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强调:“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坚持人民是历史创造者的观点,树立为人民做学问的理想,尊重人民主体地位,聚焦人民实践创造,自觉把个人学术追求同国家和民族发展紧紧联系在一起,努力多出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研究成果。”“为人民做学问”的重要论述深刻阐明了哲学社会科学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研究导向,为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
站稳人民立场。人民立场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立场。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认为,“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意志、愿望体现了社会发展的要求和方向”,一切为了人民的根本利益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旨归。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中国共产党是以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的长期执政党,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人民立场是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根本立场。哲学社会科学事业是党领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本质上来说是为人民服务的,具有鲜明的人民性。在我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各个历史时期,哲学社会科学从一开始就以人民和人民的实践为主要研究对象,始终坚持服务人民、造福人民,为推动人民思想解放、提高人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水平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始终站稳人民立场,为人民追求美好生活服务,在服务人民中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
厚植人民情怀。为民情怀标注了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者的精神坐标,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思路、视野和能力。为民情怀蕴含在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在中国共产党的红色基因中,蕴含在改革开放伟大实践中。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场伟大社会革命,为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实践提供了开阔的试验场所,也为哲学社会科学的理论创新、学术繁荣提供了丰富的研究素材和广阔的发展空间。“人民是创作的源头活水。”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把为民情怀常记心中,充分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性和创造性,带着情感和责任深入群众。要迈开步子,走到人民群众身边,静下心来用心聆听人民群众的呼声,了解人民群众所思所想所盼;要放下身段,俯下身子,真切体会群众的疾苦,知晓群众所需所急所忧;要用自己的科学文化知识解决人民群众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在解答人民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中取得新成果。只有不断深入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才能走进人民群众心里,才能把握人民群眾思想脉搏,才能真正把学问写进人民群众心坎里。
创作为民成果。创作为民成果是哲学社会科学坚持为人民做学问的最终目标。哲学社会科学必须坚持鲜明的问题导向,立时代之潮头,发思想之先声。当代中国正经历着历史上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有矛盾就有问题。这意味着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紧紧围绕这个主要矛盾开展学术研究,为人民著述论说,为党建言献策,以精品奉献人民,使研究成果经得起历史、实践和人民的检验。要善于从人民的生动实践中汲取智慧营养、获取创作源泉和动力,使哲学社会科学扎根中国大地;要善于从人民生产生活经验中提炼新概念、新观点、新思想,推动理论创新,使哲学社会科学具有中国风格、中国气派、中国精神;要善于用人民喜闻乐见的形式宣传新思想,使理论宣讲入脑入心,让理论真正成为人民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要善于在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的新形势下运用新手段、新途径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好声音、塑造中国新形象,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
(作者系中南林业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总支书记)
站稳人民立场。人民立场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立场。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认为,“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意志、愿望体现了社会发展的要求和方向”,一切为了人民的根本利益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旨归。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中国共产党是以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的长期执政党,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人民立场是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根本立场。哲学社会科学事业是党领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本质上来说是为人民服务的,具有鲜明的人民性。在我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各个历史时期,哲学社会科学从一开始就以人民和人民的实践为主要研究对象,始终坚持服务人民、造福人民,为推动人民思想解放、提高人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水平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始终站稳人民立场,为人民追求美好生活服务,在服务人民中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
厚植人民情怀。为民情怀标注了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者的精神坐标,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思路、视野和能力。为民情怀蕴含在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在中国共产党的红色基因中,蕴含在改革开放伟大实践中。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场伟大社会革命,为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实践提供了开阔的试验场所,也为哲学社会科学的理论创新、学术繁荣提供了丰富的研究素材和广阔的发展空间。“人民是创作的源头活水。”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把为民情怀常记心中,充分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性和创造性,带着情感和责任深入群众。要迈开步子,走到人民群众身边,静下心来用心聆听人民群众的呼声,了解人民群众所思所想所盼;要放下身段,俯下身子,真切体会群众的疾苦,知晓群众所需所急所忧;要用自己的科学文化知识解决人民群众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在解答人民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中取得新成果。只有不断深入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才能走进人民群众心里,才能把握人民群眾思想脉搏,才能真正把学问写进人民群众心坎里。
创作为民成果。创作为民成果是哲学社会科学坚持为人民做学问的最终目标。哲学社会科学必须坚持鲜明的问题导向,立时代之潮头,发思想之先声。当代中国正经历着历史上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有矛盾就有问题。这意味着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紧紧围绕这个主要矛盾开展学术研究,为人民著述论说,为党建言献策,以精品奉献人民,使研究成果经得起历史、实践和人民的检验。要善于从人民的生动实践中汲取智慧营养、获取创作源泉和动力,使哲学社会科学扎根中国大地;要善于从人民生产生活经验中提炼新概念、新观点、新思想,推动理论创新,使哲学社会科学具有中国风格、中国气派、中国精神;要善于用人民喜闻乐见的形式宣传新思想,使理论宣讲入脑入心,让理论真正成为人民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要善于在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的新形势下运用新手段、新途径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好声音、塑造中国新形象,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
(作者系中南林业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总支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