使用多媒体,却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像介绍建筑物、工艺流程等内容的说明文,学生对文章所涉及的内容一知半解或较为生疏,学习起来有困难,这时利用多媒体播放有关资料就可以收到身临其境、简捷明白的效果。比如,在学习《苏州园林》一文时,可以结合课文内容的进展,适时地出示体现苏州园林“完美的图画”特点以及亭台轩榭、假山池沼、花草树木等不同景物、不同特点的图片,就能增强学生对这篇文章内容的理解。
多媒体的运用,一定是用在该用之处,该用之时。文章所描绘的境界,是需要读者结合自己的经验去理解和感知的,而由于年龄、经历、地域等因素的限制,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也会受限制,而这时多媒体就大显身手了,它能把抽象的文字具体化,把缥缈的情感形象化,把陌生的事物亲近化,把复杂的事理简单化,为学生架起一座跨越时空、链接思维的桥。
掌握媒体特点,做到用其所长
现代化的多媒体技术突飞猛进,不断替代传统电教媒体,但多媒体的使用不能一味地求新、求异,而应了解各种媒体的特点,做到物尽其用,用其所长。如投影仪,用以呈现课堂教学中的重点难点、关键内容很是合适;可如果为了让学生齐读、读齐课文中的一个或几个自然段,而把这些自然段呈现在投影幕上,这样就把投影仪作为了简单的文字呈现工具,如此一来,学生看起来伤眼,读起来吃力,势必影响教学的效果。
教师应根据具体教学内容采用最易达到教学目的的电教媒体。比如,放一曲江涛的《愚公移山》,在慷慨激昂、雄浑有力的旋律中很容易激起学生学习《愚公移山》的兴趣;播一段《威尼斯商人》的影视片段,能使学生对话剧有更真切的了解;听着古筝曲《汉宫秋月》,你可能看到了夕阳西下时孑然一身的游子;欣赏着巨幅国画《江山如此多娇》,我们感受到了诗人气吞万里如虎的豪迈气概……如果是训练学生听话、朗读能力,就应使用多媒体技术的录音系统;如果是通过看图让学生说话、学话,提高观察能力和表达能力,则应使用投影;如果要培养学生探究性学习的能力,就可能要上互联网查找有关信息。教师只有选用恰当的电教媒体,并使之优化组合,才能真正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总之,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我们始终要以教材为本,其他任何工具、任何手段都只是一种媒介。这就决定多媒体课件在语文教学中只能处于从属地位,只起到辅助的作用。我们应充分地利用和发扬多媒体教学的长处,以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合理运用多媒体技术,让它与语文教学真正融合,最大限度地发挥多媒体优势,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呢?
把握学科特点,避免过度依赖
文章是以“言”传“情”的,学生在反复诵读文章的过程中,通过理解词语意义,感受语气语调,深入到文章所描绘的情境中,或认识一些新鲜的事物,或明白一个深刻的道理,或从中受到感染熏陶。课堂教学是师生情感交流的过程,需要教师注意学生在课堂上的任何细微变化,及时调整课堂教学的节奏、气氛、过程,然后通过师生间的互动,推进教学高效、有序地进行。
而如果忽略语文的特点和语文教学的规律,生硬地借用多媒体去解决语文教学过程的所有问题,其效果一定不理想。例如,朱自清的名篇《背影》,写出了父慈子爱的深沉而真挚的情感,而这种情感是通过对故事所处的凄凉惨淡的人际遭遇和家庭环境的交代反映出来的。试想,如果不去用心地反复诵读品味,单凭一首歌曲,几张图片,是很难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文章的思想情感的。
语文教学还有一个重要功能是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如果想把抽象的、概括的、引领学生自由想象的文字都变成确定的图像、单一的声音,用多媒体一览无余地展现出来,那么学生思想自由驰骋的空间就被挤占了,培养形象思维的机会也被抹杀了。譬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这句诗所表现的壮美画面,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它需要学生凭借自己独特的感知和丰富的想象力去描绘。但如果我们硬要用一幅幻灯片展示出茫茫沙漠中,一柱黑烟扶摇直上;远处横卧的黄河,其上悬着一个苍黄的太阳。如此一幅画面,不但不能表现诗句的意境,而且还会束缚所有学生的无限丰富的想象,影响学生想象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
找准最佳作用点,力求事半功倍
多媒体综合了文字、图片、声音、动画、视频等各类丰富的信息资料,学习过程中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使教学活动变得生动有趣,也使得普通教学手段难以讲清楚,甚至无法讲清楚的知识点更直观更形象,这是大家公认的。但在教学过程中,要将哪些内容制作成多媒体,多媒体课件在什么情况下展示,我们一定要讲究分寸。
叙事、抒情类文章,关键在语句的揣摩、意境的领悟上,过多地使用多媒体反而会限制学生联想和想象能力的培养。而有些文章使用多媒体,却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像介绍建筑物、工艺流程等内容的说明文,学生对文章所涉及的内容一知半解或较为生疏,学习起来有困难,这时利用多媒体播放有关资料就可以收到身临其境、简捷明白的效果。比如,在学习《苏州园林》一文时,可以结合课文内容的进展,适时地出示体现苏州园林“完美的图画”特点以及亭台轩榭、假山池沼、花草树木等不同景物、不同特点的图片,就能增强学生对这篇文章内容的理解。
多媒体的运用,一定是用在该用之处,该用之时。文章所描绘的境界,是需要读者结合自己的经验去理解和感知的,而由于年龄、经历、地域等因素的限制,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也会受限制,而这时多媒体就大显身手了,它能把抽象的文字具体化,把缥缈的情感形象化,把陌生的事物亲近化,把复杂的事理简单化,为学生架起一座跨越时空、链接思维的桥。
掌握媒体特点,做到用其所长
现代化的多媒体技术突飞猛进,不断替代传统电教媒体,但多媒体的使用不能一味地求新、求异,而应了解各种媒体的特点,做到物尽其用,用其所长。如投影仪,用以呈现课堂教学中的重点难点、关键内容很是合适;可如果为了让学生齐读、读齐课文中的一个或几个自然段,而把这些自然段呈现在投影幕上,这样就把投影仪作为了简单的文字呈现工具,如此一来,学生看起来伤眼,读起来吃力,势必影响教学的效果。
教师应根据具体教学内容采用最易达到教学目的的电教媒体。比如,放一曲江涛的《愚公移山》,在慷慨激昂、雄浑有力的旋律中很容易激起学生学习《愚公移山》的兴趣;播一段《威尼斯商人》的影视片段,能使学生对话剧有更真切的了解;听着古筝曲《汉宫秋月》,你可能看到了夕阳西下时孑然一身的游子;欣赏着巨幅国画《江山如此多娇》,我们感受到了诗人气吞万里如虎的豪迈气概……如果是训练学生听话、朗读能力,就应使用多媒体技术的录音系统;如果是通过看图让学生说话、学话,提高观察能力和表达能力,则应使用投影;如果要培养学生探究性学习的能力,就可能要上互联网查找有关信息。教师只有选用恰当的电教媒体,并使之优化组合,才能真正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总之,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我们始终要以教材为本,其他任何工具、任何手段都只是一种媒介。这就决定多媒体课件在语文教学中只能处于从属地位,只起到辅助的作用。我们应充分地利用和发扬多媒体教学的长处,以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