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琦君在《春酒》的文末说:“一句话提醒了我,究竟不是道地家乡味啊。”那么,作者所说的“家乡味”,究竟指什么?在文中又是怎样表现的呢?我们通过几个关键句,做一点探索。
1.我呢,就在每个人怀里靠一下,用筷子点一下酒,舔一舔,才过瘾。
“我”的形象表现在三个动作里,“靠一下”“点一下”和“舔一舔”,三个动作,连贯一致,仿佛三个连续的电影镜头,而且,这个连续的电影镜头还不是单一的,是“在每个人怀里”重复出现的,这样就充分地表现了“我”的无拘无束和天真可爱。从语言形式上看,“我”加上一个助词“呢”,有意断开完整的主谓句“我就在每个人怀里靠一下”,增强了语言的亲切感。而三个动作,“靠一下”“点一下”和“舔一舔”,也都是动补结构,读来也很亲切,与天真可爱的“我”的形象高度契合。同时,“每个人怀里”,“我”都能“靠一下”,每个人的酒杯中,“我”都能“点一下”,也说明乡亲们是如此喜爱“我”,乡亲间是如此随和亲密,温馨融洽。
家乡人的亲密无间与童年的天真无邪,这是“我”童年的家乡所特有的味道。
2.花匠阿标叔也巴结地把煤气灯玻璃罩擦得亮晶晶的,呼呼呼地点燃了,挂在花厅正中,让大家吃酒时划拳吆喝,格外的兴高采烈。
母亲很乐意将花厅借给大家请客“喝会酒”,而花匠阿标叔也主动拿出了“煤气灯”。此处,用正面描写展现阿标叔的“巴结”,也就是他的勤快和厚道。一是他“把煤气灯玻璃罩擦得亮晶晶的”,用“亮晶晶”这个“ABB”式的叠词强调“擦”的结果,说明阿标叔擦煤气灯是认真负责的,表现出他的热情是真挚的;二是“呼呼呼地点燃了”,连用三个拟声词“呼”修饰“点燃”,说明煤气灯的火特别大,说明阿标叔干活很卖力;三是“挂在花厅正中”,精心挑选的位置说明阿标叔的用心。用一处侧面描写表现阿标叔的付出物有所值——“让大家吃酒时划拳吆喝,格外的兴高采烈”。
乡亲起会,请客喝会酒;“我”母亲提供花厅,捧出自己酿的八宝酒;花匠阿标叔点燃煤气灯,大家在一起其乐融融。这就是家乡味,淳朴的民风,浓浓的乡情。
3.人家问她每种材料要放多少,她总是笑眯眯地说:“大约摸差不多就是了,我也没有一定分量的。”但她还是一样一样仔细地告诉别人。
这句话中有两处值得琢磨。一是母亲的神态,“笑眯眯”。文中写母親的神态共有四处,第一处写母亲“总是得意地说”,第二处写母亲“听了很高兴”,第三处写母亲“高兴得两颊红红的,跟喝过酒似的”,第四处就是母亲“总是笑眯眯”。四处神态描写表达不同,但都表现了人物“得意”“满足”“慈爱”的心理与性格特点。多处描写,正好突出了“总是笑眯眯”的“总是”这个强调性修饰语。二是母亲的作为,“一样一样仔细地告诉别人”。文中写了母亲的很多事,借花厅、拿春酒等,事件不同,但意义一样,都表现了母亲的热情、善良、能干。
这也是家乡味,这个味道,是关于母亲的记忆,母亲微笑的神态、母亲勤劳善良的举动、母亲亲自酿造的八宝酒……都是“我”记忆中的家乡味。
4.可是叫我到哪儿去找真正的家醅呢?
其实,作者真正要寻找的并非是“家醅”,而是与家醅有关的那些对童年家乡的记忆。童年家乡的那些乡亲,那些一起喝春酒、喝会酒的融洽场景,那些天真无邪的动作与心理,还有母亲的微笑和母亲亲自酿造的八宝酒,都是“我”记忆中真正的家醅,都是“我”记忆中地道的家乡味。
【思维拓展】
杨绛先生在读完琦君的《春酒》后,在笔记中写道:“我看琦君的心中,永远有根。这个根,就是思乡了。她的根,就在心中;而她的心中,永远有家。”请你根据文中的句子作具体阐述。
1.我呢,就在每个人怀里靠一下,用筷子点一下酒,舔一舔,才过瘾。
“我”的形象表现在三个动作里,“靠一下”“点一下”和“舔一舔”,三个动作,连贯一致,仿佛三个连续的电影镜头,而且,这个连续的电影镜头还不是单一的,是“在每个人怀里”重复出现的,这样就充分地表现了“我”的无拘无束和天真可爱。从语言形式上看,“我”加上一个助词“呢”,有意断开完整的主谓句“我就在每个人怀里靠一下”,增强了语言的亲切感。而三个动作,“靠一下”“点一下”和“舔一舔”,也都是动补结构,读来也很亲切,与天真可爱的“我”的形象高度契合。同时,“每个人怀里”,“我”都能“靠一下”,每个人的酒杯中,“我”都能“点一下”,也说明乡亲们是如此喜爱“我”,乡亲间是如此随和亲密,温馨融洽。
家乡人的亲密无间与童年的天真无邪,这是“我”童年的家乡所特有的味道。
2.花匠阿标叔也巴结地把煤气灯玻璃罩擦得亮晶晶的,呼呼呼地点燃了,挂在花厅正中,让大家吃酒时划拳吆喝,格外的兴高采烈。
母亲很乐意将花厅借给大家请客“喝会酒”,而花匠阿标叔也主动拿出了“煤气灯”。此处,用正面描写展现阿标叔的“巴结”,也就是他的勤快和厚道。一是他“把煤气灯玻璃罩擦得亮晶晶的”,用“亮晶晶”这个“ABB”式的叠词强调“擦”的结果,说明阿标叔擦煤气灯是认真负责的,表现出他的热情是真挚的;二是“呼呼呼地点燃了”,连用三个拟声词“呼”修饰“点燃”,说明煤气灯的火特别大,说明阿标叔干活很卖力;三是“挂在花厅正中”,精心挑选的位置说明阿标叔的用心。用一处侧面描写表现阿标叔的付出物有所值——“让大家吃酒时划拳吆喝,格外的兴高采烈”。
乡亲起会,请客喝会酒;“我”母亲提供花厅,捧出自己酿的八宝酒;花匠阿标叔点燃煤气灯,大家在一起其乐融融。这就是家乡味,淳朴的民风,浓浓的乡情。
3.人家问她每种材料要放多少,她总是笑眯眯地说:“大约摸差不多就是了,我也没有一定分量的。”但她还是一样一样仔细地告诉别人。
这句话中有两处值得琢磨。一是母亲的神态,“笑眯眯”。文中写母親的神态共有四处,第一处写母亲“总是得意地说”,第二处写母亲“听了很高兴”,第三处写母亲“高兴得两颊红红的,跟喝过酒似的”,第四处就是母亲“总是笑眯眯”。四处神态描写表达不同,但都表现了人物“得意”“满足”“慈爱”的心理与性格特点。多处描写,正好突出了“总是笑眯眯”的“总是”这个强调性修饰语。二是母亲的作为,“一样一样仔细地告诉别人”。文中写了母亲的很多事,借花厅、拿春酒等,事件不同,但意义一样,都表现了母亲的热情、善良、能干。
这也是家乡味,这个味道,是关于母亲的记忆,母亲微笑的神态、母亲勤劳善良的举动、母亲亲自酿造的八宝酒……都是“我”记忆中的家乡味。
4.可是叫我到哪儿去找真正的家醅呢?
其实,作者真正要寻找的并非是“家醅”,而是与家醅有关的那些对童年家乡的记忆。童年家乡的那些乡亲,那些一起喝春酒、喝会酒的融洽场景,那些天真无邪的动作与心理,还有母亲的微笑和母亲亲自酿造的八宝酒,都是“我”记忆中真正的家醅,都是“我”记忆中地道的家乡味。
【思维拓展】
杨绛先生在读完琦君的《春酒》后,在笔记中写道:“我看琦君的心中,永远有根。这个根,就是思乡了。她的根,就在心中;而她的心中,永远有家。”请你根据文中的句子作具体阐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