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阐述了高校大学生宿舍文化的内涵,剖析了宿舍文化建设的三个层次在高校班风、学风、校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并依据三个层次提出了加强宿舍文化建设的新思路。
关键词:宿舍文化 层次 班风 学风 校风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和近年来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逐步推进,原有的以班级为单位的管理模式受到了较大冲击,宿舍逐渐成为大学生这一群体的最小“细胞”,宿舍成为大学生教育管理的主要载体。据统计,我国高校大学生每人每天平均有2/3的时间在宿舍停留,扣除睡眠时间,每天有5-6个小时在宿舍度过,宿舍现已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的休息场所,而是成为集学习、休闲、思想交流等于一体的综合性场所。新形势下高校学生工作日益困难,以宿舍文化建设为切入点,促进班风、学风、校风建设,将成为高校学生工作的重要突破口。
一、宿舍文化的内涵
大学生宿舍文化是指在大学生宿舍这一特定的环境中,各种活动形式和物质形态表现出来的一种精神氛围,是长期形成的有特色的宿舍规章制度、精神、文化活动与文化环境的总和。它是大学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受校园文化的影响,同时又丰富和影响着校园文化。
大学生宿舍文化建设分三个层次;第一层为表层宿舍文化,即物质载体文化,主要指宿舍的生存环境、内部设施、卫生状况等,是宿舍文化建设的基础。第二层为中层宿舍文化,即行为文化,主要指各种学习、生活制度,道德行为规范下的大学生所表现出来的行为,是宿舍文化建设的具体体现。第三层为深层宿舍文化,即精神文化,主要指宿舍成员的政治信念、思想意识、价值观念、精神面貌等及其外化,是宿舍文化建设的核心。大学生宿舍文化的这三个层次互为表里、相互影响、互为转换,从而构成一个特殊而相对完整的文化体系。
二、宿舍文化建设在班风、学风、校风建设中的作用
1、宿舍物质载体文化与班风建设
班风是由班级成员共同营造的一种集体氛围,反映了班级成员的整体精神风貌与个性特点,体现出班级的内在品格与外部形象。目前高校多实行学分制和流动教室的教育模式,传统意义上“一室一班”的班级空间观念被打破,行政班级逐渐被课程班级所代替,班级的群体被淡化,取而代之的是一个班级由若干宿舍构成,学生宿舍的状态很大程度上反映出该班级的精神面貌。各高校对宿舍环境的建设和维护高度重视,一般高校都会组织人员对学生宿舍进行例行的宿舍檢查,定期公示检查结果,据调查统计,宿舍生存环境指标明显直接反映出该班级的整体精神风貌。
2、宿舍行为文化与学风建设
宿舍学习环境的营造,主要依靠宿舍中所特有的各种规章制度,而在宿舍各种规章制度规范指引下,大学生的宿舍行为更多的体现了大学生学风的优良。宿舍制度文化的健全与人性化,是大学生在宿舍基本生活的制度保障,塑造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培养学生自我约束的能力。在宿舍相对狭小而又独特的空间里,由4-6人组成的小团体中,学生的从众心理愈发凸显,在调查中,经常出现部分宿舍所有成员都获得奖学金、都考取研究生、都参加某项培训考试等现象,与之相反,也出现整个宿舍成员全部旷课、违纪、补考等现象。这种群体现象说明宿舍学习风气直接影响宿舍成员的学习成长,而学校为促进大学生良好学习风气的形成,更应在优良宿舍风气的培育上下功夫。
3、宿舍精神文化与校风建设
校风是学校在办学过程中长期积淀而成的具有行为和道德意义的风气,是在校内乃至社会上具有极大影响并被普遍认可的思想和行为风尚。作为高校的主要群体,大学生存在群体构成复杂、地域分布广泛、社会影响力大等特征,大学生所展现的政治信念、思想意识、价值观念、精神面貌等很大程度上反映了高校的校风。宿舍是大学生思想最活跃、最外露的处所,在宿舍狭小的环境中,见证着大学生自由全面发展的过程,宿舍文明程度、格调的高低,既反映大学生自身的精神风貌,又对大学生身心产生无形的影响。一个积极健康向上的宿舍文化氛围潜移默化地影晌着宿舍成员的社会观、价值观、人生观等思想道德观念的形成。
三、加强宿舍文化建设的几点思考
加强大学生宿舍文化建设,要坚持重在建设的方针,因为文化现象从本质上不是自发形成的,它是主体自觉意识并自觉创造的结果。作为一个动态的过程,文化发展的每一步都离不开主体自觉活动的参与。只有不断地加强大学生宿舍文化建设,大学生才有可能从对宿舍文化的简单服从转变为自己自觉理念;只有在富有成效的建设中,大学生才能将自己的个体行为提升到文化的层次;只有使大学生群体的校园文化与时代同步变化,他们才能更好的获得自由全面的发展。
1、建设干净整洁的宿舍物质载体文化促班风建设
准确把握高校宿舍文化建设的基础,以宿舍整顿为切入点,建设干净整洁的宿舍物质载体文化,以宿舍带动班级,树立集体观念。大学生是创造良好生活环境的主体,在整体规划宿舍环境的前提下,要充分调动学生美化宿舍环境的积极性,抓住新生入学的黄金时期,让学生在远离父母的条件下,学着收拾自己的宿舍物品,美化宿舍环境,增进了彼此间的相互了解和友谊,逐步融入大学生活。同时定期开展评选宿舍内务标兵班级,强化集体观念、集体荣誉感,形成团结友爱的班集体,让宿舍文化建设成为班风建设的重要窗口。
2、建设规范文明的宿舍行为文化促学风建设
制度规范约束、引导大学生的行为,宿舍成员之间产生的互动是宿舍行为文化的重要方面。从单调、紧张的中学走进相对宽松的大学校园的大学生,思想上、行动上如释重负,有些学生可能就此开始懈怠、不思进取、无所事事,甚至在宿舍里养成了不良习惯,生活在这样宿舍氛围里的同学很难安心学习,缺乏学习专业文化的动力,课堂学习敷衍了事,得过且过,荒废了学业,对于这部分学生,学习积极主动的宿舍成员成为具体的可信可学的典型,起到标杆示范作用,同时宿舍成员之间的相互学习、讨论与交流,可以激发其创造力,扩充其知识结构。
高校社区工委的导向、激励措施,对优良学风的形成也起到积极促进作用。树立宿舍标兵,营造学习氛围,通过开展争创“优秀寝室”评比,“建设学风示范寝室” 积极向上的促进优良舍风形成的宿舍文化活动,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为高校学风建设奠定学生个体层面的微观基础。
3、建设与时俱进的宿舍精神文化促校风建设
大学是学生政治信念、思想意识、价值观念、精神面貌形成的关键时期,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抓住宿舍精神文化建设,一要选派优秀学生辅导员进住宿舍,全面负责宿舍区内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二要充分利用微时代通信手段,微博、微信等,加强与学生的沟通与交流,形成一对一的人生导师;三要开展以宿舍为基础的大学生社区文化活动,精心组织策划弘扬青春正能量的社团活动,营造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升华学生思想、成为真正的校风代言人。
结束语
宿舍,作为高校学生工作的最小单元,势必成为学工作者的新阵地,明确宿舍文化建设的现实意义,掌握宿舍文化建设的科学方法,通过加强宿舍文化建设,推进班风、学风、校风的建设。
参考文献:
[1]仲会.浅析宿舍文化在学风建设中的作用[J].新西部,2011,35(175).
[2]方小年,曹根记. 论高校宿舍文化建设的德育功能[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4,(77).
[3]李红丽.打造南洋学院文明示范寝室品牌以寝室文化推动学风校风建设[J]. 品牌,2014,10(208).
本文为辽宁石油化工大学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项目(2014SZ011)资助课题,项目负责人:曹光柱
关键词:宿舍文化 层次 班风 学风 校风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和近年来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逐步推进,原有的以班级为单位的管理模式受到了较大冲击,宿舍逐渐成为大学生这一群体的最小“细胞”,宿舍成为大学生教育管理的主要载体。据统计,我国高校大学生每人每天平均有2/3的时间在宿舍停留,扣除睡眠时间,每天有5-6个小时在宿舍度过,宿舍现已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的休息场所,而是成为集学习、休闲、思想交流等于一体的综合性场所。新形势下高校学生工作日益困难,以宿舍文化建设为切入点,促进班风、学风、校风建设,将成为高校学生工作的重要突破口。
一、宿舍文化的内涵
大学生宿舍文化是指在大学生宿舍这一特定的环境中,各种活动形式和物质形态表现出来的一种精神氛围,是长期形成的有特色的宿舍规章制度、精神、文化活动与文化环境的总和。它是大学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受校园文化的影响,同时又丰富和影响着校园文化。
大学生宿舍文化建设分三个层次;第一层为表层宿舍文化,即物质载体文化,主要指宿舍的生存环境、内部设施、卫生状况等,是宿舍文化建设的基础。第二层为中层宿舍文化,即行为文化,主要指各种学习、生活制度,道德行为规范下的大学生所表现出来的行为,是宿舍文化建设的具体体现。第三层为深层宿舍文化,即精神文化,主要指宿舍成员的政治信念、思想意识、价值观念、精神面貌等及其外化,是宿舍文化建设的核心。大学生宿舍文化的这三个层次互为表里、相互影响、互为转换,从而构成一个特殊而相对完整的文化体系。
二、宿舍文化建设在班风、学风、校风建设中的作用
1、宿舍物质载体文化与班风建设
班风是由班级成员共同营造的一种集体氛围,反映了班级成员的整体精神风貌与个性特点,体现出班级的内在品格与外部形象。目前高校多实行学分制和流动教室的教育模式,传统意义上“一室一班”的班级空间观念被打破,行政班级逐渐被课程班级所代替,班级的群体被淡化,取而代之的是一个班级由若干宿舍构成,学生宿舍的状态很大程度上反映出该班级的精神面貌。各高校对宿舍环境的建设和维护高度重视,一般高校都会组织人员对学生宿舍进行例行的宿舍檢查,定期公示检查结果,据调查统计,宿舍生存环境指标明显直接反映出该班级的整体精神风貌。
2、宿舍行为文化与学风建设
宿舍学习环境的营造,主要依靠宿舍中所特有的各种规章制度,而在宿舍各种规章制度规范指引下,大学生的宿舍行为更多的体现了大学生学风的优良。宿舍制度文化的健全与人性化,是大学生在宿舍基本生活的制度保障,塑造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培养学生自我约束的能力。在宿舍相对狭小而又独特的空间里,由4-6人组成的小团体中,学生的从众心理愈发凸显,在调查中,经常出现部分宿舍所有成员都获得奖学金、都考取研究生、都参加某项培训考试等现象,与之相反,也出现整个宿舍成员全部旷课、违纪、补考等现象。这种群体现象说明宿舍学习风气直接影响宿舍成员的学习成长,而学校为促进大学生良好学习风气的形成,更应在优良宿舍风气的培育上下功夫。
3、宿舍精神文化与校风建设
校风是学校在办学过程中长期积淀而成的具有行为和道德意义的风气,是在校内乃至社会上具有极大影响并被普遍认可的思想和行为风尚。作为高校的主要群体,大学生存在群体构成复杂、地域分布广泛、社会影响力大等特征,大学生所展现的政治信念、思想意识、价值观念、精神面貌等很大程度上反映了高校的校风。宿舍是大学生思想最活跃、最外露的处所,在宿舍狭小的环境中,见证着大学生自由全面发展的过程,宿舍文明程度、格调的高低,既反映大学生自身的精神风貌,又对大学生身心产生无形的影响。一个积极健康向上的宿舍文化氛围潜移默化地影晌着宿舍成员的社会观、价值观、人生观等思想道德观念的形成。
三、加强宿舍文化建设的几点思考
加强大学生宿舍文化建设,要坚持重在建设的方针,因为文化现象从本质上不是自发形成的,它是主体自觉意识并自觉创造的结果。作为一个动态的过程,文化发展的每一步都离不开主体自觉活动的参与。只有不断地加强大学生宿舍文化建设,大学生才有可能从对宿舍文化的简单服从转变为自己自觉理念;只有在富有成效的建设中,大学生才能将自己的个体行为提升到文化的层次;只有使大学生群体的校园文化与时代同步变化,他们才能更好的获得自由全面的发展。
1、建设干净整洁的宿舍物质载体文化促班风建设
准确把握高校宿舍文化建设的基础,以宿舍整顿为切入点,建设干净整洁的宿舍物质载体文化,以宿舍带动班级,树立集体观念。大学生是创造良好生活环境的主体,在整体规划宿舍环境的前提下,要充分调动学生美化宿舍环境的积极性,抓住新生入学的黄金时期,让学生在远离父母的条件下,学着收拾自己的宿舍物品,美化宿舍环境,增进了彼此间的相互了解和友谊,逐步融入大学生活。同时定期开展评选宿舍内务标兵班级,强化集体观念、集体荣誉感,形成团结友爱的班集体,让宿舍文化建设成为班风建设的重要窗口。
2、建设规范文明的宿舍行为文化促学风建设
制度规范约束、引导大学生的行为,宿舍成员之间产生的互动是宿舍行为文化的重要方面。从单调、紧张的中学走进相对宽松的大学校园的大学生,思想上、行动上如释重负,有些学生可能就此开始懈怠、不思进取、无所事事,甚至在宿舍里养成了不良习惯,生活在这样宿舍氛围里的同学很难安心学习,缺乏学习专业文化的动力,课堂学习敷衍了事,得过且过,荒废了学业,对于这部分学生,学习积极主动的宿舍成员成为具体的可信可学的典型,起到标杆示范作用,同时宿舍成员之间的相互学习、讨论与交流,可以激发其创造力,扩充其知识结构。
高校社区工委的导向、激励措施,对优良学风的形成也起到积极促进作用。树立宿舍标兵,营造学习氛围,通过开展争创“优秀寝室”评比,“建设学风示范寝室” 积极向上的促进优良舍风形成的宿舍文化活动,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为高校学风建设奠定学生个体层面的微观基础。
3、建设与时俱进的宿舍精神文化促校风建设
大学是学生政治信念、思想意识、价值观念、精神面貌形成的关键时期,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抓住宿舍精神文化建设,一要选派优秀学生辅导员进住宿舍,全面负责宿舍区内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二要充分利用微时代通信手段,微博、微信等,加强与学生的沟通与交流,形成一对一的人生导师;三要开展以宿舍为基础的大学生社区文化活动,精心组织策划弘扬青春正能量的社团活动,营造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升华学生思想、成为真正的校风代言人。
结束语
宿舍,作为高校学生工作的最小单元,势必成为学工作者的新阵地,明确宿舍文化建设的现实意义,掌握宿舍文化建设的科学方法,通过加强宿舍文化建设,推进班风、学风、校风的建设。
参考文献:
[1]仲会.浅析宿舍文化在学风建设中的作用[J].新西部,2011,35(175).
[2]方小年,曹根记. 论高校宿舍文化建设的德育功能[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4,(77).
[3]李红丽.打造南洋学院文明示范寝室品牌以寝室文化推动学风校风建设[J]. 品牌,2014,10(208).
本文为辽宁石油化工大学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项目(2014SZ011)资助课题,项目负责人:曹光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