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流动科普展品作为一种相当重要的流动科普资源,对流动科普资源建设有着相当重要的推进作用。因此,需要加强流动科普展品的创新研制与实践制作。文中就流动科普展品的创新研制以及实践制作镜像探讨。
[关键词]流动科普资源;流动科普展品;创新
中图分类号:G26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44-0248-01
流动科普展品是基于科普教育场所固定式展品展项的一种补充。它的主要目的是将原本不可移动的展品展项可移动化,从而满足更广大人群的需要。流动科普展品不仅具备固定式展项的知识性、可操作性和互动性,还要求其具有小型化和可移动化的特点。本文着重阐述流动科普展品在研制过程中的一些经验以及创新的一些真知灼见。
一、流动科普展品的特点
在研制流动科普展品之前,首先应对何为科普展品以及其特点有所了解。展品顾名思义即用以展示的某一或多个方面内容(知识、原理、创意等)的物品。而科普展品突出“科普”二字,主要用以传播科普知识的展示物品。科普展品的特点着重强调知识性、互动性和可操作性,其主要目的是向受众弘扬科学思想、普及科普知识、宣传科学方法。同时,为了吸引受众参与还要具备艺术性(视觉上的直观感受更容易激发受众的兴趣)。
除此之外,流动科普展品还要能够适应与学校受众不同的目标人群的“超常规”操作手段。因为流动科普展品的目标人群是没有限定,也就是所有的“社会大众”,这与学校等机构内的人群组成相对简单的特点不同,这些展品面向的受众对象要复杂得多,科普展品所承载的责任也就比教学仪器、设备要重要、复杂得多,从另一层面来说流动科普展品必须更具有“普适性”和“可管理性”。
流动科普展品仅为学校教育手段的一个补充。因此科普展品所蕴含的知识点不要求系统性。展品趣味性上的提高比在知识点的系统性上的提高更易取得效果。
以赛复流动科技馆为例,展品大致可粗略地分成:1、基础学科(包括物理学中的声、光、电、力学、生物等知识,数学中的几何、代数、算术等知识,宇宙知识、天文知识等),如揭示十进制与二进制转化的“猜生肖”等;2、计算机技术(包括多媒体技术、虚拟现实技术、信息、现代通信技术等),特点是技术手段新,如“虚拟打乒乓球”、“虚拟打网球”等;3、机电一体化技术(包括仿真技术、机器人技术等),特点是技术集成度较高,如“激光排箫”、“无皮鼓”;4、电磁科学(包括物理学中的电磁学——因其主要涉及强电而使制作技术具有特殊性而分离出基础科学);5、生物学、人体科学(这些展品按其属性又分为科学类和技术类),如鱼的眼睛、鸟的眼睛等。
二、时代对展品展示的要求
一件好的科普展品的设计是科技文化水平和品位的体现,新的时代要求科普展品不仅要满足大众对科普的追求,还要有先进的设计理念和符合科学未来发展的趋势。故而,在展品创作之前,同时要理解时代对展品的展示要求。
现今,许多新设计制作的科普展品往往会陷入一个怪圈,即过多地运用多媒体技术。且往往受众也理所当然地将“多媒体”与“高科技”画上等号。经常会听到有人说“传统的模型设计人们都看多了,如果不采用对媒体等‘现代’手段,如何体现高科技,展品的新意何在?”。其实,科普展示设计还是在于人,还是在于围绕着人的观察和思维方式的转变上和把眼睛盯在不同的新型展示手段上。有效的展示应该更为人性化,随着人的转变不同,展示提供符合他们兴趣的和观察方式的变化。相反,不论什么都用多媒体展示也必然很快会让人们厌倦。比如,千篇一律的将科普展品用笔记本电脑或平板电脑代替,仅运用不同的软件,虽说这样能起到常规展品无法达到的展示效果,但是,同时带给人们的是一件件没有独创性的克隆体,既缺乏创新,也容易造成视觉疲劳。
那么什么是合乎“现代人”或者“未来人”的思维和行为法则的好的展示手段呢?这就更需要设计者对现代人的发展情况作了解和对展示手段作综合的分析评判了。比如,当人们看到某展项中出现模型的感受还是多媒体的心理反应。还要考虑手段的选用是否会引人出现新奇感和兴趣,引导他们进一步的去关心这个科技知识。从某种意义上说,科普展示的设计者需要是半个心理学家。
三、创意来源于生活
传统的科普展品设计一般是根据教科书的知识点、日常生活实践、游戏娱乐以及最新科学技术成就等进行创意的。
例如:
来源于教科书:勾股定理、浮沉子;
来源于日常生活:材料的隔热、食物的热量;
来源于游戏:汉诺塔、华容道、拓扑;
来源于科技成果:太阳能发电、风能发电
虽然创意来源于生活,但创意还是必须遵循一个基本原则:科学性必须为上,知识性一定准确,互动性必不可少,趣味性力图加强,可管理性务必重视,艺术性不断追求。
科普展品创意中的内容与形式的统一:科普展品不同于教学仪器,必定要具备展品的属性,视觉上的美必不可少,展品的造型、色彩、材料都是非常重要的。这种美必须与展品内涵相统一,单纯追求形式是不可取的。比如“化腐朽为神奇”这件展品,虽说其目的是宣传环保,但是展品仅是将“废铁”艺术化成某一形态,就这件展品而言虽具备一定的艺术性,但缺乏内容。
科普展品创意中的内容与名称的统一:科普展品既然不同于普通商品,命名是不要哗众取宠,不宜用“魔”、“神”这类词,最好开门见山,切忌取名商业化。比如大家经常会看到这样的一个展品“大象穿鼠洞”,主要讲述平面镜的应用,通过平面镜造成的视觉上的假象,让观众错误地认为圆盘无法穿过眼前的锥形漏斗。该展品的名称就有点偏商业化,对于不熟悉展品的人来说,容易造成误解。
当然,好的说明牌也很重要。说明牌是展品的有机组成部分,大致包括直白式说明、渐进式说明、链接式说明、图文结合式说明、多媒体扩展式说明。爱因斯坦有一段名言:“一个好的问题往往比答案更重要,因为答案或许只是数学和实验技巧而已。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困难点需要有创意的想象力,这才是真正的进步。”绝不要把说明牌仅仅做成答案牌,要给观众留有思索、探究的余地。与学校、书籍、互联网相比,科普展品传播科学知识就其本身而言并不是强项,重要的是要创造观众实践的条件,让观众掌握科学方法、培养思维能力,锻炼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激发观众探究科学的兴趣。重视体验式展品的创新和开发,是提升展品的重要手段。
四、 科普展品的实践制作
有了创意之后就要对展品进行实践制作,就要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技术力量,用各种手段来实现展品的功能。对于每一件展品而言均有其独创性,因此每一件展品的制作无法像传统商品制作那样流水化生产,但正是因为这样的“非标”才更能吸引受众。
展品的制作要崇尚“返璞归真”,切忌“炫技”弄巧成拙。单纯将各种制作技术堆砌,虽然在短时期内能吸引观众,但是给予观众的仅仅只是技术展示(也就是说它只是一件技术类展品),并非设计者所想表达的科普内涵(即科普类展品),会给人有种“本末倒置”的感觉。
要高度重视所采用技术的安全性和可靠性。科普展品,尤其是流动的科普展品,为了吸引受众,比较强调互动性和可参与性。正因为受众能够近距离接触展品,所以展品的安全性就不得不被重视。好的展品在带给受众愉悦感、给予知识的同时,还要确保参与者的安全。这既是对受众的负责,也是对展方的负责。
考虑性价比。在能产生相同的展示效果的前提下,选择性价比较高的材料和技术手段能体现一个设计者的能力和水平。
除此之外,科普展品不是教学实验仪器,早期的赛复流动科技馆因为缺乏创意,常常将一些教学仪器直接装在可移动的箱体上,就做成科普展品,这种“拿来主义”实为不可取,虽然这满足了流动科普展品的大多数特性,但是缺乏“普适性”,更缺乏创意。
[关键词]流动科普资源;流动科普展品;创新
中图分类号:G26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44-0248-01
流动科普展品是基于科普教育场所固定式展品展项的一种补充。它的主要目的是将原本不可移动的展品展项可移动化,从而满足更广大人群的需要。流动科普展品不仅具备固定式展项的知识性、可操作性和互动性,还要求其具有小型化和可移动化的特点。本文着重阐述流动科普展品在研制过程中的一些经验以及创新的一些真知灼见。
一、流动科普展品的特点
在研制流动科普展品之前,首先应对何为科普展品以及其特点有所了解。展品顾名思义即用以展示的某一或多个方面内容(知识、原理、创意等)的物品。而科普展品突出“科普”二字,主要用以传播科普知识的展示物品。科普展品的特点着重强调知识性、互动性和可操作性,其主要目的是向受众弘扬科学思想、普及科普知识、宣传科学方法。同时,为了吸引受众参与还要具备艺术性(视觉上的直观感受更容易激发受众的兴趣)。
除此之外,流动科普展品还要能够适应与学校受众不同的目标人群的“超常规”操作手段。因为流动科普展品的目标人群是没有限定,也就是所有的“社会大众”,这与学校等机构内的人群组成相对简单的特点不同,这些展品面向的受众对象要复杂得多,科普展品所承载的责任也就比教学仪器、设备要重要、复杂得多,从另一层面来说流动科普展品必须更具有“普适性”和“可管理性”。
流动科普展品仅为学校教育手段的一个补充。因此科普展品所蕴含的知识点不要求系统性。展品趣味性上的提高比在知识点的系统性上的提高更易取得效果。
以赛复流动科技馆为例,展品大致可粗略地分成:1、基础学科(包括物理学中的声、光、电、力学、生物等知识,数学中的几何、代数、算术等知识,宇宙知识、天文知识等),如揭示十进制与二进制转化的“猜生肖”等;2、计算机技术(包括多媒体技术、虚拟现实技术、信息、现代通信技术等),特点是技术手段新,如“虚拟打乒乓球”、“虚拟打网球”等;3、机电一体化技术(包括仿真技术、机器人技术等),特点是技术集成度较高,如“激光排箫”、“无皮鼓”;4、电磁科学(包括物理学中的电磁学——因其主要涉及强电而使制作技术具有特殊性而分离出基础科学);5、生物学、人体科学(这些展品按其属性又分为科学类和技术类),如鱼的眼睛、鸟的眼睛等。
二、时代对展品展示的要求
一件好的科普展品的设计是科技文化水平和品位的体现,新的时代要求科普展品不仅要满足大众对科普的追求,还要有先进的设计理念和符合科学未来发展的趋势。故而,在展品创作之前,同时要理解时代对展品的展示要求。
现今,许多新设计制作的科普展品往往会陷入一个怪圈,即过多地运用多媒体技术。且往往受众也理所当然地将“多媒体”与“高科技”画上等号。经常会听到有人说“传统的模型设计人们都看多了,如果不采用对媒体等‘现代’手段,如何体现高科技,展品的新意何在?”。其实,科普展示设计还是在于人,还是在于围绕着人的观察和思维方式的转变上和把眼睛盯在不同的新型展示手段上。有效的展示应该更为人性化,随着人的转变不同,展示提供符合他们兴趣的和观察方式的变化。相反,不论什么都用多媒体展示也必然很快会让人们厌倦。比如,千篇一律的将科普展品用笔记本电脑或平板电脑代替,仅运用不同的软件,虽说这样能起到常规展品无法达到的展示效果,但是,同时带给人们的是一件件没有独创性的克隆体,既缺乏创新,也容易造成视觉疲劳。
那么什么是合乎“现代人”或者“未来人”的思维和行为法则的好的展示手段呢?这就更需要设计者对现代人的发展情况作了解和对展示手段作综合的分析评判了。比如,当人们看到某展项中出现模型的感受还是多媒体的心理反应。还要考虑手段的选用是否会引人出现新奇感和兴趣,引导他们进一步的去关心这个科技知识。从某种意义上说,科普展示的设计者需要是半个心理学家。
三、创意来源于生活
传统的科普展品设计一般是根据教科书的知识点、日常生活实践、游戏娱乐以及最新科学技术成就等进行创意的。
例如:
来源于教科书:勾股定理、浮沉子;
来源于日常生活:材料的隔热、食物的热量;
来源于游戏:汉诺塔、华容道、拓扑;
来源于科技成果:太阳能发电、风能发电
虽然创意来源于生活,但创意还是必须遵循一个基本原则:科学性必须为上,知识性一定准确,互动性必不可少,趣味性力图加强,可管理性务必重视,艺术性不断追求。
科普展品创意中的内容与形式的统一:科普展品不同于教学仪器,必定要具备展品的属性,视觉上的美必不可少,展品的造型、色彩、材料都是非常重要的。这种美必须与展品内涵相统一,单纯追求形式是不可取的。比如“化腐朽为神奇”这件展品,虽说其目的是宣传环保,但是展品仅是将“废铁”艺术化成某一形态,就这件展品而言虽具备一定的艺术性,但缺乏内容。
科普展品创意中的内容与名称的统一:科普展品既然不同于普通商品,命名是不要哗众取宠,不宜用“魔”、“神”这类词,最好开门见山,切忌取名商业化。比如大家经常会看到这样的一个展品“大象穿鼠洞”,主要讲述平面镜的应用,通过平面镜造成的视觉上的假象,让观众错误地认为圆盘无法穿过眼前的锥形漏斗。该展品的名称就有点偏商业化,对于不熟悉展品的人来说,容易造成误解。
当然,好的说明牌也很重要。说明牌是展品的有机组成部分,大致包括直白式说明、渐进式说明、链接式说明、图文结合式说明、多媒体扩展式说明。爱因斯坦有一段名言:“一个好的问题往往比答案更重要,因为答案或许只是数学和实验技巧而已。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困难点需要有创意的想象力,这才是真正的进步。”绝不要把说明牌仅仅做成答案牌,要给观众留有思索、探究的余地。与学校、书籍、互联网相比,科普展品传播科学知识就其本身而言并不是强项,重要的是要创造观众实践的条件,让观众掌握科学方法、培养思维能力,锻炼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激发观众探究科学的兴趣。重视体验式展品的创新和开发,是提升展品的重要手段。
四、 科普展品的实践制作
有了创意之后就要对展品进行实践制作,就要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技术力量,用各种手段来实现展品的功能。对于每一件展品而言均有其独创性,因此每一件展品的制作无法像传统商品制作那样流水化生产,但正是因为这样的“非标”才更能吸引受众。
展品的制作要崇尚“返璞归真”,切忌“炫技”弄巧成拙。单纯将各种制作技术堆砌,虽然在短时期内能吸引观众,但是给予观众的仅仅只是技术展示(也就是说它只是一件技术类展品),并非设计者所想表达的科普内涵(即科普类展品),会给人有种“本末倒置”的感觉。
要高度重视所采用技术的安全性和可靠性。科普展品,尤其是流动的科普展品,为了吸引受众,比较强调互动性和可参与性。正因为受众能够近距离接触展品,所以展品的安全性就不得不被重视。好的展品在带给受众愉悦感、给予知识的同时,还要确保参与者的安全。这既是对受众的负责,也是对展方的负责。
考虑性价比。在能产生相同的展示效果的前提下,选择性价比较高的材料和技术手段能体现一个设计者的能力和水平。
除此之外,科普展品不是教学实验仪器,早期的赛复流动科技馆因为缺乏创意,常常将一些教学仪器直接装在可移动的箱体上,就做成科普展品,这种“拿来主义”实为不可取,虽然这满足了流动科普展品的大多数特性,但是缺乏“普适性”,更缺乏创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