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道德与法治是初中阶段的必修学科,是进行德育的重要途径。当前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的教学效果并不理想,大多停留在教材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层面,学生的道德素养和法治观念提升并不明显,应引起重视。在实际的道德与法治的教学中,应强化理论引导,提升学生基本的认知水平;结合情境教学,让学生在真实情境中进行感情熏陶;不断更新教学理念,发挥学生主体地位;树立榜样,激励学生不断上进等,在提高教学实效性的同时,为学生的长远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实效性;途径
道德与法治是初中阶段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阵地,是提升学生道德水平和法治观念的重要途径。道德与法治学科虽然是初中阶段的必修学科,但是受社会环境、家长观念、学校教育等因素的影响,当前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主要停留在教材基础知识层面,实效性并不高,影响到学生的全面发展。笔者结合自身教学经验,对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的实效性进行思考,一方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另一方面给予教学更多的思考与借鉴。
一、强化理论引导,提升学生认知
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的最大特点是生活化,教材的编排遵循初中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和特点,从自我到他人,再到社会和国家,逐层推进,逐步进行。这些知识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应以扎实的理论为引导,才能在此基础上形成正确的认知。在具体的实际操作中,教师应注重知识的归纳和总结,形成一套系统化的知识体系,在强调生活性和实践性的同时,也应该注重知识性与理论性。教师应提高自身素养,在深挖教材的基础上,充分结合教参等,形成有条理的理论框架,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我、朋友、亲情、社会等概念,正确认识各种关系,能够在遇到类似问题时,采用更加理性的方式进行问题的分析与判断。认知是基础,行动是以正确的认知为导向的。因此,时刻不能放松对基础理论知识的强调与学习。
二、开展情境教学,培养学生情感
道德与法治学科中的很多问题和知识就在我们身边,离我们很近,这就为情境教学提供了很大的便利。单纯理论知识的灌输会使学生觉得无聊、困倦,大大降低了教学的实效性。根据教学内容和课程标准,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合理的情境,是进行有效学习的重要途径。教师可以通过创设问题请经办,激发学生思考;创设生活情境,唤起学生兴趣;创设故事情境,满足学生好奇心;创设社会情境,增强学生体验……在道德与法治教材中,有很多具体的情境,教师可以根据自身的知识储备和教学的需要,进行运用。值得注意的是,道德与法治学科具有一定的時政性,情境的选择应与时代的发展相适应,过早的数据或材料需要不断更新,新的说法和观点需要不断传授给学生,做到常教常新。同时,创设情境可以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引导学生从认知向行为转化,理论联系实际。
三、更新教学方式,引导学生自主
课堂教学的实效性与教学方式和教学理念有很大的关系,在传统教学模式下,学生更多的是被动学习,很可能塑造出一批相似的机器,而不是活生生的人。学生是有独立意识的个体,被动地接受效果并不理想,这就需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当前,在道德与法治学科的教学中,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自主学习等学习方式都很适用,教师应该结合教学内容和目标,引导学生自我思考和探究,形成真正属于自己的知识体系,进而实现知识和能力的内化。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引导学生自己思考、自己动手,进一步树立道德观念和法治意识,激发学习潜能。同时,道德与法治学科的学习不应仅仅局限在课堂上,应加强课内与课外的联系,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进而巩固知识。
四、发挥榜样作用,激励学生进步
对于初中生而言,同伴之间的激励是进取的重要动力之一。道德与法治学科的教学目的不仅在于知识与能力,更应该是改变学生的不良行为,转变行动。道理讲得再明了,也没有身边的例子具有说服力。对初中生而言,一方面学习老师和家长,另一方面学习同班同学,这就需要树立明确的榜样,发挥榜样的激励作用。在学校生活中,可以树立的榜样是多种多样的。诚信之星、文明之星、守纪之星、梦想之星……这些都可以成为学生学习的目标,成为学生努力的方向。另外,教师也可以选择一些名人作为榜样,引导学生思考自己努力的途径,并将这一目标进行细化,将微观和宏观充分结合,将生活、学习与道德充分结合,在生活中培养道德观念,在学习中提升法治意识等。
五、结束语
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的教学非常重要,关系到学生的价值导向和国家民族的未来。在新课改的倡导下,道德与法治学科的教学应紧密联系生活实际,顺应社会发展潮流,理论联系实际,丰富学生情感体验,提升学习实效性,发展综合素养,为德育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姚建玲.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实效性的提升策略[J].甘肃教育,2019(09).
[2] 于翠萍.浅谈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实效性的提升途径[J].中国校外教育,2019(06).
[3] 韦有多,刘若楠.提升道德与法治教学实效性的途径研究[J]基础教育研究,2018(04).
关键词: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实效性;途径
道德与法治是初中阶段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阵地,是提升学生道德水平和法治观念的重要途径。道德与法治学科虽然是初中阶段的必修学科,但是受社会环境、家长观念、学校教育等因素的影响,当前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主要停留在教材基础知识层面,实效性并不高,影响到学生的全面发展。笔者结合自身教学经验,对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的实效性进行思考,一方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另一方面给予教学更多的思考与借鉴。
一、强化理论引导,提升学生认知
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的最大特点是生活化,教材的编排遵循初中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和特点,从自我到他人,再到社会和国家,逐层推进,逐步进行。这些知识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应以扎实的理论为引导,才能在此基础上形成正确的认知。在具体的实际操作中,教师应注重知识的归纳和总结,形成一套系统化的知识体系,在强调生活性和实践性的同时,也应该注重知识性与理论性。教师应提高自身素养,在深挖教材的基础上,充分结合教参等,形成有条理的理论框架,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我、朋友、亲情、社会等概念,正确认识各种关系,能够在遇到类似问题时,采用更加理性的方式进行问题的分析与判断。认知是基础,行动是以正确的认知为导向的。因此,时刻不能放松对基础理论知识的强调与学习。
二、开展情境教学,培养学生情感
道德与法治学科中的很多问题和知识就在我们身边,离我们很近,这就为情境教学提供了很大的便利。单纯理论知识的灌输会使学生觉得无聊、困倦,大大降低了教学的实效性。根据教学内容和课程标准,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合理的情境,是进行有效学习的重要途径。教师可以通过创设问题请经办,激发学生思考;创设生活情境,唤起学生兴趣;创设故事情境,满足学生好奇心;创设社会情境,增强学生体验……在道德与法治教材中,有很多具体的情境,教师可以根据自身的知识储备和教学的需要,进行运用。值得注意的是,道德与法治学科具有一定的時政性,情境的选择应与时代的发展相适应,过早的数据或材料需要不断更新,新的说法和观点需要不断传授给学生,做到常教常新。同时,创设情境可以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引导学生从认知向行为转化,理论联系实际。
三、更新教学方式,引导学生自主
课堂教学的实效性与教学方式和教学理念有很大的关系,在传统教学模式下,学生更多的是被动学习,很可能塑造出一批相似的机器,而不是活生生的人。学生是有独立意识的个体,被动地接受效果并不理想,这就需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当前,在道德与法治学科的教学中,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自主学习等学习方式都很适用,教师应该结合教学内容和目标,引导学生自我思考和探究,形成真正属于自己的知识体系,进而实现知识和能力的内化。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引导学生自己思考、自己动手,进一步树立道德观念和法治意识,激发学习潜能。同时,道德与法治学科的学习不应仅仅局限在课堂上,应加强课内与课外的联系,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进而巩固知识。
四、发挥榜样作用,激励学生进步
对于初中生而言,同伴之间的激励是进取的重要动力之一。道德与法治学科的教学目的不仅在于知识与能力,更应该是改变学生的不良行为,转变行动。道理讲得再明了,也没有身边的例子具有说服力。对初中生而言,一方面学习老师和家长,另一方面学习同班同学,这就需要树立明确的榜样,发挥榜样的激励作用。在学校生活中,可以树立的榜样是多种多样的。诚信之星、文明之星、守纪之星、梦想之星……这些都可以成为学生学习的目标,成为学生努力的方向。另外,教师也可以选择一些名人作为榜样,引导学生思考自己努力的途径,并将这一目标进行细化,将微观和宏观充分结合,将生活、学习与道德充分结合,在生活中培养道德观念,在学习中提升法治意识等。
五、结束语
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的教学非常重要,关系到学生的价值导向和国家民族的未来。在新课改的倡导下,道德与法治学科的教学应紧密联系生活实际,顺应社会发展潮流,理论联系实际,丰富学生情感体验,提升学习实效性,发展综合素养,为德育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姚建玲.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实效性的提升策略[J].甘肃教育,2019(09).
[2] 于翠萍.浅谈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实效性的提升途径[J].中国校外教育,2019(06).
[3] 韦有多,刘若楠.提升道德与法治教学实效性的途径研究[J]基础教育研究,201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