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我们必须清楚知道并且遵守“一切课堂教学工具都是为学生服务”的宗旨。思维导图作为一种工具,确实切切实实在为学生服务。思维导图用鲜艳的色彩、简洁明了的线条、流畅清晰的结构、显眼的关键词提炼,调动起学生的想象、发散性思维,让作文课堂变得丰富多彩、畅想无限、生动有趣。利用思维导图这一形式摆脱学生观念中枯燥乏味的作文课堂。
关键词:思维导图;作文;实际策略
一、思维导图的含义及其理论依据
思维导图又叫“心智导图”,心思维导图的发明于20世纪70年代,它是由英国非常出名的心理学家托尼·巴赞(Tony Buzan)发明的,发明之初,托尼把它用来记笔记,节约工作时间和提高工作效率的思维工具。思维导图以人体大脑为根基,充分利用多种感官相互作用进行放散性思考。思维导图以某一个点或是“关键词”作为思考的中心,思维者配以丰富多彩的图形、明朗随性的线段、鲜艳的色彩等刺激手段,将复杂知识或是思维碰撞出的灵感进行可视化,从而有效提高人的记忆,辅助人们进行联想。
(一)建构主义理论
建构主义作为一种学习理论和学习模式,只要强调学生学习知识主动参与,积极进取。建构主义的学者们认为,知识是一直不断更正的,并且随着人类进步要提出新的假设和解释。但是学生过去的生活经验、经历不能忽视,这些也是拓展知识的根基,教育者要有意识有目的的为学习者提供甚至是创造学习情境。建构主义倡导学习者主动参与学习,并且创设学习情景。而思维导图恰恰就是能够促进学生主动去创建情景。原因在于思维导图作为一种思维发散性的有效工具,能够促使学习者进行发散思维,从而引导学习者在新旧知识之间进行连接,构造一个合理想象,达到知识建构的最终目的。
(二)图式理论
图式是人头脑中存在的知识的单位,人脑通过建构思维图式,然后在记忆中搜索与这些信息相类似的图式。这些信息的图式被找到以后,就可以产生理解。图式是大脑形成认知的基础,是知识在头脑中的储存方式,也是大脑对经验的反映和积极组织,还是记忆中储存信息对新信息起作用的过程,更是将新信息整合到学习者知识库中的过程,有助于重新组织、理解和记忆以后获得的信息。图式化作为大脑外显型的一种方式,是对人脑反应后的体现,而思维导图就是将这种体现表现在纸上。
二、当前学生在写作中出现的问题
(一)对写作缺乏兴趣
传统作文教学中,教师主要选择的教学方法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师根据自己的经验判断和教学需要,选择认为符合要求的典型范文进行详细讲解,有部分教师甚至会要求学生对范文进行有意识地模仿与记忆。这一做法容易忽视学生本身对写作的需求。久而久之,学生对写作的兴趣就会慢慢减退,甚至觉得写作文是一件十分烦恼的事情,谈“作”色变。
(二)无话可写
学生在写作时常常无话可写或是有话写不出,内容干瘪,多是空话套话,将范文生搬硬套,他们不会观察,更不能写出自己的真实感受,往往写出的内容千篇一律、毫无新意,甚至不同的学生写相同的题目,最后内容都大同小异。产生这一现象,一方面是学生不能够留心观察周围的人、事、物,更不能抓住事物的主要特征进行观察,所以常常无话可写。另一方面是学生不能把观察到的事物转化为自己的写作语言,也就是不能准确表达出事物的表象与特征,究其原因,还是因为学生缺乏形象思维能力。
(三)結构混乱
写作是学生在现实中通过观察发现所需材料,把这些材料在头脑中进行有条例的加工处理,再通过文字表达出来的一个过程。要想写好作文,就要磨炼学生的语言和锻炼逻辑思维能力。小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还刚刚处在发展的阶段,逻辑思维能力尚不完善,因此有时并不能用语言完整的表达心中所想,在写作中不会构思,所以学生写出的语句不通顺、条理性差。
三、利用思维导图辅助提高小学生习作水平的实际策略
(一)积极引导学生画出思维导图,选择合适的关键词
学生看到这种类型的写作,初次接触题目时,会认为是单纯的写人,这种文章写的很多,但是写不出彩,不知道从何入手,会陷入素材极度匮乏的尴尬境地。一旦学生陷入素材困境时,学生往往会有畏难情绪,更加不能下笔,从而产生反感情绪。这时候就需要教师的启发、引导让学生选择合适的作文题目,即关键词。如图1:
该思维导图的关键词是“我的漫画老师”,也就是围绕人物来写,学生可以思考角度就可以扩散开,自然箱单“外形”、“性格”、“爱好”、“本事”等等这一些分支,从分支中再
进行细致回忆和思考,最后融入自己的体验和感受,一篇文章就形成了,这样层次分明,结构清晰。这样学生按照自己的画的思维导图,就能够写一篇似模似样的文章了。
(二)结合关键词,细化思维导图
在小学习作教学过程中,常常出现无话可写的情况。这时,教师引导应该引导学生回顾将思维导图的分支进行细化,把每一个分支都想到,使思维导图具有更深层次的放射式,让学生的思维导图确确实实为写作服务,让学生一看见思维导图就能写出文章。如以作文《田野的声音》为例。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回忆和想象一下在田野边会出现什么声音?然后想想可能出现人、车、动植物的声音?如,汽车的滴滴声、孩子的哭喊声、欢笑声、,鸟儿在电线杆上的发出的吱吱声,青蛙在田边发出的“呱呱”声等等。教师可以鼓励学生用不同颜色的笔画出分支,让整个思维导图变得结构清晰明了。如图2
学生通过自己制作思维导图,参与进来,能够有效的提升学生的思维力,这个思维导图是以“田野边的声音”不断拓展延伸,有无数晓得分支,形成一个相互联系的紧密的网状关系结构图。不同的学生思维方式和发展经验各不相同,所以能够创造出独特的文章,以提供学生的想象力和发展多样化思维的条件。
(三)结合写作方法,完善学生知识体系
思维导图可以将优秀作文中要求的修辞手法、说明方法等有效连接,将学生的书面语言表现成网状、放射状的一种学习形式,可以将知识进行扩散,把知识进行重新归纳、整体,形成更加丰富、全面的知识体系。学生运用教师所教授的作文方法,结合自己所作的思维导图,将原来独立的、稀少的知识网体系变得更加紧密、丰满。
参考文献
[1]张达女.《运用思维导图优化小学语文习作教学的实践研究》
[2]谢素彬.《思维导图在小学习作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关键词:思维导图;作文;实际策略
一、思维导图的含义及其理论依据
思维导图又叫“心智导图”,心思维导图的发明于20世纪70年代,它是由英国非常出名的心理学家托尼·巴赞(Tony Buzan)发明的,发明之初,托尼把它用来记笔记,节约工作时间和提高工作效率的思维工具。思维导图以人体大脑为根基,充分利用多种感官相互作用进行放散性思考。思维导图以某一个点或是“关键词”作为思考的中心,思维者配以丰富多彩的图形、明朗随性的线段、鲜艳的色彩等刺激手段,将复杂知识或是思维碰撞出的灵感进行可视化,从而有效提高人的记忆,辅助人们进行联想。
(一)建构主义理论
建构主义作为一种学习理论和学习模式,只要强调学生学习知识主动参与,积极进取。建构主义的学者们认为,知识是一直不断更正的,并且随着人类进步要提出新的假设和解释。但是学生过去的生活经验、经历不能忽视,这些也是拓展知识的根基,教育者要有意识有目的的为学习者提供甚至是创造学习情境。建构主义倡导学习者主动参与学习,并且创设学习情景。而思维导图恰恰就是能够促进学生主动去创建情景。原因在于思维导图作为一种思维发散性的有效工具,能够促使学习者进行发散思维,从而引导学习者在新旧知识之间进行连接,构造一个合理想象,达到知识建构的最终目的。
(二)图式理论
图式是人头脑中存在的知识的单位,人脑通过建构思维图式,然后在记忆中搜索与这些信息相类似的图式。这些信息的图式被找到以后,就可以产生理解。图式是大脑形成认知的基础,是知识在头脑中的储存方式,也是大脑对经验的反映和积极组织,还是记忆中储存信息对新信息起作用的过程,更是将新信息整合到学习者知识库中的过程,有助于重新组织、理解和记忆以后获得的信息。图式化作为大脑外显型的一种方式,是对人脑反应后的体现,而思维导图就是将这种体现表现在纸上。
二、当前学生在写作中出现的问题
(一)对写作缺乏兴趣
传统作文教学中,教师主要选择的教学方法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师根据自己的经验判断和教学需要,选择认为符合要求的典型范文进行详细讲解,有部分教师甚至会要求学生对范文进行有意识地模仿与记忆。这一做法容易忽视学生本身对写作的需求。久而久之,学生对写作的兴趣就会慢慢减退,甚至觉得写作文是一件十分烦恼的事情,谈“作”色变。
(二)无话可写
学生在写作时常常无话可写或是有话写不出,内容干瘪,多是空话套话,将范文生搬硬套,他们不会观察,更不能写出自己的真实感受,往往写出的内容千篇一律、毫无新意,甚至不同的学生写相同的题目,最后内容都大同小异。产生这一现象,一方面是学生不能够留心观察周围的人、事、物,更不能抓住事物的主要特征进行观察,所以常常无话可写。另一方面是学生不能把观察到的事物转化为自己的写作语言,也就是不能准确表达出事物的表象与特征,究其原因,还是因为学生缺乏形象思维能力。
(三)結构混乱
写作是学生在现实中通过观察发现所需材料,把这些材料在头脑中进行有条例的加工处理,再通过文字表达出来的一个过程。要想写好作文,就要磨炼学生的语言和锻炼逻辑思维能力。小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还刚刚处在发展的阶段,逻辑思维能力尚不完善,因此有时并不能用语言完整的表达心中所想,在写作中不会构思,所以学生写出的语句不通顺、条理性差。
三、利用思维导图辅助提高小学生习作水平的实际策略
(一)积极引导学生画出思维导图,选择合适的关键词
学生看到这种类型的写作,初次接触题目时,会认为是单纯的写人,这种文章写的很多,但是写不出彩,不知道从何入手,会陷入素材极度匮乏的尴尬境地。一旦学生陷入素材困境时,学生往往会有畏难情绪,更加不能下笔,从而产生反感情绪。这时候就需要教师的启发、引导让学生选择合适的作文题目,即关键词。如图1:
该思维导图的关键词是“我的漫画老师”,也就是围绕人物来写,学生可以思考角度就可以扩散开,自然箱单“外形”、“性格”、“爱好”、“本事”等等这一些分支,从分支中再
进行细致回忆和思考,最后融入自己的体验和感受,一篇文章就形成了,这样层次分明,结构清晰。这样学生按照自己的画的思维导图,就能够写一篇似模似样的文章了。
(二)结合关键词,细化思维导图
在小学习作教学过程中,常常出现无话可写的情况。这时,教师引导应该引导学生回顾将思维导图的分支进行细化,把每一个分支都想到,使思维导图具有更深层次的放射式,让学生的思维导图确确实实为写作服务,让学生一看见思维导图就能写出文章。如以作文《田野的声音》为例。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回忆和想象一下在田野边会出现什么声音?然后想想可能出现人、车、动植物的声音?如,汽车的滴滴声、孩子的哭喊声、欢笑声、,鸟儿在电线杆上的发出的吱吱声,青蛙在田边发出的“呱呱”声等等。教师可以鼓励学生用不同颜色的笔画出分支,让整个思维导图变得结构清晰明了。如图2
学生通过自己制作思维导图,参与进来,能够有效的提升学生的思维力,这个思维导图是以“田野边的声音”不断拓展延伸,有无数晓得分支,形成一个相互联系的紧密的网状关系结构图。不同的学生思维方式和发展经验各不相同,所以能够创造出独特的文章,以提供学生的想象力和发展多样化思维的条件。
(三)结合写作方法,完善学生知识体系
思维导图可以将优秀作文中要求的修辞手法、说明方法等有效连接,将学生的书面语言表现成网状、放射状的一种学习形式,可以将知识进行扩散,把知识进行重新归纳、整体,形成更加丰富、全面的知识体系。学生运用教师所教授的作文方法,结合自己所作的思维导图,将原来独立的、稀少的知识网体系变得更加紧密、丰满。
参考文献
[1]张达女.《运用思维导图优化小学语文习作教学的实践研究》
[2]谢素彬.《思维导图在小学习作教学中的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