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东西,收着

来源 :文艺生活·上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HINKPAD_sl4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史树青先生去世后,许多人撰文谈与他感人至深的交往,谈他超群的记忆力,谈他深厚的文献功底,谈他的博学多识,谈他长达七十年鉴定生涯中的种种奇遇,谈他晚年对民间“国宝”超乎寻常的热忱。在我们这些同他有过不短接触的晚辈眼里,他不过是个跟文物打交道久了有癖好的一般北方老头。很多人敬重他,也有些人不认他。晚年他一门心思要把从地摊上买来的“越王勾践剑”捐献给国家,他所在的国家博物馆不愿收,还有人劝他“算了”,然而他老人家固执己见,坚持认真。以我的亲身感受,与其说他是文博学家,倒不如说是一位以读书终老的书生,一生都活在他自己钟情的文史艺苑世界里。
  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我在《文物》杂志工作,一次拿一本册页请史先生写字留念,他爽快地答应了。当史先生翻阅册页,看到里面有一位江苏女书家的字,就说写在女书家后面吧。我忙说您是前辈,您若这么做,今后那些比您年纪小的作者看到了会骂我的,他只好作罢。册页上早已有故宫朱家溍先生写给我的一字一画,我翻出来给史先生欣赏。我说朱先生的这两张东西都很精,尤其是那幅《松石图》,即使放在明清人那里也不逊色,并称朱老的情致格调当代少有其匹。史先生当时没言声,看了好长一会,说:“册页先留着,带回家,等有空也给你画画。”史树青先生的善诗工书是文博界众所周知的,画则从未见过,我当时以为史先生只是一时兴之所至,随口一说而已,不敢有所奢望。隔了半个月,史先生托助手打电话来,说册页画好了,可以来取。我拿到一看,大吃一惊,果然给我作了幅画,是《竹石图》,而且还题了一首诗:“画图追慕文湖州,北地应推李蓟丘;三两瘦枝倚秀石,伊人照水衍风流。”史先生的书斋名为“竹影书屋”,想来是深爱竹子的,难怪这竹石画得那么雅秀。若干年后,我给史先生做过一个访谈,才知道他当初主动提出来给我作画的缘由。他在谈话时无意中透露,年轻时常听人说北方不出人,有名的学者都出在南方,对这样的说法他非常不服气,认为北方也出大学者。也许因这份不服气,当他看到朱老这位江南学者的画作后,特意提出要给我作画,以表明北方学者在舞文弄墨上一点不亚于南方学者。我因史先生性格上的不服输获得了一宗难得的墨缘。朱先生高古冷逸的《松石图》和史先生出笔不俗的《竹石图》一样为我珍重宝爱,即使在他们那辈学人那里,这样的异品也未必多见。
  在和史先生的交往中,我发现他重视现当代史料的保存,这或许因他历史学专业出身的习惯,里头也包含了他的學术敏感。记得在新世纪初,我有意撰写民国书画家润格方面的文章,当初收集这方面的材料,只能靠查找民国时期的报刊,如余绍宋编的《金石书画》《湖社旬刊》及上海的老报纸《申报》等等,材料很零碎。当我向史先生吐露这个想法时,他没有想就说可以帮我找找这方面材料。过了几天,真的把一卷泛黄的民国书画家留下来的润格原件交到我手,有几十张之多,令我喜出望外。对于研究者来说,材料的收集是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史先生告诉我这是他年轻时专门找书画家索要的。有些润格有了折痕破了,他还专门做了托裱。有几张上面还有书画家的墨迹、印章。我记得有以画梅著称的汪吉麟及金石学家陆九和等人的,虽然润格来源集中在北京地区,但像这样的第一手润格资料,保存至今十分不易,对于分析三四十年代北方的书画家的创作生活、市场情况无疑是十分有益的。我后来问史先生怎么想起来要保存这些东西的,他说这就是档案材料,档案是不分大小的,要了解当时社会生活的细节,就要靠这样的小材料。也就是这次,我知道他不光保存润格,还收集门刺、拜帖这类小东西,从中可看出史先生的细心、见识、眼光以及平易踏实的学风。
  类似的事还有一些。我一直对现当代书家人事感兴趣,留意收集他们的材料。某次与史先生闲谈,偶然涉及已故的蓝玉崧先生,这位音乐家兼书家的名士,坊间有不少他的传闻,比如说在大庭广众下公然指责他的友人某名家为人圆滑。不料这个话题才展开,史先生就对我说,我和他是同学,家里还有他上中学时给我写的字。又说蓝先生才气大,中学时候就昂首阔步、自视甚高。我想看看蓝先生少年时的墨迹是什么样子的。对我这个后辈的好奇心,史先生次日就满足了。这是我见到的蓝先生最早的墨迹,恐怕连蓝先生自己也未必有保存。写那张字时,蓝先生才十几岁,落笔提按转折,英迈秀出,意气风发,日后蓝先生的笔墨风神实于其少年墨迹已可窥得一二。以后我把蓝玉崧的少作印在拙著《雀巢语屑》初版里,让更多的人分享蓝先生的早年佳笔。
  平日与友朋谈起心目中的史树青先生,总觉得他为人随和、宽厚,属于容易接近、比较平民化的一类学者。他的平民化和没有架子,表现之一是经常出入古玩摊,可以和古董商人在一起随便说话。没想这竟差点影响到他评正高职称。据说北大的宿白先生在“文革”结束后的某年的国家文物局的高职评审会上,明确反对史先生晋升高职。理由无外乎作为国家博物馆的研究人员,史先生出入古玩摊,和古董商人混在一起,没有一点学者的样子,不配评正高职称。宿先生和史先生年龄不相上下。1972年国务院成立由王冶秋负责的出国文物展览工作室,宿白和史树青一度还是同事,夏鼐是国务院任命的业务组长,宿白、史树青则是这个小组的两名副组长。但他们的学风、为人完全不同。宿先生是经院式的,要求学者严格自律;史先生带点名士风度,三教九流,不分朝野,都可往来。史先生所践行的正是宿先生深恶痛疾的,故宿先生在那次高职评审会上才有那么激烈的反应。后来还是启功先生出来打了圆场,说史树青同志是建国前辅仁大学历史系的研究生,长期在博物馆工作,对国家的博物馆事业是有贡献的。结果史先生虽有周折还是晋升了高职。但说起这事,史先生心里有气,甚至破天荒地开骂了,神情颇为激愤。这是我看到的史先生少有的发脾气的场面。
  史先生为人平易,但在人格上有勇于担当的一面。发生在上个世纪60年代的“兰亭论辩”,是一次有政治背景的学术之争,几十年后自然成了一个敏感话题,特别是对当年参与争辩的学者。像启功先生,当年他是挺郭(沫若)派,利用他在文献学上的专长,撰文证《兰亭序》为伪作;“文革”结束后启先生改变了自己的看法。一个学者在不同阶段认识不同,对某些看法作修正乃至全盘推翻,是可以理解的,更何况从前是奉命作文。史树青先生也是“兰亭论辩”的参与者,但他没有轻易否定自己的老观点。当“兰亭论辩”过去三十多年后,在回应日本《金石书学》杂志采访提问时,史先生明确表示郭老的立论是对的,不反悔也不改变过去支持郭老的立场。作为一个知名学者,史先生如此坦然地面对过去的历史,这是需要勇气的。在这一点上最能见出他作为燕赵人的侠气。
  史先生担任过国家鉴定委员会的副主任。据说要他担任这个职务,是因为他看东西的面广。许多专家谨慎,只愿鉴定自己本专业内的东西,这固然是严谨学风的体现,问题是一个国家级专业委员会,遇到要鉴定的东西,总不能推说没有专家能鉴定。史先生在这方面显得勇于承担责任,别人不敢的或不愿问津的,他都愿意尝试或有兴趣,接触多了,经验积累自然多些,久而久之比别的专家有了更多的发言权。当年启先生领衔国家鉴定委员会,文物局领导要他推荐副手,启先生想都没想,就说让史树青同志担任吧。在文博界史先生的学识广博人尽皆知。
  史先生晚年喜欢向来访者出示一本册页,这是他的中学毕业纪念册。册页由于非暗题签,一笔瘦金体,神采飞扬。册内有一页是他中学老师张鸿来题赠的一首诗,其中二句是:“书画常教老眼花,鉴藏年少独名家。”我曾有幸不止一次听史先生背诵这首诗,每在这个时候,我的耳畔突然闪过:“时光吹老了少年,谁的等待,恰逢花开。”
  史树青先生去世至今七八年了,他熟悉的收藏市场几经变幻,从收藏家时代到资本时代,艺术品被富有想象力的市场不断塑造,不断被赋予新的内涵。要是史先生还在,还会让晚辈推着轮椅带他到京城那些大大小小的古玩市场转转、淘宝吗?我们还能听到他中气十足的声音“好东西,收着”吗?
  2014年2月21日 北京仰山桥畔
其他文献
李開岭  网名清翁,研究馆员,山东德州人。
期刊
陶艺家陈显伦  陈显伦,北京大学访问学者,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广东省工艺美术协会理事。书法作品入展中国·贵州“百里杜鹃”全国书法作品展、首届“张芝奖”全国书法大展、全国第四届青年書法篆刻作品展、全国新文艺群体书法作品汇报展等;书画紫砂作品获得第52届全国工艺品交易会“金凤凰”创新产品设计大奖赛最高奖金奖、深圳“金凤凰”工艺品创新设计大赛最高奖金奖、“深圳·金凤凰”工艺品创新设计大赛最高奖金奖;取得
期刊
书法家葛丽萍  葛丽萍,1978年生,江苏常熟人,民进会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苏州市作家协会会员、虞山印社社员、红豆诗社社员。书法作品入展第五届全国妇女书法展、第六届全国妇女书法展、全国第三届册页书法作品展、“中国书法·年展”全国楷书作品展(前100名)、第三届王羲之奖全国书法作品展、第四届林散之书法作品双年展、第五届林散之书法作品双年展、荣宝斋首届全国青年书法篆刻展,获第二届江苏书法奖、第三届
期刊
这篇文章写于2012年,如今忆苦思甜,调取出来重新润色。现在爸爸依然卖对联,作为他的退休生活的重要内容,少了一些困苦,多了一些娱乐的意思。这是爸爸的奋斗历程,更是我们家族的历史。  每年的寒假,爸爸都在做他的功课——准备每家过年的必需品,每次打电话回家,他都说:在工作室呢!  所谓的工作室,是我家的车库,一边是开了十几年的力帆摩托车,一边是写了几十年的红纸。红纸会掉色,爸爸的手指总是会沾上红色,像
期刊
书画家周一鸣  周一鸣,1978年生,江苏武进人。常州工程学院副教授、高级室内建筑师、江苏省室内设计学会理事、常州市花鸟研究会会员、武进晓园艺术馆特约研究员。近年来致力于常州画派恽寿平没骨花卉的研究与创作实践,作品入选2018年江苏省高校美术教师优秀作品展、十年风华——常州市花鸟画作品展”,多件主题创作被省市文化机构收藏。2020年在安徽美术出版社出版没骨画专著《轻描淡写一画间》。  我最早认识一
期刊
法国著名史学家、哲学家及文学评论家丹纳,是西方哲学界实证主义流派的杰出代表。他站在哲学史的角度,运用西方哲学史上经典作家德国黑格尔和法国孔德的哲学观点,对西方艺术作品进行了总体的审视,撰写了一本在哲学界、文学艺术界影响深远的巨著《艺术哲学》。该书在第一篇第一章的开头,就开宗明义地宣布:“我的方法的出发点是在于认定一件艺术作品不是孤立的,在于找出艺术品所从属的,并且能解释艺术品的总体。”本书要为我们
期刊
摘要:塔皮埃斯是综合材料绘画艺术研究的先驱者,他的作品通常使用极简的现成品材料和符号性涂鸦的表现手段,通过“物化”过程转变为审美形式,来表达他独特的观念和精神,美术界称他为非定型绘画大师。本文通过对塔皮埃斯作品“现成物品符号运用”“绘画材质肌理变化和叠加”“绘画材料‘痕迹签名’”和“墨迹涂鸦重写画面”等独特技法巧妙运用的粗浅分析,意图揭示其作品中集中体现的“个人与集体层面上的记忆和身份概念”主题,
期刊
艺术最大的价值终是精神和思想,以及因此而产生的作品。而艺术家自身的修养和阅历建构了艺术价值中的精神性。自康德起,艺术就不断地寻找它自律的道路,无论是西方梵高所言“芍药属于简宁,蜀葵属于科斯特,而向日葵属于我”,还是中国徐渭的“青藤是我”般的执著,虽然时代背景和文化情境不同,但它们作为创作主体的个性精神,恰是深入挖掘艺术精神思想性的重要依据,无一不是散发着高贵理想的光芒。  在陶瓷领域,醴陵釉下彩创
期刊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那一年,是我人生旅途中灰暗的、空濛的、凄苦的一年,也是在痛苦中砥砺前行的一年。那一年,是我人生中最难忘的一年。  我清楚地记得而立之年的雨季,“慢慢游”的人力车穿过淅淅沥沥的春雨,在青石街上急急行走,寒风像一把风刀,刮着我的心。我深情而哀伤地凝视着春姑娘曼妙的身姿,把千年古韵弹奏,泪水模糊了我的眼睛,像苦雨在眼前刺痛地滑落。老天爷呀,为什么那么不公平,把一个白血病嫁祸给了我天真
期刊
石鑫进,苗族,湖南花垣县人。毕业于湖南师范大学,系湖南省美术家协会会员、湖南省漆画艺术委员会委员,现任教于湖南科技大学。已在《装饰》《中国古代史——初中历史插图解读与欣赏》《文艺生活》等省级以上书刊上发表插图近千帧。漆画《抗日先锋》选入2001年7月湖南省美术家协会主办的湖南省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美展,《润》获湖南省第二届漆画展优秀作品奖,并先后发表于《三湘都市报》《长沙晚报》。已有数幅国画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