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1年,北京市东城区在巩固45个垃圾分类达标小区建设成果的基础上,在63个居民小区开展垃圾分类达标工作,108个小区将达到垃圾分类达标试点居住小区标准,涉及居民近6万户,占全区小区总数的39%。2010年,东城区生活垃圾产生量为45.05万吨,比2009年同期减少2.47万吨,同期下降5.21%,比市下达核定量减少8.97万吨,下降16.60%,垃圾减量成绩显著。
区餐厨垃圾统一处理
——“六合一”管理模式
每天凌晨5点,当大多数人还在熟睡的时候,北京市东城区城市运行中心的餐厨垃圾12名收运工人就已经起床了,6点开始,他们从东城区位于玉蜓桥附近的餐厨垃圾处理中心出发,驾驶着“桶换桶”式电动运输车走街串巷,直接到餐饮单位后厨,用空桶换满桶,然后统一返回处理中心。为避开早晚高峰,东城区餐厨垃圾收运安排在每天的6点至10点、14点至17点两个时间段,一名工人上下午各要在餐饮单位和处理中心之间往返三四趟,一次载回4个装满了餐厨垃圾的桶,每桶大约100公斤,一般一天一个人就可以收运两吨的餐厨垃圾。这些收运工人,劳动强度大,成天与餐厨垃圾打交道,可每一个人脸上始终洋溢着微笑。他们绝大多数没有走进收运的餐馆饭店就餐过,却将各家餐饮单位的餐厨垃圾排放情况了然于心,各家每天出多少桶垃圾、桶存放在哪儿、几点前去运输、对东城区统一收运工作有什么意见建议是心知肚明,与各家餐饮单位保持了良好的合作关系。
餐厨垃圾收运至东城区餐厨垃圾处理中心后,直接使用提升机运输到二层的分拣车间,有13名工人专门负责垃圾桶的清洁和餐厨垃圾的人工分拣。人工分拣员耐心地从传送带上仔细进行手工分拣,把掺杂在其中的各种塑料、纸巾、筷子、破碎的餐具清理出来,扔进身边的其它垃圾桶内,为餐厨垃圾接下来的资源化处理打好基础。他们的工作很辛苦,身着工作服、口罩、帽子和手套,即使是秋冬天,也会一身大汗。
东城区餐厨垃圾处理中心作为中转站,经过人工分拣和简单处理后,夜间统一运输至位于河北大厂资源生态循环基地进行资源化深度处理。为解决东城区作为北京市中心城区,建设垃圾处理设施空间紧缺的问题,最大限度地实现“变废为宝”,东城区利用垃圾减量节余经费、经多方协调建成了资源化基地,2011年7月份投入试运行,总占地面积100余亩,日处理总量可达200余吨。
东城区餐厨垃圾统一收运处理工作的顺利推行,得益于东城区区委、区政府的高度重视,成立了东城区餐厨垃圾处理工作领导小组,由主管区长任组长,成员单位由区城管委、城管大队、交通、公安、环保、卫生、工商、街道等组成,初步形成了“广泛宣传发动、强力综合执法、引入行政监管、建立责任机制、集中收运处理、实施经济调节”的“六合一”管理模式。目前已有200余家餐饮单位纳入这一体系,由政府出资免费配发专用垃圾桶,免费上门对接收运,每日收集总量在35吨以上。
小区垃圾分类
——勿以善小而不为
东四块玉南街4号院小区是一个自2003年以来坚持了八年垃圾分类工作的小区,一直运行有序、管理到位,除了区城管委和体育馆路街道对他们的大力支持,主要还是小区华体物业公司的细致管理。
4号院小区内,设置了12组、36个分类垃圾桶,与大家传统认为垃圾桶脏乱形象不同,每组垃圾桶都摆放整齐、光洁如新、没有异味,这正是由于小区坚持由专人进行每日两次的垃圾二次分拣和定期垃圾桶清洗维护。步行到这个整洁幽静的小区深处,正是4号院小区两间垃圾分类的特色小房──厨余垃圾就地处理设备用房和资源回收用房。
厨余垃圾就地处理设备用房里的机器已经平稳运行8年了,平均每天能处理18公斤厨余垃圾,站在门口几乎听不到什么噪声,更闻不到异味。设备利用微生物降解菌技术,对厨余垃圾进行快速分解,最终转化为有机肥料。八年来共累计处理厨余垃圾50余吨,不仅减少了垃圾量,处理后产生的有机肥还用于小区绿化或居民盆栽。物业公司制定了《厨余垃圾维护管理制度》等10余项规章制度,责成专人负责设备的操作、运行与维护,每年需要的3000元电费和1200元设备菌种费,都来自于小区资源回收的资金。
再生资源回收用房内,从小区家庭回收和垃圾桶二次分拣的可回收物按照纸箱板、报纸、塑料瓶、塑料泡沫等几类分别码放,平均每天能回收11公斤可回收物,物业公司定期联系物资回收公司上门回收。这样的集中收集和出售,平均每月能增收600元,年可收入7200元,不仅能用于购买厨余垃圾处理所需的菌种、支付设备运转能源费用,还可以用于购买清洁工具、劳保用品等。
当记者问起小区华体物业公司的朱经理:“小区垃圾分类工作做得这么好?有什么最值得推广的管理经验吗?”朱经理谦虚地回答:“我们小区8年来的垃圾分类工作,别人看来做得不错,也得到了多项荣誉,说实在的,我们物业人只是把垃圾分类当成一件日常的、平常的小事来做,总的来说就是一句话──勿以善小而不为,我们一直在坚持。”
光明小学
——每个小学生都是绿色环保小标兵
每个星期三的清晨,位于光明路的光明小学,都会出现这样的场景:鱼贯而入走进校门的孩子们,手里拎着从家里收集来的各种空塑料瓶或旧报纸、旧杂志,愉快的笑容伴随着他们新的一天生活的开始。这就是光明小学有名的“手拉手地球村”环保回收日。光明小学自1998年成立“手拉手地球村”以来,垃圾分类已有着13年的光荣历史,一届又一届的学生在参与环保回收中得到了健康成长。
每一个光明小学的小学生都是垃圾分类、绿色环保的小老师,不仅在教室、校园能准确分类投放,在家里也都设置了垃圾分类桶,和自己的家人一块儿进行垃圾分类,“小手拉大手”,1个孩子能带动6名家长,“一家七口”全体动员践行低碳生活,促进环保教育与家庭教育、社区教育的有机结合。孩子们不仅仅是回收了一个易拉罐、一张旧报纸而已,而是真正在践行地球村“保护环境、我们有责,节约回收、我们有责,帮助伙伴、我们有责”的誓言,老师和家长都欣喜地感受到了孩子们勤俭节约、关爱他人的责任意识也在明显增强。
为了更好的推广光明小学回收经验,今年,区城管委与中华环保基金会合作,为东城区三家小学、一家中学4家学校安装了饮品包装自动分类回收机,学生投放饮料瓶和易拉罐后,机器直接吐出硬币,提高了学生参与再生资源回收的积极性,所得款还可以用于慈善捐献,再次延伸了绿色理念。
分类指导员
──新风貌的带领人
走进幸福家园小区,不知情的人或许会以为走进了公园。园内的水泥道路干净整洁,草地绿草茵茵。作为北京市2010年垃圾分类达标建设的600个小区之一,幸福家园小区率先试行三类垃圾、三条处理路线分类处理的方式,垃圾混装混运问题得到明显解决:“厨余垃圾”上门收运,每两天由东城区运行管理中心的专业队伍到小区上门收运,统一运至玉蜓桥附近的专业处理中心;“其它垃圾”规范运输,由物业保洁员使用“桶换桶”式电动垃圾运输车运送到指定垃圾楼;收集的可回收物,可以通过打电话或网上预约的方式,联系再生资源回收公司上门回收。
幸福家园小区有居民1700多户,一直保持着源头减量、分类收集的良好效果,主要得益于小区的垃圾分类组织体系十分完善:其中的宣传、沟通、监督指导工作由社区居委会负责,具体实施由物业公司负责,运出小区的其它垃圾、厨余垃圾由街道和区相关部门负责,日常工作细节的监督和负责宣传由各楼门组长、老党员担任的监督员、宣传员负责,每日分类工作现场指导和二次分拣工作由12名指导员负责。
特别是12名垃圾分类指导员的辛勤付出,他们每天分两个时段,向居民宣传介绍生活垃圾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全过程的工作,普及垃圾减量垃圾分类知识,并指导、监督居民进行正确垃圾分类,时时感染着每位居民,小区垃圾分类群众知晓率、群众参与率得到明显提升。
目前,东城区108个小区垃圾分类指导员队伍总数达到522人,他们做到了着装统一、标志统一、工具统一,正在积极投身到小区垃圾分类的宣传、指导中来,为小区垃圾分类建设带来了新面貌、新成效和新风尚。
中海油大厦
──小毛巾也要分类用
在中海油有一个人人皆知的小故事,一次海上作业中,中海油的队伍发现了一圈沉沉入眠的鲸鱼,为了不吵醒正在睡觉的鲸鱼,作业巨轮绕行停止了作业,让鲸鱼美美地睡了一觉。这个故事深深震撼着每一个中海油人,他们把保护环境作为一种重要的责任,在工作中处处以实际行动来热爱环境。
位于北京朝阳门西北角的中国海油大厦是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的总部办公大楼,大厦总建筑面积96340平方米,办公员工1600人,是北京市“零废弃”优秀试点单位,由中海油大厦管理中心实施大厦物业管理工作。从2006年中海油大厦正式启用后,中海油党组就要求打造绿色循环的五星级工作环境,开始推行垃圾分类建设工作。先后投入了4万元建设再生资源回收中心,投入8万元购买了大厦分类垃圾桶和员工个人垃圾桶,投入30万元安装了厨余垃圾就地处理机,还建设了中水回收系统。
走进中海油大厦,楼内四处可见张贴的《保护环境共建家园 垃圾分类从我做起》、《追求绿色时尚 拥抱绿色生活》等宣传资料和知识宣传展板;机关干部率先垂范,每一个办公桌下,都有分类垃圾桶,复印、打印区提倡使用双面打印、节约用纸;每天就餐后,每名员工都主动把剩饭剩菜投放到厨余垃圾桶,把用过的纸巾等投放到其它垃圾桶,准确有序,习惯自然。
走进中海油大厦再生资源回收中心,会被它优美的环境所折服,很多来参观的人都感叹这哪是垃圾房。之所以有如此的效果,这源于大厦的精细化、规范化管理。大厦管理中心的工作人员工作中也有小窍门—小毛巾也要分类用,保洁员用不同颜色的毛巾擦拭不同用途的垃圾桶和区域,有效避免了交叉污染,使保洁工作更加有序。
中海油大厦在绿色办公、节能减排、垃圾减量方面的工作理念超前,实施效果明显,为机关单位垃圾分类树立了典范。
(责任编辑:黄荔)
区餐厨垃圾统一处理
——“六合一”管理模式
每天凌晨5点,当大多数人还在熟睡的时候,北京市东城区城市运行中心的餐厨垃圾12名收运工人就已经起床了,6点开始,他们从东城区位于玉蜓桥附近的餐厨垃圾处理中心出发,驾驶着“桶换桶”式电动运输车走街串巷,直接到餐饮单位后厨,用空桶换满桶,然后统一返回处理中心。为避开早晚高峰,东城区餐厨垃圾收运安排在每天的6点至10点、14点至17点两个时间段,一名工人上下午各要在餐饮单位和处理中心之间往返三四趟,一次载回4个装满了餐厨垃圾的桶,每桶大约100公斤,一般一天一个人就可以收运两吨的餐厨垃圾。这些收运工人,劳动强度大,成天与餐厨垃圾打交道,可每一个人脸上始终洋溢着微笑。他们绝大多数没有走进收运的餐馆饭店就餐过,却将各家餐饮单位的餐厨垃圾排放情况了然于心,各家每天出多少桶垃圾、桶存放在哪儿、几点前去运输、对东城区统一收运工作有什么意见建议是心知肚明,与各家餐饮单位保持了良好的合作关系。
餐厨垃圾收运至东城区餐厨垃圾处理中心后,直接使用提升机运输到二层的分拣车间,有13名工人专门负责垃圾桶的清洁和餐厨垃圾的人工分拣。人工分拣员耐心地从传送带上仔细进行手工分拣,把掺杂在其中的各种塑料、纸巾、筷子、破碎的餐具清理出来,扔进身边的其它垃圾桶内,为餐厨垃圾接下来的资源化处理打好基础。他们的工作很辛苦,身着工作服、口罩、帽子和手套,即使是秋冬天,也会一身大汗。
东城区餐厨垃圾处理中心作为中转站,经过人工分拣和简单处理后,夜间统一运输至位于河北大厂资源生态循环基地进行资源化深度处理。为解决东城区作为北京市中心城区,建设垃圾处理设施空间紧缺的问题,最大限度地实现“变废为宝”,东城区利用垃圾减量节余经费、经多方协调建成了资源化基地,2011年7月份投入试运行,总占地面积100余亩,日处理总量可达200余吨。
东城区餐厨垃圾统一收运处理工作的顺利推行,得益于东城区区委、区政府的高度重视,成立了东城区餐厨垃圾处理工作领导小组,由主管区长任组长,成员单位由区城管委、城管大队、交通、公安、环保、卫生、工商、街道等组成,初步形成了“广泛宣传发动、强力综合执法、引入行政监管、建立责任机制、集中收运处理、实施经济调节”的“六合一”管理模式。目前已有200余家餐饮单位纳入这一体系,由政府出资免费配发专用垃圾桶,免费上门对接收运,每日收集总量在35吨以上。
小区垃圾分类
——勿以善小而不为
东四块玉南街4号院小区是一个自2003年以来坚持了八年垃圾分类工作的小区,一直运行有序、管理到位,除了区城管委和体育馆路街道对他们的大力支持,主要还是小区华体物业公司的细致管理。
4号院小区内,设置了12组、36个分类垃圾桶,与大家传统认为垃圾桶脏乱形象不同,每组垃圾桶都摆放整齐、光洁如新、没有异味,这正是由于小区坚持由专人进行每日两次的垃圾二次分拣和定期垃圾桶清洗维护。步行到这个整洁幽静的小区深处,正是4号院小区两间垃圾分类的特色小房──厨余垃圾就地处理设备用房和资源回收用房。
厨余垃圾就地处理设备用房里的机器已经平稳运行8年了,平均每天能处理18公斤厨余垃圾,站在门口几乎听不到什么噪声,更闻不到异味。设备利用微生物降解菌技术,对厨余垃圾进行快速分解,最终转化为有机肥料。八年来共累计处理厨余垃圾50余吨,不仅减少了垃圾量,处理后产生的有机肥还用于小区绿化或居民盆栽。物业公司制定了《厨余垃圾维护管理制度》等10余项规章制度,责成专人负责设备的操作、运行与维护,每年需要的3000元电费和1200元设备菌种费,都来自于小区资源回收的资金。
再生资源回收用房内,从小区家庭回收和垃圾桶二次分拣的可回收物按照纸箱板、报纸、塑料瓶、塑料泡沫等几类分别码放,平均每天能回收11公斤可回收物,物业公司定期联系物资回收公司上门回收。这样的集中收集和出售,平均每月能增收600元,年可收入7200元,不仅能用于购买厨余垃圾处理所需的菌种、支付设备运转能源费用,还可以用于购买清洁工具、劳保用品等。
当记者问起小区华体物业公司的朱经理:“小区垃圾分类工作做得这么好?有什么最值得推广的管理经验吗?”朱经理谦虚地回答:“我们小区8年来的垃圾分类工作,别人看来做得不错,也得到了多项荣誉,说实在的,我们物业人只是把垃圾分类当成一件日常的、平常的小事来做,总的来说就是一句话──勿以善小而不为,我们一直在坚持。”
光明小学
——每个小学生都是绿色环保小标兵
每个星期三的清晨,位于光明路的光明小学,都会出现这样的场景:鱼贯而入走进校门的孩子们,手里拎着从家里收集来的各种空塑料瓶或旧报纸、旧杂志,愉快的笑容伴随着他们新的一天生活的开始。这就是光明小学有名的“手拉手地球村”环保回收日。光明小学自1998年成立“手拉手地球村”以来,垃圾分类已有着13年的光荣历史,一届又一届的学生在参与环保回收中得到了健康成长。
每一个光明小学的小学生都是垃圾分类、绿色环保的小老师,不仅在教室、校园能准确分类投放,在家里也都设置了垃圾分类桶,和自己的家人一块儿进行垃圾分类,“小手拉大手”,1个孩子能带动6名家长,“一家七口”全体动员践行低碳生活,促进环保教育与家庭教育、社区教育的有机结合。孩子们不仅仅是回收了一个易拉罐、一张旧报纸而已,而是真正在践行地球村“保护环境、我们有责,节约回收、我们有责,帮助伙伴、我们有责”的誓言,老师和家长都欣喜地感受到了孩子们勤俭节约、关爱他人的责任意识也在明显增强。
为了更好的推广光明小学回收经验,今年,区城管委与中华环保基金会合作,为东城区三家小学、一家中学4家学校安装了饮品包装自动分类回收机,学生投放饮料瓶和易拉罐后,机器直接吐出硬币,提高了学生参与再生资源回收的积极性,所得款还可以用于慈善捐献,再次延伸了绿色理念。
分类指导员
──新风貌的带领人
走进幸福家园小区,不知情的人或许会以为走进了公园。园内的水泥道路干净整洁,草地绿草茵茵。作为北京市2010年垃圾分类达标建设的600个小区之一,幸福家园小区率先试行三类垃圾、三条处理路线分类处理的方式,垃圾混装混运问题得到明显解决:“厨余垃圾”上门收运,每两天由东城区运行管理中心的专业队伍到小区上门收运,统一运至玉蜓桥附近的专业处理中心;“其它垃圾”规范运输,由物业保洁员使用“桶换桶”式电动垃圾运输车运送到指定垃圾楼;收集的可回收物,可以通过打电话或网上预约的方式,联系再生资源回收公司上门回收。
幸福家园小区有居民1700多户,一直保持着源头减量、分类收集的良好效果,主要得益于小区的垃圾分类组织体系十分完善:其中的宣传、沟通、监督指导工作由社区居委会负责,具体实施由物业公司负责,运出小区的其它垃圾、厨余垃圾由街道和区相关部门负责,日常工作细节的监督和负责宣传由各楼门组长、老党员担任的监督员、宣传员负责,每日分类工作现场指导和二次分拣工作由12名指导员负责。
特别是12名垃圾分类指导员的辛勤付出,他们每天分两个时段,向居民宣传介绍生活垃圾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全过程的工作,普及垃圾减量垃圾分类知识,并指导、监督居民进行正确垃圾分类,时时感染着每位居民,小区垃圾分类群众知晓率、群众参与率得到明显提升。
目前,东城区108个小区垃圾分类指导员队伍总数达到522人,他们做到了着装统一、标志统一、工具统一,正在积极投身到小区垃圾分类的宣传、指导中来,为小区垃圾分类建设带来了新面貌、新成效和新风尚。
中海油大厦
──小毛巾也要分类用
在中海油有一个人人皆知的小故事,一次海上作业中,中海油的队伍发现了一圈沉沉入眠的鲸鱼,为了不吵醒正在睡觉的鲸鱼,作业巨轮绕行停止了作业,让鲸鱼美美地睡了一觉。这个故事深深震撼着每一个中海油人,他们把保护环境作为一种重要的责任,在工作中处处以实际行动来热爱环境。
位于北京朝阳门西北角的中国海油大厦是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的总部办公大楼,大厦总建筑面积96340平方米,办公员工1600人,是北京市“零废弃”优秀试点单位,由中海油大厦管理中心实施大厦物业管理工作。从2006年中海油大厦正式启用后,中海油党组就要求打造绿色循环的五星级工作环境,开始推行垃圾分类建设工作。先后投入了4万元建设再生资源回收中心,投入8万元购买了大厦分类垃圾桶和员工个人垃圾桶,投入30万元安装了厨余垃圾就地处理机,还建设了中水回收系统。
走进中海油大厦,楼内四处可见张贴的《保护环境共建家园 垃圾分类从我做起》、《追求绿色时尚 拥抱绿色生活》等宣传资料和知识宣传展板;机关干部率先垂范,每一个办公桌下,都有分类垃圾桶,复印、打印区提倡使用双面打印、节约用纸;每天就餐后,每名员工都主动把剩饭剩菜投放到厨余垃圾桶,把用过的纸巾等投放到其它垃圾桶,准确有序,习惯自然。
走进中海油大厦再生资源回收中心,会被它优美的环境所折服,很多来参观的人都感叹这哪是垃圾房。之所以有如此的效果,这源于大厦的精细化、规范化管理。大厦管理中心的工作人员工作中也有小窍门—小毛巾也要分类用,保洁员用不同颜色的毛巾擦拭不同用途的垃圾桶和区域,有效避免了交叉污染,使保洁工作更加有序。
中海油大厦在绿色办公、节能减排、垃圾减量方面的工作理念超前,实施效果明显,为机关单位垃圾分类树立了典范。
(责任编辑:黄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