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素质教育强调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而苏教版数学教材的编排正体现了这一要求。教材中精心编排的教学内容在努力创造条件,为学生提供自由尝试的机会,让每个学生都能积极的参与学习过程,主动探索知识,使课堂成为学生主动发展的空间。而作为教授这一门课程的教师更是其核心思想的实行者,只有在教师的身体力行中,这种作用才能真正发挥出来,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总结有益经验,使教与学做到真正的结合。要大力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探索性,提高学生的观察、猜测、实验、推理、驳证等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现在初中数学教学模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初中数学教师在创新性教学上面临着巨大的挑战。转变教学模式、理解初中数学教材的宗旨和精神、提高数学教学的有效性,是基础教育工作者必须探讨的重点。
一、设置问题情境,让学生在“问答”中学
“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学生认知的发展就是观念上的“平衡——失衡——再次平衡”的反复渐进过程。我们要抓住学生好奇心、好胜心强的心理特点,善于创设新奇、有趣、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使学习内容和学生求知心理之间不断出现矛盾,诱发学生在“问”中学。例如教师给出思考题:利用之前学过的一次函数 ,画出几种不同函数图象,让学生猜想反比例函数 的图象会是什么形状?我们可以采用什么方法画出它的图象,引导学生类比前面学习一次函数的图象和性质的方法,为画反比例函数的图象做准备画出函数的图象。很多同学都会在教师所画的图形中找,我们就要让他们去思考为什么是某一个图形,让他们进行讨论,互相之间进行自由问答,有助于提高他们思维的活跃性、积极性。
二、注重动手操作,让学生在“做”中学
初中生的动作思维占优势,他们的智慧出在手指尖上。现代教学论认为:要让学生动手做科学,而不是用耳朵听科学。我们要十分关注学生的直接经验,极力将教学设计成看得见、摸得着的物质化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做”数学中学习数学。例如问题:(1)比较反比例函数的图象有什么共同特征?(2)反比例函数与x轴、y轴相交吗?
教师带领学生复习画函数图象的步骤以及注意事项,为画反比例函数图象作准备,让学生运用描点法画出反比例函数的图象,注意画图的基本步骤,以及每一个细节的处理,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和习惯。为以后画其它的函数图象奠定基础。
三、鼓励学生自主探索学习
波利亚指出: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得最深刻,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规律、性质、联系。我们要相信学生的认知潜能,防止铺垫过多、指导过多,要多为学生提供探索的时间和空间,鼓励学生主动地从事观察、实验、猜测、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在“探索”中学习数学。
例如,为了实现“化归”,数学中常常借助于“代换”,又称之为转换。代数中有恒等变换,方程、不等式的同解变换;几何中的全等变换、相似变换、等积变换。转换是手段,揭示其中不变的东西才是目的,为了不变的目的去探索转换的手段就构成了解题的思路。例如,已知x2+y2+2x-6y+10=0,求xy。对于初中生来说,本题无法直接解出关于x,y的二元二次方程。但是如果从完全平方公式着手,将已知条件转换为(x+1)2+(y-3)2=0。又因为偶次幂具有非负性,即(x+1)2≥0,(y-3)2≥0,所以(x+1)2=0,(y-3)2=0,从而得出x=-1,y=3。最终问题得以解决。
四、提倡实践应用,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学
在教学中我们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使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事物,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用数学的方法解决问题,让学生获得数学学习的经验和体会,同时能够与社会实践相结合。
方程思想和函数思想是处理常量数学与变量数学的重要思想,在解决一般数学问题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在初中数学中,方程与函数是极为重要的内容,需要对各类方程和简单函数都作较为系统的学习研究。对于一个较为复杂的问题,常常只需寻找等量关系,列出一个或几个方程(方程组)或函数关系式,就能很好地得到解决。例如,某玩具店采购了一批玩具,共用去400元。在搬运过程中不慎弄坏了5个,该店把余下的玩具每个加价4元全部售出,然后用所得的钱又采购了一批这种玩具,且进价与上次相同,但购买的数量比上次多了9个,求每个玩具的进价。
再如用数形结合思想来解决实际问题。例如问题:A,B两地之间修建一条 100千米 长的公路,有一处以C点为中心,方圆 50千米 的自然保护区,A在C的西南方向,B在C的南偏东30度方向,问公路AB是否会经过自然保护区? 这个问题直接想象是很难的,但是当你把图形画出来,就很直观了,与距离相关的问题一般都需要作出图形。这两题都是运用数学知识来解决的实际问题,从中学生能体会到数学的实用性,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作为教师就是要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自己去探究,自己去学习,自己去从生活中认识数学,感知数学。
一、设置问题情境,让学生在“问答”中学
“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学生认知的发展就是观念上的“平衡——失衡——再次平衡”的反复渐进过程。我们要抓住学生好奇心、好胜心强的心理特点,善于创设新奇、有趣、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使学习内容和学生求知心理之间不断出现矛盾,诱发学生在“问”中学。例如教师给出思考题:利用之前学过的一次函数 ,画出几种不同函数图象,让学生猜想反比例函数 的图象会是什么形状?我们可以采用什么方法画出它的图象,引导学生类比前面学习一次函数的图象和性质的方法,为画反比例函数的图象做准备画出函数的图象。很多同学都会在教师所画的图形中找,我们就要让他们去思考为什么是某一个图形,让他们进行讨论,互相之间进行自由问答,有助于提高他们思维的活跃性、积极性。
二、注重动手操作,让学生在“做”中学
初中生的动作思维占优势,他们的智慧出在手指尖上。现代教学论认为:要让学生动手做科学,而不是用耳朵听科学。我们要十分关注学生的直接经验,极力将教学设计成看得见、摸得着的物质化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做”数学中学习数学。例如问题:(1)比较反比例函数的图象有什么共同特征?(2)反比例函数与x轴、y轴相交吗?
教师带领学生复习画函数图象的步骤以及注意事项,为画反比例函数图象作准备,让学生运用描点法画出反比例函数的图象,注意画图的基本步骤,以及每一个细节的处理,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和习惯。为以后画其它的函数图象奠定基础。
三、鼓励学生自主探索学习
波利亚指出: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得最深刻,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规律、性质、联系。我们要相信学生的认知潜能,防止铺垫过多、指导过多,要多为学生提供探索的时间和空间,鼓励学生主动地从事观察、实验、猜测、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在“探索”中学习数学。
例如,为了实现“化归”,数学中常常借助于“代换”,又称之为转换。代数中有恒等变换,方程、不等式的同解变换;几何中的全等变换、相似变换、等积变换。转换是手段,揭示其中不变的东西才是目的,为了不变的目的去探索转换的手段就构成了解题的思路。例如,已知x2+y2+2x-6y+10=0,求xy。对于初中生来说,本题无法直接解出关于x,y的二元二次方程。但是如果从完全平方公式着手,将已知条件转换为(x+1)2+(y-3)2=0。又因为偶次幂具有非负性,即(x+1)2≥0,(y-3)2≥0,所以(x+1)2=0,(y-3)2=0,从而得出x=-1,y=3。最终问题得以解决。
四、提倡实践应用,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学
在教学中我们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使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事物,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用数学的方法解决问题,让学生获得数学学习的经验和体会,同时能够与社会实践相结合。
方程思想和函数思想是处理常量数学与变量数学的重要思想,在解决一般数学问题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在初中数学中,方程与函数是极为重要的内容,需要对各类方程和简单函数都作较为系统的学习研究。对于一个较为复杂的问题,常常只需寻找等量关系,列出一个或几个方程(方程组)或函数关系式,就能很好地得到解决。例如,某玩具店采购了一批玩具,共用去400元。在搬运过程中不慎弄坏了5个,该店把余下的玩具每个加价4元全部售出,然后用所得的钱又采购了一批这种玩具,且进价与上次相同,但购买的数量比上次多了9个,求每个玩具的进价。
再如用数形结合思想来解决实际问题。例如问题:A,B两地之间修建一条 100千米 长的公路,有一处以C点为中心,方圆 50千米 的自然保护区,A在C的西南方向,B在C的南偏东30度方向,问公路AB是否会经过自然保护区? 这个问题直接想象是很难的,但是当你把图形画出来,就很直观了,与距离相关的问题一般都需要作出图形。这两题都是运用数学知识来解决的实际问题,从中学生能体会到数学的实用性,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作为教师就是要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自己去探究,自己去学习,自己去从生活中认识数学,感知数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