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考点关键词:古代民族
一、中华民族的历史是各民族共同缔造的
[例1]下列北方少数民族在蒙古高原兴起的先后顺序是( )
A.匈奴蒙古回纥突厥契丹
B.匈奴回纥突厥契丹蒙古
C.匈奴突厥回纥契丹蒙古
D.匈奴契丹蒙古回纥突厥
[答案及解析]C本题只要定位在蒙古高原上的少数民族,解答时只需回顾这些民族兴起的时间即可。
[点评]
中华民族是中国境内各民族的总称,汉族是中华民族的主体,少数民族同汉族一起共同创造了辉煌的华夏文明。中国古代史中讲到的主要少数民族有匈奴、突厥、靺鞨——女真——满族、回纥——回鹘——维吾尔族、藏族、契丹、党项族和蒙古族等。复习时应该重点把握。
二、历代中央政府对边疆地区的管辖
[例2]隋唐时期中央政府对新疆地区的建设活动有( )
①任命东突厥的贵族做都督管理本部人员
②建立行政机构,保护丝绸之路的畅通
③建立最高的行政机构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
④开凿了敦煌莫高窟
A.①②③
B.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答案及解析]B
该题注意史实的同时,还应注意方位的限制。
[点评]关于历代中央政府对边疆地区的管辖,可重点从以下几个方位去把握。
1.北和西北:秦朝设九原郡和陇西郡;西汉设河西四郡,公元前60年设西域都护;唐朝设安西和北庭都护府;元朝设甘肃行省和岭北行省;清朝设乌里雅苏台将军,科布多设参赞大臣和伊犁将军。
2.东北:秦朝设辽东郡;唐朝设黑水都督府和忽汗州都督府;元朝设辽阳行省;明朝设奴儿干都司;清朝设黑龙江、吉林、盛京将军。
3.西藏:元朝正式归属中央,由宣政院管辖;明朝设立卫所,并建立僧官制度;清朝确立册封制度并设驻藏大臣管辖。
4.西南地区:汉武帝时建立郡县;三国时蜀相诸葛亮注意改善同西南少数民族的关系;唐玄宗支持南诏首领皮罗阁合并其它五诏,并封皮罗阁为云南王;13世纪忽必烈攻占大理;元朝统一后在该地设立了云南行省,并设有土知府和宣慰司;明开始改土归流;清大规模改土归流,属云南、贵州行省管辖。
三、少数民族对中华文明的贡献
[例3]贞观后期,回纥各部请求开辟一条“参天可汗道”,即从唐通往回纥的大道,唐太宗应允,并在沿途设立驿站几十处,“参天可汗道”的历史作用不包括( )
A.为民族间商旅往来提供了方便
B.促进了民族间的融合
C.加强了中央对边疆控制,利于边疆开发
D.加强了与欧洲、非洲的往来。
[答案及解析]D这是一道否定式选择题,“参天可汗道”主要是指唐与少数民族关系的体现,这条路不会延伸到欧洲和非洲。
[点评]少数民族对中华文明的贡献不可或缺,是推动中华文明不断发展壮大的重要因素。
1、政治上:开发祖国边疆,扩大祖国疆域,推动祖国统一局面的形成。
2.经济上:提供大量动植物特产,丰富中华文明的物质文明;接受并传播先进生产方式,实现本民族的封建化。
3.民族上:以多种形式推动民族交流和融合,促成多民族国家格局的发展壮大。
4.文化上:从多方面丰富了中华文明的文学、音乐、舞蹈等,为中华文化增添了刚健、豪迈等富有生机的新元素。
四、古代民族交往的基本形式
[例4]与前代相比,元朝民族大融合的新途径是( )
A.民族迁徙流动
B.民族间相互学习交流
C.外国人来华定居与中国人杂居、通婚
D.统治者的推动
[答案及解析]C此题强调的是“新”,是相对以前的民族融合的途径而言的,这一时期外国人来华定居与中国人杂居通婚,形成了一个新的民族——回族。
[点评]古代民族交往的主要形式可以概括为以下七种。
1.长期交流:各民族之间,主要是人民之间长期的接触往来,这是历史上民族交往最基本最常见的形式,也是推动民族融合的最基本途径。
2.民族战争:对民族战争重点把握性质。具体性质要根据其目的和效果来看,并且民族战争在历史上不占主流。
3.民族和谈:民族政权之间的和谈不是国家之间的条约,对其应采取一分为二的观点评价,总体强调其积极意义。
4.互市贸易:政权边界的互市、榷场等促进了双方的交流,有利于民族在友好。
5.和亲通婚:以汉、唐最为著名。
6.册封:以唐朝和清朝最为显著。
7.行政管辖:主要表现在“历代中央政府对边疆地区的管辖”。
五、少数民族政权的制度
[例5]辽统治者采取“藩汉分治”的制度、西夏的官制分为汉制官职和党项官职两个系统,根本原因是( )
A.民族矛盾尖锐
B.阶级矛盾尖锐
C.民族团结的需要
D.境内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
[答案及解析]D解答此题应用一个理论即可: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
[点评]
1.藩汉分治制度(辽)
在契丹、汉族地区实行不同的官制和方式管理,即“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
2.猛安谋克制(金)
将女真族划分为许多猛安谋克,其成员平时生产、战时出征,是兵农合一的制度。
3.八旗制度(建州女真)
明朝后期,建州女真首领努尔哈赤在武力统一女真各部的过程中,建立八旗制度,其编制按军事组织形式,是一种兵民合一的社会组织,促进了女真社会的发展。
[学生练习]
古代史中的民族关系即涉及到对边疆地区的管辖,还与今年的热点相联系——民族团结问题,备考复习应特别注意。
1.秦汉时期,活跃在中国北方并对中国古代发展有重大影响的少数民族是( )
A.突厥
B.匈奴
C.契丹
D.回纥
2.清朝的盛京、吉林、黑龙江三个将军辖区在明朝基本上属于( )
A.辽阳行省
B.岭北行省
C.奴儿干都司
D.宣政院
3.司马迁将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称为“凿空”,主要是由于( )
A.张骞没有完成使命
B.西域政权不愿与汉夹击匈奴
C.使西域各国与汉朝之间有了了解
D.建立了汉朝与西域各国的友好关系
4.唐朝管理边疆地区的行政措施有( )
①设立行政机构
②采取和亲政策
③册封少数民族首领
④经济文化交流
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5.八旗制由努尔哈赤创立,其早期特点是( )
A.士兵由招募而来,保证兵源
B.士兵有专门军籍,世代为兵
C.士兵不从事生产,专事作战
D.兵民合一,出则为兵,入则为民
[答案及解析]
1.B本题注意时间和地点即可。
2.C此题注意教材中的地图和时间即可。
3.C张骞出使西域,使西域各国对汉朝加深了了解,是历史上前所未有的,所以用“凿空”一词。
4.C经济文化交流不属于行政措施。
5.D从组织、性质等方面考虑八旗制度的特点,最全面的只有D项。
(河北省新寨高级中学)
一、中华民族的历史是各民族共同缔造的
[例1]下列北方少数民族在蒙古高原兴起的先后顺序是( )
A.匈奴蒙古回纥突厥契丹
B.匈奴回纥突厥契丹蒙古
C.匈奴突厥回纥契丹蒙古
D.匈奴契丹蒙古回纥突厥
[答案及解析]C本题只要定位在蒙古高原上的少数民族,解答时只需回顾这些民族兴起的时间即可。
[点评]
中华民族是中国境内各民族的总称,汉族是中华民族的主体,少数民族同汉族一起共同创造了辉煌的华夏文明。中国古代史中讲到的主要少数民族有匈奴、突厥、靺鞨——女真——满族、回纥——回鹘——维吾尔族、藏族、契丹、党项族和蒙古族等。复习时应该重点把握。
二、历代中央政府对边疆地区的管辖
[例2]隋唐时期中央政府对新疆地区的建设活动有( )
①任命东突厥的贵族做都督管理本部人员
②建立行政机构,保护丝绸之路的畅通
③建立最高的行政机构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
④开凿了敦煌莫高窟
A.①②③
B.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答案及解析]B
该题注意史实的同时,还应注意方位的限制。
[点评]关于历代中央政府对边疆地区的管辖,可重点从以下几个方位去把握。
1.北和西北:秦朝设九原郡和陇西郡;西汉设河西四郡,公元前60年设西域都护;唐朝设安西和北庭都护府;元朝设甘肃行省和岭北行省;清朝设乌里雅苏台将军,科布多设参赞大臣和伊犁将军。
2.东北:秦朝设辽东郡;唐朝设黑水都督府和忽汗州都督府;元朝设辽阳行省;明朝设奴儿干都司;清朝设黑龙江、吉林、盛京将军。
3.西藏:元朝正式归属中央,由宣政院管辖;明朝设立卫所,并建立僧官制度;清朝确立册封制度并设驻藏大臣管辖。
4.西南地区:汉武帝时建立郡县;三国时蜀相诸葛亮注意改善同西南少数民族的关系;唐玄宗支持南诏首领皮罗阁合并其它五诏,并封皮罗阁为云南王;13世纪忽必烈攻占大理;元朝统一后在该地设立了云南行省,并设有土知府和宣慰司;明开始改土归流;清大规模改土归流,属云南、贵州行省管辖。
三、少数民族对中华文明的贡献
[例3]贞观后期,回纥各部请求开辟一条“参天可汗道”,即从唐通往回纥的大道,唐太宗应允,并在沿途设立驿站几十处,“参天可汗道”的历史作用不包括( )
A.为民族间商旅往来提供了方便
B.促进了民族间的融合
C.加强了中央对边疆控制,利于边疆开发
D.加强了与欧洲、非洲的往来。
[答案及解析]D这是一道否定式选择题,“参天可汗道”主要是指唐与少数民族关系的体现,这条路不会延伸到欧洲和非洲。
[点评]少数民族对中华文明的贡献不可或缺,是推动中华文明不断发展壮大的重要因素。
1、政治上:开发祖国边疆,扩大祖国疆域,推动祖国统一局面的形成。
2.经济上:提供大量动植物特产,丰富中华文明的物质文明;接受并传播先进生产方式,实现本民族的封建化。
3.民族上:以多种形式推动民族交流和融合,促成多民族国家格局的发展壮大。
4.文化上:从多方面丰富了中华文明的文学、音乐、舞蹈等,为中华文化增添了刚健、豪迈等富有生机的新元素。
四、古代民族交往的基本形式
[例4]与前代相比,元朝民族大融合的新途径是( )
A.民族迁徙流动
B.民族间相互学习交流
C.外国人来华定居与中国人杂居、通婚
D.统治者的推动
[答案及解析]C此题强调的是“新”,是相对以前的民族融合的途径而言的,这一时期外国人来华定居与中国人杂居通婚,形成了一个新的民族——回族。
[点评]古代民族交往的主要形式可以概括为以下七种。
1.长期交流:各民族之间,主要是人民之间长期的接触往来,这是历史上民族交往最基本最常见的形式,也是推动民族融合的最基本途径。
2.民族战争:对民族战争重点把握性质。具体性质要根据其目的和效果来看,并且民族战争在历史上不占主流。
3.民族和谈:民族政权之间的和谈不是国家之间的条约,对其应采取一分为二的观点评价,总体强调其积极意义。
4.互市贸易:政权边界的互市、榷场等促进了双方的交流,有利于民族在友好。
5.和亲通婚:以汉、唐最为著名。
6.册封:以唐朝和清朝最为显著。
7.行政管辖:主要表现在“历代中央政府对边疆地区的管辖”。
五、少数民族政权的制度
[例5]辽统治者采取“藩汉分治”的制度、西夏的官制分为汉制官职和党项官职两个系统,根本原因是( )
A.民族矛盾尖锐
B.阶级矛盾尖锐
C.民族团结的需要
D.境内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
[答案及解析]D解答此题应用一个理论即可: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
[点评]
1.藩汉分治制度(辽)
在契丹、汉族地区实行不同的官制和方式管理,即“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
2.猛安谋克制(金)
将女真族划分为许多猛安谋克,其成员平时生产、战时出征,是兵农合一的制度。
3.八旗制度(建州女真)
明朝后期,建州女真首领努尔哈赤在武力统一女真各部的过程中,建立八旗制度,其编制按军事组织形式,是一种兵民合一的社会组织,促进了女真社会的发展。
[学生练习]
古代史中的民族关系即涉及到对边疆地区的管辖,还与今年的热点相联系——民族团结问题,备考复习应特别注意。
1.秦汉时期,活跃在中国北方并对中国古代发展有重大影响的少数民族是( )
A.突厥
B.匈奴
C.契丹
D.回纥
2.清朝的盛京、吉林、黑龙江三个将军辖区在明朝基本上属于( )
A.辽阳行省
B.岭北行省
C.奴儿干都司
D.宣政院
3.司马迁将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称为“凿空”,主要是由于( )
A.张骞没有完成使命
B.西域政权不愿与汉夹击匈奴
C.使西域各国与汉朝之间有了了解
D.建立了汉朝与西域各国的友好关系
4.唐朝管理边疆地区的行政措施有( )
①设立行政机构
②采取和亲政策
③册封少数民族首领
④经济文化交流
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5.八旗制由努尔哈赤创立,其早期特点是( )
A.士兵由招募而来,保证兵源
B.士兵有专门军籍,世代为兵
C.士兵不从事生产,专事作战
D.兵民合一,出则为兵,入则为民
[答案及解析]
1.B本题注意时间和地点即可。
2.C此题注意教材中的地图和时间即可。
3.C张骞出使西域,使西域各国对汉朝加深了了解,是历史上前所未有的,所以用“凿空”一词。
4.C经济文化交流不属于行政措施。
5.D从组织、性质等方面考虑八旗制度的特点,最全面的只有D项。
(河北省新寨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