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古玩这项男性占领了大半江山领域的雅趣中,卫玲作为不多见的女藏家中的一员,不想将自己的收藏仅仅局限于爱好的范畴,而将自己的藏家之路走得越来越远。
卫玲收藏古玩已有二十余年,对明、清时期的瓷器更是情有独钟。她做过财会,也曾在教育行业当过老师,却一直保留着自小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浓厚兴趣。这种兴趣逐渐发展成了爱好,在最终转为她现在的事业。
谈到自己和收藏的契机,卫玲能一直追溯到自己的幼年时期:“我从小性格内向,平日爱好就是读诗词曲赋,对中国的传统文化有特别浓厚的兴趣。无论是楚辞汉赋还是唐诗宋词,这种具有深远意境、形式上又兼备美感的古典诗词一直是我最为欣赏的美的事物。”卫玲指着自己小店中的各色青花瓷器,介绍说:“也许正是因为这样的潜移默化,我才会在今后的生活中,与收藏来了个不期而遇的美丽邂逅。”
从对古典诗词的喜好过渡到收藏,卫玲言称是受到先生的影响:“我的先生是从事美术相关专业,做版画。他喜欢收藏,对各项藏品都很有专研。”夫妻之间琴瑟合鸣的默契也促进了他们的收藏,“记得在高中时,我读过李清照的《金石录,后序》,常常为赵明诚与李清照收藏金石古籍的故事所感动。他们经常品茗对坐,相互以所收藏古物命题稽考对方,‘以中否角胜负,为饮茶先后。中,即举杯大笑,至茶倾覆怀中,反不得饮而起’。这种雅趣,读来令人神往羡慕。”
卫玲的藏品数量不算非常的多,但都很具有她个人的典型风格。卫玲最偏好的藏项是青花瓷器。“我觉得青花瓷基本能够成为中国传统文化和文人风骨的象征符号了。”卫玲展示着店里大部分都为青花瓷的藏品,“它整体传达出的感觉和古典诗词是非常相近的:清高、典雅、又显得有点孤芳自赏,也正是中国古代文人的特质。”
初涉收藏的人,“交学费”是必须的——即以看走眼买到假货的钱做为学习鉴赏能力的代价。投入的“学费”数量依据个人的学识和进展程度而有所不同,有些悟性不高的藏家,会在此耗费相当多的数目。但卫玲并不纠结于此:“也许是因为我的悟性很高,我买的东西,打眼的不算多。其他人入行一开始都从瓷片之类的小件开始学起,我却随着自己的喜好来,不走程序。学费当然也是要交的,但我的心态很好,不会过于计较这些得失。”
卫玲买古玩不似常人的谨慎,只要是自己喜欢的,无论多贵都用各种手段买下来。初入行时,卫玲收藏品的经历可谓相当曲折。有时候多人一起竞争一件藏品,为了将青睐的古玩最终据为己有,她同藏友耐心磨嘴皮,甚至不惜用珍爱的藏品和他人交换。在1996年的时候,卫玲“痛下血本”,用先生创作于上世纪80年代的一套日式风格的版画和藏友换了一件清康熙的人物青花赏瓶。“我先生当时可是相当的不悦,因为那是他的毕业作品,很是珍贵。”卫玲笑着说,“收藏中这种不达目的不罢休的做派,我一直保留到现在。”
现在,卫玲的古玩店已具规模,当初投资收藏的那些藏品,现今也带来了经济回报。“但是对我来说,做古玩收藏买卖,经济利益并不是第一位的。现在做这行,纯粹是为了修心养性,从中寻找人生的乐趣和意义。”通过不懈的努力,卫玲的收藏之路一直走得很顺利,她的身边已经有了固定的藏友圈子。“收藏让我开拓了视野,陶冶了情操。我国历史上出现过众多的收藏大家,远的不说,自宋代以来有范钦,项元汴,梁清标,陈介祺等人;近现代有罗振玉,傅增湘,周叔弢诸君。这些人不仅是收藏家,更是鉴赏家和硏究者,他们一生虽然收藏甚富,但从未以财产视之。更重要的是,他们对所藏文物有精甚的研究,或有诸多著作传世,这样的人才算是真正的收藏家,也是我毕生追求和向往的方向!”
清中期粉彩戏曲人物提梁对壶
提梁壶相传源于宋代文人苏东坡自制的茶壶形制,壶把手是置于壶口上方便于提携,因此又称为“东坡提梁壶”。此提梁壶为清中期粉彩瓷的典型,壶身装有双耳,配有可活动的铜质把柄作为提梁。壶身遍布浅凹槽,绘有戏曲人物的形象,粉彩色泽娇媚明丽。其场景布局精巧,才子佳人形象生动,笔法细腻,画工精美。因壶成对,更显珍贵。
清光绪双耳山水人物四方瓶
四方瓶是清代瓷器中常见的一种形制,通常为敞口弧颈,瓶身呈四方状,上宽下窄。因四方瓶是由四片粘接起来再去烧,对胎质的尺寸、大小、厚薄要求很高,工艺较圆瓶而言技高一筹,制作难度相当大。在古玩花瓶中一直有“一方顶二圆”说法。此方瓶为四面满工,绘有各种山林静水,亭台楼阁,工艺精湛,为清代盛期的青花瓷代表。
清中期六方花卉纹花钵
花钵为青花瓷中的实用器具。此花钵整体造型古朴,六方弧线精致典雅。花钵壁绘有包括牡丹、菊、荷、梅等各种花卉纹样,既符合器型本身的特色,又有传统文化中的吉祥寓意。青花发色艳丽,绘画工整细腻。
清晚期粉彩神话人物故事盖罐,罗仲林书画
此盖罐为晚清民国时期的藏品,品相完好,画工细腻。罐盖顶部安置有蝙蝠状旋钮。此罐绘画与题跋兼出自于当时的书画家罗仲林之手,属名家之作的粉彩盖罐代表。
民国粉彩成对仕女婴戏帽筒
帽筒为文房所用瓷具中的一种,兴起于清朝咸丰年间,盛行于上世纪前半叶。帽筒又称为“官帽筒”,是为清代官员在上朝之前休息时置放花翎顶戴用的。帽筒可用多种包括竹木牙角等材质制作,加以绘画雕刻装饰;由于其同时具有实用和陈设性,后逐步演变为普通人家的陈设器具。此对帽筒描绘了侍女和幼童的形象,具有生动的生活气息;设色柔和,娴静雅致。
卫玲收藏古玩已有二十余年,对明、清时期的瓷器更是情有独钟。她做过财会,也曾在教育行业当过老师,却一直保留着自小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浓厚兴趣。这种兴趣逐渐发展成了爱好,在最终转为她现在的事业。
谈到自己和收藏的契机,卫玲能一直追溯到自己的幼年时期:“我从小性格内向,平日爱好就是读诗词曲赋,对中国的传统文化有特别浓厚的兴趣。无论是楚辞汉赋还是唐诗宋词,这种具有深远意境、形式上又兼备美感的古典诗词一直是我最为欣赏的美的事物。”卫玲指着自己小店中的各色青花瓷器,介绍说:“也许正是因为这样的潜移默化,我才会在今后的生活中,与收藏来了个不期而遇的美丽邂逅。”
从对古典诗词的喜好过渡到收藏,卫玲言称是受到先生的影响:“我的先生是从事美术相关专业,做版画。他喜欢收藏,对各项藏品都很有专研。”夫妻之间琴瑟合鸣的默契也促进了他们的收藏,“记得在高中时,我读过李清照的《金石录,后序》,常常为赵明诚与李清照收藏金石古籍的故事所感动。他们经常品茗对坐,相互以所收藏古物命题稽考对方,‘以中否角胜负,为饮茶先后。中,即举杯大笑,至茶倾覆怀中,反不得饮而起’。这种雅趣,读来令人神往羡慕。”
卫玲的藏品数量不算非常的多,但都很具有她个人的典型风格。卫玲最偏好的藏项是青花瓷器。“我觉得青花瓷基本能够成为中国传统文化和文人风骨的象征符号了。”卫玲展示着店里大部分都为青花瓷的藏品,“它整体传达出的感觉和古典诗词是非常相近的:清高、典雅、又显得有点孤芳自赏,也正是中国古代文人的特质。”
初涉收藏的人,“交学费”是必须的——即以看走眼买到假货的钱做为学习鉴赏能力的代价。投入的“学费”数量依据个人的学识和进展程度而有所不同,有些悟性不高的藏家,会在此耗费相当多的数目。但卫玲并不纠结于此:“也许是因为我的悟性很高,我买的东西,打眼的不算多。其他人入行一开始都从瓷片之类的小件开始学起,我却随着自己的喜好来,不走程序。学费当然也是要交的,但我的心态很好,不会过于计较这些得失。”
卫玲买古玩不似常人的谨慎,只要是自己喜欢的,无论多贵都用各种手段买下来。初入行时,卫玲收藏品的经历可谓相当曲折。有时候多人一起竞争一件藏品,为了将青睐的古玩最终据为己有,她同藏友耐心磨嘴皮,甚至不惜用珍爱的藏品和他人交换。在1996年的时候,卫玲“痛下血本”,用先生创作于上世纪80年代的一套日式风格的版画和藏友换了一件清康熙的人物青花赏瓶。“我先生当时可是相当的不悦,因为那是他的毕业作品,很是珍贵。”卫玲笑着说,“收藏中这种不达目的不罢休的做派,我一直保留到现在。”
现在,卫玲的古玩店已具规模,当初投资收藏的那些藏品,现今也带来了经济回报。“但是对我来说,做古玩收藏买卖,经济利益并不是第一位的。现在做这行,纯粹是为了修心养性,从中寻找人生的乐趣和意义。”通过不懈的努力,卫玲的收藏之路一直走得很顺利,她的身边已经有了固定的藏友圈子。“收藏让我开拓了视野,陶冶了情操。我国历史上出现过众多的收藏大家,远的不说,自宋代以来有范钦,项元汴,梁清标,陈介祺等人;近现代有罗振玉,傅增湘,周叔弢诸君。这些人不仅是收藏家,更是鉴赏家和硏究者,他们一生虽然收藏甚富,但从未以财产视之。更重要的是,他们对所藏文物有精甚的研究,或有诸多著作传世,这样的人才算是真正的收藏家,也是我毕生追求和向往的方向!”
清中期粉彩戏曲人物提梁对壶
提梁壶相传源于宋代文人苏东坡自制的茶壶形制,壶把手是置于壶口上方便于提携,因此又称为“东坡提梁壶”。此提梁壶为清中期粉彩瓷的典型,壶身装有双耳,配有可活动的铜质把柄作为提梁。壶身遍布浅凹槽,绘有戏曲人物的形象,粉彩色泽娇媚明丽。其场景布局精巧,才子佳人形象生动,笔法细腻,画工精美。因壶成对,更显珍贵。
清光绪双耳山水人物四方瓶
四方瓶是清代瓷器中常见的一种形制,通常为敞口弧颈,瓶身呈四方状,上宽下窄。因四方瓶是由四片粘接起来再去烧,对胎质的尺寸、大小、厚薄要求很高,工艺较圆瓶而言技高一筹,制作难度相当大。在古玩花瓶中一直有“一方顶二圆”说法。此方瓶为四面满工,绘有各种山林静水,亭台楼阁,工艺精湛,为清代盛期的青花瓷代表。
清中期六方花卉纹花钵
花钵为青花瓷中的实用器具。此花钵整体造型古朴,六方弧线精致典雅。花钵壁绘有包括牡丹、菊、荷、梅等各种花卉纹样,既符合器型本身的特色,又有传统文化中的吉祥寓意。青花发色艳丽,绘画工整细腻。
清晚期粉彩神话人物故事盖罐,罗仲林书画
此盖罐为晚清民国时期的藏品,品相完好,画工细腻。罐盖顶部安置有蝙蝠状旋钮。此罐绘画与题跋兼出自于当时的书画家罗仲林之手,属名家之作的粉彩盖罐代表。
民国粉彩成对仕女婴戏帽筒
帽筒为文房所用瓷具中的一种,兴起于清朝咸丰年间,盛行于上世纪前半叶。帽筒又称为“官帽筒”,是为清代官员在上朝之前休息时置放花翎顶戴用的。帽筒可用多种包括竹木牙角等材质制作,加以绘画雕刻装饰;由于其同时具有实用和陈设性,后逐步演变为普通人家的陈设器具。此对帽筒描绘了侍女和幼童的形象,具有生动的生活气息;设色柔和,娴静雅致。