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直以来,教学改革中有一股风;不论是谁,又不论是什么性质的课程,不论是新授课、复习课,还是习题课,只要是对外开放的课程,为了要展示新课程的理念,就必须有多媒体课件的表演,再安排几个探究活动,几个吸人眼球的游戏,几乎是千篇一律的过程;既热闹,又新奇,只要贴上了“探究”的标签,它就是一节好课了。
果真是好课吗?我认为这种不顾学生的个性差异,不顾老师的个性差异,也不顾课程的差异,而照搬他人的做法,这种形似神也似的教学改革不是真正的新课程理念:真正的新课程理念应该是在不同土壤中盛开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笔者在经过多次的参观学习中,发现在教学改革过程中存在不少问题,这些问题很有代表性和普遍性,处理不好,势必会影响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和发展,列举如下。
1、将探究活动神圣化
本次课程改革大力倡导探究式学习,于是乎探究活动充斥了整个课堂,一些简单的、一目了然的知识也加入到探究的行列,甚至一些不适合于探究活动的物质名称、概念、形状等,也硬被拽入探究活动之中;这种为探究而探究,这活动而活动的做法,有时将学生带入云里雾里,不知所以。
有这样一个笑话,一位教授为了向学生说明砖头是立体形状的就组织小学生动手测量它的长、宽、高,然后就说这就是立体开头了,试问,如果换成一个气球又如何呢?这种活动的安排实在是无意义。
课堂上,学生一会忙这活,一会又忙那活,教室里一片狼籍,热闹有加,却称之为“使学生动了起来”,“加强了学生的参与精神”;这种只重视外在表现,不注重学生思维发展,只能是一种走过场现象;这种有课必有探究的设计,不是教学改革。
探究活动不应该是一个教学标签,它应是学生在发之肺腑的求知欲望,是在教师有目的性的引导之下,对知识的一种渴望而形成的一种行为,并不只是教师按一定的教学设计,将学生往事先设计好的教学框架中赶。探究的学生个体可以分层次,有些已经完全理会的、知识超前掌握的学生,可以自由选择免于活动,不需要个个都上,探究活动不能神圣化。
2、将探究式教学语言泛滥化
“你真聪明”,“真机灵”,“真不错”等等赏识性的语言充满了整个课堂过程,这种语言能极大地鼓励学生的积极性,但却不见批评的语言,这样极易造成学生盲目性的自我欣赏,即使自己的观点不正确也不为知,这样的教师是极不负责任的行为,是对知识的不严谨,长此以往,学生极易形成听不得批评意见,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的观念。
教师随意地夸奖,一味地赞美,不加批驳地激励,有时会使学生过于迷恋,形成心灵的一种习惯,反而对其成长不利,导致学生浅尝辄止,不求甚解的学习态度。
适量的批语也是激励人成才的一种方式耐挫性的培养也是教师的一种职责:现在的孩子是生活在太多的赞赏之中,缺乏应有的心灵洗炼,才易形成脆弱的、易激动、敏感的个性,这样的人怎能适应未来社会的残酷竞争。
3、探究学习自由化
传统的教学中,教师负责教,学生负责学,教师越教,学生越不会学,越不爱学,于是,新的课程强调学生学的过程,有些教师就安排学生自己看书学习,没有指导,没有提示,不反馈学的效果;有些给学生充分的活动空间,学习内容自己选,学习伙伴自己挑,教师真正成了旁观者,学生旁若无人,学习活动真正成了自由活动。
这种不问学生个性特征,一味放任学习行为的自由发展,只能导致效率的下降;这种求形式不求结果,为活动而创造活动的行为,也是一种极不负责的表现。
4、将探究过程格式化
探究的过程似乎成了一个公式:首先都是在教师活动和学生活动的安排中出现一个已知的问题情境安排,然后是教师的“满堂问”,学生的“满堂答”,中间穿插一个为探究而安排的活动,最后是学生有感而发,“学完本节课后,你得到了哪些知识?”“你有什么收获?”等等。似乎探究教学已经成了一个格式了,人人都是这样上,不同的只是内容不同,多媒体的课件不一样,语言表达不一样罢了,但千变万化,都不离其中。
教师的观念走入了一个误区,似乎不这样上就不是新课程,没有这个过程就不能体现新课程的理念。过份的仿照别人的做法,只能使新课程只有其形,不具其神;课堂上的一问一答,表面上是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其实使用不当,会使之成为用提问的方式完成“满堂灌”的效果,与老的教学套路异曲同工。教师也应该在探究的道路上,不断探究适合自己个性的教学方法与手段,新课程教学理念就是一个“新”字。
学生不仅有探究,还应有体验的过程,不仅能获得认知上升华,还应有个性的张扬。我建议应处理好以下几个问题:
1、正确对待“探究”与“传授”
新课程提倡探究式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但并不完全否定传统教学中的优点:教学改革不是完全排他性的改革,它应有很大的包容性,前人的科学成果,不可能在短短的时间里,都通过学生个体的探究活动来获取,对于不易探究的理论、概念,仍然离不开教师的传授解惑。
教师的传授能在极短的时间内引导学生将知识的内涵融会贯通,而探究活动能极大地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但并不是说“传授知识”能抹杀学生的创新能力,将“探究”与“传授”进行有机组合,相辅相成,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探究活动”和“传授活动”都应该成为学生的基本的常用的学习方式。
2、正确对待“探究”与“点拨”的关系
学生探究的过程应是在教师指导下的有序活动,不应是放任自流,学生在探究的活动中可能有争执,有异议,教师应及时参与,化解分歧,学生间可能争得面红耳赤,矛盾急升,教师不能袖手旁观,若无其事。
教师在学生探究时的即时点拨,可能是一句妙语,就能拨开云雾,学生会豁然开朗;点拨的时机要掌握好,不要抢了学生的先机,使用权他没有成就感,感到了失败的心情;点拨的火侯要注意,不能越俎代疱,反而使探究的主人——学生,成了旁观者。
3、正确对待课堂“热闹”与“安静”的关系
探究的过程也是学生思维最活跃的过程,学生会窃窃私语或自由地讨论问题,有时会争论不休,课堂上显得很热闹;又有时教师一个问题提出后,下面是鸦雀无声。教师为了使教学过程有序地进行下去,使全体学生聆听到教学的语言,又必须保持一定程序的“安静”,也要让学生有机会表达自己的观点,如何处理好二者的矛盾呢?
应该是放得开,收得拢。只要是能保证教师作为活动的组织者的有效声音的存在,不必苛求课堂的绝对安静,新课程教学追求的是学生真正的自主学习和个性张扬。
作者单位:江苏句容中等专业学校
果真是好课吗?我认为这种不顾学生的个性差异,不顾老师的个性差异,也不顾课程的差异,而照搬他人的做法,这种形似神也似的教学改革不是真正的新课程理念:真正的新课程理念应该是在不同土壤中盛开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笔者在经过多次的参观学习中,发现在教学改革过程中存在不少问题,这些问题很有代表性和普遍性,处理不好,势必会影响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和发展,列举如下。
1、将探究活动神圣化
本次课程改革大力倡导探究式学习,于是乎探究活动充斥了整个课堂,一些简单的、一目了然的知识也加入到探究的行列,甚至一些不适合于探究活动的物质名称、概念、形状等,也硬被拽入探究活动之中;这种为探究而探究,这活动而活动的做法,有时将学生带入云里雾里,不知所以。
有这样一个笑话,一位教授为了向学生说明砖头是立体形状的就组织小学生动手测量它的长、宽、高,然后就说这就是立体开头了,试问,如果换成一个气球又如何呢?这种活动的安排实在是无意义。
课堂上,学生一会忙这活,一会又忙那活,教室里一片狼籍,热闹有加,却称之为“使学生动了起来”,“加强了学生的参与精神”;这种只重视外在表现,不注重学生思维发展,只能是一种走过场现象;这种有课必有探究的设计,不是教学改革。
探究活动不应该是一个教学标签,它应是学生在发之肺腑的求知欲望,是在教师有目的性的引导之下,对知识的一种渴望而形成的一种行为,并不只是教师按一定的教学设计,将学生往事先设计好的教学框架中赶。探究的学生个体可以分层次,有些已经完全理会的、知识超前掌握的学生,可以自由选择免于活动,不需要个个都上,探究活动不能神圣化。
2、将探究式教学语言泛滥化
“你真聪明”,“真机灵”,“真不错”等等赏识性的语言充满了整个课堂过程,这种语言能极大地鼓励学生的积极性,但却不见批评的语言,这样极易造成学生盲目性的自我欣赏,即使自己的观点不正确也不为知,这样的教师是极不负责任的行为,是对知识的不严谨,长此以往,学生极易形成听不得批评意见,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的观念。
教师随意地夸奖,一味地赞美,不加批驳地激励,有时会使学生过于迷恋,形成心灵的一种习惯,反而对其成长不利,导致学生浅尝辄止,不求甚解的学习态度。
适量的批语也是激励人成才的一种方式耐挫性的培养也是教师的一种职责:现在的孩子是生活在太多的赞赏之中,缺乏应有的心灵洗炼,才易形成脆弱的、易激动、敏感的个性,这样的人怎能适应未来社会的残酷竞争。
3、探究学习自由化
传统的教学中,教师负责教,学生负责学,教师越教,学生越不会学,越不爱学,于是,新的课程强调学生学的过程,有些教师就安排学生自己看书学习,没有指导,没有提示,不反馈学的效果;有些给学生充分的活动空间,学习内容自己选,学习伙伴自己挑,教师真正成了旁观者,学生旁若无人,学习活动真正成了自由活动。
这种不问学生个性特征,一味放任学习行为的自由发展,只能导致效率的下降;这种求形式不求结果,为活动而创造活动的行为,也是一种极不负责的表现。
4、将探究过程格式化
探究的过程似乎成了一个公式:首先都是在教师活动和学生活动的安排中出现一个已知的问题情境安排,然后是教师的“满堂问”,学生的“满堂答”,中间穿插一个为探究而安排的活动,最后是学生有感而发,“学完本节课后,你得到了哪些知识?”“你有什么收获?”等等。似乎探究教学已经成了一个格式了,人人都是这样上,不同的只是内容不同,多媒体的课件不一样,语言表达不一样罢了,但千变万化,都不离其中。
教师的观念走入了一个误区,似乎不这样上就不是新课程,没有这个过程就不能体现新课程的理念。过份的仿照别人的做法,只能使新课程只有其形,不具其神;课堂上的一问一答,表面上是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其实使用不当,会使之成为用提问的方式完成“满堂灌”的效果,与老的教学套路异曲同工。教师也应该在探究的道路上,不断探究适合自己个性的教学方法与手段,新课程教学理念就是一个“新”字。
学生不仅有探究,还应有体验的过程,不仅能获得认知上升华,还应有个性的张扬。我建议应处理好以下几个问题:
1、正确对待“探究”与“传授”
新课程提倡探究式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但并不完全否定传统教学中的优点:教学改革不是完全排他性的改革,它应有很大的包容性,前人的科学成果,不可能在短短的时间里,都通过学生个体的探究活动来获取,对于不易探究的理论、概念,仍然离不开教师的传授解惑。
教师的传授能在极短的时间内引导学生将知识的内涵融会贯通,而探究活动能极大地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但并不是说“传授知识”能抹杀学生的创新能力,将“探究”与“传授”进行有机组合,相辅相成,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探究活动”和“传授活动”都应该成为学生的基本的常用的学习方式。
2、正确对待“探究”与“点拨”的关系
学生探究的过程应是在教师指导下的有序活动,不应是放任自流,学生在探究的活动中可能有争执,有异议,教师应及时参与,化解分歧,学生间可能争得面红耳赤,矛盾急升,教师不能袖手旁观,若无其事。
教师在学生探究时的即时点拨,可能是一句妙语,就能拨开云雾,学生会豁然开朗;点拨的时机要掌握好,不要抢了学生的先机,使用权他没有成就感,感到了失败的心情;点拨的火侯要注意,不能越俎代疱,反而使探究的主人——学生,成了旁观者。
3、正确对待课堂“热闹”与“安静”的关系
探究的过程也是学生思维最活跃的过程,学生会窃窃私语或自由地讨论问题,有时会争论不休,课堂上显得很热闹;又有时教师一个问题提出后,下面是鸦雀无声。教师为了使教学过程有序地进行下去,使全体学生聆听到教学的语言,又必须保持一定程序的“安静”,也要让学生有机会表达自己的观点,如何处理好二者的矛盾呢?
应该是放得开,收得拢。只要是能保证教师作为活动的组织者的有效声音的存在,不必苛求课堂的绝对安静,新课程教学追求的是学生真正的自主学习和个性张扬。
作者单位:江苏句容中等专业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