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理解

来源 :新作文·高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ltonliju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原题呈现】
  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当读者打开一本书来阅读时,他一定会带入自身“原有的世界和视界”。这个世界,由他的知识素养、理论水平、艺术修养和审美情趣所构成。有人认为这种“前理解状态”,形成一种对所读之书的“期待视野”,是一种阅读的资本和基础,它决定我们能读懂什么样的著作;但又有人认为这种前理解是一种障碍、一种樊笼,它束缚、限制、规定了读者的阅读选择、范围、性质,以及理解程度和接受效应。那么你知何看待这种“前理解”?请根据你的阅读体会和思考写一篇论述文。
  注意:1.标题自拟。2.不少于800字。3.文体特征鲜明。4.不得抄袭、套作。
  【名师解题】
  回顾近几年的浙江省高考作文题,无一不重视学生的读书积累和阅读素养。2015年探讨“文品和人品”的关系,2017年考查学生对“人生三书”的认识,2019年则让学生思考如何对待自己生活中的“读者”。本次关于“前理解”的作文题正是符合高考作文命题趋势的范例,考查的是学生阅读的积淀。命题在审题上不设难度,不绕弯子,鲜明地提出了双方观点,并将“前理解”这一关键词直接抛给学生。但细究之,此题却未必好写,可谓“浅者得其浅,深者得其深”。如何把这一类话题相对聚焦的论述文写对、写好,这是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
  “前理解”是接受美学中的一个概念,是指读者由于审美经验和审美取向所形成的对于作品的一种潜在的审美期待。即在作家、作品和读者的关系中,读者并不是单纯地做出反应,而是积极地创造。事实上,一切理解都是一种自我理解。知识背景、生活环境、兴趣禀性等因素会让人们拥有不同的“前理解”。正如看东西需要一定的视界,理解一部作品同样需要理解的视域。没有前理解,就构不成理解的视域,那么我们就无法“看到”文本。“前理解”越丰富,视界越宽阔,从文本中获知的世界也更加丰富。因而,文章的立论部分必须涉及对此关键概念的分析与阐释。
  行文的层次可由“‘前理解’是我们理解文本的前提和基础”展开,继而转入思辨的另一层次——并非所有的前理解都有助于我們的理解。人们在阅读文本时,会不由自主地加入自己的“先入之见”甚至“传统偏见”。这种非空白的状态往往会封闭理解多样性和开放性的大门。当“前理解”部分正确,读者容易固执己见,无法以空白的状态和开放的心态拥抱文本。当“前理解”绝对错误,便被严重误导,错过了很多好书。
  显然,“前理解”对阅读的羁绊、束缚、囿限等特性不能轻易消除。“前理解”是历史对个人的占有,是人的一种存在方式。既然“前理解”必然存在,那么我们在阅读中应该如何打破桎梏和藩篱,发挥其积极价值,使“前理解”成为通往未来的参照系和驶向“全理解”的开放通途,这是文章走向深刻的路径。
  在此立论的基础上,再思考如何达到“前理解”优势和劣态的转化,使其在阅读中最优化。既然在读书之前,我们会带有自身“原有的世界和视界”,形成“前理解”,那么读书之后,我们也会产生“后理解”,即阅读之后生成的新的认知与感悟。对前后两种理解进行反思,则产生了“再理解”。如果前后理解相符,期待视域得以对象化,理解可以迅速地完成。反之,期待视野会被打破,理解的进程会受到严重的阻碍。
  甚而,行文过程中,我们还可以跳出读者层面,从作者创作的角度来另辟一层:“前理解”对作家的创作也有一定的影响。纳博科夫说,一流的读者不是天生的,而是培养出来的。读者的眼界和储备影响了作家的创作内容和风格,而作家生产出的文化产品又在无形中熏陶着读者的品位。
其他文献
青石板小路,斑驳旧砖墙,贯穿其中——一抹书香。读书,总是人间的一束明丽色彩,不会褪色,反而愈生愈浓。  读书,是我意识中不可刨除的部分,精品细读也好,走马观花也罢,书香皆比茉莉香。若要谈及最爱,便非沈老的集子莫属了。  沈从文老先生的书读进去总是别有一番趣意的。邂逅文中隐含之美,那种乐意总有不可言传的体味。初读之时,游于沈老的文字中,只觉充满了时代之感,是的,那确是远去了的华年,但让我分外亲近的是
期刊
四月的风开始有了夏天的味道,吹开了院里的蔷薇,荡漾开了芬芳,花香盈盈。晚霞余晖凝成一抹橘黄,我一人闲坐院中,摩挲着相册陈旧泛黄的扉页,走进了相册里的世界。  轻轻翻开相册,一种陌生年代感扑面而来。首页的照片里,一个小女孩正欣喜地伏在一个大竹篓子上,身旁還有好几个这样的竹篓,竹篓里是满满的大米。虽然这是张黑白相片,但颜色的单调未曾掩饰住女孩的欣悦。  这是我的外婆,一个乡间的小女孩。这是她第一次看见
期刊
一股灵动的水从壶中倾泻而下,如同一条银链注入杯中。杯中的水打着旋儿,冲撞着,奔跑着。  我正準备拿起来喝,忽然见到杯中的杂质,也随着水流激荡起来。他们像是冲浪者,在水面上下翻腾;又像是潜水者,在水中游弋;更像是一群无头苍蝇,在水里横冲直撞,时而猛地直线加速,时而又180度大转弯。一杯清澈的水,立即混浊起来。  我轻轻地摇摇头,只好把它放在桌上,写起了作业。心想:一块臭肉坏了一锅汤,一杯甘甜清澈的水
期刊
从北方的故乡沿京广线一路南下,窗外的风景被高速列车拉成一道残影,虚虚晃晃的是几片绿。柔和的播音女声正在用中英双语播报着不知重复了多少遍的列车行程和注意事项,过道上每隔十几分钟便有戴着深蓝色三角帽的女乘务员走过,她们或是来收取精装垃圾收纳袋,或是来销售远远高于市价的盒饭和桶装面,还有一位则用如簧之舌来来回回地劝说我们购买列车模型纪念品。她们的脸上带着那些从事服务业者惯有的标志性微笑,优雅的举止仿佛工
期刊
我独自徘徊在  伏夏的小镇上  夏虫为我指引着  那孤寂的敬老院  使我残稀地忆起  我这人生的驿站  秩序的栏杆锁住了  幼时戏水的镜池  绿萍为他穿上新衣  像高贵的艺术品  只能用眼看尽  珍藏在心  团雾般的大棚笼罩着  绿萝依旧的菜畦  像朦胧的油画  只能站在雾中,回忆年华  不苟于藤椅上懒散的残阳  老态龙钟,步履天涯  浑浊而谨慎的目光刺著我  刺退我格格不入的心  爬山虎攀附的锈
期刊
——日前,在世界教育論坛,马云发表演讲称,数字时代,让我们要真正认真地去思考,到底人和机器的区别是什么。如果我们担心机器会取代人类,这是你的问题。如果样样标准化,那你就会被取代。  我们鼓励一些岗位“爱一行、专一行”,沿着原来成熟的路继续向前走,走到“高山”上去。不要盲目跨行,跨一个行,像电子跳跃一样就会垮一个能量台阶。  ——华为总裁任正非说。  传统文化很有趣味,学问大得很,奇妙无穷,能够帮助
期刊
起身 一荆棘刺入我的心脏  我欲退缩 星星却  反复闪烁  青,不过是,你回头  风华正茂  春,不过是你疲惫不堪  却发现一切,仍生机盎然  正如,花店不开  花圃里的花正开得烂漫  我不再退缩 手握利刃  意外寻得前方的树林 比身后的  更繁茂  突然想起  “你来人间一趟 要看看月亮”  明灯点评  读《刻》的第一句,映入脑海的便是澳大利亚作家考琳·麦卡洛的成名作《荆棘鸟》。荆棘鸟从离巢那
期刊
手头有一部《中国文化史词典》,闲暇无事,随手翻翻,却见到这样一条辞目——驿站,诠释为:古时供传递公文的人或来往,官员途中歇宿、换马的住处。后面还有一系列与此有关的辞目,林林总总,凡20余条,在惜墨如金的词典中占去了差不多三页的篇幅,可见这辞条的负载是相当沉重的。  渐渐地,心头也跟着沉重起来,窸窣翻动的书页,翻卷起一幕幕褪色的史剧,云烟漫漫,翠华摇摇,在车轮和马蹄声中连翩而过。那快马的汗息挟带着九
期刊
1.我居然忘了……  我属鼠,84年生人,写文的时候算了算,我该是34虚岁了,而立之年都多了四岁。不知是生完孩子傻了的缘故还是其他原因,我居然对自己五岁前的生活经历没什么记忆,但能断定那五年我应该是幸福的,因为从跟前老人的口里能听得出,我小时候很是招人喜爱。  2.意外收获  小学那会儿暑假天天会帮妈妈到地里干活,除草、间禾苗、摘棉花、给蔬菜地浇水……不去地里就去割草,顺手牵上羊让羊在草地里啃草,
期刊
我们常常会在生活中发现一些与我们的生活“格格不入”的人:他们性格迥异,喜欢异想天开;看似循规蹈矩,但往往不按常理出牌。令人吃惊的是,他们适时打破约束我们这个社会已久的定式思维,在另外一个维度中特立独行。很显然,人们极其不看好这种所谓的“标新立异”的人群,他们可以在生活中用“怪物”来抨击,也可以一遍又一遍叮嘱自己的孩子们:“不要与这样的孩子玩,不好。”可见不同于常人的一举一动是有多么的不被大众所接受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